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遼國新君

由於前半程的耽擱,哪怕過長安後輕裝疾行,等劉皇帝趕回西京時,也已是二月下旬了。不過,在這段時間內,從劉皇帝這邊,驛騎陸續出動,大量的軍事命令向屯駐於北面大漢邊軍傳達而去,爲了抓緊時間,越過了政事堂以及樞密院,由皇帝直接下達命令。

在此事的反應與處置上,其他人不敢說些什麼,倒是太子劉暘,少有地主動向劉皇帝進言,指出其中不妥。

在長安時,父子倆已然做過充分溝通,劉暘也知道劉皇帝北伐主意已定,輕易更改不得,也沒有多言勸阻的意思。他只是提出,北伐大事,需以舉國合力,調動內外力量,更需中樞臣僚緊密配合,方能順利奏效,發揮充分的實力。

因此,越過中樞直接下令,固然求得一個速度,卻也容易在下面引起一些混亂,也會打擊到中樞臣僚們......

不得不說,隨着年齡閱歷、能力見識的增長,在很多事情,劉暘都開始有自己的見解與思想了,並且也開始敢向劉皇帝進言。

就拿此事來說,雖然只是個詔旨傳達的問題,劉皇帝是強勢慣了,且一心撲在北伐大事上,不會顧及那許多,而中樞那邊就算得知皇帝越過他們直接下達詔令,也是不敢多說什麼的。但是,劉暘卻能注意到這些細節,並且主動進言,這便是成長。

看到了這一點,劉皇帝非但沒惱,反而對劉暘表示讚賞。太子這些年的表現,自然一直在劉皇帝眼中的,進步也是一點一滴的,但或許是自己威勢太強了,“慈父”的形象裝都裝不像,使得劉暘壓抑得很,少有主見。

如今,看到他又有了進步,並且敢於向自己提出自己的想法與見解,劉皇帝心裡自然是高興的。作爲儲君,在大政上自然要迎合劉皇帝的想法,追隨他的腳步,但也要有自己的思想認識,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能當一個木偶,否則時間久了,終將泯然衆人......

當然,這種變化,也確是劉暘的成長,也是心理上的一種成熟。從事太子這個職業十多年了,劉暘的經驗也是在不斷豐富中,就像走鋼絲,要注意平衡,要把握好一個度,這也是最難的。

在劉皇帝的陰影籠罩下,太積極了不行,消極就更不行;強勢了不行,軟弱則更不行;鋒芒畢露不行,深沉韜晦似乎也不可取......

至少到目前爲止,劉暘表現得確實不錯,已經到劉皇帝不刻意挑錯,就挑不出錯的地步了。比起皇帝,顯然太子要更難做!

採納劉暘的建議後,劉皇帝適時地做出改變,向西京朝堂主要是政事堂以及樞密院兩機構下達了一份詔令,直接告以北伐之志,讓他們全力籌備。而通過中樞進行戰爭動員,一旦開始了,就是堅決徹底了,停下來的可能再度降低。

寬闊的直道上,行營勻速前進,上千大內宿衛嚴密地拱衛着鑾駕,氣氛很嚴肅,哪怕洛陽已近,所有人仍舊默默地保持着趕路的姿態。

明媚的春光不時透過簾幕晃動的縫隙鑽入車內,劉皇帝倚在一張靠枕上邊,打着瞌睡,春暖花開之際,也是犯困的季節。

“官家,武德使求見!”行進間,喦脫在外邊稟報道,聲音很小,似乎怕驚擾到了劉皇帝。

但劉皇帝聞之,卻還是驚醒了,掀開車簾,注意到策馬在御駕外圍的李崇炬,問道:“北面又有新情況了?”

李崇炬點點頭,異常嚴肅地拱手應道:“陛下,遼國新主已立!”

“這麼快!”殘留着的困頓消散一空,劉皇帝難掩詫異,吩咐道:“上車說話!”

說完就卸下了窗簾,李崇炬也很快,登上鑾駕。免了他畢恭畢敬的行禮,劉皇帝讓坐近了,嚴肅地問道:“是誰繼位,耶律必攝,還是耶律賢!”

聞問,一向以沉穩嚴肅示人的李崇炬,此時也不禁露出一種意外的表情,應道:“是耶律賢!本月初五,齊王耶律賢與遼國宗室、貴族、大臣歃血盟誓,於柩前繼位!”

“沒人反對?沒有內鬥?沒出亂子?”劉皇帝一連幾問。

雖然知道劉皇帝的期待,但李崇炬還是搖了搖頭,說道:“耶律賢似乎與遼國上層達成了共識,雖有爭鬥,但終究沒釀成內亂,耶律賢得以平穩繼位!”

“嘶......”劉皇帝忍不住抽了一口氣,毫不掩飾其失望,緊接着眉頭深蹙,急聲問:“有沒有搞清楚,究竟怎麼回事?前兩日,你不是還上報,上京暗流涌動,爭鬥不休,局面爲何會這般快便安定下來?”

