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

“你先回去吧!”垂拱殿內,劉皇帝的聲音仍是冷幽幽的,表情漠然地看着跪在御前的王繼恩。

王繼恩此來,自然是向劉皇帝請罪,先給自己定性成爲識人不明、管教不嚴,希望劉皇帝能嚴厲懲處。

然而,劉皇帝那副平淡的表情、冷淡的態度,讓王繼恩異常不安,他是寧肯讓皇帝狠狠地責罵一頓,也不想體驗這種“聖意難明”。

鄭重地叩首,王繼恩繼續做着努力:“小的有罪,懇請陛下責罰,以儆效尤!”

“你是否有罪,不是你說了算,國家自有法度,朝廷自有體制!”劉皇帝語氣乾巴巴的。

王繼恩的表情也增添了幾分凝重,猶豫之下,拜道:“稟陛下,犯官張盡節,已被小的拿下,懇請陛下示諭,如何處置?”

聞言,劉皇帝瞟向王繼恩的目光中方多了一絲認真,思忖片刻,悠悠道:“都抓起來了啊!看來,你皇城司自查,那張盡節所犯之罪,屬實無誤了?”

聽劉皇帝這麼說,王繼恩臉色刷得變了,擡眼正迎着老皇帝那意味深長的目光,悚然醒悟,自己似乎又着急了!

皇帝的心思都沒搞明白,就忙着把張盡節抓起來,這簡直是不打自招!然而,是事已至此,也只能順着說下去,王繼恩語氣懇切道:

“都是小的御下不嚴,治吏昏聵,使其驕狂跋扈至此,使皇城司出現如此亂法殃民之徒,小的悔不當初,懇請陛下,將之明正典刑,以正視聽”

“據聞,那張盡節可是你最鍾愛的義子,這是打算大義滅親?”劉皇帝語氣莫名地提醒道。

王繼恩則幾乎不假思索,沉聲道來:“國法森嚴,遠大於私情,何況,他也是罪有應得。小的有失教之過,已是愧悔難當,恨不能親手處置,以償天理國法!”

聽他這麼說,劉皇帝嘴角笑意中的玩味愈加濃厚,只是那雙眼睛依舊漠然,沒什麼波瀾,給人一種冷酷的感覺。

“能有這等認識,也不枉朕對你幾十年的信任!”終於,劉皇帝語氣神態“正常”了些,說道:“消息恐怕已經傳揚開了,這是你皇城司的人,由你司自審自查,不論什麼結果,怕是都難服衆。人既已拘押,就移交給刑部審理吧!”

“是!”王繼恩沒有多少猶豫,沉聲道。

“去吧!朕乏了”又略帶深意地看了王繼恩一眼,劉皇帝道。

“小的告退!”這是劉皇帝第二次趕人了,王繼恩也不敢再有任何糾纏。

離開垂拱殿的王繼恩,腳步依舊沉穩,面色雖然凝重,但看起來還算鎮定。不過,鎮靜的表面下,王繼恩內心卻是焦灼不已,憂慮由心而生,直插腦門,以至精神恍惚。

劉皇帝的反應,實在難讓他心安,長久以來,王繼恩對劉皇帝是又忠又懼,但如今,只剩下懼了,至於忠,則有些顧及不到了。

自己失寵了,王繼恩此時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就像一條隨時可能被遺棄的狗,可憐巴巴的這樣的感覺,對王繼恩這樣的人而言,是極其難受的。

除了難以適從之外,便是無盡的惶恐,想要自助,卻不知從何做起。只能帶着一絲期待,希望這場風波能夠迅速過去,能夠到張盡節爲止,但這最終還得看老皇帝的態度。

而今日覲見老皇帝的結果,讓王繼恩實在生不出更多的信心,王繼恩不怕那些外臣、對手、仇家攻擊,只怕劉皇帝對他喪失了信任,對一個奴僕、鷹犬來說,這纔是最絕望的情況。

王繼恩也在反省,怎麼會到如今的境地,可謂百思不得其解,但最終指向一點,不是他王繼恩有問題,而官家變了。

這段時間以來,或者把時間線放長一些,最近幾年以來,王繼恩就像被人下了降頭一般,是事事不順,步步出錯,彷彿人人都在跟他作對,再無之前幾十年那般事事順遂、無往不利。

怎麼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尋根究底,或許只有一個答案:一切的問題與變化,都是老皇帝帶來的

想到這一節,王繼恩不由打了個激靈,那雙還算沉健有力的腿都不由發軟,若不是周邊還有宮人、侍衛,他很想抽自己兩巴掌。

怎麼能生出這樣的想法!埋怨官家?簡直混賬!

