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取士不公

登聞鼓響時,劉皇帝纔剛睡醒,正在宮人們的伺候下洗漱。從泰山歸來,也才兩日,大概是封禪之行過於乏累,身心俱疲,劉皇帝近來格外嗜睡, 不到日上三竿,便不知道睜眼。

最初的計劃是要直接返回洛陽的,只是鑾駕行至開封時,劉皇帝就不走了,一副走不動、不想走的樣子,於是順其自然地,由趙普等大臣提出, 暫於東京休養, 擇日再回西京。

然後,劉皇帝安安心心地繼續住在崇政殿,隨駕的后妃、宮人也一樣,至於貴族公卿、文武百官,也各歸己家,畢竟大多數人在兩京都有宅邸。

而在趙普的率領下,朝廷各部司衙署,也都入駐東京,地方都是現成的,只需要人員安排好,就能運轉起來,這也代表着, 朝廷中心再度從洛陽回到開封了,只是不知,此次要待多久, 但看起來,是不會短的。

被鼓聲攪擾了清淨,稍微有些煩躁, 但同樣也勾起了劉皇帝的興趣,帶着負面情緒的興趣。概況經宿衛通傳,已然瞭解,徐士廉士子的身份也容易引發猜測,而劉皇帝在第一時間便聯想到了今年的春闈。

在劉皇帝封禪泰山之時,大漢新一屆的可靠也在有序進行中,而本科主考,便是內閣大學士李昉。

“李昉何在?去把他也叫來!”換了身常服,劉皇帝語氣生硬地吩咐道。

不過,喦脫方轉身便被叫住,只見劉皇帝眼中疑色深沉,但人卻很冷靜,說道:“罷了,暫且不急,先見見那高御狀的士子!”

“是!”

“臣盧多遜,參見陛下!”盧多遜來得很快,更在徐士廉之前得到召見,只是面對劉皇帝時, 垂首低眉, 面上絲毫不見此前的興趣盎然。

“盧卿動作很快嘛!不會是爲那登聞鼓動吧!”劉皇帝看着盧多遜,淡淡道。

雖然真有點這個意思,但盧多遜可不敢承認,而是恭敬道:“臣此番進宮,本爲述報兩浙政情民生,聽取陛下垂訓。”

不置可否,劉皇帝手一伸,一字一頓道:“既如此,先坐!正好,也一道聽聽情況!”

“是!”劉皇帝的情緒明顯不佳,盧多遜也不禁多陪了幾分小心。

很快,在侍衛的看押下,大膽登聞的士子徐士廉成功踏足崇政殿,得見天顏。來時,抱着破釜沉舟,無懼無畏,全力一搏的心態,然及至御前,所有的激情澎拜與慷慨豪情,在第一時間就被鎮壓了。

徐士廉並非徹底的底層出身,家裡也是當官,其父曾爲山陽令,他自己在參與科考之前,也曾在楚州擔任刀筆吏,還是有一定見識的。

但這所謂的見識,到這宮城大殿,到大漢天子面前,或許也只能用淺陋粗薄來形容了。劉皇帝只一個眼神,就讓徐士廉有種被看穿的感覺。

竭力地平復下心頭的忐忑,徐士廉慌忙拜倒,幾乎五體投地,忍不住顫聲道:“學生楚州徐士廉,參見陛下!”

“起來說話!”劉皇帝倒沒有可以在這小小的士子面前耍威風,根本沒有必要。

“謝陛下!”不過徐士廉並沒有敢動,或許於他而言,跪着說話能更利索些。

“擡起頭來!”劉皇帝稍一凝眉,輕聲道。

徐士廉緩慢地擡起頭,不過兩眼很規矩,眼瞼下垂,只盯着自己的鼻樑,爲免冒犯,連餘光都不敢往御座上的劉皇帝瞟。

劉皇帝觀察着這個大膽的士子,倒是一表人才,見其惶恐,不由淡淡地調侃一番:“你這一通登聞捶鼓,半個皇城都聽到了,衛士說你慷慨無懼,定要見朕面陳冤情,如今朕在當面,怎麼反倒如此畏縮之態?說說吧,什麼樣冤屈,值得你如此聲張!”

劉皇帝話,似乎有穩定人心之效,聽完,徐士廉也終於從緊張的情緒中略作平復。畢竟,早就做過足夠的心理建設了,深吸一口氣,拱手道:“陛下,學生有一問,朝廷開科取士,爲國舉賢,是用情還是用才,是取清談,還是取實效?”

“有事說事,說說你的冤枉!”劉皇帝實則很不喜歡這種問對風格,更喜歡直來直去。徐士廉或許只是想通過這樣的問題,定下一個基調,也引起劉皇帝的重視,可惜,用錯了對象。

劉皇帝語氣中表露的一絲不滿,就足以令這小小士子惶恐了。徐士廉表情也不由一窒,再不敢擺什麼彎繞,停頓了下,沉聲道:“啓稟陛下,學生舉告知貢舉李昉,取士不公,徇於私情!”