劉皇帝的語氣中已然帶上了幾分怒意,李崇炬頭也不由得低了幾分,沉聲應道:“回陛下,關鍵在於遼南院大王耶律斜珍,耶律賢得到了此人支持!”

“耶律斜珍......”劉皇帝面色陰沉,呢喃了句。

李崇矩稟道:“耶律斜珍回朝奔喪,當夜,耶律賢親自登門拜謁,在府門前等候了兩個時辰,方纔得見,二者會面說了些什麼,不曾探得,但隨其後,在遼廷推舉新帝的朝會上,耶律斜珍便亮明旗幟,支持耶律賢繼位!

耶律斜珍是遼國當下聲名最盛的統帥,他表明立場後,遼國軍政中持搖擺態度的貴族大臣,也都轉而支持耶律賢了!

漢族大臣中,韓匡嗣,高勳、韓德樞等人也相繼的表示支持耶律賢!兼耶律賢適、蕭思溫等掌握實權的文武大臣保駕護航,大勢所逼下,耶律賢得以繼承帝位!”

聞之,劉皇帝的怒意稍微平復下來,仍覺不對,說:“耶律璟的兄弟們能同意?那耶律必攝呢?他難道就沒有任何作爲?”

對此,李崇矩露出一種疑惑的表情,嘆道:“這就是令人不解的地方了!初時,遼國朝堂支持他的人並不少,安平王耶律敵烈更是努力爲之奔走,然而耶律必攝似乎卻沒有謀求帝位的野心,一心操持耶律璟喪事。

後來,羣臣推戴耶律賢,他也沒有任何抗拒,而是帶頭向新主臣服,大局由此得定!”

“不堪大用啊!”聽到這樣的結果,劉皇帝終於按捺不住了,以一種怒其不爭的態度罵道:“這個耶律必攝在想什麼?他能眼睜睜看着父兄的基業被旁系佔奪而無動於衷,不加抗爭?皇帝之位,就這麼拱手讓人?他的雙膝,就如此軟弱?”

見劉皇帝這義憤難填的模樣,李崇矩有些不知道說些什麼,垂着頭等他發泄結束了,方纔說道:“陛下,遼國新君立,在衆臣推戴下繼位,遼國新舊交替間內亂,怕是機會不大了!”

劉皇帝略微平復下心情,說:“他們那個太平王呢?不是說他上竄下跳,分外積極嗎?”

“耶律賢繼位之後,封其爲趙王,以作籠絡!”

“耶律敵烈呢?”

“封魏王、侍中、太尉、保國軍節度使!”李崇矩道:“另外,遼國大臣,多有加官進爵以及財貨賞賜,耶律必攝也被加官北院大王,輔政......”

“這個耶律賢,很有手腕啊,也兼具魄力!”終於,劉皇帝感慨了一句:“不只能聚攏人心,得到那麼多人的支持,對皇位的直接競爭者,還能如此大方,難得啊!”

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126章 近臣之殤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5章 天子尤愛楊業第387章 契丹終被打回原形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206章 癥結難以解決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229章 血戰錦州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1745章 東京大爆炸第1740章 農民苦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117章 機會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152章 聽政3第428章 用心第452章 皇孫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65章 君臣相宜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366章 安東不一樣!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59章 明貶實升第18章 劉皇帝打個噴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197章 財計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167章 請辭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369章 找上門來第271章 青年驍將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336章 怪圈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204章 解決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154章 滅門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118章 棉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158章 河東風雲(5)第387章 契丹終被打回原形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73章 紙上談兵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117章 潑冷水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19章 罷免兩勳貴第126章 冬至宴2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39章 連夜南進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115章 冬月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61章 淑妃病危第195章 楊邠案(3)第106章 倒趙第71章 六合堤上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112章 整風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118章 查抄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48章 接納迴歸第3章 不宜擴大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第120章 折家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1章 乾祐滅佛第149章 降表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480章 “新對策”第408章 蠢兒子
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126章 近臣之殤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5章 天子尤愛楊業第387章 契丹終被打回原形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206章 癥結難以解決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229章 血戰錦州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1745章 東京大爆炸第1740章 農民苦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117章 機會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152章 聽政3第428章 用心第452章 皇孫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65章 君臣相宜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366章 安東不一樣!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59章 明貶實升第18章 劉皇帝打個噴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197章 財計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167章 請辭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369章 找上門來第271章 青年驍將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336章 怪圈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204章 解決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154章 滅門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118章 棉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158章 河東風雲(5)第387章 契丹終被打回原形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73章 紙上談兵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117章 潑冷水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19章 罷免兩勳貴第126章 冬至宴2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39章 連夜南進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115章 冬月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61章 淑妃病危第195章 楊邠案(3)第106章 倒趙第71章 六合堤上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112章 整風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118章 查抄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48章 接納迴歸第3章 不宜擴大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第120章 折家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1章 乾祐滅佛第149章 降表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480章 “新對策”第408章 蠢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