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

“你見到北漢主了?”劉晟問。

“見到了!”陳延壽答道。

“其人如何?與朕相比,如何?”劉晟急問。

這怎麼比?兩者能相提並論?陳延壽暗自腹誹,不過稍作斟酌,既是爲了維護劉晟的顏面,也是爲了自己的小命着想,陳延壽只能昧着良心說:“回陛下,北漢主英武睿智,氣度威嚴,但與陛下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不過聽其言,劉晟卻皺了下,說:“你不必恭維朕,北漢主不及弱冠即位,內平河中,外卻蜀、遼,這三四年間,又連奪淮南,復秦、鳳,定荊湖,這還是非朕所能比的。”

劉晟此時自知之明的表現,倒也挺令人訝異的。聞之,林延遇這老閹,含笑說道:“北漢主固稱明主,但他不過仰賴中原強大的國力與軍力,方能有所建樹,以陛下的雄幹,若居其位,取得的成就定然遠勝於他!”

劉晟露出了笑容,這話仍舊不免吹捧之嫌,但確實中聽。

“聽說開封繁盛,號稱天下第一雄城,與番禺相比,如何?”劉晟又問。

陳延壽似乎從林延遇那裡學到了,應道:“兩年前,北漢籌集錢糧數百萬,發民夫十餘萬,重建開封,確實雄偉壯麗。然而,若論富庶繁榮,番禺與之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另外,小的還發現,漢宮殿宇腐舊,裝飾簡陋,多有翻新葺補的痕跡,完全無法與我朝宮室之壯麗繁多相比!”

劉晟露出了點笑容,對其回答顯得滿意,繼續問:“你有沒有向北漢主,介紹我朝國力之強盛,百姓之富足,兵甲之精煉?”

雖然並沒有,但陳延壽不假思索,肯定地應道:“小的按照官家的吩咐說了,引起了北漢君臣的重視,不敢輕辱!”

“對朕給的禮物,北漢主什麼反應?”

“收到禮單,北漢主喜笑顏開,收入內帑。後來小的聽說,北漢主將陛下所贈金玉飾物,賜與宮中后妃......”

面對劉晟之問,不管實情如何,陳延壽就是張口就來,煞有其事的樣子,倒也取得了劉晟的信任。

“看起來,你此行,十分順利啊!”終於,劉晟嘀咕道。

趁着此機會,林延遇恭敬地上前,說:“官家,這是北漢所倡和議國書,請陛下過目!”

聞言,劉晟接過翻閱,然而隨着條則入目,頓時就怒了,差點將之砸到陳延壽臉上:“豈有此理!這就是你花了幾個月,給朕帶回的結果!”

見劉晟發怒,陳延壽繃不住了,面露惶恐,雙腿一軟,徑直跪下,劉晟雖然親近宦官,但以其暴戾,殺起來也是不手軟的。尤其,方纔也聽說了,才殺了一些人,他可不敢保證,劉晟會不會怒而殺了自己,不由向林延遇投以求救的目光。

林延遇這老宦倒是一副平靜,輕聲說:“官家息怒!”

“息怒!息怒!朕能息怒嗎?”劉晟幾乎怒髮衝冠,斥道:“大漢是朕從高祖手中承繼過來的,北漢第一條就要朕改國號,去帝位,這與亡國有何異?倘若允之,朕將來,九泉之下,有何顏面見先祖?”

劉晟似乎忘記了,當年承繼帝業的是其兄劉玢,他屬於殺兄篡位,但林延遇自然不會去提醒他,而是冷靜地說道:“官家也是爲了兩國的和平,爲江山社稷。而今兩國國號相同,南北並立,也確有不便,如不改,北漢主很有可能以此名義動兵!”

“聽你的意思,是讓朕答應?”盯着林延遇,劉晟嚴厲地問道,隱隱有所不滿。

林延遇也不慌張,稟道:“官家,高祖立國之初,曾立國號‘大越’,後來改稱大漢,也是爲了昭顯大義,追尊舊漢爲先祖!然而距離兩漢已有七八百年,不過一虛名罷了,天下又有誰當真?北漢立國之初,也同樣追尊先漢太祖、世祖,不及一年,便移之......”

