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西路奇兵

八月秋高,哪怕是西南僻壤,也已被濃濃的秋意所浸染。大理西北部,高山峽谷之間,一支人數衆多的軍隊,正沿着難以稱之爲道路的山野小徑踽踽前行。

四周都是絕壁險峰,稠密的植被,嶙峋的山石,都是進軍的阻礙,行路艱難,在軍隊前頭,足有上千人在進行開闢趟道,一路行來,都是這般。

雖然沒有高豎的軍旗,但這支軍隊的身份極容易辨認,漢軍。不提服色、甲械,在整個西南,除了大理,也只有大漢能夠武裝動員數萬人的軍隊。

與漢軍的制氏軍服裝備不同,這支軍隊,顯然是因地制宜,全軍少有重型裝備,一切以輕便利於山地跋涉行軍爲主。

除了刀槍弓弩之外,人手一把砍柴刀,一路所過,暴力地破壞着原始的植被,硬生生地開闢出一條可供通行的道路。

也沒有專門的輜重隊伍,糧食都是隨身攜帶,官兵一體。所幸,隨軍有大量的馬匹、驢騾,尤其是大理馬,畜力的運用給軍士減輕的不小的負擔。

這些年,在在與大理的互市互通之中,在這西南山林之間,大理馬的優勢展現得淋漓盡致,西南官府與民間引入的大理馬數以萬計。如今,這些耐力充足的矮腳馬,成爲了漢軍南征的有力臂助。

即便如此,對於翻越高山、穿越峽谷的漢軍將士而言,仍舊是一頓艱苦的旅程,若艱苦也就罷了,還要人命。不說步步危機,在南下的過程中,每天都有減員。

如歷次漢軍作戰一般,此番漢軍南征大理,仍舊沒有集中一路,而是選擇兵分東西兩路。當然,這其中不算廣南西路那支軍隊,那只是起一個牽着作用,基本屬於打醬油。

東面一路五萬餘人,由招討副使王仁贍率領,自川南的邛部縣出發,意圖經建昌、會川、弄棟,而後西進攻打大理都城羊苴咩城。這是主力,也是正路,是兩國來往最主要的道路,同時也是大理軍隊的主要防禦方向。

有出正道的,自然也有走奇路的,而這支奇兵也就是上述軍隊,合兩萬五千餘人,由招討使王全斌親自率領,自川藏交界的大渡縣出發,輕裝而行,目標同樣是大理國都。

西路這兩萬五千漢軍,基本都是精幹的官兵,包括王全斌在西南多年訓練的成果,五千餘衆都是從各土司徵召的部卒,論實際戰力,比起王仁贍那大張旗鼓的東路軍還要強不少。

這注定是一場漫長而艱險的旅程,渡過大渡河之後,順着河谷走了一段時間後,便一頭扎入滇藏高原的高山峽谷間,沿途基本都是無人區,當然,不走尋常路的代價,大抵如此。

自大渡縣至羊苴咩城,直線距離約八百里,然而真正走下來,僅穿越那些高山峽谷,所行路途就翻了一倍不止。

奉詔之時,才入初秋,王全斌花了半個月的時間調集兵馬,安排出徵事宜,隨後便開啓進兵。到如今,近一個月過去,這一段艱苦的旅程仍舊沒有終點。

軍心士氣,都有所削弱,將士們不敢口吐怨言,但煩躁的情緒已然瀰漫開來了。也就軍法森嚴,再加王全斌以身作則,方纔默默堅持着。六十高齡的老將軍,親自帶領,其他人還能有何話說。

當然,不堅持也沒有別的辦法,當逃兵,不說軍紀的懲處,脫離了大隊,在這深山之中,大概率也只有暴屍荒野。

唯一能讓人稍稍安心的,這並不是一條絕路。在坐鎮西南練兵的這些年中,王全斌可派人,把大理國內的地理形勢堪探了個遍,而西路的進軍路線,也是遣人走過幾次了。僅僅爲了走出一條進軍路線,前後就損失了三百多人。

王全斌用兵再膽大,也不敢真的拿這兩萬五千多軍士的安危開玩笑,要在西南地區聚集起如此規模一支軍隊,也是不容易的。而兩路軍隊,不管哪一路出了問題,這次南征大理也就可以宣告失敗了。

又是一段險仄的山道,王全斌也下馬牽着步行,不足三里長的距離,自巳初起,耗費了幾乎一個白日的時間,全軍方纔穿過。然後,又有損失掉了上百名士卒以及騾馬。

黃昏時分,殘陽發出的柔和光芒鋪在茫茫山嶺之間,各營將士,就地休整,受地形限制,埋鍋造飯也是不可能的,從軍官到軍士,都只能飲着清水,啃着乾糧。

長時間的行軍,已讓漢軍將士身心疲憊,連抱怨的力氣都沒有了,壓抑的氣氛中,各抱着行軍毯就地入睡。

王全斌休息的地方,相對空曠些,但也沒有特殊佈置,就地取材,擺了一堆柴草。快走出去了,連篝火都不生了。

同將士們都一樣,王全斌也啃着又硬又幹的餅子,對於一個年過六旬的老將來說,這樣的一場行軍,也確實艱苦了。如果同出發前相對比,整個人都幾乎消瘦了一圈,渾身上下都是污穢,靠近都能聞到一股幾乎化爲實質的銅臭。

