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

雍熙十年夏五月,上海。

松江之畔,在一片讓人耳目一新的磚木混合建築羣間,一座佔地頗廣的五層“漢樓”拔地而起,新氏的磚木混合結構,糅合着傳統的雕飾風格,共同砌就了這樣一座威嚴大氣的樓廈。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間,大漢帝國方方面面都在發生變化,關乎到所有人衣食住行的土木建築行業自然也不例外。其中最大的變化,大抵在於從傳統木製建築向磚木混合建築風格的轉變。

當然,這樣的變化,除了從外洋吹進來的風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在於建築材料上的大發展。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磚廠、瓦窯,如雨後春筍般涌出,各種材質、各種造型的磚瓦被大漢的商人與工匠們研製而出,極大地豐富了基礎建材內容。

新理念與新材料的大發展,帶來從設計到施工的整體變化,再加上朝廷在背後的鼓勵支持,農村地區不敢說,但在城市之中,越來越多的新建築開始採用兼具美觀與實用的磚木混合結構,並且“含磚率”是越來越高。

而這種新氏磚木建築,也有新名稱,有人稱之爲“洋樓”,而漂洋過海而來的外商則稱之爲“漢樓”,後者的流傳度顯然要高一些,也更容易爲滿腹自豪感的大漢官民所接受,就連“宣報”這樣的官報上,時不時對磚木建築的宣傳中,都明確地提到諸如“漢樓”、“新樓”此類的字眼。

而矗立在松江之畔的這座五層建築,就是標標準準的漢樓,在建築設計上也格外用心,格局大氣,細節精緻,突出一個堂皇威嚴,讓人一眼就能看出,這是一棟“官樓”。

從動工築基開始,已經過去幾個月的時間,落成的大樓,早已清晰地呈現在上海士民眼前,如今也只差最後一步了。

這麼一個向陽的好天氣,一場揭幕儀式正在進行,場面相當隆重,不只是周遭州縣主要官長親自到場,在上海港經商謀生的大漢商民以及駐港使節、外商都雲集於此。

尤其是那些從事外貿、海貿的內外商人,更是面露喜悅,兩眼放光,直勾勾地盯着正門前那道被紅綢遮蓋的牌坊,眼神中是幾乎溢出的熱切,恨不能親手將之揭開。

顯然,能夠引得整個上海都聞訊而動,絕不是簡單的一座官樓的投用儀式,更重要的是背後的東西。

一通敲鑼打鼓,一場舞獅助興,伴着一陣鞭炮齊鳴,隨着紅綢落下,這座漢樓終於露出最後的讓人期待已久的廬山真面目:大漢海關江海稅務司。

這是一座海關大樓!

隨着江海關稅務總監王欽若一番熱情洋溢的發言,在熱烈歡聲中,大漢江海關大樓正式投入使用,也意味着大漢的對外貿易史,由此翻開了一頁嶄新的篇章。

關於大漢海關制度問題,實則一直都有討論,早在開寶年間,就已經有人提議了,只不過既得利益者太過強大與頑固,改革的聲音被死死壓制着罷了。

然而,沿襲自大唐並在大漢帝國發展完善,並經歷了幾十年輝煌歲月的市舶制度,在大漢帝國主動走向海外,在世界風雲變幻莫測的局勢下,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舊制度的廢除,緊接着誕生的是一套全新的海事、口岸及稅收管理制度。

相比於在大漢盛行了幾十年的市舶司制度,在新海關體系下,官府不再親自參與對外貿易買賣,而是全面放開,向“專業化”發展,朝廷設立專司,專注海事及稅務管理工作。這樣的變化,對於全國內外從事外貿,吃海貿這碗飯的商民來說,不啻於一道福音。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市舶司制下的對外貿易,都是受到官府強力管控的,商品的進出口,都需經過各地市舶司進行轉手,而每一道轉手,市舶司當然能從中撈一筆轉手費,對內外商人來講,這是正稅之外的又一項成本。