“****!”王繼恩低聲暗罵了一句,快步回皇城司而去。

大太監心中暗暗賭誓,若能讓他順利渡過此關,定然要讓那些興風作浪、與他作對的小人好看,此時的王繼恩心中,除了對前途的擔憂之外,便是濃重的報復情緒

張盡節很快就被提走了,是由刑部尚書張遜親自帶人到皇城司提的人,並由他親自審問,可見重視。張遜出身不凡,乃是已故虞國公魏仁溥繼子,背景深厚,再兼本身精明強幹,官做得比繼承公爵的魏咸信還大。

而隨着張盡節案依朝制進入正常審訊程序,本就不平靜的朝廷迅速再起波瀾,官僚們的目光迅速從河隴轉移過來。比起遠在兩千裡外的河隴積弊,還得是京中風波更引人注目,尤其是牽扯到皇城司。

是個人便能看出,此次情況不同以往,皇城司在大漢猖獗了三十多年了,以其積威,便是宰堂之高,也不敢輕視。

從乾祐到開寶,大漢發生了那麼多大案要案,產生的諸多政潮劇變,其中多有皇城司鷹犬活動的身影。從來只見皇城司查人、拿人,何曾見過皇城司的人被拿下,還是探事督張盡節這樣的核心人員。

而比起那薛徹登聞上告,張盡節被拿到刑部去開堂審訊,則是一個更加清晰而明確的信號了。流言與徵兆,都隱隱顯示出一點,皇帝陛下無意再維護皇城司。

否則,即便張盡節罪行確鑿,讓皇城司自己處置了,給一份通報,交待一番,也就是了,根本用不着動用刑部。

一直以來,皇城、武德二司,與朝廷的司法體制,便是存在衝突的,而毋庸置疑地說,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二司擁有的自主便宜之權,要遠遠超過三法司。

如今,形勢似乎發生了一些讓“袞袞諸公”們喜聞樂見的變化,皇城司這座“大山”,似乎開始不穩了,可以下力氣將之撬動了

不出意料的,僅在張盡節刑部受審的第二日,便有數十道劾章呈往政事堂,雖然都是些普通朝臣與御史言官,但衆口一辭,同仇敵愾,氣勢十足。

雖然矛頭仍舊指向張盡節,但稍微有點政治眼光的人都明白,真正目標所在,乃是皇城使王繼恩與皇城司。那些不約而同的劾章中,所具述罪行,若是把張盡節換成王繼恩抑或皇城司,是一點違和感都沒有的。

一連三日,往政事堂投遞彈劾奏章的人越來越多,幾乎是成倍的增長,份量也越來越足,可以說半個朝廷都參與到這場“倒張”行動中來。

比起新揭發的那一樁樁罪行,陷害薛氏,滅門奪財,甚至可以說是微不足道。在朝官們的筆下,一個個小小的皇城司探事督,一下子成爲了大漢最貪婪、最殘忍的奸臣酷吏。

朝廷一片震動,人人側目,皇城司也不消停,在王繼恩的命令下,下屬探事吏卒幾乎全數出動,四處刺探,招搖過市,甚至不乏威脅亂法之舉。

從面上看,比以往還要猖獗,並且直接展開針對性的報復,一大批官員的違法犯罪證據,那些道貌岸然背後的腌臢與醜陋,被揭露了個底掉。基本上,誰參劾張盡節,誰就被揭發。

皇城司幾十年的積累,其中究竟收集了多少的人罪證、多嚴重的不法行爲,或許不翻密檔,就連王繼恩都不知道。這樣的情況,王繼恩與皇城司怎能不爲人所忌憚。

王繼恩也是和外廷徹底槓上了,一波一波地放出證據,朝廷的局勢,就彷彿熱火烹油,沸騰不已。誰也不曾想到,一個張盡節,竟能引起皇城司與外廷官僚的正面對抗。

不得不說,王繼恩的這股瘋勁與狠勁,着實嚇住不少人,尤其是那些從衆者。就是那些背後策動者,內心也未必沒生出些退卻,王繼恩若是自爆,那威力與影響力實在太大,不是一般人承受得起的。

