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堂議

“契丹主何德何能,敢居帝位,真當我中原無人?”劉知遠話落,堂間沉寂了小片刻,由興捷軍都指揮使劉信率先說話了,發表了一番憤慨,輒轉近來已算老生常談的話題:“兄長,晉室既亡,國民無依,還請速加尊號,號令四方,以敵北侮!”

劉信是劉知遠從弟,爲人兇暴,無甚才能,只靠着劉氏宗族的身份得以居河東高位。似這等意見,或許是他的想法,但措辭都是臨來前找幕佐給他提前打好腹稿的。近來,在劉知遠面前積極勸進的河東文武中,便有他。

畢竟是劉家人,縱使沒有什麼深遠透的見見解,卻也能感覺到那難得的機遇。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例子,在這個時代太過於常見了。

看向劉信,劉知遠不置一詞,好像在等着他的下文。只可惜,劉信肚中已無貨,愣愣地望着劉知遠,不復多言。

還是劉崇接話,拱手向劉知遠,以一種肯定的語氣勸道:“兄長,信弟之言有理,當今天下,除了您,再無力挽狂瀾、再造乾坤之英雄。”比起劉信,劉崇看起來顯得沉穩一些,但那雙眼睛中的希冀卻是一點也沒能掩藏得住。

只可惜,同樣沒能得到劉知遠的積極反饋。嚴肅的面龐間,凝着一個令人生畏的表情,劉知遠將注意力轉向其他人,想要兼取建議。

見狀,節度押衙楊邠開口了,緩緩說道:“大王,契丹主有席捲天下、併吞八荒之心,既據中原、河北,威及關右,河東又豈能獨善其外。大王雖兩度遣使輸誠,然遣精兵據守關隘,既有防扼之舉,又有忌憚之意,以契丹主的狡猾,又豈能不察。大王乃晉之元勳,德高望重,又擁王業之地,以如今之局情,不進則退,還請速斷之!”

楊邠的態度也很明確,勸進!

楊邠在劉知遠手下,漸有霸府首臣的意思,他這番表態,徹底引爆了諸文武的共鳴。很快,在場諸人,相繼發言,或多或少地,都表現出積極的姿態。

唯有牢城都指揮使常思嘗試着提醒了一句:“契丹飲馬大河,有數十萬虎狼之卒,橫行中原,以河東之力,恐難敵之。要不......還是再觀望一二?”

常思年紀不小,一頭老發,精神卻十分矍鑠。此人起于軍卒,卻無多少戰功,能力平庸,得以居將位,只是運氣好被劉知遠看上了。不過此人與郭威交情匪淺,郭威微末時,常衣食其家,待之爲父叔,哪怕至今,私下裡仍舊稱呼其爲常叔。

大概是也覺察到自己語氣顯得太過軟弱,衆目睽睽下,常思訕訕一笑,又趕忙轉變口氣賭誓說道:“不是末將怯敵,長契丹威風。大王但有令,末將筋骨雖老,卻敢提劍上馬爲大王衝鋒陷陣!”

聞其所表忠心,劉知遠有了些反應,擡手止住表情激越的老將,淡然說道:“你這是老成之言。契丹軍強,這是不爭的事實,便是孤,想到那足以踏平江山的鐵馬金戈,亦難免心生忌憚!”

劉知遠話裡,滿是對契丹的忌憚,但觀其表情,也僅是忌憚罷了。處在這個時代,作爲一名合格的梟雄,野心激起的時候,別說幾十萬契丹大軍,縱使再倍之,亦不可能不戰便即納土獻降。

這個時候,史弘肇奮然而起,神情激越,朗聲說道:“契丹擁兵雖衆,我卻不懼!我就不信,三十萬契丹,盡是強兵悍卒。大王雄立河東,兵強馬壯,有數萬橫磨劍士以爲憑,何懼契丹?”

史弘肇這激昂之語,慷慨之辭,還是很提氣的,劉知遠看向他的目光中都不禁流露出讚賞之意。此人雖然暴躁、粗俗,剛愎、自傲,但那份膽氣卻是實實在在的,再加時常表現在嘴臉上的忠誠,卻是甚得劉知遠親信。

不過,總歸有人不買他帳的,一道稍顯陰惻的聲音自旁邊沉沉響起:“橫磨劍?史將軍豪氣干雲,直衝雲霄。呵呵,看起來,您是要學那景延廣了!”

