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開寶新政

開寶元年,三月十五,皇帝大朝,主題只有一項,頒佈新政條令。這場在劉皇帝這邊醞釀了近半年,在東京廟堂籌議了一個多月,並在民間引起反響與波折的“治國新策”,終於在一種千呼萬喚中出臺了。

說是新政,卻非變法,只是爲應對大漢新的形勢,在國家發展到新的階段,而採取的更符合國情、民情治理策略。並且,雖然以皇帝的意志爲主導,但明面上,卻是由羣臣各抒己見,綜合意見,商討而成,官僚臣子們的參與度很高,哪怕大部分的意見都沒有被採用。

而所謂“開寶新政”的主要思想,就一點,偃武修文,與民生養休息,所有的政令,其目的就指向一點,與民利惠。

在減輕民衆負擔的問題上,是朝野內外上下的共識,畢竟沒有滅國統一的壓力在那裡,軍事上在幾年前重創遼國也大大降低,在這樣的情況下,大漢有充足的餘地來進行調整,給百姓們降降壓。

而在具體的施行上,當然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句減輕徭役,降低稅收。經過羣臣反覆的商討,再加劉承祐與宰臣們認真考慮,決定採取以下幾項措施。

其一,是最直接的,將丁身錢從原本每年每丁百錢,減到四十錢,並且,將成丁年齡,由二十歲提高到二十一歲。

不管是此前的租庸調製,還是大漢沿襲的兩稅法,原本都是沒有丁身錢這個說法的,只是,在南方諸國,都有類似的稅收,或收錢,或收糧,或納絹布。於是國初之時,爲了緩解財政艱難,三司使王章那個“吸血鬼”,也跟着制定了一個“丁身法”。

最初的規定,每年每丁繳納兩百錢,且以十六歲成丁,就這種苛政,早期的大漢朝廷的豈能得人心?王章豈能不被罵?並且,當時有很大一部分的丁錢,沒能進入國庫,而落入了地方節度的口袋,成了他們名正言順斂財的手段,反正鍋可以甩給朝廷。

那時候也是沒什麼辦法,不編着名目搞錢,朝廷都快維持不下去,哪怕在劉皇帝掌控軍政,開始進行乾祐改革後,也只取消了那些過於荒唐的雜稅,而沒有動丁身錢。

直到後來,卻孟蜀,平河中,大漢局勢趨於安穩,開始苦修內力,準備攻取淮南之後,劉皇帝才把丁錢給改得“合理些”,每年每丁降爲一百五十錢,成丁年齡提高爲十八歲。

雖然仍舊很重,但總歸有了進步,對於那些黔首而言,也是種減負解壓。後來,隨着朝廷局面日漸好轉,取淮南,收秦鳳,定荊湖,劉承祐再度與民以利,於乾祐九年出巡還朝後,把丁身錢降低到百文,年齡提高到二十歲,一直到如今,而大漢的百姓們已經在讚揚皇帝仁慈了。

如今,再在丁稅上減負,絕對會民情大悅,高贊聖君了,而新成長的平民百姓或許不會意識到,原本他們是不用繳納這丁身錢的。

而僅此一項,按照戶部與度支的測算,朝廷每年在丁稅上就要損失上百萬貫。而這道政令,對於江浙閩的百姓來講,是最爲友好的,以吳越爲例,他們每年每丁是要交三百五十錢的,如今一下子被降到四十錢,對大漢朝廷的好感與認可豈能不暴漲?

其二,就是在每歲兩稅的配額上進行調整,根據人口、土地、財產、富庶程度等條件,而劃定諸道稅額。沿襲自唐時的兩稅制,有一個看起來很先進的原則,就是量入爲出,根據前一年所得標準制定徵收額度,然後攤派天下。

如此固然減少了朝廷的麻煩,但因“戶無主客,以見居爲薄”、“人無丁中,以貧富爲差”的理念,看起來是貧富均差,但是因爲造成了人口的流動,並因戶數變化而定額不變,而造成貧着愈貧,富者愈富的情況。

