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馮道請辭

乾祐五年秋舉的榜三,狀元董淳,文章很好,才學不錯,但書生意氣太重,劉承祐打算讓其先去集賢殿跟着蘇禹珪修史校書。

榜眼盧多遜,性聰穎,才學高,見識不羣,就是傲氣太足。被安排到昭文館,當校書郎,不知要做多久圖籍管理員......

唯一能夠即用者,反倒是這個趙曮,或許是有其父宣慰使趙上交的調教,才情練達,十分成熟。年紀雖然不大,但爲人低調謙遜,頗有斷事能力。學問方面,與那些“名人”相比,雖然顯得不是特別突出,但也是十二歲便能屬文的天才。

李昉既知滑州,劉承祐便想起了此人,當然,趙曮的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只是近臣之選,更看他這個皇帝的喜好。

“陛下,馮相公求見!”

“坐!”殿內,看着手捧奏文,矮身彎腰的馮老狐狸,念其年老,劉承祐輕聲吩咐了句。

“謝陛下!”馮道謙恭道。

君臣廷對,宰臣坐而論事的規矩,已然被劉承祐廢除了,從去歲起,廷議、朝會等場面,所有宰臣都得站着議事。

而於馮道而言,即便是這種殿內私謁,他也保持着恭順謹慎。

“有何事,勞馮卿親自來一趟!”劉承祐看着馮道,問道。

馮道已然年逾七十歲,白髮蒼髯,腿僵背駝,透着一股衰朽的氣質,歲月在其臉上,刻下了太多的痕跡。

劉承祐恍然而有所覺,馮道這兩年,老得有些太快了,畢竟,似侯益、藥元福那等老而彌堅者,終究是少數。

馮道呈上奏疏的手,都顯顫抖。聞天子問,嘴裡輕笑道:“老臣已至暮年,時日無多,想趁還有些精力的時候,見見天顏,聽聽聖音......”

馮道說話,總是這般動聽,劉承祐卻嘆道:“朕自御極以來,有賴馮公,協理陰陽,安撫內外,辛苦了!”

皇帝這般溫良態度下,馮道一張老臉更顯舒展,說道:“能輔佐明君治世,成就大業,是老臣的福分與幸運。唯可惜者,是老臣不能在有生之年,見到陛下實現偉業的那一天了!”

“馮公今日說話,怎生如此暗晦,盡說些喪氣話!”劉承祐眉頭一凝,瞧着馮道。

迎着皇帝質詢的目光,馮道不由暗歎,天子嗅覺之敏。拱着手,向劉承祐道:“不瞞陛下,老臣今日,除奏報之外,意欲乞骸骨,請陛下恩允!”

說着,馮道又自袖中,掏出一封辭章,也交給張德鈞。

劉承祐合上了手中翻閱的奏疏,輕“咦”了一下,凝神審視着馮道,這老兒也坦然地直面皇帝。

但見馮道日漸清瘦的身體,臉上的老人斑也多了,鬍鬚也只剩下一點灰色尚未被花白吞噬。心有所感,劉承祐幽幽道:“馮公也要棄朕而去嗎?”

天子的語氣中,似乎帶有不捨,但馮道可不敢當真,他也是有自知之明的。自己雖然歷仕多朝,累爲三公,至乾祐朝,更被漢帝看重,爲朝廷首相,可謂個人巔峰成就。但是,以馮道對天子的觀察與瞭解來看,自己不是劉承祐真正看重的宰相......

陪着笑,馮道回道:“陛下,臣已年逾古稀,體衰多病,去冬以來,更是時感精力不濟,眼神恍惚,無力承擔國家重務。開春以來,病徵有所加重!

陛下不嫌老臣鄙薄,用此殘軀,臣不勝感懷,卻也不敢再僭居相位,以免誤事。而今大漢在陛下治理下,欣欣以向榮,朝中良臣俊傑迭出,臣這老朽,也當退位讓賢了!

再者,陛下前番,此朝中年邁老臣以歸養。臣如今衰頹至此,祈願陛下,能賜以恩典!”

目光平和地注視着馮道,聽其懇切陳情,嘴角翹了翹,心裡卻不由感慨,此公,真的是個聰明人,似乎早早地察覺到了什麼......

“馮公若去朝,朕心中實有不捨啊!”考慮了一會兒,劉承祐道。

聽此言,馮道明顯輕鬆了,更顯得從容,應道:“縱老臣在野爲民,也當時時爲大漢與陛下祈禱祝福!”

閱讀着馮道辭呈,看得出來,寫得用心了,足可收錄在馮道文集中的一篇文章。到這個程度,劉承祐也不矯揉了,直接道:“馮公既然心意已決,朕縱有奪情之意,也不好強留。朕允了!”

頓了下,劉承祐說:“以本職致仕,加尚書令,爵祿翻倍!”

“老臣,拜謝陛下恩典!”馮道滿臉的感動,起身拜倒。

看着馮道,劉承祐想了想,問:“馮公去職後,誰人可繼?”

面對這個問題,馮道明顯遲疑了幾分,小心地瞥了劉承祐一眼,一如既往地謹慎,說:“此當爲陛下考量,聖意所屬,自當其職!”

這個老滑頭,劉承祐笑了笑:“馮公德高望重,對朝廷諸宰臣,瞭解也頗多,朕就是想聽聽公之意見,也好做權衡!”

皇帝的眼神中,帶着點壓迫,馮道遲疑幾許,終於道出個人:“老臣以爲,兵部尚書魏仁溥,可爲首宰!”