發展到幾十年後的雍熙朝,隨着大漢對外拓殖的不斷深入,並且取得成果,海事貿易的規模仍在不斷擴大,但幾乎所有人都察覺到,市舶司的制度已經對對外貿易產生了阻滯作用。

當然,那一套市舶制度,早在開寶後期就已經鬆動了,不斷膨脹的外貿規模,直接衝破了市舶司的管理能力,而利益鏈條上的饕餮們,也想方設法地鑽空子,避免被市舶司刮一刀,如此又導致走私、漏稅等等問題。

但即便問題重重,廢除舊市舶司,建立新海關制度,依舊走過了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其中,不只是依附於市舶制上那部分官商的拼命維護,最重要的還是大漢上層,準確得指財政司捨不得市舶司制下那豐厚的進項,壟斷的生意從來都是最賺錢的,也最讓人難以割捨。

因此,面對裡裡外外的怨氣,以及層出不窮的問題,過去的這些年,“市舶派”一邊壓制改革的聲音,一邊遇漏補漏、彌合問題。然而,這終究只是一種掙扎的表現,只是延緩了市舶司制走向崩潰的速度罷了。

不管既得利益者如何死命維護,根本問題在於,舊的市舶制度無法滿足日益壯大旺盛的海貿管理需求,這個根本矛盾不得到解決抑或緩解,新的問題只會越積越多,發展到影響外貿的程度,問題已然深重。

改革是有必要的,在皇帝劉暘那裡從來不是問題,只要有足夠說服他的理由。但倘若只是國內的海商與外來的客商,即便他們喊破嗓子,只怕也很難真正動搖那根深蒂固的制度,畢竟既得利益集體太過強大,財政司的邊上,還有少府。

但是,當南洋的封國王們,不斷向朝廷提出訴求,指出問題時,那影響就大了。對於舊市舶司制度,那些封國顯然也是深惡痛絕,他們要發展,也離不開與大漢的貿易,而在過去十多年的貿易過程中,自然也深刻地體會到內外海商們被剝削的痛苦。

作爲封國,向朝廷提出訴求是習慣性的事情,作爲大漢皇室後裔,世祖皇帝的子孫,他們又能直接上達天聽

於是,當各種改革的聲音傳入皇帝劉暘的耳朵,又經過多方的調查研究之後,對市舶司制度的改革,依舊開啓了。這仍舊不是個快速的過程,前前後後拉扯了好幾年,一直到雍熙九年冬,方纔正式宣佈定製。

爲滿足對外貿易、口岸、稅收、緝私等事務管理,進一步促進海貿發展,加強與封國、外國之間的聯繫,大漢出臺了《海關管理條制》。

在沿海地區,一共設立了五大海關,自南至北,分別爲粵海關、閩海關、江海關、東海關、渤海關,各大海關設總監一職,從三品,海關下分設口岸,進行綜合管理。海關直屬於財政司,總監及下屬各口岸關長由朝廷安排,並配備專門的海關部隊進行檢查、治安、緝私等活動

新海關制度,或許並不是那麼地完善,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或許還會爆出更多新的問題,但這種應時順勢的改革,卻有其重要意義,這也是整個雍熙時代下積極向好求變的積極風貌的展現。

而在當下,在雍熙十年夏季的上海,松江沿岸上,僅僅看那些圍觀江海關大樓揭幕儀式的內外商賈的欣喜表情,聽到那震耳欲聾的掌聲,就可知在此項改革上,是如何地得“民心”。雍熙十年的上海,比起之前,更加繁榮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依舊在持續,人口進一步增加,已然是座超三十萬人的大都邑,吸引着江海所及之處所有客商的到來,至今仍看不到上限。

當然,最大的變化在於,行政地位的提升,如今的上海,即便在的大漢帝國也能名正言順地稱之爲“上海市”了,也是在雍熙九年,這片曾經不名一文的鄉下小漁村,成爲了大漢第一座“計劃單列市”。

