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下定決心

“攻守之勢,生死存亡之道,豈能因你個人意願而定?”聽僕勒之言,李處耘則不客氣地說道:“如你所言,以高昌都邑之固,尚且難纓契丹兵鋒,喪師失地,棄國而逃,而今僅憑區區一座六龜茲城,如何這般自信,能久持下去?以我看來,眼下龜茲城是否得保,尚不得知,或許你回鶻君臣,已爲契丹人的俘虜了!”

李處耘之言,並不客氣,甚至帶有少許的蔑視,那強勢的姿態,讓僕勒有些不適。這與劉皇帝帶給他的感覺完全不同,皇帝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李處耘的攻擊性則更強些。

迎着大漢君臣的目光,僕勒強行穩住心緒,沉吟了一會兒,方纔說道:“外臣所言,並非個人妄想,所倚仗的理由,一共有四!”

“哦!說來聽聽!”劉皇帝有點感興趣了。

拱手躬身一禮,僕勒緩緩道來:“第一,契丹人悍然西征,偷襲我國,雖靠着陰謀偷襲,佔我城池,殺我軍民,但我國上下君臣,皆視其爲仇敵,立志堅決抵抗,絕不妥協,願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第二,契丹人遠來,鏖兵境內一年多,雖取得了一些戰果,但長期作戰,兵馬疲憊,前後軍力也有不少損傷,其軍勢也只會越來越弱,久戰下去,未必能堅持更長時間;

第三,高昌城雖破,但龜茲地區仍保留了不少實力,龜茲城雖不如高昌廣固,卻仍可據守,軍馬糧草,仍可堅持。而西北面的輪臺地區,尚存軍民十數萬,這些都是反攻的實力;

第四,契丹入寇以來,殘殺性命,掠奪財貨,犯下滔天罪行,國內軍民聞之,無不憤慨。我國有百萬部民,可汗也已經遣使鼓動諸城鎮部落軍民抗擊契丹人。其軍戰力雖強,但軍力也就三兩萬人,只會越打越少,終有一日,能夠將之驅逐!”

僕勒滔滔不絕,將西州回鶻在持久戰方面的優勢一一數來,並且越說越自信,勾畫出一個西域抗戰的發展局面,並且指出,最終的勝利者會是他們回鶻。

然而,大漢君臣豈能輕易爲這些表象所惑,李處耘淡淡然地發一問:“如來使所說,西域局勢雖然堪憂,卻也未至危亡之時,既自信禦敵之策,又何必四面求援,又何需大漢發兵遠救?”

一句話,說得僕勒啞口無言,一時間也不知該如何回答了。回味自己所說的話,有種抽自己兩巴掌的衝動,明明是解答自信堅守的問題,怎麼說着說着便變成了驅逐契丹了。

吹大的牛皮,被當面戳破,僕勒的臉也不禁有些發熱了。見其喏喏不得言,劉皇帝微微一笑,看着他,說:“朕觀你頗有見識,也具辯才,一路走來,歷經艱險,猶不忘使命,也算是一良才。待在西州實在可惜了,可願意在朝廷爲官,爲大漢效力?”

面對劉皇帝這突如其來的招攬,僕勒一時沒能反應過來,愣了一會兒,一張還算英武的面龐上,露出激動之色,拜道:“大漢乃中土天朝,陛下亦是天可汗,臣得陛下厚愛,是臣幾世修得的福分,自當效忠。只是故鄉如今慘遭侵略,家人同胞飽受蹂躪,臣每思至此,肝腸痛斷,不能自持,若得因大漢天兵西向,拯救鄉土,臣願以死相報!”

這一番話,僕勒倒也流露出一番真摯的感情,劉皇帝輕輕地點了點頭,而後說道:“西州遠在數千裡之外,縱朕有意插手,也是有心無力,鞭長莫及。你之所請,事關軍國大略,還需慎重,也當由朝廷討論,聽取衆人的意見,朕也不能獨自裁定。這樣,你暫且在東京住下,待朝廷商討出一個結果,再與你一個答覆!”

劉皇帝這話,雖有些敷衍,但也算給此人一個面子了。聞言,僕勒又哪敢再固請,當即拜倒稱是。

待僕勒退下,殿中就這剩下劉家父子與趙、李二人了。稍微整理了一下方纔所得,劉承祐環視三人一圈,目光落在太子劉暘身上:“二郎,西州的情況你也聽了,對於遼軍西征之事,有何想法?”

哪怕年紀尚輕,但經過多年的鍛鍊,劉暘如今也越發沉穩了,舉止得體,人皆道有人君之像。被叫來陪駕,也一直端坐,豎耳傾聽,雖未發一言,但面上沒有一點煩躁之意,安安靜靜地做着一個美男子。當然,從當初劉皇帝北伐時他監國時起,這樣的耐性就已經開始磨鍊了。

論機敏,或許劉暘不如劉昉、劉煦、劉晞乃至五皇子劉昀,甚至有些後知後覺,但他讓劉皇帝感到滿意的是這種性格背後,表現出的慎思篤行。

此時也一樣,面對劉皇帝之問,劉暘沒有直接答話,而是認真地思考了一會兒,方纔拱手大道:“臣有些疑惑,遼軍僅以三兩萬偏師西進,翻跋金山,逾越流沙,可謂勞師遠征,回鶻既有百萬之衆,又有城池依託,爲何抵禦得如此辛苦,不足一年的時間,竟致大半國土淪喪?若說契丹軍強,臣也不相信強到如此地步,且諸公皆言,契丹此次西征,所遣將士,並未有多少精銳......”