“兵部諸事,已然繁複,恐無餘力。”劉承祐說。

“刑部尚書範質!”馮道不假思索,又說。

馮道,仍舊不改其慎,揣測着皇帝心意舉人,畢竟,誰都知道,魏仁溥與範質,可是最初的“帝黨”,對二人也十分看重。

“範質......呢喃了句,似乎在琢磨,瞟向馮道:“李濤如何?”

馮道面色不變,應道:“李濤爲人慷慨,以社稷爲重,秉公執法,然平日言談行事或有輕佻之嫌,難堪首宰之職!”

馮道是雞蛋裡挑骨頭,找了點李濤的“不是”,似乎並不想讓李濤上位。

劉承祐看着他,笑了笑,幽幽道:“平日裡,馮公與李濤最爲親近,而今舉賢卻避之,可見所秉持也,乃公心!”

聽皇帝這麼說,馮道只覺心臟砰砰地劇跳不已,只能尷尬地陪着笑,附和着。

思量一會兒,劉承祐臉上帶上了和煦的笑容,人顯得鬆弛不少,問馮道:“馮卿致仕之後,有何打算?”

“老臣打算,回鄉歸養,含飴弄孫,順便集最後的精力,整理多年以來,所寫文章、詩詞......”馮道說道。

“馮公欲盡餘歡啊!”劉承祐點了點頭:“朕記得,馮公是瀛洲人吧!”

“正是!”

“而今瀛洲乃邊地,用兵之所,非安居療養之善地,不足養樂!這樣,馮公可去洛陽,朝中大臣勳貴,多置別府,朕也賜你一棟公府!”劉承祐說。

馮道眉頭凝了下,恭敬道:“是!老臣謝恩!”

待馮道退下後,劉承祐露出了點莫名的笑容,馮道今日所請,然他記起了當初趙瑩之辭。有些相近,如今的趙瑩在陳州任上,可甚是自在。

“傳李崇矩!”

未己,李崇矩入內覲拜,作爲新的武德使,上任不過數月,風氣大改,低調了很多。在外人的眼中,似乎因王景崇之事後,便沉寂下去,驕狂不在。當然,這也是李崇矩嚴厲約束整頓之功,收起了張牙舞爪,眼睛卻犀利依舊,死死地替皇帝盯着朝野內外。

“陛下有何吩咐?”李崇矩問。

“去查查,馮道近來身體如何!”劉承祐說。

雖然不解此爲何意,李崇矩還是麻木着一張臉,簡潔有力地應道:“是!”

沒錢看小說?送你現金or點幣,限時1天領取!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免費領!

奉命而去,劉承祐又看向張德鈞:“你覺得,李崇矩這個武德使,當得如何......”

“陛下所託,是其人!”

大漢乾祐六(953)年二月,漢帝降詔,宰相馮道以原職致仕,加尚書令,爵燕國公,移居洛陽休養。

循後,以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李濤,爲中書左丞,居政事堂首座。

而自馮道去職,大漢朝堂,又翻開新的一篇,老臣盡去,新壯盈堂。國初以來的宰相,除了李濤外,已無一人在位。

而李濤,在大漢雖擢拔於高祖劉知遠,屬“前朝老臣”,卻也才五十多歲,還年輕。平日辦差,也還中劉承祐之意。

第355章 理智歸理智,仗還得打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62章 二代勳貴第474章 立場第67章 遺表第178章 祭拜第101章 大整軍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第345章 玉林狗肉館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93章 班師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35章 坐不住了第71章 北齊鎮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410章 槍打出頭鳥第127章 不允第85章 安心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41章 小風波第24章 太子新結良媛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38章 湖南無戰事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456章 遺澤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第79章 勢孤危第46章 糧與錢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35章 楊村第36章 西面來人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366章 安東不一樣!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430章 劉皇帝弄孫第49章 安東都督府第30章 滿堂春宴第240章 城塌了第36章 西面來人第371章 殺,不殺?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65章 開封府尹的問題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55章 拉開序幕第446章 流光園第346章 天子的“憐憫”第82章 矛盾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第371章 慰問=送行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13章 楊業述職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195章 楊邠案(3)第173章 馬氏內亂或可利用一下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41章 卷甲入城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100章 城戰第313章 晉王一家子第305章 遼國三載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374章 善待第337章 特權第82章 殺俘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265章 楊無敵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
第355章 理智歸理智,仗還得打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62章 二代勳貴第474章 立場第67章 遺表第178章 祭拜第101章 大整軍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第345章 玉林狗肉館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93章 班師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35章 坐不住了第71章 北齊鎮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410章 槍打出頭鳥第127章 不允第85章 安心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41章 小風波第24章 太子新結良媛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38章 湖南無戰事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456章 遺澤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第79章 勢孤危第46章 糧與錢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35章 楊村第36章 西面來人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366章 安東不一樣!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430章 劉皇帝弄孫第49章 安東都督府第30章 滿堂春宴第240章 城塌了第36章 西面來人第371章 殺,不殺?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65章 開封府尹的問題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55章 拉開序幕第446章 流光園第346章 天子的“憐憫”第82章 矛盾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第371章 慰問=送行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13章 楊業述職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195章 楊邠案(3)第173章 馬氏內亂或可利用一下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41章 卷甲入城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100章 城戰第313章 晉王一家子第305章 遼國三載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374章 善待第337章 特權第82章 殺俘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265章 楊無敵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