此事的促成,得益於江南道布政使王玄真的大力推動,當初在就任之前,就曾接受過皇帝的面授機宜,到任之後,王玄真對上海、蘇、秀二州之間的情況,又進行了一場深入徹底的瞭解。

最終經過他上呈中樞,決議將上海這座因對外貿易而勃興的港口城市單獨列出,成爲直屬江南道司管理的“市”,而“市長”也成爲大漢地方行政體系中的一個新職銜,直接定級三品。稅收上則由中央與江南道共享,採取“二八分成”原則。

至此,爲松江、港口貿易之利,你爭我奪,爭得面紅耳赤、頭破血流的蘇秀二州,最後啥也沒落下。

不只沒搶到嘴裡,原本護在盤子裡的東西還得倒掏出來,經濟實力+政治地位結合到一起的新上海,腰桿賊硬,畢竟有中央與道司背書。

於是,在王玄真的支持下,又對上海市轄區進行了一番調整,基本上囊括了蘇秀二州東部的整個松江下游地區,都成爲了上海地界,曾經蘇秀二州爭執不下的東西,都被上海一口吞下。

這樣的結果,顯然不是二州能夠接受,最推動過程中,反對、抱怨之聲,直達天聽,但都沒用。在中央權威正隆的情況下,你地方若是敢公然對抗,那是真要掉腦袋的,雖然皇帝劉暘一直在推動法治建設,但帝國的本治依舊是人治,連稅改、吏改都能轟轟烈烈地推廣開來,一個地方的建制區劃,能夠反抗的餘地實在不多,也太無力。

何況,還有王玄真代表的江南道司,以及上海牽扯到的一系列新利益羣體,他對於“上海建市”顯然也是持樂意見之的態度。

於是,長江三角洲下游地區迎來了一個新格局,一顆面向大海、擁抱未來的東方明星城市冉冉升起。

而這個過程中,最受傷的,毫無疑問是秀州,丟了“上海縣”這個聚寶盆,幾乎砍掉了一隻胳膊,雖然還有棉紡這個拳頭產業,但被閹割之後那淡淡悲傷始終縈繞在秀州官吏們的心頭。

相比之下,同樣遭遇損失的蘇州就要好過多了,比起秀州,蘇州的家底顯然要殷實得多,沒了上海,它還有長江之利,境內還有太湖、陽城湖,還有常熟塘、至和塘、白茆浦、七鴉浦等水港可以利用,比起去爭上海,似乎開發自身優越條件纔是正途。

而在江海關下屬的各海關口岸中,蘇州一地就佔了三處,可見蘇州的“強勢”。

不管出現了多少波折,也不論引發了多少利益的角逐,上海建市已是不爭的事實。而這,對大漢的城市發展來說,也是一樁歷史性的標誌事件,這是一種全新的模式,涉及到一種全新的央地關係,沒有參考可言,卻在事實上代表着一種新時代下的發展潮流,在大漢城市發展史上也是值得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建市,到五大海關的設立,兩者兼具的上海,自然也成爲了大漢最獨樹一幟的城市,全國道州,只此一例。

關於上海模式,朝中當然避免不了討論,畢竟太新鮮了,而新鮮的事物也往往不那麼容易被人接受,何況,還是在王玄真這麼個“鷹犬”鼓搗出來的玩意兒。

一日是鷹犬,終生是鷹犬,雖然已經表現出足夠出色的行政管理能力,王玄真依舊不爲政壇主流所接納。當然,如今的王玄真,已經放棄了融入那幹功臣勳貴與文人官僚的羣體中去,只要受皇帝認可,做個雍熙幹臣,足矣。

五大海關,基本囊括了帝國本土所有沿海地區的外貿管理,設立之初,也曾有官員建議,都如上海一般,單獨列市。

但這件事,最終沒能成行,上海特殊就特殊在,依託着已經足夠富饒、開發程度足夠高的長江三角洲地區,長江與運河所及的所有道州府縣的商品資源都能匯聚此處,這是其他海關城市並不具備的條件。而單獨建市,除了加強管理之外,本質上還是朝廷要更大程度地參與分利,朝廷多吃多佔,地方自然是虧的。