爲了說服劉晟,林延遇卻也做了些功課,見其怒氣逐漸平復,繼續說:“一個國號罷了,讓給北漢就是了,既能以此消除兩國這最深切的矛盾,避免兵禍,官家也可趁機另立一國,爲開國之祖。

再者,國號雖改,但宗廟俱在,並不妨礙供奉,只要社稷在,官家仍是嶺南之主,高祖基業猶在,也無愧於祖宗江山!

還請陛下三思!”

聽其言,劉晟的眉頭稍微展開了些,又問:“去帝號,稱臣,又怎麼說?”

聞問,林延遇直接笑了,說:“官家,當年北漢伐唐,兵陳大江,唐主也是稱臣納貢,並且將江北盡數割讓,方纔求得平安。如今,南唐名義上爲江南國主,但實際上儀制一點未改,仍是住他的皇宮,稱他的皇帝。官家自可效之,左右不過名義上臣服北漢罷了,北漢主重虛名而輕實利,於我朝而言,也是好事啊!”

本書由公衆號整理製作。關注VX【書友大本營】,看書領現金紅包!

這麼一理解,似乎,好像,確實不算什麼大問題。

觀劉晟神色可以發現,他實則已經被林延遇說服了,不過仍未表態,而是扭頭問另一邊的宮婢盧瓊仙:“你覺得呢?朕若是同意北漢的要求,會不會在朝中引起不良影響?”

聞問,早就和林延遇達成共識的盧瓊仙不假思索,朝着劉晟露出一道嬌媚的笑容,說道:“妾以爲,林大官的建議可以採納。北漢強大,乃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官家不必與之相爭,只作韜晦之舉,以待時變。

如能消弭兩國干戈於未發之時,乃是利國利民之事,朝中的大臣也會贊同的,畢竟,一直以來,不是都有人建議官家遣使北上修貢嗎?

另一方面,幾十年來,中原王朝更迭,樑、唐、晉三代,沒有一朝可享國祚二十載。而我朝立國四十載,國運綿長,國勢穩定,別看如今北漢強盛,聲勢滔天,但難料將來會不會有一日再起變故,劉氏覆滅,屆時官家再復帝號,又有何難?”

“說得好!盧侍中不愧爲女中英才,見識非凡啊!”林延遇在旁誇獎道,老臉上滿是笑意。

盧瓊仙則繼續建議道:“至於納貢之事,北漢那點貢資,以我朝之富足,足看可供之。而通商之事,更無足輕重,番禺本是萬商雲集之所,若嶺南商賈齊來,只會使我朝更加繁榮!”

君宦婢如此一番分析下來,忽然覺得,北漢的條件似乎也沒有那麼過分,還是很有誠意的。劉晟開始爲自己初時的暴怒感到意外,也回憶也找不到那種情緒了。

“嗯......”稍微猶豫了下,盧瓊仙美眸中帶着點試探之意,建議說:“與北漢修好,所以卑躬韜晦,乃是爲整個嶺南百姓的安泰,所有官民百姓,都當獻一份力,可以此爲由加徵稅賦!尤其商稅!”

劉晟聞之,兩眼一亮,一撫掌:“好,就這麼辦。不說朕的陵寢財用不足嗎,那就以修貢爲名,多徵稅,以補工程之資。這都是北漢逼迫所致,官商百姓如有怨言,就讓他們罵北漢去吧!”

注意到劉晟那一臉的“精明”之色,林延遇、盧瓊仙趕忙恭維說:“官家英明!”

“那便派人通知北漢,就說朕同意他們的條件了!”一揮手,劉晟直接朝着盧瓊仙說道。

“是!”

“你們說說,如果要改國號,當取什麼才合適?”劉晟又問。

林延遇早有準備的樣子,說道:“不若復高祖建國時之“大越”,既符自古以來嶺南之民俗,也可體現陛下追憶高祖,一片孝心!”