對於劉暘的問題,劉皇帝露出了滿意的色彩,他喜歡看到自己的繼任者,能夠有此類思考,哪怕想不通。

微微一笑,劉皇帝看向趙匡胤,道:“趙卿,你是當年的北伐大將,同契丹人交過手,可能給太子釋疑?”

對此,趙匡胤自然是樂得發表意見了,拱手以一種輕鬆的語氣道:“陛下,殿下。臣以爲,西域戰局進展到如今的地步,不過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遼軍雖然遠征,但準備充足,且所遣是人,觀耶律斜軫用兵,正奇結合,目的明確,揚長避短;

其二,則是回鶻人反應遲鈍,遼軍西進,早有示警而輕慢大意,臨戰之際,又昏招迭出,自縛手腳,不能發揮其優勢,而爲遼軍牽制,以致空有百萬之衆,不能善加利用,到此危亡境地。”

“明白了嗎?”劉承祐問劉暘。

劉暘微鎖着眉頭,又想了想,方纔送展眉頭,朝着趙匡胤一禮:“多謝榮國公賜教!”

趙匡胤趕忙道:“殿下客氣了!”

輕吁了一口氣,劉皇帝再問三人:“對西域之事,該如何應對?”

還是讓劉暘先說,劉暘又想了想,試探着表露看法:“臣以爲,如陛下所言,西域距離大漢太遠了,中間又隔着河西走廊,歸義軍歸附之事,尚未解決,甘州回鶻又阻於途中,發兵救援,不可取!”

又看向趙匡胤,趙匡胤點頭,對劉暘的話表示認同:“太子殿下所言甚是,西域之事,終究不是眼下大漢所能顧及的地方,不論西州回鶻能否守住,大漢都無必要在此事上浪費兵馬錢糧!”

李處耘的態度則更加明確了,向劉皇帝請道:“陛下,臣因爲,契丹肆虐西域,其影響已然波及河西,當趁此機會,一舉解決甘州回鶻,待河西問題一解決,再面對西北事務,大漢則進可攻,退可守,掌握主動!”

“你們覺得,該西進了嗎?”

“時局至此,該當決斷!”李處耘肯定地答道。

嘴角稍微扯動了一下,劉皇帝坐直了身子,淡淡道:“看來,是該考慮西進了!”

事實上,從收到柴榮的奏章時起,劉皇帝心中就已經定議了。

第64章 郭威支持穩第221章 全線出擊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192章 劉銖案第393章 錢去哪兒了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68章 二次北巡第196章 楊邠案(4)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278章 軍務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40章 郭黨俊傑第78章 滄州府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16章 異見第450章 落幕第61章 晉陽來人第120章 折家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1762章 契丹政變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19章 武夫第127章 冬至宴3第274章 厚葬之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255章 雍王犒軍第305章 遼國三載第308章 新貴第149章 河東巡撫第43章 接見第51章 耿淑妃薨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59章 睡王上位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193章 楊邠案(1)第2084章 太宗篇31 報紙 成都之圍第27章 父子座談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53章 兵制改革第90章 交趾收復第56章 腹心之談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95章 大洗牌第1675章 血戰第446章 流光園第91章 王峻驕狂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亞風雲(中)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195章 漳泉獻地第111章 動心第184章 教訓第54章 聘納郭女第351章 林邑國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淺談兩點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139章 崇政殿聽政1第141章 崇政殿聽政3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16章 異見第119章 幸西京第8章 這就是真相?第1809章 餞行第243章 總結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104章 在真定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347章 嶺南戰況第2046章 最後的旅途17第35章 室韋覆滅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127章 打破潛規則第133章 西征!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444章 揣測者第176章 接風洗塵
第64章 郭威支持穩第221章 全線出擊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192章 劉銖案第393章 錢去哪兒了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68章 二次北巡第196章 楊邠案(4)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278章 軍務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40章 郭黨俊傑第78章 滄州府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16章 異見第450章 落幕第61章 晉陽來人第120章 折家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1762章 契丹政變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19章 武夫第127章 冬至宴3第274章 厚葬之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255章 雍王犒軍第305章 遼國三載第308章 新貴第149章 河東巡撫第43章 接見第51章 耿淑妃薨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59章 睡王上位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193章 楊邠案(1)第2084章 太宗篇31 報紙 成都之圍第27章 父子座談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53章 兵制改革第90章 交趾收復第56章 腹心之談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95章 大洗牌第1675章 血戰第446章 流光園第91章 王峻驕狂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亞風雲(中)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195章 漳泉獻地第111章 動心第184章 教訓第54章 聘納郭女第351章 林邑國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淺談兩點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139章 崇政殿聽政1第141章 崇政殿聽政3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16章 異見第119章 幸西京第8章 這就是真相?第1809章 餞行第243章 總結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104章 在真定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347章 嶺南戰況第2046章 最後的旅途17第35章 室韋覆滅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127章 打破潛規則第133章 西征!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444章 揣測者第176章 接風洗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