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史話·四十載安南

安南國,自雍熙十三年太宗分封,到十四年劉文渙抵至交趾,正式建立安南朝廷開始,至正統二年,已有37年的時間過去了。

37年的光陰,足夠兩代人的成長,而在安南王室的經營下,安南國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尤其是紅河三角洲地區,更是物阜民豐,糧米充足,極大地支撐了安南朝廷的統治。

而這份快速發展的背後,首先得肯定帝國直轄時期打下的政治、經濟、文化、人口基礎,早有趙匡義,晚有寇準,這些帝國的能才幹吏,在安南道時期,都以治績顯着而揚名升遷。

當然,作爲攝政安南二十載的王太后劉娥,在她主政期間,雖則安南朝廷內部矛盾重重,鬥爭激烈,但由劉娥支持施行的一系列休養生息、鼓勵生產的政策,對安南的進一步發展,也起到了巨大促進作用。

同時,37年間也是安南漢化進程的又一次飛越,到正統二年時,安南漢族(當地土着蠻夷也稱之爲華族)人口,早已突破兩百萬,乃諸國之最,漢家學院、學校已經開遍諸州縣,漢語的官方地位徹底得到確定,地方的語言、歷史、習俗等等在漢文化的衝擊下也變得支離破碎......

當安南具備如此人口與文化基礎,再加上與帝國高度重合的政治體制,方可以說安南漢化的真正成功。在此前提下,不管未來是怎樣的歷史走向,安南都將是漢文明的核心發展區域。

而做到這一步,經早期中央帝國的大力扶持,以及無數漢家官、軍、商、民辛苦開拓,前前後後,也經過了差不多七十年的時間。

開拓之不易,可見一斑。

雖然成果很大程度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但劉娥對安南發展、漢化之功,依舊是不容抹殺的,這也導致,有大量政敵怨恨、詆譭她牝雞司晨的同時,也同樣有大量支持者的感念。

並且,隨着時間的推移,歷史文明的進一步發展開化,對劉娥的評價也越來越高。到後期,在安南的史冊上,更爲美化爲“開天闢地、千古一遇”的巾幗豪傑。

不過,在劉娥執政的那些年間,在安南經濟、文化、民生基礎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有一些無法掩蓋的問題。比如頻繁而激烈的政治鬥爭,在早期劉娥靠着王廷大義,以及出色的政治智慧與手腕,將以趙氏爲首的安南權貴逐一擺平。

其後,又大興特務政治,使安南朝廷的氛圍,始終難以擺脫壓抑、緊張乃至恐怖,這種政鬥黨爭慣性,一直延續到劉繼丹親政後,依舊無法避免,公主黨接替後黨繼續戰鬥,就是一個最顯着的標誌,而這顯然不利益安南朝廷內部的穩定與團結,遺害無窮。

另一方面,幾十年的發展下來,大量漢族的涌入,成爲安南王朝的主體核心統治階級,佔據了安南國大量社會資源,這極大地侵害了當地土着的利益。

土着之中,那些聰明的、主動的、積極歸化者,即便心中不滿,多少還能分一杯羹,但那些堅持舊統,冥頑不化,反對易俗者,生存空間與生存條件則越來越狹窄困難,生活難以維計。

結果,要麼入山爲匪,要麼淪落爲奴,或者乾脆舉起叛旗。當年真臘悍然侵犯安南時,能夠引發安南道境內諸多土着的響應,這就是主要原因。

而又幾十年過去,這種問題就更爲深重了,因此,在劉娥時期,安南國內的階級矛盾(主要爲漢夷矛盾)是日趨深重的,每年都能爆發幾場騷亂乃至叛亂,雖然都被官軍平定了,但問題與矛盾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這也是安南國長期存在的流血點之一。

還有一個流血點,則在於北部地區,尤其是與帝國本土交界地區的長期不穩定。在那裡,長期盤踞着安南當地以及廣南西道西部地區的蠻夷勢力,名義上臣服漢統,但自主性很強,尤其在安南建國之後,則更加活躍,尤愛從帝國與安南陸地交通線上吸血。

及至建隆中期,滇黔叛亂,朝廷平亂之後,作亂雲南蠻部轉進安南邊境,則進一步加劇了安南北部邊境的混亂,甚至逐漸發展成爲安南、雲南、廣南三國道交界處的一片毒瘤,極大地影響了安南與帝國陸上交流往來。

有鑑於此,從劉娥還在攝政時期,安南國就開始了對北部蠻亂的軍事清理行動,收效是有的,難解決根本,因爲根本無法根除那些蠻匪。

到後來,鑑於廣南邊境蠻匪作亂,屢剿不絕的情況,世宗皇帝詔命,從帝國中樞層面,安排協調邊境道州與安南國這邊的聯合剿匪治安行動。

相互配合之下,比起此前的獨立行動,效果自然好了很多,不少橫行一時的蠻匪強人,都被官軍剿殺,持續數年的血腥清剿之後,蠻匪氣焰終於遭到剿滅,邊境也獲得了難得一段相對安定的時光。

然而,這樣的成果,是建立在帝國中樞巨大壓力,兩道一國耗費巨大人物力的情況下,而這種強度,顯然不可能長期維持的。

安南北部邊界地區,那些複雜的地理、民情、風俗情況,都導致其很難輕易穩定下來,再加上一些居心叵測、心懷貳意的地方土豪,推波助瀾,興風作浪,其成爲禍亂一國二道的策源地也就不足爲奇了。