畢竟,在人口流動不受到巨大限制的情況下,都願意往富庶的地區謀生,而人多了,攤薄下來,需要繳的稅反而少了,窮的地方則反之。

當然,兩稅法如果只是弊端的話,也不可能延續這麼多年而不被歷代廢除,這是國家的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能夠採取的稅法,並在此制的助力下,商品經濟得到騰飛,社會活力得到釋放。

稅額可以通過朝廷更改均衡,通過強權推行,但其中最讓人憂心的一個弊端,就不得不重視了。那便是土地的自由買賣而造成的土地兼併問題,這是在兩稅稅制下,一個避不開的問題。

當下,情況還不嚴重,人口還不多,土地富餘,但過個幾十年,就不一樣了。因此,爲了在此方面加以限制,決定增加土地交易稅,課以重稅,但凡買賣土地,買賣雙方皆繳納兩成的稅。

關於土地的問題,劉皇帝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所謂攤丁入畝,並不是一把無往而不利的利器,且以大漢如今的發展程度,還遠不到那一步。

當下,最合適的辦法,還是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政策調整,同樣能夠起到大發展的效果,助力經濟騰飛。

除以上兩則之外,在其他方面,同樣體現着重農的思想,比如之前在東京引起風波的糧價政策,對於種地的農民而言,糧價漲了,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好處。

同時,在全國各地興建義倉、增加公糧儲備的政策,除了對凶荒的預防之外,也考慮到,在豐年之時,由官府出錢以高於市場的價格從百姓手中購糧,一舉兩得。

另外,由於官府收稅,以貨幣爲主,在這個過程中,對於缺少錢絹的百姓來說,很容易在交易的過程中吃虧,以三年爲週期,制定一個商賈購糧的最低價格。

總之,此次的開寶新政,主要目的,就是減輕黎民的負擔。大漢的農民,可以說獲得了自開國以來最好的優待。當然,他們也值得,畢竟在過去的十五、六年,就是靠着對他們的剝削方纔有實力去建立功勳,成就大業。

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67章 劉煦娶親第37章 回鶻使者第93章 噩耗連連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400章 晚節不保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237章 王峻暴亡,將臣進京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139章 王昭遠:此乃戰機第148章 教誨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17章 武德司第281章 憂國憂民範相公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238章 杯酒釋權第331章 泰來樓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330章 小市民第133章 延禧驛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半島史話·桓王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1713章 機遇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僞唐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73章 紙上談兵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92章 大調整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167章 請辭第30章 “寬刑簡政”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416章 尾聲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98章 軍心可用第199章 潞州來客第65章 制舉進展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36章 盡伏東北第172章 太子妃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1813章 雍王不當這出頭鳥第218章 進兵第72章 駐足石壕鎮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108 狀元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16章 軍中俊才第286章 宗室第3章 取士不公第137章 整編事第281章 憂國憂民範相公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349章 邊情第61章 氣運所鍾李守貞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79章 楚昭輔之政第247章 視察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344章 劉規改革第29章 獨眠孤館第199章 出宮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82章 四件大事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412章 二王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366章 遼軍西進278章 軍務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429章 向南!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61章 氣運所鍾李守貞
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67章 劉煦娶親第37章 回鶻使者第93章 噩耗連連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400章 晚節不保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237章 王峻暴亡,將臣進京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139章 王昭遠:此乃戰機第148章 教誨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17章 武德司第281章 憂國憂民範相公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238章 杯酒釋權第331章 泰來樓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330章 小市民第133章 延禧驛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半島史話·桓王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1713章 機遇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僞唐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73章 紙上談兵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92章 大調整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167章 請辭第30章 “寬刑簡政”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416章 尾聲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98章 軍心可用第199章 潞州來客第65章 制舉進展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36章 盡伏東北第172章 太子妃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1813章 雍王不當這出頭鳥第218章 進兵第72章 駐足石壕鎮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108 狀元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16章 軍中俊才第286章 宗室第3章 取士不公第137章 整編事第281章 憂國憂民範相公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349章 邊情第61章 氣運所鍾李守貞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79章 楚昭輔之政第247章 視察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344章 劉規改革第29章 獨眠孤館第199章 出宮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82章 四件大事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412章 二王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366章 遼軍西進278章 軍務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429章 向南!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61章 氣運所鍾李守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