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燕王病故

bookmark

如趙延壽之言,在場的將校,都是燕軍的骨幹,可謂成軍基石,這些人出了問題,燕軍必亂。抓,是不可能全部都抓起來的,趙延壽也沒有將麾下高級將校一網打盡的想法,那樣就無異於自亂陣腳,有悖於穩定幽州局勢的初衷。

畢竟,趙延壽的目標只是消除迫在眉睫的隱患,解決那些亂逆分子,順便爲趙匡讚的上位鋪路罷了。

故,只是針對性的擒拿幾隻雞,當着一羣猴子的面,而盧龍軍衙內副都指揮使張儼以及那白麪都校,都屬“雞”之列。

這樣的動作,很是危險,稍有操作不當,便容易引起更大的禍亂。但是,以幽州而今的情勢,軍隊、人心亟待整頓,再加趙延壽的病況,必須以果敢之風,快刀斬亂麻,容不得任何拖泥帶水。趙延壽若不把事情做了,留給趙匡贊獨自去處置,幽州有極大的可能會直接陷入崩潰。

所幸趙延壽父子計劃雖則突然,但準備充分,行動果斷,一切盡在掌握。雞拿下,順利地駭住了在場的猴子們,趙延壽則邀請彼輩入堂,推心置腹一番交談,稍安其心。

緊隨其後,是對燕軍指揮層的一次大調整,忠誠於趙家以及“親南派”的軍官得以提拔,並且迅速佔據幽州諸軍的重要職位。至於“順北派”,或移位、或謫貶、或免職、或下獄,當然不可避免的,是有被摘了腦袋的。同時進行的,是對軍中“契丹奸細”的清查。

在這麼個時代,政變、軍變,那是習以爲常的事,並不出奇,而若不死幾個人,流點血,那便是一次不完整的軍變。雞不殺,何以儆猴,以張儼爲首的幾名燕軍中高級將領,被梟首以肅威,以“勾結契丹,蠱惑軍心,陰謀叛亂”的罪名。

當然,軍變雖屬常態,但是,嚴厲的手段與果斷的措施,永遠只是第一步。如何善後,穩定住局勢,收攏起人心,纔是最重要的,軍政士民皆看着的。

殺戮能懾人,卻難服人,倘若處置失當,以下克上,並非沒有可能。趙延壽父子,顯然深諳其間的道理。

在處置張儼等人之後,趙延壽拖着病體,親自巡視軍隊,接見軍士,安撫士心。並且由趙匡贊親自負責,將張儼等人家族在盧龍三州的家產、土地、佃戶盡數分與其餘將領,又盡出府庫錢帛,賞與將士,並賜酒肉,以犒全軍。

從來都是利益動人心,用錢財收買人心,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只是代價不小,本就不富裕的幽州府庫,枯竭了,但是,值得。

趙延壽父子對軍隊的這番大調整,短時間內,使得燕軍的戰鬥力急劇下滑,畢竟將爲兵心。不過,從長遠來看,自然是利大於弊。

挽燕軍於分崩離析的危局,定渙散之人心,穩動盪之局勢,最直觀的結果效果便是,軍中那些亂七八糟的怨氣、流言消散一空。

同時“順北派”被打壓下去,使得全軍認識再次“高度統一”,抗遼衛家,仍舊是主題。最重要的,掌控住了軍隊,趙氏父子對幽州的統治,暫且穩固了,且有更足的本錢在劉承祐那邊體現價值。

當然,後續的懷柔手段雖然攬住了大部人心,但失意者不可避免地更加緊密地抱在一塊,成爲隱患。但這點隱患,卻已不值得大動干戈,只需善防之即可。

大暑至,燕王趙延壽病情急劇惡化,再度暈厥。趙匡贊放下手中軍政務,緊急還府。

“涿、易兩州軍政要職的調整,業已完成,皆派腹心之臣。”燕王府後堂,坐在榻邊,向趙延壽說道,既然做彙報,也作告慰:“軍中各將官也履職盡責,整訓逐漸展開,軍心漸穩,戰力會慢慢恢復。拱衛幽州的城關,都已派牙軍精銳駐守。另外,幽州文武,於周遭多有土地,兒欲組織民力,出錢糧,以城關爲紐帶,扶助彼輩廣築塢堡,以守其田而護民,抗胡騎之侵擾......”