出聲的是兩使都孔目官王章,這位是劉知遠手下的幹吏,與楊邠共掌政務,主官錢糧。

景延廣是後晉朝的“大人物”,也是行伍出身,以箭術與膂力著稱,曾仕後梁、後唐、後晉三朝,不過真正崛起,還得在跟隨晉祖石敬瑭過後。在石敬瑭引契丹爲援,南奪中原、代唐立晉的過程中,立功不小。

等到石敬瑭內外交困,憂憤而亡後,被倚爲託孤大臣,當了好一陣子權臣。當時少帝石重貴繼位,秉政的景延廣進行了一場由上而下的“反契丹”運動,一番“憤青”動作下來,使得耶律德光與石重貴“爺孫”義絕。

在這個過程中,“橫磨劍”這個梗便產生了。當時景延廣對南來問責的契丹使者喬榮做了一番強硬的迴應,其中有一言曰:晉朝有十萬口橫磨劍,翁若要戰則早來。這話說得是慷慨激越,豪情蓋天。

但遭契丹南侵之後,景延廣立刻將自己說出的話吃了回去。契丹滅晉,一共有三次大規模南攻,前兩次都爲晉國擋住,還有不小斬獲勝果。晉國諸軍將士,不畏北狄,浴血死戰,反倒是景延廣,領兵而畏戰,臨陣而怯敵,表現得十分窩囊。及去歲契丹再度大舉南下,耶律德光入汴,受不住“挑動國戰”的罪責,畏刑而扼喉自戕。

王章拿史弘肇來類比景延廣,顯然不會是什麼好話。

史弘肇雖是這個時代批量造就的標準武夫,粗鄙易怒,好武厭文,脾氣十分暴躁。他對“橫磨劍”這個梗雖然不熟悉,甚至有些茫然。

但王章語氣中的那些許譏誚卻是實實在在地感受得到的,易怒的性情頓時爆發了,臉紅脖子粗的,怒目而視之,厲聲道:“是又怎樣?你待如何?”

“在大王面前,下官能如何?又豈敢如何?”相比於史弘肇之厲色,王章則顯得很有風度的樣子,迎着其兇狠的目光從容道:“下官並無他意,只是想提醒將軍,驕兵易敗,更遑論,在契丹大軍面前,我等還沒有驕矜的本錢。軍爭大事,生死攸關,不可不慎吶!”

王章的話似乎提醒了史弘肇一般,下意識地瞥了眼劉知遠,但見其嚴肅的表情間多了幾分沉凝,心頭一跳,趕忙請罪:“末將失態無狀,請大王責罰!”

一直觀看着這場好戲,劉承祐古井無波的眼神中,也不禁浮現出一絲玩味與哂意。劉知遠帳下,本不是鐵板一塊,互相攻訐拆臺的事,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也就是在劉知遠的壓制下,還能堪就保持着將吏和諧,同舟共濟。

劉知遠的心思,顯然不在屬下的那點爭端上,擺了擺手,略作沉吟,方看向王章:“河東錢穀之事,皆委於君,庶務度支,軍資靡費,向使孤安。唔......倘若用兵,倉廩可足?”

面對劉知遠垂詢,王章不假思索,直身持禮,鄭重答道:“數年之經營,雖少有結餘,但河東帑廩猶虛。然,今天下洶洶,大王若欲揮兵南向,下官縱嘔心瀝血,也定爲大王籌得五萬馬步軍,半歲之用!”

對王章的保證,劉知遠顯然是很滿意的,只見那稍顯嚴刻的眉梢都不禁揚了揚。

擡眼緩慢地掃視了堂間衆僚屬一圈,見再無人發表意見之後,劉知遠方慨然一嘆,表態道:“戎狄肆掠,神州浮沉,孤領河東,只求衛護治下百姓免於戰禍,安享太平,已然足矣,豈再有分外之冀求。起兵之事,勿復多言!”

“都散了吧!”又頓了頓,劉知遠起身,神色凝沉,揚長而去。

劉知遠離去,在場諸文武互視了幾眼,多少有些無奈。劉承祐悄然注意着大哥劉承訓的反應,只見俊朗的面上滿是沉思,顯得“心事忡忡”的。

從堂議開始到結束,劉承祐都未表一言,只是默默地旁聽着。諸人散去,劉承祐也跟着起身,邁着淡定地步伐,追上了另外一名同樣未置一言的人。

“郭將軍!”

耳邊響起那略顯乾冷的呼喚聲,郭威住腳,轉過身,有些訝異地看着劉承祐,恭敬地抱拳:“僕射喚末將何事?”

