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篇23 官錢糧鹽

如果說當今天子劉文濟在帝國哪裡的民意支持率最高,那麼絕不是帝國最爲核心的統治區域京畿,也不是山陽、燕北那些名義上有血脈聯繫的地方,而是東南吳會之地,尤其是江南道。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與恨,劉文濟能在江浙得到這般大的民心擁護,自有其深層次的原因,並且絕不只是他皇帝的身份,以及在江南十數年的蟄伏。

根本原因在於,劉文濟在江南期間,表現出的政治態度,其中有對江南文化風俗的鼓勵與尊重,有對中下層僚吏士民的憐憫與體恤,還有對東南農商手工業發展的認可與支持。

有此三者,劉文濟也自然而然獲得了江南道主要階級的認同與擁護,登基以來,即便有些整飭官場、民生的動作,對地方造成了一定動盪,但那也去腐肉、刮骨毒必當經歷的陣痛。而僅僅通過廢除康宗時代對東南地區的那些貢獻,就足以俘獲大批人心了。

而「端拱—建隆」時期帝國全面性的恢復發展中,也是江浙地區,勢頭最猛。當然,平心而論,這只是江浙地區多年積累後的正常爆發,而劉文濟朝廷中樞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只是維持一個基本的「政通人和」。

如此,已然足夠,畢竟在君主專制的封建時代,想要求更多,本身就是一種「過分」的奢望。就這樣,朝野之間已經有一大波人在誇耀今上之功德了。同時,劉文濟也是大漢帝國曆代皇帝中譭譽最多的,評價之雜,甚至顯得有些割裂,畢竟,朝裡朝外還是有一大波人並不從心裡認同並信服他這個皇帝。

但在江浙,當鑾駕降臨之時,在整個東南世界引起的反響,也是極其熱烈的。江浙的權貴與官僚們,明裡暗裡組織迎候,就彷彿要把皇帝淹沒在東南士民熱情洋溢的歡呼中,以分散其注意力。

只可惜,劉文濟從來都是一個主意很正的人,雖感其熱情,但並不爲江南的喧鬧與亂話所迷,巡察途中,事情照辦。用劉文濟的話講,他出巡是爲了視察政治民情,而非遊山玩水。

吏政治理,是他重點關注的事務,官吏的選拔、考察與培養事宜,他過問尤多,尤其是婁江學院出身的那些吏政人才,劉文濟專門就此發表講話,並對其中表現突出者,提出表揚與讚賞。

在上海時,劉文濟駕臨江海關總稅務司,親自接見稅務總監下屬的稅務處長的樑同海,聽取他關於江海關稅務政情的彙報。在這方面,劉文濟可是個行家裡手,當年他可是在江海關總監下掛職鍛鍊過的。

這樑同海,就是婁江學院第一期畢業學生中的佼佼者,能在十多年的時間裡,從一屬吏,爬到江海關稅務處長,正六品的官職,這已經是出類拔萃了。當然,也是此人趕上了「第一期」的時遇優勢。

除了官吏人才的培養選拔之外,貪腐問題也吏治管理中一個避不開的重要內容,在這方面,江浙的問題,嚴重程度同樣居全國前列,這當然也是富庶地區的通病。

經濟發達、貿易旺盛的地方,權貴豪紳雲集、富商大賈扎堆,也最容易滋生腐敗與權錢交易。同樣是在江海關,在武德司、御史監察、上海按察的配合下,趁着皇帝南巡之際,揪出了一連串的貪官污吏。

江海關下屬那些位卑權重的官吏,都不需要做一些明目張膽的違法犯罪之事,只需在進出口貿易的監管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能輕易掙到「潑天財富」。

作爲大漢帝國第一座以「市」命名的城市,也是帝國最開放的城市,上海的風氣與大漢任何一座城市都有所不同,所有打破傳統的、光怪陸離的事物在這裡都能出現,就連***,都顯得「別具匠心」。

