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東路軍

“趙匡胤進展如何?”劉承祐目光東移,落在川東地區。

就如戰略籌劃的一般,此番伐蜀,分北、東兩路進軍,北路爲主,東路爲輔。相較於北邊蜀軍重兵雲集,兵卒糧械,支持便利,蜀軍在川東,實力要弱了不止一籌。但是,自東路進軍,道途要遠得多,並且不乏險要。可稱便利的,在於長江水道,軍隊、糧秣、器械之轉運,着實方便許多,但也需越過三峽之險。

至於東路統軍的主帥,劉承祐選擇了殿前都虞侯趙匡胤,輔以禁軍將領劉光義、張永德、党進以及荊北州兵,再加江陵水師。

【書友福利】看書即可得現金or點幣,還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關注vx公衆號【書友大本營】可領!

聽皇帝問起,柴榮說道:“東路進軍,時間要晚些,根據最近的軍報,趙匡胤於十八日,自秭歸發兵,率水陸大軍兩萬,出巴東縣,西向夔州。目前暫無新的進展,不過北面既然建功,東路的捷報當在不遠之期!”

“給衆卿講講川東蜀軍的情況吧!”劉承祐吩咐着。

李處耘接話,介紹道:“據察,蜀國於川東地區,屯兵並不多,總計不足四萬,久疏戰陣,戰力低微,近年來蜀地不穩,分散各地彈壓鎮守。起初,僅以萬餘人,駐守夔州,在我朝奪荊湖之後,增兵十營,算上鄉鎮之兵,也不足兩萬。

夔州乃川東門戶,地跨巫峽兩岸,如欲西進,必需攻破夔州。蜀軍佈防,主要圍繞着巫山及奉節,巫山爲主,以巫峽險要爲依託,沿岸築松木、三會、巫山等寨,分兵據守。

蜀夔州節度爲龐福誠,乃孟知祥舊將,有兵略,久鎮奉節,但年逾六旬。觀蜀國軍中,盡是老將,以一六旬老兒守戶,可見蜀中無人!

是以臣認爲,東路當無憂!”

“蜀中非無人,只是孟昶主政川蜀以來,削驕將,去舊臣,興文教,卻大力壓制武臣。使軍中青俊難得提拔,壯士難以伸展,只能冀望於這些老朽宿將守關保土!”趙普找了個機會,發表一番看法。

“龐福誠者,無聲名遠揚,縱有兵略,也難爲趙匡胤之敵!”慕容延釗評價道:“是故,東路進軍,僅有一戰,便是夔州之戰。夔州若下,則東路大軍自可長驅直入,摧枯拉朽,川東腹地州縣,當望風披靡,可傳檄而定。並沿水路直趨成都,東路若取得突破,縱然北路受阻,孟蜀同樣難逃覆滅之局!”

“如諸卿之言,朕可穩坐東京,以待捷報了?”劉承祐淡淡一笑。

“陛下籌謀多年,準備充足,知己知彼,王師定蜀,乃大勢所趨,焉能不勝?”範質應道。

“成都有何反應?”劉承祐問。

“山高路遠,交通堵塞,尚無消息北傳,但可料其倉皇難定!”趙普說道。

沉吟了一會兒,劉承祐對柴榮說:“今舉大兵伐蜀,朝廷重心,專於西南,但其餘諸邊,亦不可放鬆,當着守備兵馬,提高警惕,免於鬆懈!”

“是!”

......

夔州,巫山縣以東四十餘里,稍顯緊湊的長江水道上,一支龐大的船隊,正停泊於其間,綿延十數裡,像一條蛟龍般,在江面涌動。

主艦之上,“漢”、“趙”之旗迎風高揚,這便是由趙匡胤所統帥的東路伐蜀大軍。此番進軍,除了兩百艘諸類水師戰船之外,漢軍徵調了七百餘艘大小船隻,用以運輸軍隊、糧食、軍械,荊南三州境內,善操舟楫的漁民水手,都被徵調隨軍。

時值七月下旬,秋風捲動波瀾,兩岸青山,層巒疊嶂,影影綽綽,落葉飄零,順水東流。在距離大隊五里開外,激烈的水戰,正在進行之中。

趙匡胤領軍自秭歸出發,穩定進軍,逾兩日,即侵入夔州境內。聞漢師之來,夔州水軍即奉命出擊。趙匡胤即遣江陵水軍都指揮使張彥卿,率領兩千水軍,前趨進擊,開啓西進第一戰。

巫峽的地形,實則並不利於水軍的大規模轉挪作戰,是故雙方交鋒,迅速地演變爲接舷近戰。絕壁夾岸,殺聲在江上回蕩,雙方兩百餘艘戰船,交織在一起,數千水軍,浴血廝殺,持續了近兩個時辰,方纔有所回落。

蜀軍的人、船要多一些,接戰初期,尚且僵持了一陣,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開始被漢軍壓着打了。江陵水師,乃是在原荊南水師的基礎上,裁汰整編,補充健卒,加以長時間的得法操練,大部分軍士,都是經歷過水戰實戰的。

相較至於,蜀軍的水軍,就如其陸師一般,少經戰陣,疏於訓練,一加接觸,沒有快速崩潰,都是仗着巫峽的逼仄。

漢軍這邊,張彥卿也不負柴榮的舉薦,水戰指揮才能卓著,親自在前指揮,麾下漢軍,不斷登舷,驅殺蜀軍。漢軍衝舟,尋隙而進,小範圍攻殺,快速戰鬥,兩個時辰下來,已然攻奪蜀船二十餘艘,殺傷蜀卒上千。

箭矢橫飛,刀劍交擊,鮮血將清澈的江水浸紅,數艘燃燒的艦船,冒着黑煙,閃騰着火光,逐漸沉沒......

