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

“趙卿此來,所爲何事?”聊了那麼多,劉皇帝方纔關心起趙普的來意。

趙普應道:“回陛下,一爲高麗之事,已請得意旨,遵行即可。這二,是爲西域、河西之務。河西布政使盧多遜請奏,言河西道已無力供饋西域戰事,爲免耽誤作戰,希望朝廷能再抽調一批軍需,援應西域!”

劉皇帝眼神中露出少許疑竇,表示道:“糧餉籌措,軍需供應,自有戶部、兵部負責,卿等批覆即可,還需單獨請示?莫非無軍輜糧械可調,大漢財政還沒有困難到這個程度吧!”

面對劉皇帝的疑惑,趙普當即解釋道:“這一年多,因支持各項戰事,西北官倉所儲,確實消耗巨大,不過,關中尚有餘力,長安大倉,仍有屯糧七十萬石,隴右鳳翔,同樣可資轉運。政事堂已然簽發令文,調糧二十萬石,以供西域戰事!”

聽趙普這麼說,劉皇帝的疑色慢慢收斂起來了,看着他,直接問道:“你且直言吧,對於西北軍政,有何想法?”

趙普則從容應道:“陛下,去歲北伐,西北戰事動用兵馬總計不過五萬,然所錢糧所耗,甚至是糜費。道路窮僻不暢,轉運不便,損廢巨大。臣查閱過西北軍饋,前後轉運錢糧,已然超過中路軍所耗,實在不匪。

班師之後,北方暫得安寧,朝廷軍費支出,大幅減少,唯獨西域,損耗益甚。爲供西域三萬餘軍作戰,朝廷需以十萬民力轉運,且三千里之遙途,這對西北,對朝廷而言,實在是個不小的負擔!”

“看來,你們是對西域戰事有意見了?”劉皇帝明白過來了。

怎麼可能沒意見,只不過,此前不敢提罷了,畢竟,趙普等人也知道,增兵西域的實際目標是什麼。而今,遠征軍已經找到了,兩位皇子殿下也都安好歸來,這樣的情況,自然要考慮弭兵減負,考慮善後事宜了。

“陛下既有偃武之心,對於西域戰事,也當有個了結!”趙普也就直言道:“根據河西軍政上報,今夏之前,甚至更早,盤踞在天山北部契丹殘寇,可以完全消滅。

如此,西州屬地,除了黑汗國所據龜茲、焉耆之地,悉爲漢統。因而,臣等認爲,對於西北,尤其是西域局面,朝廷當提前做好善後收治準備!”

劉皇帝點着頭:“朕本就是此意,卿等還有什麼顧慮?”

趙普沉默了下,言語中帶有幾分提醒的意味:“陛下不覺得,西北軍政將臣,開邊之心正熾,臣等唯慮,西北將士戰意高昂難抑,倘若使得戰爭擴大,持續不休,深陷其中,又將分散朝廷注意。

高昌距離西京,數千裡之遙,只恐陛下意圖,難使前線將士通達領會,朝廷也無法做到有效及時節制......”

趙普這番話,已經有些誅心了,並且直接觸到了劉皇帝內心的敏感處。這幾月來,各種憂患充斥心頭,這方面的情況,劉皇帝也尤其看重,帝國太大了,朝廷對地方尤其邊地的影響節制顯然是相對薄弱的。

當下,問題顯然沒有趙普所描述那麼嚴重,劉皇帝也有足夠的自信,西北軍政不會脫離朝廷的控制,但將來呢?

盧多遜等西北文武在西北形成的那個小團體,劉皇帝也是有所耳聞的,而仔細想想,盧多遜其人,在西北已然經營了十五六年了,可謂根深蒂固,影響遍及軍政,絕不止於河西一道。

或許,也該讓盧多遜挪挪位置了!

劉皇帝這麼想到,再度看向趙普,劉皇帝的目光已然眯了起來,淡淡道:“趙普,這等言論從你口中說出,朕很是意外啊!”

趙普沉默一陣,微低頭,稟道:“陛下,這些年些,大漢官吏升遷,皆依制輪換,遷調有序,然今放眼內外,有太多重臣大吏,久居一方,而無所更替。

過去,爲彈壓地方,治撫百姓,不得不宜從權變。臣以爲,這種情況,需要加以調整,梳理內外,以便朝廷治理!”

趙普話只說了一半,但劉皇帝顯然明白其背後的意思,這是想要打擊地方上那些逐漸興起的實權派了。西北的情況,算是一個典型,盧多遜更是其中一個代表性的人物。

劉皇帝面上不見多少陰晴,審視了趙普一會兒,露出了一點笑意,也帶有幾分感慨。他忽然意識到,在趙普眼裡,如今的大漢,似乎到處都是需要改正的問題......

“盧多遜在河西任上,已經有七八年了吧!”劉皇帝悠悠說道。

“回陛下,正是!”

“當下朝廷,有哪個位置適合他?”劉皇帝說道關鍵點。

聞問,斟酌了一番,趙普方纔肯定地道:“呂胤調任東京之後,兩浙道尚有缺。兩浙東南富庶之土,朝廷財稅之地,需以大吏治之,臣以爲,盧多遜可擔此重任!”