受各種流言傳說的影響,在許多不知情人的眼中,上海就是一座流淌着黃金的城市,商業的屬性拉滿,再保守的人在這裡也不避諱談錢,

甚至可以說,資本主義的萌芽都已經誕生了,但那些人間罪惡、陰影與污穢,同樣也籠罩着這座城市,盡松江與長江二江水都沖刷不掉。

至於皇帝駕臨前後對上海自上而下的那些整頓,實在不算什麼大事,在大上海,來來往往的人很多,起起伏伏也是常事,死幾個人更屬正常。

這座大漢帝國最魔幻的都市,任何個人的生死榮辱都是微不足道的,只要這座城市還在,圍繞着此城形成的那套規則還在運行,他繁榮就不會褪色。

那場整頓過後,官場內外,相關人等,更加在意的反而是空出來職位,變化之劇如上海,這樣的機會也是難得的,這不禁是機遇,更是看得見、摸得着的權勢與地位。

論對上海市的瞭解,劉文濟絕對是大漢帝國少數看得比較清楚的人之一,但再臨此地,即便開明如他,也不由心神動搖。很難想象,這座城市最終會發展到怎樣一種形態,而劉文濟下定決心的則是,中樞要加強對此地的監管控制。

要說東南官場在腐敗問題上,還有一點尤爲突出,那就是官、義二倉的虧空,當然,這個問題非東南獨有,從朝廷建立、完善並落實倉儲制度開始,就始終存在着,只是在不同時期,呈現出的嚴重程度不同罷了。

對於地方官僚來說,看着一批又一批的錢糧物資在倉場裡吃灰,想要按捺住不伸手,那可比老貓見了鹹魚不伸爪子還要難受。

關於「二倉問題」的整治,在雍熙時代伴隨着「賑貸制度」的調整完善進行過一次大規模清理行動,效果顯着,最終填補了大量虧空,給國家追回了不少損失。

但,那也是差不多二十年前的事情,如此漫長的時間下來,也可想而知在這方面,又積累了怎樣深重的弊病。貪腐虧空,監守自盜,中飽私囊,這些情況一點也不稀奇。

最讓劉文濟感到「新奇」的,是有些官僚的作爲,其手段可是讓人歎爲觀止。他們也不貪不拿,只是利用官倉公儲中的糧米鹽布來做生意,錢只有流動起來,纔會產生更多價值,東西也一樣。

那些物資,如果躺在倉庫裡,就永遠只是一堆死物,價值只會減不會增。但若是將之販賣出去,既能保住其原本的價值,同時創造的額外的經濟效益,還能填補衙門支出,給僚吏們發些福利。

至於那些物資本身所承載的社會價值與賑濟責任,在沒有緊急事況發生時,也凸顯不出來,真有問題了,那還有其他辦法解決,永遠不要小看官僚開動腦筋的能力。

至於朝廷的監察,也不必過於擔心,有的是漫天過海、移花接木的法子。重點在於,要把財富流動起來,這樣才能產生更大的價值,至於流動過程中出現的人財物力的成本,也能輕鬆轉嫁出去,於官府而言,甚至能名正言順記在行政支出下,就那糧食來說,倉庫檢查、陳糧翻曬,這些可都是需要付出人財物力的......

不過,這種做法,總歸是違法的,若是過去,或許只能交給一些商賈,通過他們的渠道變賣,也得益於對外貿易的大發展,東南操持此事的官僚們,也找到了一些很合適的買家。

比如安東、高麗、日本三國,東南魚米之鄉,產自東南的精細米,在三國上層權貴階級從來都供不應求,即便是一般的糙米,也能賣個不錯的價錢。對三國而言,這些基礎的生存物資,都很稀缺。

而對那些官府來說,只要把東西裝船、運走,出港之後,風險也就迅速降到最低,畢竟出了海的東西,基本查無可差,只需把屁股底下料理乾淨即可......

於是,僅僅盜賣官儲這一項,就在江,浙挖出了一條龐大的官商勾結的利益鏈條。官商吏都殺了不少,朝廷執法以及幕後權貴兩方一齊動手,斬斷了不少鏈條枝節,但鏈條背後究竟牽扯了多少人

與利益,誰也不知道。

這件事,可謂是震動東南,甚至廣傳天下,然而其餘道州的官僚聽了,震懾於朝廷嚴厲懲戒的同時,內心之中也難免生出一股異樣:原來,還能這麼幹,還得是東南那些同僚會玩,自己那些盜賣國財、挪用公款、貪污自肥的手段,實在失之簡單粗暴、吃相難看,錢生出來的錢纔是聰明、安穩的富貴......

