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

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

“眼下,大漢最緊迫的問題,還在榆林之亂,朝廷的精力,也大半牽扯在此事上,天下人的目光也都盯着西北。”趙匡義談及正事,有些嚴肅道:“關於榆林之亂,還請二哥指教!”

迎着趙匡義的目光,趙匡胤顯得很平靜,有些慢條斯理地道:“我能給你什麼指教?對叛亂的來龍去脈,癥結起因,不是已經探究清楚了嗎?朝廷的平叛事宜,也已全面鋪開,調兵遣將,所託是人,剿賊策略,更是大氣磅礴,賊軍一時猖獗,終究是螳臂擋車,不足爲道。”

趙匡義搖了搖頭,道:“對平叛之事,我自然滿懷信心。然可慮者,不在榆林,而在朝內,輝煌的開寶盛世,竟生出如此大的叛亂,必載於青史,思來不覺可笑?

陛下神武之姿,斷不會出錯,那誰當其責?趙普已經去職了,我們這些開寶宰臣呢?如今平叛事急,也就罷了,待亂事勘定,陛下會不會再做清算?”

看趙匡義竟有些患得患失,趙匡胤呵呵一笑,指着他,道:“你也是讀書讀史的人,怎會爲此事困擾,古來盛世,又有哪一朝哪一代能做到真正的太平無事、波瀾不驚的?

所謂盛世,看的是國勢,看的是大局,看的是朝廷的力量,縱然鬼魅作祟,朝廷也有剷除消滅的底氣與實力。

陛下坐朝三十餘載,海內歸附,人心安定,以當今之時局,小小榆林,豈能亂得了天下。且看陛下平賊之志,何曾爲榆林之亂而憂愁,他想的是籍此徹底消除榆林隱患,還西北一個長治久安,如此格局氣度,你又有什麼值得憂慮的?

至於趙普罷相,雖攬責榆林之亂,但以你的見識,難道看不出,背後真正的原因?榆林之亂,還影響不了朝廷中樞的格局!”

聞言,趙匡義微微點頭,臉色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若有所思。考慮少許,趙匡義嘆道:“榆林平叛,陛下欲行非常之事,這等決策,也只有陛下能做得出來了!”

“朝中又有異議了?”趙匡胤聽出了話外之音。

趙匡義淡淡一笑,露出點嘲弄之意:“怎會沒有,然而,並沒有敢向陛下提出的,但那些學士、翰林、郎官,那些飽學鴻儒,心裡是怎麼想的,我多少能窺探一二!”

趙匡胤思索一陣,擡眼衝趙匡義認真道:“我知道你與那些文人學士素來親近,府上也養了一些幕佐,但陛下一向重實務,輕空談,在此事上,可不要行差踏錯。陛下真正看重的,是經世致用之才,這是經國之道,朝廷養那些儒臣,也只是邀其名罷了!”

“我明白!”趙匡義很乾脆地點着頭,倒也不因此而覺厭煩。

趙匡義是一個地道的文人,親近那些飽學儒士是自然的,但,如今大漢國情如此,在劉皇帝的近乎蠻橫的推動之下,實務重於學問,已然成爲官方主流論調。

大漢的官僚們,需要儒學思想作爲武裝,但隨着一批批實幹之才脫穎而出,並逐漸走向高位,掌握一定的話語權,後繼者就更不缺引路之人了。實才與學問並不衝突,只是在官吏選拔上,已經形成了基本的偏向。

當然,自古難全,萬事難盡美,劉皇帝也從不奢望真正能做到用人唯才,他提拔任用的一些人,都難免有親疏遠近的考慮,何況他人,人性本能的好惡以及上千年形成的根深蒂固觀念,也是不可能輕易改變的。

劉皇帝做的,只是給大漢的官吏選拔,注入一道唯纔是舉的基因,並盡力保持下去,形成慣性。如此,即便避免不了一些充滿了階級利益交換的腐臭現象,但大方向不差,已足矣。矛盾始終存在,只要有利的一方面,能夠保持即好。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趙匡義雖然對文人友好,卻也不會想着去改變氛圍,提升文人的地位。他首先就沒有做這件事的動力,他如今不是宋太宗,更不需要通過以文馭武的政策手段來鞏固自己的權力地位,這是根本上的區別,屁股決定大腦,實在是一個顛撲不破的道理。

