第437章武都郡戰略

高順又問道:“那武都郡是什麼情況呢?”

沮授道:“主公,武都郡的軍事位置即爲重要,連接益州和涼州的羌胡聚集區;現在羌道被羌人佔領;武都道以及下辯等地被氏人佔領,實力強大的當屬白馬氏和武都氏;沮縣被漢中張魯佔領;散關和故道尚在我們控制之下;其它幾縣皆處於山川峽谷之中,難以防禦,漢人已撤到三輔地區安置,該地已被放棄。”

當初高順和董卓從三輔地區招募大量士兵;高順招募的士兵,連家屬都遷移走,以至於三輔地區地廣人稀;而渭水流域,土地肥沃,便於耕作,閒置的土地,正好可以安置從涼州各郡撤回的百姓。

沮縣離漢中郡的郡治南鄭近在咫尺,沿沔水東下,便受到很大的威脅,張魯此舉旨在加強漢中郡的防禦。

道是秦漢時期一種行政區,與縣級持平,設爲蠻夷聚集之地,管理比較鬆散,轄區內的蠻夷可實行原有傳統和風俗,自行管理,類似後世的自治區。

高順問道:“如何拿下武都郡全境?”

周飛反對道:“主公,武都郡處於崇山峻嶺之中,山高林密,人口稀少,不適合大規模用兵,且戰之無益;不若沿渭水之畔,西戰隴西,直取金城,則涼州可平;等涼州平定後,沒有了後顧之憂,且空出大量官兵,再經營益州也不遲。”

沮授反問道:“莫非主公意在漢中?”

高順虛僞的說道:“哈哈哈,軍師所言不差,不佔領漢中郡,難以切斷益州對蠻夷的貿易,以及益州蠻夷與涼州蠻夷的聯繫,不利於涼州的平叛,且三輔地區難免受到益州的威脅,我心中不安。”

沮授道:“主公,州牧所言不差,此刻最忌兩線用兵。”

高順道:“大家的建議是好的,不過經略益州和平叛涼州的用兵是不同的;平叛涼州可沿渭河古道,道路寬闊平坦,騎兵可大肆前趨;而針對益州,則必須建立能翻山越嶺,身體敏捷、強健的步兵不可;此刻佔領武都郡,目的便是鍛鍊一支實力強大的步兵,爲進軍益州做準備;且涼州叛軍,旦夕可平,諸位毋須擔心。”

周飛很着急,一直以來都希望能迅速平定涼州叛亂,便急切的問道:“主公有何良策?涼州叛軍實力強大,佔時可全民皆兵,瞬間便能組織起數十萬大軍,我們此刻實力防守有餘,而進攻不足啊;且若是大軍逼近,各勢力將會放下矛盾衝突,暫時聯合起來一致對外,實難平叛。”

沮授反對道:“主公不可,若是迅速平定涼州,朝廷必將大恐,於主公整體戰略佈局不利,此刻對峙,是最好的局面;若是不先平定隴西,則武都郡難以平定,徒耗錢糧。”

武都郡位於秦嶺山脈的西緣,地勢比較複雜,有大路分別通隴右祁山、關中和漢中郡陽平關,比較適合大部隊行軍作戰(相比秦嶺地形而言),沿陰平道也可直達益州,軍事價值如此重要的地方高順豈能不取?

高順態度堅決的說道:“諸位考慮的都很全面,不過我意已決,毋須再議;任命中郎將趙雲,趙子龍,兼武都郡太守,諸位務必給予大力援助,完成戰略佈局,三年內務必佔領漢中郡。”

“是,主公!”既然高順已經決定了,他們只能接受這個方案,不過現在散關和故道駐紮有五千步兵,可劃歸趙雲的武都郡,由他慢慢經營,且有了趙雲駐守散關,將更加穩固,有利於涼州戰略大局。

趙雲也從衆人的話中更清晰的認識到佔領武都郡的困難,那裡地勢是個大問題,更重要的是漢人數量稀少,如何經營?難道把不降服的蠻夷全部殺掉?

“諸位對佔領武都郡有何良策?”高順繼續發問。

周飛沒有好的辦法,看向軍師沮授,沮授無奈的說道:“安撫是上策,可以訓練成精兵爲我們所用;將蠻夷遷移往三輔地區爲中策;武力打擊是下策。”

趙雲說道:“主公,武都郡漢人數量稀少,蠻夷數量龐大,可採用折中的辦法,對於不降服的部落,務必全殲,殺一儆百;對於降服之人,從軍者以及他們的家屬可就地安置,他們熟悉當地山川地形,適應當地氣候,便於訓練成軍;對於無人從軍的家屬,可遷移至三輔地區安置,減少後勤輜重的壓力,且減少蠻夷數量,便於對當地的管理;最後,採取優厚的稅收政策,吸引從隴西郡和漢中郡的漢人百姓前來定居,增加漢人的數量,更有利於地方穩定。”

私下裡,趙雲稱呼高順爲內兄,公衆場合稱呼高順爲主公,禮不可廢。

趙雲給大家的印象是年紀輕輕的小白臉,靠裙帶關係上位;他的話一出,立即讓衆人對他的印象發生了很大的改觀,並感嘆主公高順看人的眼光真厲害。

高順感覺趙雲不錯,這個辦法在綜合沮授建議的基礎上,更加實用、有效。

沮授笑道:“哈哈哈,子龍所言大善,必不負主公所託,授定會大力支援。”

趙雲忙起身對沮授一禮道:“謝謝軍師!”

高順問道:“武都郡的兵力如何配備呢?”