就像上海女教師事件,在全民批判指責、甚囂塵上的同時,誰又能說得準,有多少lsp在暗地裡羨慕那個男同學,把自己代入到「黃毛+學生」的角色中呢?

於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官僚就開始發散思維,考慮如何借鑑東南之事,像閔粵這樣的沿海地區,照抄即可,至於其他道州,就需要結合本地形勢了。

歷史從來都是一個重複的過程,有一即有二,也不要去奢望杜絕、消滅什麼的。於皇帝劉文濟而言,經歷東南之事後,最大的總結教訓只有一點,官僚的思想教育、德行操守,還得加強,絕不能忽視罔顧這一點。除了吏部的考察培養,禮部的教育要求,宣慰司的宣揚傳播,都得跟上......

返程途中,鑾駕又特地在淮南東道逗留許久,不是貪戀揚州的繁花似錦,而是一個字:鹽。

大漢帝國的鹽業中心在哪裡,毫無疑問在淮南東道,雖然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河北海鹽、河東礦鹽、西北青白鹽、劍南井鹽都有所發展,並且產量獲得了不小的提升,但這些地方的鹽礦業加起來,也只能勉強和淮東鹽打個平手。

在淮東,有最密集的鹽場、鹽池,產量規模整個帝國無出其右;有最先進的製鹽技術,各種新穎有效的驗滷、結晶辦法,各種提高生產率的工具與容器,打撈、保存、運輸方面的優勢,都是全國領先;還有基礎龐大的經驗豐富的鹽民,在淮東沿海地區,得益於傳統習慣,幾乎每個農漁民,都有一手製鹽的技術,即便很多人只掌握效率低下的煎煉法,但都爲淮東鹽業提供了最充足的人才資源。

朝廷對淮東鹽業也格外重視,在沿海州縣鹽場悉設鹽監進行管理,又在楊州設立大監,進行總監、協調,「揚州總監」更是從三品的級別,只比揚州知府低一級。

到建隆元年,天下鹽池(場)共出鹽七百餘萬石,淮東鹽就佔其半,這可是差不多兩億斤食鹽,這樣產量與規模,是亙古未有。

朝廷通過制定鹽法,對鹽業實行嚴格控制,收穫了豐富的稅利,而淮東道官府,即便不提其他基礎稅收,僅靠鹽利,日子就能過得十分滋潤,何況其他農漁、水利、交通條件都不差。

因此,伴隨着鹽業空前、快速、繁榮發展,再兼運河之利,淮東也一直是帝國經濟版圖上的一大巨頭,揚州能成爲排名全國前列的城市,坊間也有一種說法,說它是「淮鹽」供養出來的。

但在鹽業上取得空前繁榮與輝煌成就的同時,也需理性地看待其中伴隨着的問題,土地鹽鹼化這種自然環境變遷的問題就不提了,這不是當前這個時代該顧忌的東西。

關鍵在於,一味的取用,而不知節制、保護、修繕,沿海堤岸又年久失修,海潮倒灌的情況時有發生,淹沒田畝倒是其次,主要是對沿海農漁鹽民百姓的生計,對製鹽業的影響越來越重。

面對海堰頹敗的問題,劉文濟曾以此問淮東布政使張綸,從他口中得知,上一次大規模修繕淮東海堤,竟是兗國公王樸在任時,而那,已經是快七十年前的事情了。

便是如此,淮東百姓,廣受其利,也爲幾十年後淮東鹽業的大爆發,打下的紮實的基礎。如果不仔細去了解研究,是很難想象,兗國公王樸在任的那些年間,究竟爲當地做成了多少的事情,涉及的可真是方方面面。

而即便有王樸打下的基礎,七十年風雨潮涌,

也足以再讓淮東官民忍受堤潰潮灌之苦,對沿海堤壩的修築,也必須提上日程了。

於是,劉文濟沒有再究問以前的事,而是直接給布政使張綸下制令,要求他組織人物力,沿海築堤,務必保障淮東百姓的正常生計,保障淮東鹽業的穩定發展......