劉承祐雙手緊袖,背在身後,就近打量着郭威。舉止肅慎有禮,神色謹然,劉承祐心頭暗歎,此時的郭威,是個有文化的武夫,有涵養,無半點驕矜之意,當真難使常人心生惡感。

“方纔堂間,諸公皆踊躍進言,獨有將軍神色泰然,不置一詞,卻是何故?”劉承祐目光平靜地注視着郭威,發問。語氣平淡,甚至顯得有些乏味。

郭威也打量着劉承祐,北平王二子的“不凡”,他當然也是知道的,但聞其問,不禁納罕。在這少年的逼視下,心頭陡然生出了些彆扭感,嘴上卻沉穩答道:“末將人微言輕,見識淺薄,不便妄議。”

看郭威這謙虛的樣子,劉承祐臉色沒有任何變化,只是聲音稍微拔高了些:“將軍何必妄自菲薄。我常聽大人說,將軍機智聰敏,每每言之有物,深切綮肯。如今時局動盪,河東去從無依,還請將軍不吝賜教。”

聽其言,看着劉承祐那麻木的表情,郭威眼瞼微微垂下,思吟幾許,方纔娓娓而談:“河東的將來,我等贅言再多,也盡在北平王一念之間。以大王的英明睿智,剛毅堅決,心中恐怕已有計議。末將等,只需靜候時機,待大王馬首所向,提劍而往即可......”

郭威說完,便觀察着劉承祐的反應,還是那副讓人心生不適的自閉樣。腦筋急轉,劉承祐語氣強勢地追問:“時機何來?”

“也許,等王秀峰與白公回晉陽,情勢也就明朗了。”想了想,郭威說道。

“受教了!”平靜地回了句,不再多言,若含深意的目光自郭威身上挪開,劉承祐拱了拱手,慢悠悠地朝王府內院而去。

望着劉承祐的背影,郭威沉穩的心境內不禁泛起了些許波瀾,眉頭微鎖,方纔劉承祐的目光,竟讓他感到些許心悸。北平王二子,似乎對自己很是關注,這是何故?心頭忍不住泛起些狐疑。

深吸了一口氣,輕晃了下腦袋,郭威低調地朝王府外走去,嘴裡嘀咕着:“這北平王府二郎,城府卻是越來越深了......”

劉承祐尋郭威,自然只作試探。事實證明,在審時度勢方面,此人還是有些功力的,他對此時的局勢看得很準。劉承祐心裡也同意他的看法,河東這邊的動向,還真得等那二人北歸,劉知遠才下得了決心。

郭威所言王秀峰、白公者,指的是王峻與白文珂。王峻相州人,字秀峰,年輕時輾轉多地,數度易主,直到投靠劉知遠,方纔安定下來。軍職牙將,職級地位雖然不高,但其人頗有些幹才,辦事得力,極得劉知遠賞識。

此前,受劉知遠命出使汴梁,奉表於契丹,獻賀禮,表忠誠,順便向耶律德光解釋未敢離鎮親自上京謁拜覲見的原因,試探一下其態度。當然,更重要的是“間諜”任務。耶律德光入主汴梁,中原河南士民深受其荼毒,此類的消息紛至沓來,但究竟如何,還需專人實地“考察”一番。

至於白文珂,就是晉陽本地人,年逾古稀,官居北京副留守,同樣奉命使汴,與王峻的任務差不離。

晉陽與汴京距離實則上並不算遠,忽視掉山嶺川流,直線距離也就七八百里。白文珂後出,不必說,王峻使汴已有近半月,遷延這許久,料想也該來歸晉陽了。

腦中思緒不止,念頭不斷,走動間,劉承祐的臉色更顯漠然了。及至母親李氏庭前,方伸手揉了揉臉,儘量使面部肌肉柔和些,入內請安......

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1752章 放手第387章 就國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7章 小人物議大事第183章 李相爲帥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65章 選擇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218章 走私第3章 取士不公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397章 指點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1693章 安西王第23章 老臣凋零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難欺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83章 惠妃母子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85章 安心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408章 兄弟之間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242章 戰後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93章 班師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97章 擴*整頓第248章 耶律屋質真正的建議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183章 李相爲帥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193章 楊邠案(1)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13章 楊業述職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33章 西巡結束第60章 狠狠敲打第1689章 高規格第170章 河東改制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36章 西面來人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93章 噩耗連連第160章 魏王病篤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8章 瓊林宴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116章 涼甘瓜沙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59章 不知死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175章 在滑州第17章 鼓譟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32章 天子上門第42章 難得積極第311章 舊識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5章 春闈第298章 對党項策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78章 火油彈
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1752章 放手第387章 就國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7章 小人物議大事第183章 李相爲帥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65章 選擇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218章 走私第3章 取士不公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397章 指點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1693章 安西王第23章 老臣凋零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難欺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83章 惠妃母子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85章 安心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408章 兄弟之間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242章 戰後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93章 班師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97章 擴*整頓第248章 耶律屋質真正的建議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183章 李相爲帥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193章 楊邠案(1)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13章 楊業述職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33章 西巡結束第60章 狠狠敲打第1689章 高規格第170章 河東改制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36章 西面來人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93章 噩耗連連第160章 魏王病篤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8章 瓊林宴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116章 涼甘瓜沙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59章 不知死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175章 在滑州第17章 鼓譟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32章 天子上門第42章 難得積極第311章 舊識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5章 春闈第298章 對党項策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78章 火油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