沮授道:“主公,散關駐紮五千步兵,可劃歸武都郡管轄!”

“騎兵呢?”

“主公,武都郡道路狹窄,不利於騎兵作戰,且以防禦爲主,最好不安排騎兵部隊。”

高順不滿道:“軍師差矣,武都郡不是防禦,必須積極進攻,沒有騎兵,如何對付羌人和氏人?”

沮授忍痛道:“主公,那五千騎兵可好?等子龍就任後,可在當地自行招募,不管羌人還是氏人,皆善於騎射,乃騎兵的優秀人選。”

“好吧!”這麼點兵力,高順有些不滿,不過他可以再給趙雲配備一部分系統騎兵和步兵,加強防衛。

武都郡暫時比較危險,趙雲忙於戰爭,高順準備讓妹妹高鳳暫住長安城,與萬年長公主等人在一起作伴。

第143章皇帝決定(三更)第424章接管廣陵郡(上)第459章中原鉅變第533章胡軫投降第612章新建六王國第392章李儒的陽謀第416章再見老村長第62章戰前安排第117章河東徐晃第448章馬騰投靠第176章平定青州第28章感情風波第462章高順的計劃第493章高順的迷茫第27章悠閒生活第391章強硬的王朗第246章徐晃出兵第309章嫁禍袁家第258章王越到來第29章匈奴來襲第604章離開前的準備(上)第356章戲志才之謀(上)第348章馬貴的建議第517章兵圍袁術第487章佔領會稽郡第170章強勢黃巾第510章袁紹自殺第199章田豐之計第549章統一江北第48章匈奴贖人第344袁家謀劃第563章劉備的歸宿第380章歷山大學第651章支持道教第80章完全歸心第131章徐晃到來第530章成廉投降第522章佔領豫章郡第612章新建六王國第252章攻城妙計第445章高順心思第279章兵進荊州第622章進軍埃及第357章戲志才之謀(下)第237章劉宏怒火第393章幸運的劉備第543章劉備逃跑第274章華佗到來第449章馬超拜師第177章平定冀州第415章幷州大族第383章聯姻諸葛家第313章鮮卑內亂第112章張飛醉酒第67章騎兵出戰第333章智擒魁頭第647章滅亡鮮卑第319章就任州牧第218章攻心戰術第571章西域大都護府第45章戰後安排第90章馬貴彙報第322章呂布出兵第468章袁術出兵第223章諸人婚事第622章進軍埃及第327章程武之策第214章佈局遼西第72章戰後獎勵第42章縣長心思第368章憋屈的呂布第638章盛大聚會第446章趙雲施政(下)第643章佯裝被圍第541章劉備之衣帶詔第357章戲志才之謀(下)第544章射殺黃蓋第228章暴亂四起第7章初次殺戮第2章喜獲系統第234章高順驚懼第294章合圍之勢第420章魯肅的山寨第293章卜己投降第495章接收徐州第173章皇帝封賞第573章飲馬北海第601章麴義反叛第187章收服典韋第148章蘇雙拜主第110章軍戶編制第35章匈奴情報第72章戰後獎勵第13章回村第27章悠閒生活第317章震驚帝都第193章高順要求第584章稅賦改革第420章魯肅的山寨第620章薩珊王朝覆滅
第143章皇帝決定(三更)第424章接管廣陵郡(上)第459章中原鉅變第533章胡軫投降第612章新建六王國第392章李儒的陽謀第416章再見老村長第62章戰前安排第117章河東徐晃第448章馬騰投靠第176章平定青州第28章感情風波第462章高順的計劃第493章高順的迷茫第27章悠閒生活第391章強硬的王朗第246章徐晃出兵第309章嫁禍袁家第258章王越到來第29章匈奴來襲第604章離開前的準備(上)第356章戲志才之謀(上)第348章馬貴的建議第517章兵圍袁術第487章佔領會稽郡第170章強勢黃巾第510章袁紹自殺第199章田豐之計第549章統一江北第48章匈奴贖人第344袁家謀劃第563章劉備的歸宿第380章歷山大學第651章支持道教第80章完全歸心第131章徐晃到來第530章成廉投降第522章佔領豫章郡第612章新建六王國第252章攻城妙計第445章高順心思第279章兵進荊州第622章進軍埃及第357章戲志才之謀(下)第237章劉宏怒火第393章幸運的劉備第543章劉備逃跑第274章華佗到來第449章馬超拜師第177章平定冀州第415章幷州大族第383章聯姻諸葛家第313章鮮卑內亂第112章張飛醉酒第67章騎兵出戰第333章智擒魁頭第647章滅亡鮮卑第319章就任州牧第218章攻心戰術第571章西域大都護府第45章戰後安排第90章馬貴彙報第322章呂布出兵第468章袁術出兵第223章諸人婚事第622章進軍埃及第327章程武之策第214章佈局遼西第72章戰後獎勵第42章縣長心思第368章憋屈的呂布第638章盛大聚會第446章趙雲施政(下)第643章佯裝被圍第541章劉備之衣帶詔第357章戲志才之謀(下)第544章射殺黃蓋第228章暴亂四起第7章初次殺戮第2章喜獲系統第234章高順驚懼第294章合圍之勢第420章魯肅的山寨第293章卜己投降第495章接收徐州第173章皇帝封賞第573章飲馬北海第601章麴義反叛第187章收服典韋第148章蘇雙拜主第110章軍戶編制第35章匈奴情報第72章戰後獎勵第13章回村第27章悠閒生活第317章震驚帝都第193章高順要求第584章稅賦改革第420章魯肅的山寨第620章薩珊王朝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