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槍打出頭鳥

開寶九年冬季的雪很大,持續的時間不算長,但是雪霽之後那刺骨旳徹寒,卻遠超往年。當然,對於朝廷內部的上層權貴而言,這個冬季,也確實過於寒冷了,從腳底寒到心頭。

榮國公府,內院,還是那間書房,明亮的燭火光芒映照在趙匡胤臉上,留下一半濃郁的陰影,有些看不出什麼眼神,但心情顯然不好,帶着涼意的空氣是那般地沉重,讓人有些喘不過氣來。

趙德昭就站在書案前,垂頭束手,不敢作話。原因很簡單,今日他奉父命帶着酒肉前去探監,結果被拒絕了,獄吏語氣雖然柔和,但態度強硬,說趙匡美是重犯,不準與任何人見面,這背後,若沒有人授意,沒有人站臺,一個小小的獄吏,怎敢得罪趙家。

這顯然不是一個好信號,再聯想到這數日間,西京出現的這股風潮,哪怕趙匡胤看得不那麼地透徹,但心中那股壓抑感卻是油然而生。

很快,管事來報,趙匡義到了,都未加引路,直入書房,屏退左右,只剩下這父子、叔侄三人。

“匡義,事情似乎有些不對,觀這幾日京中輿情,勳貴請罪,朝臣投案,我越發感覺不妙,這兩日,更覺心驚肉跳!今日,我讓德昭前去探監,居然被拒絕了!”趙匡胤看着趙匡義,嚴肅地說道。

比起前幾日,趙匡義也少了些從容,多了幾分焦躁,不復此前那種寵辱不驚的氣度,緊鎖着眉頭,目光中釋放中憂慮的情緒。

“此事,是我失策了!”趙匡義凝聲道:“萬沒想到,匡美投案,竟會引得這麼多人效仿,而致如此洶涌!”

事實上,讓趙匡美投案的建議,並沒有太大問題,問題就出在,趙匡義親自送人去刑部的舉動。事後再想來,趙匡義都想抽自己己耳光。

他當然暗懷私志,想要籍此再提升一下自己的存在感與影響力,這也是他一直以來都在做的,幾乎形成了一種本能,只要有機會,就不會放過。

然而,怎麼也沒想到,竟會因此陷自身於困窘,似這等世間,這種情況,這樣威望,他趙匡義可不想要。

“現如今,連符家、高家、折家,都有人前去投案,事情是越鬧越大,越來越嚴重了,朝廷近三成的勳貴、官員,都有牽涉!這絕不尋常,也太不理智了,太危險了!”趙匡義語氣嚴重地道:

“二哥,我今日也聽到一些流言,朝野之中有不少人都認爲,此事牽連如此之廣,涉及到這麼多勳貴官員,爲了保證朝政平穩,人心安定,朝廷便不會再放任擴大,甚至對犯案人員,有所寬免!

甚至於,已經有人在暗中串連了,想要鼓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向垂拱殿請命,以定中樞,以安天下......”

說到這兒,趙匡義的口吻已經帶着些苦澀了:“這些人,實在太不智,也太天真了!他們以爲,羣情洶涌,就能使朝廷受迫之下,妥協放過,以爲牽涉了這麼多人,陛下就會有些忌憚,他們以爲人多,便能獲得法不責衆的效果?

私下串連,更是不能再愚蠢的行爲了!他們以爲,通過此法,能夠讓陛下顧忌妥協,甚至想着以此徹底洗刷過去的罪責與犯行,殊不知,這是自獻把柄啊,朝廷如欲治之,甚至只需按圖索驥,而無偏差......”

趙匡義越說,心中縈繞着的那股不安便更加清晰,幾乎化爲實質,堵在心頭。

趙匡胤可不是不曉政治的武夫,他當然也察覺到了其中的危險,同樣沉聲道:“關鍵是陛下如何想?這已漸成逼宮之態勢了,陛下是何等樣的君主,豈能爲此等輿情所逼迫,越是如此,越是危險,事情,已然偏離我們的設想了!”

就如其言,事情的發展,早就脫離掌控了,甚至超出所有牽涉其中之人的想象了。到了這個地步,已不是幾個上層權貴,靠其權勢威望就能平息得了了。而唯一有資格、有能力踩剎車的劉皇帝,似也快成爲那最不可測的變數了。

一個詞,君心難測!

玩帝王心術的,心都髒,也都狠,尤其是劉皇帝這種創業之君,一人便可彈壓天下。本就猜忌心重,而有些人卻極不明智地,想要鼓譟大勢,以此逼迫劉皇帝讓步,想想便知是怎樣的危險了。

而趙家兄弟,正因爲有此類的見識,反而開始惶恐了。兩兄弟可以極其坦誠地說,他絕沒有聚勢鼓譟,籍此逼迫朝廷的想法,他們的初衷,也只是想要挽救一下自己兄弟罷了。

然而,事情的發展,就像一列偏向的火車,狂野地行駛在坎坷危險的軌道上,隨時可能出軌傾覆。

而最爲關鍵的是,引發此次投案認罪風潮的,變成了他趙家。一張龐大的網下,一個危險的局,不知覺間,他趙家似乎成爲和張進一樣的角色,身處漩渦,難以自拔,甚至隨時可能被吞噬。

“是啊!陛下會如何想?”趙匡義滿目憂慮,一臉苦相:“他若是認爲,是我趙家暗施手段,推波助瀾,帶頭造勢,以求脫罪,那對我們而言,實在是太危險了!”