不過,在這種情況下,誰還能介意誰?分兵之前,王仁贍以王全斌年老,還建議由他走西路,讓王全斌坐鎮東路指揮。

結果自然被王全斌固執地拒絕了,這也不是他逞強。南征之事,籌備多年,連進兵方略都是他主導制定的,王全斌自然要肩負起最重要也最艱鉅的任務。

當然,也在於,按照他對戰事的推演,平滅大理,最具威脅的,還在西路軍。只要出了大山,兵臨金沙江,渡江之後,便可直趨羊苴咩城了。

大理國內,地勢險要,道路難行,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但這些地理優勢,也往往容易迷惑人,大理所仰仗的,不過大渡河、金沙江之險,再兼東北部諸多的部族,這些都將成爲漢軍進軍的阻礙。而王全斌所選的,就是一條可以極大程度避免這些掣肘的路線,至於正面,交給王仁贍,他則親自去打要害。

“這路,比老夫想象中的還要難走啊!”不過,將近一個月的行軍下來,哪怕意志強悍的王老將軍,也不由發出這樣的感慨。

“都帥!”在他感慨間,一名中年將領走了過來,身後還跟着一名矮小精悍的下屬:“嚮導官帶來了!”

“還有多久能出山?”王全斌點了點頭,也不廢話,直接質問嚮導。

逐漸暗淡的天色籠罩在王全斌身上,彷彿給他增添了幾分戾氣,嚮導官是名彝人,緊張之餘,也迅速地回答道:“回都帥,此地已在大理境內,東面就是如庫部,用不了兩日,就可出山,就可見到大理的城甸了。”

“你確定?”王全斌兩眼先是一亮,而後語氣更加嚴厲。

嚮導官操着一口滇音,肯定地答道:“小的走過兩遍了,肯定!”

“都帥,前營已然發現了一些山民,嚮導所說,應當無假!”那名漢軍將領,也開口道。

如此,王全斌的表情終於緩和下來,問:“那些山民都控制住了?”

將領淡定地道:“都解決了!”

頷首,表情再鬆,看着嚮導官,王全斌少有地露出一抹笑意:“爾等嚮導有大功,待走出去,克定大理,老夫給你們請功,不,直接給你升三級!”

“謝都帥!”彝族嚮導官大喜過望。

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333章 養子、南征在即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80章 春夜第146章 近親通婚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194章 楊邠案(2)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45章 移鎮之議第268章 機遇第62章 二代勳貴第5章 春闈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1707章第308章 班師還朝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110章 坦白第160章 魏王病篤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326章 再用老將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334章 交待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149章 河東巡撫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18章 詔議國策第57章 七月大朝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1698章 做賊心虛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471章 勞民傷財第82章 瓦橋關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323章 漢遼第二次和議第1676章 慘重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90章 安東國王?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76章 處置決議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44章 太后相召第32章 郭氏之慮第162章 薨逝第13章 相敬如賓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50章 下定決心第27章 出兵爭論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第47章 陶谷自薦第185章 賜宴第327章 派系第7章 恩賞問題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54章 病虎獠牙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261章 大捷第444章 揣測者第92章 大調整第141章 納降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56章 南平王讓朕好等啊第41章 探監第119章 幸西京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47章 誘其北上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335章 改到自己頭上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229章 血戰錦州第160章 平定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1752章 放手第346章 文人風骨第119章 回京第46章 郭榮奏事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116章 涼甘瓜沙第125章 文盲將軍
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333章 養子、南征在即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80章 春夜第146章 近親通婚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194章 楊邠案(2)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45章 移鎮之議第268章 機遇第62章 二代勳貴第5章 春闈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1707章第308章 班師還朝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110章 坦白第160章 魏王病篤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326章 再用老將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334章 交待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149章 河東巡撫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18章 詔議國策第57章 七月大朝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1698章 做賊心虛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471章 勞民傷財第82章 瓦橋關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323章 漢遼第二次和議第1676章 慘重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90章 安東國王?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76章 處置決議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44章 太后相召第32章 郭氏之慮第162章 薨逝第13章 相敬如賓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50章 下定決心第27章 出兵爭論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第47章 陶谷自薦第185章 賜宴第327章 派系第7章 恩賞問題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54章 病虎獠牙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261章 大捷第444章 揣測者第92章 大調整第141章 納降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56章 南平王讓朕好等啊第41章 探監第119章 幸西京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47章 誘其北上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335章 改到自己頭上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229章 血戰錦州第160章 平定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1752章 放手第346章 文人風骨第119章 回京第46章 郭榮奏事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116章 涼甘瓜沙第125章 文盲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