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西面來人

bookmark

來自東南的遷戶,將被陸續安置在渭州、慶州、威州、鹽州、延等地,朝廷已經爲來自東南的遷戶們考慮了,這些州縣雖然屬邊州,但已經十分鞏固,民情治安相對安定,官府的掌控力也十分強大。

畢竟,朝廷遷這些戶口,可不是真讓他們到大西北自生自滅的。如今的大漢,真正的邊陲,民情複雜,族羣雜聚的州縣,蘭、涼、靈州這些地方,這些纔是罪犯、貧民的主要去向,在這些地方生存,纔是真正需要一手握刀,一手執犁,隨時可能面臨動亂、衝突,需要拼命保護自己的性命、家人、財產。

哪怕是朝廷治理時間最久,控制能力最強的靈州,也是類似的情況。自吐蕃分裂衰落後,西北地區爲諸羌夷佔據太久了,脫離中原的掌控也太久了,族羣情況複雜,矛盾衝突不斷,想要治理好它,絕不是粗暴地靠着強兵就行的,絕對的武力只是提供一個基本的保障。

當然,隨着朝廷西進,中原政權重返,隨着大漢不斷強大,隨着天下一統,積極影響還是有的,到如今,毫無疑問,大漢朝廷官府,是最爲強大的一支力量,是所有其他諸族力量聯合起來都難以對抗的。

而在這麼多年的歸治之中,從整體來看,局勢是向安定發展的,各種惡性事件發生的頻率在減少,朝廷向西北的滲透,取得的最直觀的結果,除了疆域的恢復,就是重新樹立起了由大漢官府與軍隊主導的新的秩序。

或許難以做到讓包括漢民在內的諸族百姓放下芥蒂,和諧相處,但那種一言不合,拔刀相向,相互攻伐的情況確實是少多了。

對於諸多的西北百姓而言,這就是一種難得的進步,享受到不知多少年沒有享受到的安定。畢竟,不管是什麼族羣,對大部分普通百姓而言,都是希望安安穩穩地活着,所謂好戰樂戰,更多的恐怕還是迫於生存的壓力。當然,也有例外,人性的貪婪,還有那些不甘平庸寂寞的人,藉着複雜的環境,都可能引發動亂。

涼州,地處大漢最西北的重鎮,當河西走廊要衝,從乾祐初期開始,就與大漢朝廷建立了聯繫,一直到當地土豪折逋嘉施入朝,被拜爲節度使,聯繫益加緊密,而真正納入朝廷治理,還是後來朝廷遣官派軍。

如今,也過去六七年了,但是,到目前爲止,涼州的主體民族,還是溫末人,漢人也是異族化嚴重。不過,有一點是涼州最受到朝廷欣賞的,那就是涼州是所有西北諸州最爲親近中原與朝廷的,從此前幾度請朝廷派遣官吏就可知,當然這其中未必沒有涼州內部沒有一個有足夠實力,足以令所有人信服並彈壓局面的勢力存在。

或許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涼州是塊荒涼、貧瘠,爲大漠、戈壁包圍的地方,但事實上,以武威爲中心的大片區域,水草豐美,植被茂盛,是塊難得的寶地。

發源於祁連山的谷水橫穿平地走廊,消融的冰雪夾雜着雨水,不斷淌過,滋潤着涼州的土地,戈壁之中尚有大澤,綠洲佈於沙漠,不管是風景還是風物,都難用荒涼來形容。

而隨着朝廷西來經營,漢軍強勢入駐,治安得到強化,商路被打通,來往於東西方的商隊也激增,繁榮也隨之重現在涼州。

不過,進入開寶元年之後,初見的繁榮又再度消沉了,商隊雖未斷絕,但數量銳減,原因也很簡單,西域的戰亂,遼軍的西征直接將走向復興的絲路扼斷。自西面,能夠見到東來避難的西域貴族、商賈、平民,往年那種大規模的商隊卻幾乎斷絕。

而因爲西域的戰亂,自瓜沙,自甘肅,局勢也越發緊張起來。商路斷絕,也使很多指着絲路發財的人,對悍然入侵西域的遼軍感到不滿。當然,這種不滿,基本只能憋着,無處釋放,或許在大漢北伐之後,契丹遼國已不是東方最強大的國度,但那仍舊是個龐然大物,除了一統的大漢,沒有什麼勢力能夠正面對抗。

因此,在今年七月的時候,就有一批來自高昌回鶻的商人,悽悽慘慘地,向大漢皇帝請命,說契丹人在西域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希望王師能夠西進,拯救西州百姓......

對此,劉皇帝只是簡單地譴責了一番,卻並沒有發兵的打算,不是礙於同遼國的和約,而是國策影響。再者,即便要西進,第一目標也當是甘州回鶻。劉皇帝當然是時刻以大漢的利益與目標爲先,至於西州百姓們的苦難,與他何干?