經過幾日的折騰,趙延壽已經身體已經徹底垮了,坐都坐不起來,一副垂危像,也就吊着口氣,不過氣若游絲。

趙匡讚的話,他顯然聽進去了,枯槁的面容間,浮現出一絲欣慰,低咽道:“爲父也就能護持你到如今,爲你擋些洶朝,背些罵名。而今幽州軍政大權,盡在你手,任你施展。但要記住,以幽州的情勢,無論什麼時候,最重要的,都是穩住人心,尤其是軍心。”

“兒子明白。”

趙延壽操着衰弱的聲音,語速極其緩慢地繼續叮囑:“你尚年輕,自然喜用少壯,也該有一批心腹之臣,拱衛於旁。不過,那個趙思綰,我觀其頗爲兇暴,用得好,會是一把利刃,但要善防其傷手。鬼面都強悍敢戰,可爲軍中鐵軍,需收權,掌控在手,萬不可任其施爲!”

忽聞其言,趙匡贊略感意外,眼皮微微顫了下,對於趙思綰與鬼面都,他自有考慮與想法。不過面對老父之殷囑,沒有一點遲疑,恭順應道:“兒省得,會注意的。”

以趙延壽之病入膏肓,人之大漸,似乎將其餘力全部激發出來了一般,腦子格外清晰。

頓了下,又繼續說:“幽州的情況,當具表以送東京,報以朝廷,以示忠誠。另外,可請派一官北上,以爲監軍!”

聽此言,趙匡贊眉頭一蹙,遲疑道:“如此,豈非自請掣肘?”

“幽州,少不得大漢朝廷的支持,需得讓朝廷安心,讓天子安心。否則,何得糧械北輸?”趙延壽解釋道。

趙匡贊思索了一陣,這才點頭應下:“兒記住了。”

這一番叮囑,似乎將趙延壽所有的氣力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只見其面容間,晦色更滿,眼神飄忽起來,對趙匡讚道:“你去吧。今後,幽州的大任,趙氏的榮辱,皆繫於你一人之上了!”

“是!”聞父言,趙匡贊心雖有所傷感,但意志已堅,跪於榻前,鄭重地向他行個大禮。

叮囑好後院,照顧好趙匡贊,這才離去。

乾祐元年六月壬寅(二十五),燕王趙延壽病亡於幽州。終究沒能熬過這個夏季,不過走得很安詳,有妻子及幽州文武送終,比起原歷史上悽悽慘慘地死在異域,可謂善終。

......

幽州的情況,以最快的速度傳至東京,擺上天子劉承祐案頭。

事實上,提前幾日,幽州發生的一切軍政變故,都陸續南傳至開封。在幽州,燕軍之內,不止有“親南派”,朝廷的眼線也不少。

此前,劉承祐佈置的密諜,已正式劃歸樞密院,設立了一軍情司,有別於武德司的特務機構,專事對外軍情刺探。

趙延壽父子的動作,明面上打着“整飭不法”的旗號,但經劉承祐與郭、魏幾名樞密重臣的分析,自然看出了其清除異己、集權的本質。不過,對此劉承祐是樂見其成,此前,以燕軍之中“反漢”情緒強烈,深爲其所忌。

而今,經過趙家父子這一番整理,形勢頓轉。劉承祐與朝廷要的,就是一個穩固的幽州軍政集團,用以行使御遼的功能。至於趙氏坐大,倒不以爲忌,前邊也提過,幽州自有其侷限性,尤其在此次趙家父子整頓過後,只要劉承祐自己不作,便無大礙。