但是作爲一個官僚,一個有志於相權的官僚,也需要一個基本盤,需要一批可用之人,需要一些爲其搖旗吶喊之人。

而在這一方面,掌握筆桿子的文人學士,是能起到不小作用的,但是,與實際的權力比起來,這些又顯得格外不足了。

趙普爲何能穩穩地掌握相權那麼多年而不倒,劉皇帝的支持固然重要,趙普自己的手段也同樣不凡,有的人,就是給他舞臺,請來觀衆,他也表演不好。

趙普則不然,過去他手下有一大批得到劉皇帝認可的實幹之臣,一人之才,終究難與一衆之才相比,有那麼多擁躉支持,地位焉能不穩。

於趙匡義而言,自然免不了培養提拔自己人,而在自己人的考慮上,他當然也更傾向那些具備實際理政辦事能力的人。

箇中道理,即便市井小民,尚能以最通俗的話語去解讀,何況趙匡義這樣的人上之人,只不過,作爲政治人物,更多的會從利益、立場的角度去看問題,所做的決策,在旁人看來,就顯得愚不可及了。

聰明人辦蠢事,笑其愚蠢的,或許本身就不夠聰明。

“榆林平叛之後,也不知陛下會如何安排趙王!”趙匡義又就榆林之亂,展開話題。

對此,即便是趙匡胤,又如何能給出一個答案呢?想了想,道:“這就不是你我需要擔憂的,太子地位穩固,陛下信任,皇后健在.”

聽趙匡胤這麼說,趙匡義聲音下意識地壓低了些,道:“據聞,皇后前些日子,又病倒了,這可不是什麼好兆頭,倘有不測”

“這等事,你是從哪裡聽來的?”趙匡胤眉頭緊鎖。

趙匡義攤手道:“倒不是我刻意打探,只是這宮禁之中,何來不傳之秘,出入禁宮,只要不閉塞耳目,總能得到些消息。”

趙匡胤想了想,緩緩道:“二十餘載太子,已不只靠母族支撐,且以太子之資,也扛得住這些是非,我們不需做杞人之憂!”

趙匡義想了想,也覺得有道理,但還是忍不住感慨道:“這些個皇子啊,個個如龍如虎,是天家之幸,也是太子之不幸,於國而言,也不知幸也不幸”

“罷了,今日聊得夠多了,我累了,不說了!”看趙匡義那副模樣,趙匡胤舒出一口氣,揚揚手,一副趕人的模樣。

趙匡義也識趣地準備告辭,但想到了什麼,拱手道:“二哥,如今西北不太平,匡美在那邊,怕是難保完全,是否可想辦法召回!”

當初,因爲滑州案的牽扯,趙匡美被流放西北,如今,已是多年過去了。這說流放,還真不是做做樣子,趙家兄弟雖然顧念兄弟之情,卻也始終不敢就此事上表求情。

趙匡胤是十分愛護弟弟的,此時,聽趙匡義提起,幾乎不假思索,嘆道:“這麼多年過去了,匡美也吃足了苦頭,該讓他回來了,我可不想兄弟倆今後只能再見於九泉之下。陛下,應當會給我一個面子吧”

第335章 凱旋令、劉昉請命第92章 大調整第80章 進攻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82章 四件大事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379章 詔書下達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389章 分封與否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162章 薨逝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23章 夜宴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8章 這就是真相?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82章 矛盾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8章 巡視第26章 潘美守城仁宗篇1 正統時代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86章 戍卒之心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146章 驕將第1809章 餞行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334章 交待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175章 軍略第116章 掙扎無力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378章 遼國近況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51章 詔令西進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284章 虛了第182章 邢州有變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1779章 四王畢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28章 皇子戍邊第335章 凱旋令、劉昉請命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194章 楊邠案(2)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6章 進士樓第193章 楊邠案(1)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52章 巫宦之國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62章 二代勳貴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242章 戰後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47章 誘其北上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144章 兩個選擇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162章 晉公南遊見聞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1757章 勳貴子弟第76章 處置決議第428章 用心
第335章 凱旋令、劉昉請命第92章 大調整第80章 進攻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82章 四件大事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379章 詔書下達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389章 分封與否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162章 薨逝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23章 夜宴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8章 這就是真相?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82章 矛盾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8章 巡視第26章 潘美守城仁宗篇1 正統時代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86章 戍卒之心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146章 驕將第1809章 餞行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334章 交待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175章 軍略第116章 掙扎無力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378章 遼國近況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51章 詔令西進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284章 虛了第182章 邢州有變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1779章 四王畢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28章 皇子戍邊第335章 凱旋令、劉昉請命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194章 楊邠案(2)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6章 進士樓第193章 楊邠案(1)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52章 巫宦之國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62章 二代勳貴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242章 戰後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47章 誘其北上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144章 兩個選擇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162章 晉公南遊見聞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1757章 勳貴子弟第76章 處置決議第428章 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