隨着角力的持續,朝廷的局勢陷入了僵持,但這種僵持是短暫的。順利進展的,乃是對張盡節的審判,這大概是刑部偵辦的諸多大案中最爲順利的一樁。

對於前後舉報的累累案行,張盡節全部供認不諱,一點申辯的打算都沒有,全然一個態度:所有的罪責,都由我張某人擔着。

這樣的結果,顯然是很多人所不能接受的。而這等時候,上層權貴們的傾向與態度,也逐漸顯露出來了,要達成目的,需要有關鍵性的推動,這就不是一般的朝臣言官所能做到,想要有作爲,手腳就不可能藏住。

就拿刑部尚書張遜來說,不論張盡節如何主動認罪,都是拖着案件審理的進程,按部就班,將每一條罪狀都拿來訊問確認,一副尊重刑統威嚴的模樣。然而,這拖的哪裡是案件,分明是局面的發展。

一直到劉皇帝派人察問,張遜有些頂不住壓力了,不得不宣判,並提交大理寺審覈,開始走下一步流程。

到這個時候,張盡節案早已是表面上的問題,對其判罰如何則是無關痛癢,判死也好,流放也好,除了薛徹之外,恐怕沒人關心。朝廷上下真正在乎的,還是此事如何收場,是否到張盡節爲止。

終於,有人站出來打破了王繼恩發狠營造的脆弱的平衡局面。洛陽府呂蒙正,上了一道劾章,直接向劉皇帝進言,並且直指皇城使王繼恩。

這纔是一言而驚朝野,平日裡不聲不響的洛陽府尹,竟然是第一個站出來,與王繼恩正面對抗的“賢士”,一時間,呂蒙正的“浩然正氣”四溢朝野,裡裡外外都是對他的讚揚。

到此時,這場風波才正式進入到一個新階段,事情的嚴重性才真正顯露出來,那些此前看不出的東西也逐漸從水面下浮出。

其一,自然是針對皇城使王繼恩的攻訐正式啓動;其二,則是挑頭的,乃呂蒙正。

在劉皇帝長居紫微城的當下,西京毫無疑問就是天下第一府,作爲洛陽府尹,甭管呂蒙正平日裡爲官如何低調,他在大漢朝廷中的地位總是特殊的,權勢榜上總有他一席之地,這是京城的特殊性帶給他的。

因此,這麼一個實權官僚的挺身而出,所起的示範作用是巨大的。不過一日的功夫,緊隨呂蒙正腳步,又一大波奏章,像雪片一般,飛往垂拱殿與廣政殿,並且這一回,可不再是此前的小打小鬧,出面的也不都是小魚小蝦了。

其中部司大臣,就包括刑部尚書張遜、戶部尚書宋準、鹽鐵使範旻、右督御史杜載、禮部侍郎溫仲舒等人。

一干大臣,或擁權,或具名,似乎在向天下人宣告,大漢朝廷與天下,不是一個閹人就能夠興風作浪的地方,他的淫威也是有人敢於挑戰的。同時,也彷彿在向垂拱殿的劉皇帝表示他們的意志:閹賊王繼恩已是天怒人怨、人神共憤,衆怒難犯,陛下當有所決斷。

這樣的局面,顯然不是王繼恩願意看到的,也可以說是害怕見到的,讓他感到棘手不已,感受到了真正的危險。哪怕早有預料自己可能會被牽涉進去,但驀然回首,自己何止是溼腳,這是半個身子都已經淹在水裡了。

王繼恩從來不是束手待斃之人,哪怕驚慌焦急,其反擊依舊堪稱凌厲,也不見絲毫妥協。

首先,便向劉皇帝舉報刑部尚書張遜,他手裡也恰好有他的把柄,此人曾與人方便,逾制違法幫親戚打通販賣秦、隴巨木的關卡通道,而西北巨木朝廷可是明令禁止採伐貿易的。

至於其他人,王繼恩也沒有放過,一一找毛病,抓把柄。但這麼多大臣中,王繼恩最爲憤恨的,顯然是洛陽府尹呂蒙正,但偏偏,他手裡沒有呂蒙正的黑料,回頭來看,方纔發現,這呂府尹隱藏得實在太深了,當了好幾年洛陽尹,竟然一點把柄都沒給人留下。

而更讓王繼恩感到惱火的是,他與呂蒙正之間,可從來沒有什麼衝突。當然,這是王繼恩自認爲的,皇城司橫行三十餘年,得罪了多少人與勢力,他自己都記不清楚。

到如今,王繼恩也才真正體會到,三十年積怨,一朝爆發出來,到底有多恐怖,甚至蓋過他對劉皇帝的信心。

當面臨不可承受之壓力時,王繼恩最終還是求到劉皇帝那裡,呼天搶地,回憶過去,表露忠心的同時,也大倒苦水,對那些官僚的攻訐,王繼恩是一概否認,連呼冤枉,磕破了頭,喊破了嗓子,只望劉皇帝給他做主。

而劉皇帝只是輕言安撫了一番,既沒給正面迴應,也沒給他明確希望。一切的問題,又回到最初,劉皇帝的態度如何?