“那就這麼定了!”劉皇帝一言決之。

“是!”趙普應命,又請示道:“陛下,河西乃朝廷戰略要地,河西不穩,則西北難安,盧多遜若去職,誰人繼之?”

對此,劉皇帝當然是明白的,一般人,可處理不了西北那裡的複雜情況,深思幾許,道:“調王明赴河西接任!”

王明也是大漢地方大吏中的一位勤懇老臣了,履歷很豐富,也有一定的軍事才幹,最重要的,當初也曾在西北擔任過使職差遣。

停頓幾許,又道:“要換,就不妨動作大些,朕封疆大吏們,這些年在地方也確實待得安逸了,或許當真視爲自己的地盤了!

時間久了,難免懈怠,甚至漸成死水!水,還是需要流動起來,方顯活力!先將河西之事落實,其餘地方,逐步調換,不能影響到地方正常行政運轉!”

“臣明白!”趙普應道。

當然,如果真因爲人員調動,導致地方行政運轉出現問題,那麼反而證明此事的必要性了,依劉皇帝的強勢,大概也會更加強力地推動。

不論如何,朝廷中樞的權威,是必須樹立,必須鞏固維護,容不得任何人、任何勢力的挑戰。這一點,無關其他,劉皇帝是絕對站趙普這邊的。

劉皇帝君臣三言兩語之間,就定下了一場涉及大漢內外重臣的人員調動,並且,與過去不同的是,此次針對的,會是那些久居一方的實權派,可以算是一場政治風波了。

而遠在河西的盧多遜怎麼也預料不到,自己竟會被當作一個突破口,一個典型。當然,趙普抓這個典型,也是看得清楚,不只是因爲盧多遜在西北經營日久,影響巨大,更因爲在西北的一系列征伐之中,盧多遜也確實扮演着一個幕後推手的角色。

西域戰事前後,也始終閃動着其人身影。而對於這份調令,劉皇帝不會去考慮盧多遜的反應,他沒有選擇,收拾行囊,回朝述職,然後赴任東南,就是他唯一的出路。

或許,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兩浙道有千萬般好,換誰調任杭州,都樂意之至,唯有似盧多遜這樣的官僚,會感到不滿。兩浙再好,終非根基之地,去了即便不是無根之木,也難如在西北自如。

但是,沒有辦法,盧多遜在西北權勢再重,也只是居一隅,面對來自中樞的命令,也難有反對的餘地。不登宰堂,終究只能由人驅使。

劉皇帝呢,則還有心思審視趙普與盧多遜這二人,在他眼裡,兩個人有太多相似之處,都是積極有爲之臣,才幹卓著。

只不過,盧多遜出身好些,官宦之後,屬於士族官僚,而趙普這個庶族官僚之首,在針對河西之事時,是不是也有這方面的考量呢?

劉皇帝忽然覺得,對於當下大漢的勢力派系,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瞭解了。

“趙普,朕當真好奇,爲何每擬政策,總能切中朕心理呢?”趙普拜辭前,劉皇帝又笑吟吟、輕飄飄地問出這麼一句話。

第380章 饒樂國第127章 冬至宴3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風波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第133章 捷報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84章 示警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7章 恩賞問題第2章 分食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144章 趙家父子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54章 繼續忽悠第105章 河北局勢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372章 封王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124章 幽燕事了(續)第150章 爲將軍踐行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151章 凋零第2146章 世宗篇21 康王絕唱第9章 鳳翔戰況第303章 兄弟之間第48章 耿崇美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29章 獨眠孤館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第55章 山上山下第356章 磨礪與考驗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364章 過韓府第346章 底層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461章 癲狂?第187章 紛紛上表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82章 瓦橋關第136章 趙都帥第339章 走向“詞帝”之路第364章 沉默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完結感言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24章 人事調整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191章 北巡結束第117章 機會第190章 熱情相待無題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27章 郭威病了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176章 雍王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160章 平定第81章 內外變動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41章 卷甲入城第170章 河東改制第85章 異心第20章 屯務廢改第96章 戰損與戰果第141章 父子關係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90章 交趾收復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
第380章 饒樂國第127章 冬至宴3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風波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第133章 捷報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84章 示警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7章 恩賞問題第2章 分食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144章 趙家父子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54章 繼續忽悠第105章 河北局勢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372章 封王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124章 幽燕事了(續)第150章 爲將軍踐行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151章 凋零第2146章 世宗篇21 康王絕唱第9章 鳳翔戰況第303章 兄弟之間第48章 耿崇美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29章 獨眠孤館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第55章 山上山下第356章 磨礪與考驗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364章 過韓府第346章 底層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461章 癲狂?第187章 紛紛上表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82章 瓦橋關第136章 趙都帥第339章 走向“詞帝”之路第364章 沉默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完結感言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24章 人事調整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191章 北巡結束第117章 機會第190章 熱情相待無題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27章 郭威病了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176章 雍王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160章 平定第81章 內外變動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41章 卷甲入城第170章 河東改制第85章 異心第20章 屯務廢改第96章 戰損與戰果第141章 父子關係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90章 交趾收復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