正值壯年,神色嚴重地站在將旗之下,在幾名盾兵的護衛間,盯着前方交戰的情形。腳下佔的,是一艘奪取的蜀軍艨艟,身邊幾名旗兵,隨時準備聽候吩咐,揮旗指揮。

“蜀軍敗局已定了!”冷峻的目光縱覽前方廝殺的情況,嚴肅的面龐閃過一絲波動,露出喜色,大聲道:“傳令,前隊繼續加強進攻,將這支蜀軍徹底擊潰,中隊掩護支援,後隊清剿收俘!”

“是!”身邊的令旗快速重複揮動。

“此地雖難施展陣型,不利包抄圍殲,蜀軍想要撤離,卻也沒有那般容易!恭喜將軍,此戰當大獲全勝啊!”在張彥卿身邊,一名水軍指揮,笑眯眯地道。

眼見勝局已定,張彥卿放鬆了些,輕鬆地說道:“夔州的水師,不足四千,此番當是全部來了,正好一舉殲滅。無水軍可恃,我軍便可從容封鎖兩岸,拔除沿岸軍寨!派人,向趙都帥奏捷!”

“是!”

漢軍中軍,站在旗艦上,耳聞自前方傳來的廝殺聲,趙匡胤的臉色顯得從容而冷靜,不動分毫。一雙虎目,隱露精光,透着種躊躇滿志的情緒。

在淮南大戰之後,趙匡胤已有五年多的時間沒有統軍上戰場了,這麼些年間,他一直是作爲殿前司的高級將領,在東京任事。雖有兩次代天巡檢邊事,可謂深受皇帝信重,但同樣的,他的仕途也步入了一個平穩期。

對於趙匡胤而言,自然是不滿足的,而想要打破桎梏,唯有戰功,唯在戰場,就像當年在徵淮期間,連番戰功,聲名鵲起一般。

雖然在當年,趙匡胤就有單獨領軍,獨立作戰的經歷,但此番,作爲一軍統帥,主方面之事,還是頭一遭。

從受命南下統軍開始,趙匡胤就下定了決心,建立功勳,在大漢一統天下的進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記。哪怕如今,趙匡胤也才三十歲出頭,但對他來說,始終有種“時不我待”之感。

前方廝殺正酣,趙匡胤的注意卻似乎不在上邊,反而觀察着江峽兩岸,微微嘆道:“越靠近巫峽,這地形越加險峻啊!”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

作爲與趙匡胤在淮南拼命的老兄弟,党進此時跟在其側,聽其呢喃,不由好奇道:“都帥在念什麼?做文章嗎?”

見其大大咧咧的模樣,趙匡胤不由一樂,道:“平日裡也勸過你,多讀書,明理增智。我所讀者,取自酈道元《水經·江水注》,說得便是三峽地理水勢,果如其言,連山層疊,遮天蔽日,實乃我進軍的阻礙。前面不遠,便是巫峽山,乃是我們需要跨過的第一道阻礙,也是最重要的一道!”

聽其言,党進下意識地點了點頭,說:“任他什麼阻礙,大軍在此,踏平即可!”

“黨兄豪情膽略依舊啊!”趙匡胤笑了,對党進那股精氣神,很是讚賞。

“這些年,一直待在軍中,除了訓練,就是輪值,太過憋悶了,此番都帥帶上我,定要殺敵建功以報!”党進道。

聽其言,趙匡胤心中喜悅,但還是搖搖頭:“你此言不對!殺敵建功,是爲了大漢,爲了陛下,可不是爲了我!”

見其教訓,党進嘿嘿一笑:“是!”

“前方殺聲減弱了!”党進前指提醒。

側耳傾聽,果然,原本喧囂的喊殺聲,幾不可聞,趙匡胤平靜道:“看來張彥卿建功了!”

第1章 何謂開寶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97章 隰州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308章 新貴第173章 日常第95章 玩陰謀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14章 武夫軍閥第318章 皇子們漸漸大了第113章 希望渺茫完結感言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265章 楊無敵第374章 推倒重來第31章 送行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168章 忠奸難辨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1684章 西州盡復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100章 城戰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4章 中原易主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102章 事分南北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第9章 王峻歸來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268章 機遇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226章 馮道請辭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148章 最後一仗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1章 何謂開寶第336章 怪圈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41章 西域戰況第339章 走向“詞帝”之路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273章 蕭思溫跑了第260章 論婿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53章 有詩云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69章 夫妻密談第106章 倒趙第306章 爲了統治需要第2200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國第150章 蜀亡第11章 請教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222章 閹宦之慮第10章 如此處置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467章 進一步治本之策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135章 韜光養晦第226章 一潰百里第147章 許州事了(2)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83章 抉擇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1796章 劉皇帝的支持
第1章 何謂開寶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97章 隰州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308章 新貴第173章 日常第95章 玩陰謀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14章 武夫軍閥第318章 皇子們漸漸大了第113章 希望渺茫完結感言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265章 楊無敵第374章 推倒重來第31章 送行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168章 忠奸難辨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1684章 西州盡復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100章 城戰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4章 中原易主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102章 事分南北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第9章 王峻歸來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268章 機遇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226章 馮道請辭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148章 最後一仗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1章 何謂開寶第336章 怪圈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41章 西域戰況第339章 走向“詞帝”之路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273章 蕭思溫跑了第260章 論婿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53章 有詩云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69章 夫妻密談第106章 倒趙第306章 爲了統治需要第2200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國第150章 蜀亡第11章 請教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222章 閹宦之慮第10章 如此處置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467章 進一步治本之策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135章 韜光養晦第226章 一潰百里第147章 許州事了(2)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83章 抉擇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1796章 劉皇帝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