隨着劉娥去世,安南國進入“廷府共治”的時代,朝廷內部鬥爭的加劇,也導致北方蠻匪以及邊境地區分離勢力的再度擡頭。

北境蠻亂,也再度成爲安南國身上的一顆毒瘤,然而,對交趾朝廷來講,不管那些蠻部鬧得多兇,也只是一些匪盜之徒罷了,能擾亂治安,但難成大氣候,想要動搖安南國的統治,更是差得遙遠。

相比之下,真正被交趾朝廷視作腹心之患的,乃是被先王劉文渙封到西南文、萬二州的劉繼元、劉繼初兩兄弟了。在對二侯的態度上,交趾朝廷不管哪個派別,態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尤其在二州威脅日益壯大的情況下。

到正統二年,劉繼元、劉繼初兩兄弟,據二州已經三十五六年了。三十餘載春秋,兩個身世悲苦的少年也人到中年了,尤其是劉繼元,已近知天命之年。

然而,漫長的時間,沒有將不滿與怨恨消解,反而更加深厚。在這三十多年的歲月裡,二侯始終面臨着交趾朝廷防備與打壓,尤其在劉娥擺平朝內的對手之後。

而劉繼元兩兄弟,則基本上是針鋒相對,募兵養士,壯大勢力。不過,綜劉娥攝政生涯,雖然一度打算用強力手段解決二侯,但最終都沒有付諸於實際行動。

一則顧忌內部不穩,二則是來自帝國京畿的凝視,讓劉娥投鼠忌器,因此長期以來,只能通過政治、經濟手段去分化瓦解文、萬二州。

同理可得,劉繼元兄弟倆,也是顧慮重重,劉太后與宗藩約法,像兩座大山牢牢地壓制着他們的野心。劉娥去世時,動過心思,好不容易按捺住了,等到世宗皇帝駕崩,中央帝國新舊交替之際,尤其在正統元年交趾發生“太子政變”之後,劉繼元與劉繼初兩兄弟,也終於下定決心放手一搏了。

兩兄弟聯合起兵,打着“誅殺奸邪、匡扶王室”的旗號,集文、萬二州三萬餘軍,傾巢而出,向交趾進兵。自真臘之亂以來,時隔四十五年,再度掀起了一場幾乎波及全安南的大叛亂。

二侯起兵之初,震動的不只是安南國,其連鎖反應,甚至影響到整個半島,帝國中樞在收到消息之後,也不免將目光投放過來,態度是毋庸置疑的,堅決支持安南國平叛,但由於劉維箴初繼位的原因,這份支持也只停留在口誅筆伐之上。

劉繼元、劉繼初二侯養士練兵三十載,遽然東出,其戰力還是有一定保障的,並且在前期給安南造成了極大損失與震撼。

然,兵強而德衰,剛不可久,也只是逞了一時之強罷了。叛軍在安南南部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一直到驩州州治義安之時,終是受阻城下。

作爲安南勾通南北的要衢,不奪下此城,叛軍根本不敢向北進兵,而守備的將領正是在“太子政變”中,爲安平公主劉瑛立下大功的鄭泉。

在義安,鄭泉再度立下殊功,率領守軍,浴血作戰,力拒叛軍於城下,爲交趾朝廷組建平叛大軍,爭取了大量的時間......

第153章 削藩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456章 遺澤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221章 名將團隊第1808章 老來喪女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101章 稱得斤兩,從容收兵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295章 難第140章 殺心大起第103章 郭王會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121章 父子異見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440章 又借錢?不借!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273章 雲州遂破第273章 蕭思溫跑了第289章 大漢宰相不好做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98章 溫柔鄉第175章 蜀定,凱旋第1784章 結束與開始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110章 坦白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第175章 在滑州第217章 幽州行營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61章 淑妃病危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177章 同榻臥談第133章 延禧驛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75章 高貴妃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380章 開寶第44章 箇中弊端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90章 關右節度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98章 追捕第1720章 靜默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474章 補漏匠第211章 籌議北伐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1803章 運動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52章 六穀土豪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82章 瓦橋關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140章 殺心大起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188章 後續第74章 萬歲呼聲第252章 面聖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141章 祭關公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340章 定論第1772章 處置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99章 北巡結束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406章 調任第168章 忠奸難辨
第153章 削藩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456章 遺澤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221章 名將團隊第1808章 老來喪女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101章 稱得斤兩,從容收兵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295章 難第140章 殺心大起第103章 郭王會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121章 父子異見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440章 又借錢?不借!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273章 雲州遂破第273章 蕭思溫跑了第289章 大漢宰相不好做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98章 溫柔鄉第175章 蜀定,凱旋第1784章 結束與開始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110章 坦白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第175章 在滑州第217章 幽州行營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61章 淑妃病危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177章 同榻臥談第133章 延禧驛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75章 高貴妃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380章 開寶第44章 箇中弊端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90章 關右節度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98章 追捕第1720章 靜默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474章 補漏匠第211章 籌議北伐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1803章 運動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52章 六穀土豪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82章 瓦橋關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140章 殺心大起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188章 後續第74章 萬歲呼聲第252章 面聖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141章 祭關公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340章 定論第1772章 處置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99章 北巡結束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406章 調任第168章 忠奸難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