就拿閩海關所在的泉州來說吧,福建布政使周印銓就曾上表朝廷,說閩地百姓生計艱苦,唯有靠着海貿,方得勉強度日,福州與泉州乃是閩地發展的兩條腿,失了任何一條,就得瘸着走路一番訴苦,實則就是福建道司,對泉州單獨列市的抗拒。

閩海關是朝廷播種,由福建道孵出來的一顆金雞蛋,朝廷已經佔大頭了,若是連下蛋的母雞也要拿走,那就太過分了。不是所有地方都是江南道,也不是所有布政使都叫王玄真。

與泉州相類的,自然是廣州府了,粵海關的駐地。毫無疑問,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廣州已經逐漸發展成爲大漢排名前列的大型城市,萬國貿易港,至少在雍熙十年,其規模都數倍於上海。

然而一個關鍵的問題在於,整個嶺南地區,除了一個廣州府,還能拿出哪個城市來?仔細盤算一陣,還真拿不出能打的。因此,廣州府的存在,還起着成都府在西南地區的作用,需要援濟周遭的窮兄弟,“帶動後富”,爲整個地區的穩定做貢獻。

至於北面的東海、渤海二關,則主要針對東北地區及高麗、日本二國,首先從規模上就有侷限性,很多二國商人寧肯遠航到上海貿易,另一方面,保守氛圍也更濃厚,暫時也沒有推行單獨列市的必要。

因此,至少在雍熙十年,上海成爲了整個大漢帝國最特殊的城市,從建築風格,到思想理念,從經商環境,到管理模式,都是開歷史之先河,就是在大漢帝國,這座城市也越發魔幻炫麗,讓人難以預測最終會走向何方。

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126章 近臣之殤第177章 小賢王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329章 遊市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5章 堂議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339章 那一腳第65章 制舉進展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1790章 憂勞第144章 趙家父子第53章 兵臨刪丹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244章 皇子赴軍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97章 再臨六合第130章 御漢大計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59章 明貶實升第66章 這個冬季不尋常第97章 再臨六合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63章 武德奏事第175章 軍略第371章 慰問=送行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60章 狠狠敲打第68章 撤了第28章 皇子戍邊第29章 太后的病第78章 火油彈第94章 大動干戈的節奏第99章 北使南歸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49章 求援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120章 折家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338章 爭執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150章 蜀亡第67章 宿州一線第1689章 高規格第69章 夫妻密談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370章 劉鋹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115章 困獸之鬥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40章 開拓之志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268章 西縣第357章 國滅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第2052章 回京第361章 安東國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31章 議治湖湘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459章 擺爛的李國舅第1674章 爆發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第33章 西巡結束第177章 小賢王第83章 惠妃母子第162章 薨逝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29章 勸諫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249章 冬季無戰事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
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126章 近臣之殤第177章 小賢王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329章 遊市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5章 堂議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339章 那一腳第65章 制舉進展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1790章 憂勞第144章 趙家父子第53章 兵臨刪丹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244章 皇子赴軍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97章 再臨六合第130章 御漢大計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59章 明貶實升第66章 這個冬季不尋常第97章 再臨六合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63章 武德奏事第175章 軍略第371章 慰問=送行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60章 狠狠敲打第68章 撤了第28章 皇子戍邊第29章 太后的病第78章 火油彈第94章 大動干戈的節奏第99章 北使南歸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49章 求援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120章 折家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338章 爭執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150章 蜀亡第67章 宿州一線第1689章 高規格第69章 夫妻密談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370章 劉鋹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115章 困獸之鬥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40章 開拓之志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268章 西縣第357章 國滅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第2052章 回京第361章 安東國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31章 議治湖湘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459章 擺爛的李國舅第1674章 爆發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第33章 西巡結束第177章 小賢王第83章 惠妃母子第162章 薨逝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29章 勸諫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249章 冬季無戰事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