當然,兩方之間關係的維繫,可就需小心對待了。矛盾必然是避免不了的,一味支持北邊,朝廷中會有異議,恐養虎爲患。幽州也可能因朝廷的風吹草動,抱有異心,而不自安。

幽州以其特殊情勢,與朝廷之間,有異於正常的中央與地方、朝廷與藩鎮的關係。還需劉承祐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尤其在,趙匡贊上位之後。

在劉承祐的印象中,趙匡贊雖則也聰明,但年輕銳氣,但正以其銳,與幽州之間的聯繫交流,也得換個相處方式。

不過,從趙匡贊上書的態度來講,其人對朝廷還是很“順服”,很“忠心”的。

“蒼天無情,不假餘年,燕王之逝,使大漢少一北疆棟樑臂助啊!”廣政殿中,劉承祐相召諸宰及樞密院羣僚,感慨了一句,隨即朝侍候於旁的範質吩咐着:“讓翰林院,寫一篇祭文,以告之。”

“是!”

“陛下,燕王薨,幽州軍政悉掌於其子趙匡贊之手,此時,北疆局勢必定有所板蕩。倘契丹人趁機入寇,人心不定下,恐遭其厄。朝廷當立刻有所表示,以穩幽州局勢!”郭威出列,嚴肅地向劉承祐建議道。

“郭卿之言有理!”劉承祐點頭,他心裡顯然早有考量,看着楊邠等臣吩咐道:“傳制,以趙匡贊爲盧龍節度使、北面行營總管、加太尉、同平章事、襲燕王爵。”

“讓成德張彥威、橫海王景,協調一部分糧餉,支援幽州。另,沿南易水駐防諸軍,皆警備,以防不測。務使幽州軍政權力交接,順利過渡!”

趙匡讚的上奏之中,求援的意思,可明顯得很。爲安其心,朝廷多多少少都得有所表示。這也是,趙匡贊繼掌軍政後,雙方之間,第一次正式交流,冀望能有個好的開始。

“遵命!”

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416章 尾聲第75章 按*不動第62章 二代勳貴第342章 殺肥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160章 平定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461章 癲狂?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174章 帝崩第37章 回鶻使者仁宗篇2 正統六年第196章 楊邠案(4)第87章 秋後算賬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141章 雌威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133章 捷報第78章 南北併發第13章 相敬如賓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1811章 歸來第213章 帶着歡呼啓程第27章 西京風波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1740章 農民苦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73章 解決第21章 黃袍加身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61章 淑妃病危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227章 延州事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137章 整編事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1690章 拼圖第146章 近親通婚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398章 換個思路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236章 母、妻、子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278章 軍務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93章 升遷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71章 兵臨壽春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344章 劉規改革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20章 威臨荊南第466章 經濟制裁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58章 正面互懟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76章 效郭威戰法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438章 與太子的牽涉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412章 本非同道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180章 賞功
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416章 尾聲第75章 按*不動第62章 二代勳貴第342章 殺肥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160章 平定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461章 癲狂?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174章 帝崩第37章 回鶻使者仁宗篇2 正統六年第196章 楊邠案(4)第87章 秋後算賬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141章 雌威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133章 捷報第78章 南北併發第13章 相敬如賓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1811章 歸來第213章 帶着歡呼啓程第27章 西京風波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1740章 農民苦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73章 解決第21章 黃袍加身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61章 淑妃病危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227章 延州事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137章 整編事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1690章 拼圖第146章 近親通婚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398章 換個思路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236章 母、妻、子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278章 軍務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93章 升遷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71章 兵臨壽春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344章 劉規改革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20章 威臨荊南第466章 經濟制裁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58章 正面互懟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76章 效郭威戰法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438章 與太子的牽涉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412章 本非同道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180章 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