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史話·奇葩

在過去的幾年間,安南國的朝局一直保持着“一廷一府”的格局,廷是的大王廷,府是公主府。

這是一種矛盾而又平衡的局面,一方面劉繼丹不可能真正被架空,這畢竟是一個二十多年的且名正言順的安南王,同時,不管是王黨還是以劉瑛爲核心的政治聯盟,又都不會允許,再出現一個劉娥,讓劉瑛干政已經是一種極大的妥協了......

另一方面,劉繼丹對劉瑛這個妹妹,既疼愛,又倚重,還有一絲畏懼,雖然在王權被幹涉事宜上有種本能的抗拒與反感,但讓他將這種反感化爲實質的行動,又很困難。

於是,就出現了這種堪稱封國奇葩之最的政治格局,矛盾對立,卻又穩定可靠。當然,也就是安南那特殊的歷史背景,以及劉繼丹與劉瑛這對兄妹同樣奇葩的關係,才能長久地維持着。

數年下來,兩人乃至兩股派系之間,也漸漸摸索出了一種平衡的相處關係,當然,也必定伴隨着層出不窮的政治鬥爭,安南朝局也格外複雜。

在世宗駕崩的喪報傳至交趾後,震動之餘,劉瑛決定親自北上,就遭遇了親信臣僚們的勸阻。認爲此舉風險太大,當然危險不在帝國,而在交趾,要知道,太后劉娥攝政安南二十年間,可從來沒放鬆過對安南朝廷的掌控,也從沒遠離過交趾,就是爲了防止禍起蕭牆。

當然,劉瑛做出親自上京奔喪的決定,也有她的考慮,意圖邀名取利,通過北上之行撈取政治資本,若是能再從帝國朝廷尋求到支持,那她在安南的地位就更牢固了。

作爲與帝國直接接壤的封國,同時也是唯一一個由道治分封而來的王國,安南朝廷比起其他封國,受到帝國的影響實則更大,聯繫也更深......

雖則固執己見,但心腹們的勸說也還是起到了作用,思量之後,北上之前,劉瑛專門找到王兄劉繼丹,進行了一番交心之談,也可以看作是警告。

劉瑛與劉繼丹那一番談話,被準確地記錄了下來,後被安南史家引爲“奇談”。劉瑛主要向劉繼丹表明了三層意思:

第一,她北上,是作爲安南特使,爲大行皇帝祭喪送葬,事關宗藩關係,性質嚴肅,影響重大,不容有失;

第二,她此去,乃爲安南王室與交趾朝廷利益奔走,拳拳公心,望兄長體察支持,不要爲人所間;

第三,她自知,離開之後,必定有居心叵測之奸佞,不甘寂寞,挑撥離間,王兄耳根既軟,心且不定,若最終爲人所惑,做出親痛仇快之決定,只需遣人通知一聲,她會主動流浪江湖,絕不再出現給王兄添堵。

劉瑛盡顯得強勢潑辣本色,卻實實在在把劉繼丹給震懾住了。而面對妹妹真切乃至激切交心告白,深受感動的劉繼丹也滿口保證,讓王妹放心北上。

而劉繼丹與劉瑛的這次交流,之所以引爲“奇談”,就因爲,這兄妹倆,允諾時發自肺腑,動情不已,結果卻沒一個信守承諾......

在劉瑛北上三個月後,安南朝廷那些“王黨”還是沒能坐住,一場政治反擊不由劉繼丹意志地爆發了,並且這一回,他們還找到了一個舉足輕重的領袖人物,時年十七的王太子劉維敬。

趁安平公主不在,藉着劉維敬的名義,王黨從朝廷層面,發起了對公主黨的打壓,一個個公主黨大臣,或貶、或囚,甚至有被殺的。就連“二駙馬”趙從贄,也被趕到安平縣,監禁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安南王劉繼丹做起了泥菩薩,他實在爲難,畢竟發動的是他的太子與擁護他的大臣,不便拂衆之意。同時,他也認爲,對王妹劉瑛而言,留在京畿,也未嘗不是一個好歸宿。

於是,在嚴令不許傷害公主家人的同時,劉繼丹又派使者北上,攜帶一封由他手書的信交給劉瑛。在信中,劉繼丹以一種無奈甚至委屈的語氣,解釋了一下交趾發生的事情經過,並慚愧地表示,可以將公主府的家人、奴僕以及財貨,都送回大漢,問劉瑛意見。

在大漢,劉瑛並沒有收到那封信,因爲早早收到交趾劇變的她,幾乎不假思索,南下返國,飛馳而回的那種。靠着多年的經營,劉瑛返回交趾是一點問題都沒有,太子劉維敬在邊境及港口設置的攔截佈置,一點作用都沒起到。

而公主一回來,那些慘兮兮的公主黨羽們,立刻就找到了主心骨,迅速聚攏過來,哭訴不已。更重要的,還是寄希望於公主帶領他們,搶回被虢奪的權位與名利,這,也是劉瑛想要做的。

這也導致,交趾朝廷爆發了一場劇烈的權力鬥爭,甚至可以看作宮廷劇變。劇烈在於,這是自太后劉娥之後,又一次動用了軍隊,宮廷劇變則因爲,太子劉維敬則在最後被廢、幽閉。

當劉瑛回到交趾後,對這個姑母同樣有心理陰影的太子劉維敬立刻坐不住了,竟然不加請示,糾集扈從前去圍攻。這也徹底激怒了劉瑛,並動用了她始終隱藏着的一張王牌,交趾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鄭泉......