“嗯!你們覺得呢?”劉晟看向盧瓊仙。

盧瓊仙細眉一彎,道:“官家覺得好,即可!”

“那就這樣,待和約締結,就舉行典禮宣佈吧!”劉晟說。

“和議若成,可去朕一大心病啊!”劉晟忽然覺得自己輕鬆了不少,不似此前的重負壓身,心情一好,指着陳延壽問:“他此番出使,給朕帶回好消息,給國家立功了,該怎麼賞賜他?”

聞此言,陳延壽頓時來了精神,兩眼中露出期待。林延遇一拱手,建議說:“衛王繼興,身邊少個伶俐的人,陳延壽頗爲機敏,可令其前去伺候衛王殿下!”

“嗯!就這樣,擢他三級,爲衛王府內侍首領,好生伺候我兒!”劉晟擺擺手說。

“謝官家!”

“大官!”劉晟歇下後,林延遇幾人退出,陳延壽則找到他,欲言又止。

“怎麼?捨不得離開皇宮,還是伺候衛王殿下你覺得委屈了?”林延遇注意着其表情,冷冷道。

陳延壽臉上流露出少許爲難之色,見狀,林延遇不由咳嗽了幾聲,按着其肩膀,低聲說:“我只提醒你一點,衛王殿下可是官家長子!”

“你若是連這點都參悟不透,那也就不值得我擡舉你了!”說完,林延遇徑直而去。

而陳延壽在後邊,好生琢磨體會了一番林延遇的話,兩眼逐漸亮了,忙不迭地邁開步子,追上林延遇道謝:“小的愚笨,竟未能體諒大官一片苦心,還請恕罪!”

瞥了其一眼,看來是明白自己的用意了,林延遇老臉上露出一抹陰沉的笑容,低聲吩咐着:“到了衛王府,好生伺候着,有什麼消息,及時通報......”

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進新時代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32章 郭氏之慮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334章 交待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311章 舊識第1734章 首級=賞錢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26章 潘美守城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283章 降將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391章 暗箭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60章 家事、國事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296章 缺人了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121章 道士第16章 異見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61章 北使南歸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第475章 趙盧之間的齟齬第4章 西南事務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124章 海外擴張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51章 耿淑妃薨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171章 金陵政局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65章 制舉進展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178章 祭拜第273 王晏鎮洛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175章 在滑州第38章 殿議第99章 北使南歸第145章 糜爛的同化政策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245章 下一步戰略第67章 劉煦娶親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102章 絕境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180章 躊躇滿志第95章 效果已顯第437章 改變的契機第60章 家事、國事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1761章 新問題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2章 父母兄弟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89章 破財贖罪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時代下的大漢(下)第198章 轉折點第307章 算盤打得很美,終究落空第4章 中原易主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251章 壽國公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23章 皇帝的底氣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247章 視察第30章 滿堂春宴第413章 分食
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進新時代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32章 郭氏之慮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334章 交待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311章 舊識第1734章 首級=賞錢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26章 潘美守城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283章 降將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391章 暗箭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60章 家事、國事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296章 缺人了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121章 道士第16章 異見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61章 北使南歸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第475章 趙盧之間的齟齬第4章 西南事務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124章 海外擴張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51章 耿淑妃薨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171章 金陵政局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65章 制舉進展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178章 祭拜第273 王晏鎮洛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175章 在滑州第38章 殿議第99章 北使南歸第145章 糜爛的同化政策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245章 下一步戰略第67章 劉煦娶親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102章 絕境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180章 躊躇滿志第95章 效果已顯第437章 改變的契機第60章 家事、國事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1761章 新問題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2章 父母兄弟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89章 破財贖罪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時代下的大漢(下)第198章 轉折點第307章 算盤打得很美,終究落空第4章 中原易主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251章 壽國公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23章 皇帝的底氣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247章 視察第30章 滿堂春宴第413章 分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