而斷絕了的絲路,才能體現暢通時的可貴。

寒風呼嘯,無情地捲起沙塵,或許是受不北面大漠的影響,這冬風都顯得粗糲了許多。胭脂山以東,長城以南,一支行旅正冒着嚴寒向東而行。

這是支規模不小的隊伍,中足有大量的馬匹以及各類輜重,有兩百多攜帶弓弩武器乃至鎧甲的護衛。這並不是一般的商隊,在這個季節,在這種局勢,一般的商隊也不可能向東。

這是一支使團,由兩方勢力組成,高昌回鶻以及歸義軍。兩股勢力的使節爲何會聯合在一起暫且不表,但眼下,他們顯然遇到麻煩了。

足有六七百的馬匪,正在圍攻他們,那些馬匪,雖然衣着不齊,但看起來十分強悍,驍勇而不畏死,並且有帶有大量的弓箭,少數人還有護甲。

使團隊伍,不只人數少,又遭遇偷襲,從一開始就落了下風,不斷地有人被射殺,被衝倒。所幸,抵抗意志還很堅決,在領頭的帶領下,藉着車輛,抵擋來襲者的衝擊。

但是,這也只是一種負隅頑抗的表現,若無援軍,拖下去,最終只能覆滅。所幸,已經派出人,往涼州方向去尋求漢軍的救助,只要抵抗下去,多少有些希望。

這片區域屬於番禾縣舊地,是涼州與甘州回鶻的交界地帶,但處於要道,也是非法者的如魚得水的地方。

這些年,爲了保障絲路的安全,在朝廷與甘州回鶻的配合之下,對河西走廊的馬匪進行了大力打擊,幾次的掃蕩下來,原本活躍的馬匪勢力,也不再猖獗。

但是,官府能夠做到打擊、抑制,但想徹底消滅,也是不可能的。只要絲路還存在,只要還有商賈往來東西方,就有馬匪生存的土壤,在河西這片地界,永遠不會缺少敢於冒險發財的人,畢竟,大漠、戈壁是最好的掩護,幹上一筆,就是一筆大財。

一般而言,馬匪劫掠歸劫掠,很少殺人,畢竟像絲路這種黃金商道,是需要官匪雙方共同維護的......

但此次,明顯不一樣,完全一副趕盡殺絕的樣子。當然,原因也可以想見,像使團這種有足夠武力保護且身份特殊的隊伍,一般是不會有人打注意的,既然打了,那就要做得徹底看,以免後患。

風持續地颳着,風力不減增強,但喊殺聲卻越來越弱,被圍的使團人員不斷倒下,但仍然死死抵抗着。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馬匪們逐漸急躁起來,對方的抵抗意志與抵抗能力還是超出了想象,把事情脫得太久,可違反一貫的劫掠準則,多耽擱一刻鐘,就多一刻鐘的危險。

後方,鬍鬚稠密的首領,雙目陰狠地盯着車陣中的那些漢人與西州人,以及那越發緊密不留空隙車陣,面目雖然兇狠,但保持着冷靜,咕嚕一陣胡語過後,命令下達,圍攻的馬匪們也改變戰法了,不再騎射遊鬥,而是選擇下馬,進行步戰,這是拼命了。

同時,也分出人,收攏那些散開的馬匹以及控制的車輛財物,做好了撤退的準備。

大概感覺到了馬匪的焦慮情緒,抵抗的使團也拼了命,在一名老者的指揮下,繼續抗擊。堅持下去,也許就是勝利,也就就能轉危爲安,結果是他們賭對了。

隨着幾名騎士自東面奔來,倉皇而來,有一人背後還扎着羽箭。馬匪也是果斷,在頭領的率領下,果斷撤圍,帶着劫掠所得戰利品,毫不留戀地向北遁去。

這,看起來是一支訓練有素且經驗豐富的馬匪。

而沒有過多久,一面迎風的玄旗出現在視野盡頭,那是漢軍的旗幟,緊跟着,一隊裝備齊全的漢騎飛馳而來,人數不算多,只有約兩百騎,但氣質兇悍。

第88章 天子金令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371章 殺,不殺?第1736章 試炮第119章 壽春終於破了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123章 幽燕事了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僞唐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155章 南唐來使2第50章 下定決心第306章 爲了統治需要第51章 詔令西進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145章 糜爛的同化政策第139章 崇政殿聽政1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14章 武夫軍閥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85章 浮雕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無題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144章 堂審第326章 尋覓終有果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247章 留給遼陽的時間不多了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116章 掙扎無力這纔是感言第64章 楊業卻敵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94章 大動干戈的節奏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第1704章 崇政殿內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281章 憂國憂民範相公這纔是感言第181章 父子夜談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190章 治不好了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194章 楊邠案(2)第42章 難得積極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中)第20章 威臨荊南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12章 方略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470章 分封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159章 還朝第192章 遼帝南狩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36章 李業告狀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47章 應對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321章 矛盾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239章 進退第100章 梁山濼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128章 蜀中亂象第274章 厚葬之第30章 收穫第218章 進兵第97章 宣慰司將提上日程第185章 賜宴
第88章 天子金令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371章 殺,不殺?第1736章 試炮第119章 壽春終於破了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123章 幽燕事了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僞唐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155章 南唐來使2第50章 下定決心第306章 爲了統治需要第51章 詔令西進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145章 糜爛的同化政策第139章 崇政殿聽政1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14章 武夫軍閥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85章 浮雕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無題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144章 堂審第326章 尋覓終有果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247章 留給遼陽的時間不多了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116章 掙扎無力這纔是感言第64章 楊業卻敵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94章 大動干戈的節奏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第1704章 崇政殿內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281章 憂國憂民範相公這纔是感言第181章 父子夜談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190章 治不好了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194章 楊邠案(2)第42章 難得積極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中)第20章 威臨荊南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12章 方略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470章 分封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159章 還朝第192章 遼帝南狩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36章 李業告狀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47章 應對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321章 矛盾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239章 進退第100章 梁山濼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128章 蜀中亂象第274章 厚葬之第30章 收穫第218章 進兵第97章 宣慰司將提上日程第185章 賜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