結果,安南太子劉維敬以“聚衆犯上,圖謀不軌”被鄭泉率軍擊敗擒拿。而當劉瑛領着繩索縛身的劉維敬進宮,面見劉繼丹時,首先看到的便是王兄那又驚詫又精彩的表情。

面對當場哭泣不已的安平公主,劉繼丹又是尷尬,又是慚愧,於是破口大罵劉維敬“逆子”,然後當場宣佈,廢黜其太子身份,下令圈禁府邸。

當然,安南太子,也是經過朝廷金冊冊封的,後面還需補上一道奏請手續,不過,這件事情,是板上釘釘。

太子都被廢黜了,安南國發生在正統元年的這場政變,結果走向也就很明顯了。一場“撥亂反正”緊隨其後展開,太子劉維敬的主要黨羽,都被貶殺,王黨也有不少大臣,受到追責。

不過,公主黨的人,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官復原職,同時,爲劉瑛立下汗馬功勞的將軍鄭泉也沒能留在原來的位置上,而被外放到驩州坐鎮領兵,以據西南,防備文、萬二州侯。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底牌亮出來之後,就不再是底牌了。

可以說,這場本質上爲王黨與公主黨的激烈鬥爭,雙方是兩敗俱傷,趁着這個空隙,兩派之外的權貴們,倒是趁機撈了不少好處,慢慢地掌握更多的話語權與影響力。

而就是這樣的鬥爭之後,劉繼丹與劉瑛這兄妹之間,又很快恢復關係,以一種讓人咋舌的方式,回到過去那種“融洽”的相處模式。

就彷彿在宣告,不管兩黨的人如何死鬥,他們兄妹的關係,始終不變......

再提一些花邊,劉瑛的京畿之行,可是收穫頗豐,不只從新皇劉維箴那裡要來了不少好處,比如工匠、書籍、僧侶、教育人才等,還盡展他安南女相、王室公主的風采,讓許多帝都的文人才士拜倒在她石榴裙下,許多人更是慕名求見,只盼一睹,劉瑛也的確收了幾個面首。

並且,在南歸之前,還說動了一個大詞客:柳永。柳三變在大漢帝國,仍舊是仕宦艱難,但詩詞俊才,卻依舊光芒萬丈,沒有爲國家做成多少實事,但爲宮廷、爲市井填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詞曲,被世宗皇帝賜以“詞學士”頭銜。

但就是這樣一個聲名在外的當世大詞客,竟然被劉瑛說動了,主動辭去官職,願意跟隨她到安南國轉轉。而等交趾的政變平息,一切回到正軌後,柳永被任命爲安南禮部侍郎。

而比起官職,更爲旁人津津樂道,反而是柳永與安平公主劉瑛之間那不同尋常的親密關係。要知道,柳永可比劉瑛大二十來歲,據說兩闕《雨霖鈴》,便得公主垂青......

第335章 凱旋令、劉昉請命第43章 事畢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86章 發落南臣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世宗篇47 封禪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23章 室韋女真一番戰終,宗親無特權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462章 一地雞毛第83章 抉擇第421章 爲什麼不喝酒?第444章 揣測者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381章 功臣閣無題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357章 國滅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67章 又去一老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313章 日常第24章 太子新結良媛第255章 雍王犒軍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459章 挫折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118章 查抄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204章 解決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98章 軍心可用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351章 林邑國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181章 父子夜談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73章 西北隱患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93章 完了第52章 六穀土豪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6章 相形見絀第1765章 三郡公第7章 風波第482章 李氏第75章 按*不動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121章 大朝第101章 大整軍第101章 大整軍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中)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1748章 應急機制第1750章 《桃蘭賦》第92章 萬歲殿宴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31章 議治湖湘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69章 張彥威之死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245章 下一步戰略第446章 流光園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16章 異見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380章 饒樂國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109章 在長安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257章 上京叛亂
第335章 凱旋令、劉昉請命第43章 事畢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86章 發落南臣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世宗篇47 封禪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23章 室韋女真一番戰終,宗親無特權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462章 一地雞毛第83章 抉擇第421章 爲什麼不喝酒?第444章 揣測者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381章 功臣閣無題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357章 國滅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67章 又去一老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313章 日常第24章 太子新結良媛第255章 雍王犒軍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459章 挫折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118章 查抄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204章 解決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98章 軍心可用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351章 林邑國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181章 父子夜談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73章 西北隱患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93章 完了第52章 六穀土豪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6章 相形見絀第1765章 三郡公第7章 風波第482章 李氏第75章 按*不動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121章 大朝第101章 大整軍第101章 大整軍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中)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1748章 應急機制第1750章 《桃蘭賦》第92章 萬歲殿宴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31章 議治湖湘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69章 張彥威之死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245章 下一步戰略第446章 流光園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16章 異見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380章 饒樂國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109章 在長安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257章 上京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