說這話時,趙匡義語氣哀嘆,彷彿遭受了莫大的委屈一般。

“我們兄弟,哪有這等一呼百應的聲望!”趙匡胤不禁自嘲道。

“但是,陛下未必地不這麼想!”趙匡義看着趙匡胤,提醒道:“二哥,李繼勳、党進他們,似乎也參與其中了,他們與我們素來親近。”

趙匡胤沉默了好一會兒,看着趙匡義,嘆道:“你說得不錯!如今我們,是自置火爐之上了!”

隔了幾日回頭再看,他們選擇讓趙匡美投案的決定,反倒顯得有些不智了,甚至,還不如讓三法司自己查出來,屆時也好因勢而動,至少不會像這般,把整個趙家都陷入不尷不尬的被動之中。明明沒有那個想法,卻承擔着不屬於他們的壓力。

“二哥,必須要設法破局!”趙匡義嚴肅道。

“我知道!但是,如何破局?”趙匡胤很是傷腦筋。

趙匡義肯定地指出:“至少,要讓陛下知道,我趙家絕無操縱輿情,造勢以對抗國法,爲匡美脫罪之意!”

趙匡胤點了點頭,確實如此,關鍵就在於,如何打消劉皇帝的猜忌,如何與那些鼓動造勢的人割裂開來。這等時候,保護自家纔是最爲緊要的。

沉吟良久,趙匡胤表情堅定起來,目光恢復了銳利,瞧向趙匡義:“匡義,此事你就不要再管了!”

趙匡義回了一個“意外”的表情,似乎有些不解。

趙匡胤則很認真地道:“此事,蓋因匡美而起,本與你無關,接下來,我自來應對。”

雖然有些感慨兄長的擔當,趙匡義卻苦笑着搖頭:“事已至此,我又豈能置身事外!”

到如今,趙家的主心骨,仍舊是趙匡胤,趙匡胤若出了問題,他趙匡義又如何獨善其身,他心裡明白得很。

“二哥打算如何做?”趙匡義問。

冷峻的面龐間晃過那麼一絲猶豫,趙匡胤堅定地說:“我稍後具折,連夜進宮,向陛下請管教不嚴之罪,言明,匡美罪行,任由朝廷法紀公斷,趙家絕無怨言!”

“那匡美?”趙匡義問。

“只能看他的運道了!”趙匡胤不由得有些神傷,這幾乎是擺明了要放棄趙匡美了。

原本,依照正常的判罰,趙匡美之罪的量刑,縱然嚴重,也未必不能保全一條性命,哪怕是看在他們兄弟的份上。然而,經過這麼一場風波,倘若劉皇帝想要來個殺雞儆猴,判個死都不是不可能。於趙匡胤兄弟而言,或許就是求其上者得其下,搬起石頭砸到腳了。

聽到趙匡胤的決定,趙匡義也沉默了,但是心中,卻莫名地鬆了口氣。

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143章 園苑中瀰漫着自在的氣息第393章 錢去哪兒了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82章 瓦橋關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1772章 處置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22章 荊南既定第331章 泰來樓第462章 一地雞毛第72章 駐足石壕鎮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49章 花裡胡哨不管用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228章 巡邊彙報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94章 汝公出山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196章 橐駝兒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28章 劉承祐的想法第77章 吏職變動第223章 安撫人心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118章 蒲陰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79章 勢孤危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280章 慮難備戰於前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1748章 應急機制第407章 一人連着一人,一案套着一案第3章 新皇詔制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346章 底層第65章 選擇第7章 小人物議大事第136章 迎奉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152章 聽政3第97章 再臨井陘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64章 回鶻汗之死第29章 獨眠孤館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377章 南洋攻略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368章 榮寵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155章 河東風雲(2)第157章 劉老四第150章 聽政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78章 召還二郎?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54章 聘納郭女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155章 河東風雲(2)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80章 一意孤行第132章 進宮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92章 定州事第1713章 機遇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7章 恩賞問題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1698章 做賊心虛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120章 折家第474章 補漏匠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28章 澧陽之戰第195章 遼帝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150章 爲將軍踐行第4章 西南事務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119章 難審第120章 折家
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143章 園苑中瀰漫着自在的氣息第393章 錢去哪兒了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82章 瓦橋關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1772章 處置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22章 荊南既定第331章 泰來樓第462章 一地雞毛第72章 駐足石壕鎮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49章 花裡胡哨不管用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228章 巡邊彙報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94章 汝公出山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196章 橐駝兒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28章 劉承祐的想法第77章 吏職變動第223章 安撫人心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118章 蒲陰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79章 勢孤危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280章 慮難備戰於前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1748章 應急機制第407章 一人連着一人,一案套着一案第3章 新皇詔制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346章 底層第65章 選擇第7章 小人物議大事第136章 迎奉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152章 聽政3第97章 再臨井陘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64章 回鶻汗之死第29章 獨眠孤館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377章 南洋攻略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368章 榮寵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155章 河東風雲(2)第157章 劉老四第150章 聽政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78章 召還二郎?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54章 聘納郭女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155章 河東風雲(2)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80章 一意孤行第132章 進宮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92章 定州事第1713章 機遇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7章 恩賞問題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1698章 做賊心虛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120章 折家第474章 補漏匠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28章 澧陽之戰第195章 遼帝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150章 爲將軍踐行第4章 西南事務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119章 難審第120章 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