築堤款項的問題,由財政司與淮東道各出一部分,工程上的問題,也可尋工部支持。給足了支持,同時也給足了壓力,另外,劉文濟還把侍御史范仲淹留下,作爲天子欽差,監督淮東海堤的工程進展,因爲范仲淹乃是皇帝身邊第一個向他陳述淮東海堤利害的人。

堤岸荒廢,可以修築加固,但圍繞着帝國鹽業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卻沒那麼容易解決了。官商勾結,***,是必不可免的,而長久以來,圍繞着帝國鹽業(尤其是運輸、銷售改制之後)誕生了龐大而複雜的利益集團,也已漸漸對國家的經濟、民生造成越來越嚴重的影響。

官府內部的腐敗墮落,來自鹽商們的侵蝕,幕後權貴們的攫利,中下層「鹽產業者」間的搏命與廝殺,私鹽的泛濫......輝煌背後,有着數不清的亂象與利益糾纏,還有更多讓人觸目驚心的罪惡。

而最直觀呈現出的一點,便是即便帝國食鹽產量已經很高,開歷史之先河,依舊不夠吃,市面上的鹽價仍舊很高,比之當初鹽制改革時,翻了快一倍了(鬥鹽110文),很多地方百姓依舊吃不起鹽。

這其中,固然有人口增長、運輸成本等客觀因素,利益集團躺在上邊吸血,顯然是更爲真實而深刻的原因,而這個利益集團,也包括大漢朝廷......

題外話,淮鹽雖然產量冠絕天下,但帝國的上層權貴們,包括皇室在內,基本不吃,他們都吃西北的青白鹽,或者河東礦鹽,這些纔是品質優良的精細鹽。海鹽?那是庶民吃的東西。

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38章 任其紛擾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35章 楊村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243章 不自知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風波第138章 回宮第121章 登乾元第220章 陣斬高模翰第497章 重拾第235章 開封新城第317章 修法第285章 吃酒烤肉議荊湖第14章 腹黑之謀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73章 西北隱患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56章 彌月之喜第220章 陣斬高模翰第260章 論婿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248章 西撤!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第77章 吏職變動第86章 戍卒之心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1章 乾祐滅佛第265章 楊無敵第239章 耀州之戰第1787章 講個笑談,說個趣事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162章 薨逝第99章 兩個人才第159章 亂情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201章 捐資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102章 絕境第414章 雲消日出第3章 取士不公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195章 漳泉獻地第7章 風波第194章 減稅難第11章 請教第53章 有詩云第185章 勤勉爲國楊相公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410章 槍打出頭鳥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133章 西征!第1697章 蠢蠢欲動第403章 抓起來!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69章 東出太行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365章 看衰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風波第160章 平定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263 史彥超的結局第487章 “驚喜”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421章 樑孝王第2146章 世宗篇21 康王絕唱
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38章 任其紛擾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35章 楊村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243章 不自知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風波第138章 回宮第121章 登乾元第220章 陣斬高模翰第497章 重拾第235章 開封新城第317章 修法第285章 吃酒烤肉議荊湖第14章 腹黑之謀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73章 西北隱患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56章 彌月之喜第220章 陣斬高模翰第260章 論婿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248章 西撤!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第77章 吏職變動第86章 戍卒之心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1章 乾祐滅佛第265章 楊無敵第239章 耀州之戰第1787章 講個笑談,說個趣事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162章 薨逝第99章 兩個人才第159章 亂情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201章 捐資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102章 絕境第414章 雲消日出第3章 取士不公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195章 漳泉獻地第7章 風波第194章 減稅難第11章 請教第53章 有詩云第185章 勤勉爲國楊相公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410章 槍打出頭鳥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133章 西征!第1697章 蠢蠢欲動第403章 抓起來!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69章 東出太行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365章 看衰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風波第160章 平定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263 史彥超的結局第487章 “驚喜”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421章 樑孝王第2146章 世宗篇21 康王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