不得不說,對此異常敏感的王繼恩,在求救無果之後,已然有些寒心了。

於是,步步出錯,他在接下來走了兩步臭不可聞的棋。一是指使他過去在朝中收買的一些官員,提供一些證據,讓他們舉報彈劾,意圖把局勢進一步攪亂,混淆視聽。

二則是偷偷地拜訪約見公卿大臣們,半是請求,半是威脅,讓他們爲自己說話,或讓他們改口,手裡收集的證據與把柄成爲了他操縱朝局的利器,總之要改變朝中大臣一致針對他王繼恩的局面。

可以說,到緊要關頭,王繼恩把底牌都亮出來了,並且很有效果,在喧囂的“倒王”之聲下,“挺王”的聲音也逐漸擡頭了。這就像打開了一個魔盒一般,王繼恩幾十年來,頭一次享受到了毫無顧忌去操縱那些衣冠楚楚、人模狗樣的公卿大臣們的快感,其中之得意,不足爲外人道。

然而,這也是徹底自絕於劉皇帝。不管他是迫於無奈,還是有其他什麼原因,他的這些做法,都是犯忌的行爲,還是犯劉皇帝的大忌,這些在劉皇帝這兒,可比呂蒙正等人彈劾的罪責要深重得多,要更加不可饒恕。

只可惜,如今的王繼恩沒能意識到這些。

“王繼恩危險了!”廣陽伯府,一直默默觀望着朝中局勢發展的趙匡義,悠悠嘆道。

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58章 回師第273 王晏鎮洛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21章 捷音已先來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450章 落幕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69章 夫妻密談第119章 賭博式北伐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85章 安心第71章 叛軍勢蹙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351章 林邑國第243章 總結第30章 收穫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223章 安撫人心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46章 郭榮奏事第56章 腹心之談第83章 抉擇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101章 大整軍第90章 安東國王?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276章 玉如意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1675章 血戰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264章 孺魏王第41章 小風波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76章 視察第99章 又窮了第121章 道士第21章 捷音已先來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4章 西南事務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90章 老將可用第136章 迎奉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73章 解決第135章 韜光養晦第239章 進退第294章 剎車,碎葉河畔戰鼓鳴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28章 澧陽之戰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175章 軍略第194章 減稅難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442章 矛頭直指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1790章 憂勞第77章 安陽之殤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18章 詔議國策第216章 初夏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133章 面聖第145章 了結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67章 滿廷反對亦無效第251章 壽國公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239章 進退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14章 大論第36章 虒亭第58章 火神澱之亂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半島史話·百年基調第90章 交趾收復第461章 癲狂?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1775章 調整第14章 外戚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
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58章 回師第273 王晏鎮洛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21章 捷音已先來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450章 落幕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69章 夫妻密談第119章 賭博式北伐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85章 安心第71章 叛軍勢蹙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351章 林邑國第243章 總結第30章 收穫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223章 安撫人心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46章 郭榮奏事第56章 腹心之談第83章 抉擇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101章 大整軍第90章 安東國王?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276章 玉如意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1675章 血戰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264章 孺魏王第41章 小風波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76章 視察第99章 又窮了第121章 道士第21章 捷音已先來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4章 西南事務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90章 老將可用第136章 迎奉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73章 解決第135章 韜光養晦第239章 進退第294章 剎車,碎葉河畔戰鼓鳴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28章 澧陽之戰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175章 軍略第194章 減稅難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442章 矛頭直指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1790章 憂勞第77章 安陽之殤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18章 詔議國策第216章 初夏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133章 面聖第145章 了結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67章 滿廷反對亦無效第251章 壽國公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239章 進退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14章 大論第36章 虒亭第58章 火神澱之亂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半島史話·百年基調第90章 交趾收復第461章 癲狂?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1775章 調整第14章 外戚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