此言一出,劉皇帝面色不改,不動分毫,而一旁,盧多遜目光中則滿帶着好奇,看着徐士廉。

眉毛稍稍一挑,劉皇帝語氣平淡道:“徐士廉!朕已命人調查過,據說你是今科的落第士子。既然落第,自有其道理,或許是你才學不著,抑或發揮失常,又或是不符合朝廷取士要求。你若因此而心懷不滿,遷怒於主考,怨而上告,朕也是不會聽你這怨憤之言,便責處朝廷的大臣!”

怎麼也沒想到,劉皇帝竟是這樣的態度,徐士廉如遭重擊,一腔的鬱憤積在胸前,幾乎能憋出內傷。

“陛下若要維護心腹大臣,而罪待學生,那學生無話可說,甘願赴刑!”徐士廉一臉慘然地說道。

“放肆!你是在怨憤陛下不公,遷愛徇私嗎?”聽其言,盧多遜在旁,嚴厲地斥責道,小心地觀察了下劉皇帝的臉色,盧多遜又意味深長地衝徐士廉道:

“徐士廉,陛下素來大公無私,秉執天理。但若僅憑你這一面之詞,便要怪罪朝廷大臣、堂堂的內閣大學士,那朝廷的法制體統何在?

你說李大學士取士徇私,有何證據?”

盧多遜的話,似乎點醒了徐士廉一般,徐士廉回過神,趕忙道:“進士武濟川,乃是李大學士鄉人!”

“呵!”聽此言,劉皇帝頓時笑了,興致頓時大減,語氣也變得犀利起來:“這可不是證據!朝廷舉賢不避親,別說只是一鄉人,就算是他子嗣,只要身負才具,也當錄取?如依你所言,難道朝廷每次開科取士,都不能錄取主考同鄉嗎?”

“陛下,學生絕無此意!只是,那武濟川,學生也認識,學士雖則才識短淺,卻也自認在其之上!陛下只需翻閱考卷,抑或當堂考校,便可知悉!”徐士廉道。

聽其言,劉皇帝心中越發不耐,淡淡一笑:“你倒是自信!”

顯然,徐士廉的話,並沒有任何說服力,說他自信,也並不是誇獎,在劉皇帝眼中,或許是狂悖無知了。

不過,人既告到自己面前了,總要有個說法。見這年輕人滿臉的認真,劉皇帝心裡還是多了些疑思。

正自琢磨間,通事來報,宰相趙普來了,顯然,這也是聞訊而來的。

召見,趙普入殿,目光只稍微一覽,正欲見禮,便聽劉皇帝擺手道:“趙卿來得正好!”

指着徐士廉,劉皇帝吩咐道:“這名士子,登聞上告,說主考用情,朝廷取士不公。人已告到朕面前了,就需要有個說法,查他個水落石出,以免天下非議!”

“你抽調一批人,同盧多遜一道,將今科所錄進士的考卷、答題,全部檢查一遍,重定名次,看看與李昉所錄,有多大差異!”劉皇帝吩咐道。

“是!”趙普、盧多遜一齊道。

“還有,傳那個武濟川!”劉皇帝目光又落到徐士廉身上,輕聲道:“你不是說那武濟川纔不配位嗎?朕給你這個機會,讓你們當堂比試一番!”

“謝陛下!”徐士廉聞言大喜,用力地一磕,眼裡幾乎滲出淚花。

見徐士廉這自信激動的模樣,哪怕劉皇帝心中再信任李昉,也不由嘀咕,李昉應當不會讓自己失望吧......

第39章 百年大計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風波第324章 交代第15章 漸不自知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260章 論婿第1791章 將來事將來做第117章 潑冷水第79章 父子問對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96章 戰損與戰果第239章 耀州之戰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347章 割韭菜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402章 這事沒完第344章 打個賭第289章 大漢宰相不好做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70章 衛公辭世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81章 下蔡大捷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9章 公府密議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1779章 四王畢第270章 立場第311章 李沆第33章 兩廣運動第64章 邊事不寧第406章 調任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32章 潞州震動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326章 尋覓終有果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1809章 餞行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339章 走向“詞帝”之路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36章 奉宸營第249章 冬季無戰事世宗篇23 官錢糧鹽第24章 人事調整第262章 賢妃之賢,調整方向第53章 遁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13章 考校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64章 邊事不寧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270章 立場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23章 老臣凋零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216章 初夏第117章 潑冷水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45章 靖江軍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41章 高麗國王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121章 道士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231章 全國大水
第39章 百年大計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風波第324章 交代第15章 漸不自知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260章 論婿第1791章 將來事將來做第117章 潑冷水第79章 父子問對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96章 戰損與戰果第239章 耀州之戰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347章 割韭菜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402章 這事沒完第344章 打個賭第289章 大漢宰相不好做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70章 衛公辭世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81章 下蔡大捷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9章 公府密議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1779章 四王畢第270章 立場第311章 李沆第33章 兩廣運動第64章 邊事不寧第406章 調任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32章 潞州震動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326章 尋覓終有果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1809章 餞行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339章 走向“詞帝”之路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36章 奉宸營第249章 冬季無戰事世宗篇23 官錢糧鹽第24章 人事調整第262章 賢妃之賢,調整方向第53章 遁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13章 考校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64章 邊事不寧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270章 立場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23章 老臣凋零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216章 初夏第117章 潑冷水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45章 靖江軍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41章 高麗國王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121章 道士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231章 全國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