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二章 停戰期(三)

袁世凱道:“如世續大人所言,海外華人己反叛朝廷,自立爲王,亂臣賊子,朝廷又何故不出兵征伐,以絕後患呢?”

聽了袁世凱的這話,除了慈禧仍然一付閉目養神的樣子,其他人的臉上都有些不大好看,其實清廷自然不是不想出兵進攻華東政府,而是還有幾分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根本就打不過華東政府,只是這些話大家心裡清楚就行了,不能放到檯面上來說。

不過表面文章誰都會做,世續立刻道:“非是朝廷不願,而是自庚子國變之後,回京不過三年時間,朝廷元氣未復,當務之急乃是休養生息,實在不宜輕啓刀兵。”

那桐也道:“莫非袁大人有什麼奇謀良策,可以攻破海外華人嗎?”

袁世凱搖了搖頭,道:“我也沒有什麼奇謀良策,而且世續大人所言極是,現在朝廷應是休養生息,確其不宜輕啓刀兵。”

這時慶親王、張之洞、瞿鴻禨等老臣都露出了深思之策,他們都是官場的老油條了,已經隱約的聽出了袁世凱的意思,不過那桐還沒有反應過來,道:“我還以爲袁大人有什麼高見呢!原來也不過如此。”

袁世凱冷笑了一下,道:“即然朝廷此時不宜輕啓刀兵,那麼肅親王之舉實在是不智,無故去挑恤海外華人,豈非是有違朝廷之意,萬一引來海外華人的報復,萬一惹得海外華人與朝廷兵刀相見,將置朝廷於何地。”

那桐、世續聽了,也都張口結舌,一句話都說不出來。而袁世凱也不理他們,面對慈禧、光緒,又欠了欠身,道:“太后、皇上,肅親王此舉目無尊上、結交匪類,恣意妄爲、冒失之極,不顧朝廷安危,挑恤強敵,實在是罪大惡極,萬不容赦,臣非是不念其宗室之情,但如不加以嚴懲,若是朝中大臣均校仿之,恐又有庚子之禍,故此臣萬死進言,還請太后、皇上三思。”

其實這幾天裡袁世凱心裡一直就在揣摩,慈禧對肅親王到底是什麼態度,到底打不打算嚴懲肅親王,幕僚大多都認爲慈禧並不會嚴懲肅親王,理由是慈禧對海外華人相當敵視,肅親王的行爲至少是給海外華人制造了相當大的麻煩,也算是幫慈禧出了一口氣;而且肅親王畢竟是宗室,慈禧要穩固自己的權力,宗室對她的支持是相當重要的,因此在處理肅親王時,還是會有所顧忌的。

不過袁世凱並沒有輕易的相信這些意見,而經過他的認真分析,最終認爲慈禧實際是想嚴懲肅親王的,首先如果把華東政府完全當作一個敵對的政權來看待的話,那麼肅親王的行爲就顯得十分可笑,雖然是給上海新區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但對華東政府的整體實力卻沒有什麼影響,因此在清廷明明沒有足夠的實力情況下,卻去挑恤一個強大的敵人,顯然是相當不智的。其他人沒有看到這一層,是因爲在潛意識裡,還是將華東政府看成清廷內部的一個割據勢力,而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敵對勢力。

其次是肅親王的這次行動,是得到了日本的大力支持,無論是不是被日本當了槍使,但和日本有勾結都是事實,而且肅親王行動並沒有告之朝廷,反到是通告給不少宗室大臣,在宗室大臣中也得到了不少的支持,而這幾點都是慈禧最忌諱的事情,勾結外國、結交宗室,獨走獨行,這幾條實際己是構成了抄家滅門的大罪,因此袁世凱才認爲,慈禧心裡是想要嚴懲肅親王。

但袁世凱也有一點算漏了,就是儘管慈禧心裡想要嚴懲肅親王,但肅親王的宗室身份還是讓慈禧有所顧忌,因此需要有一個人出來唱黑臉,替自己去擋宗室的仇恨,而這個人選自然就是袁世凱,本來袁世凱就和宗室有極深的矛盾,由袁世凱出面擋槍,肯定可以將其他宗室的怒火吸引過去,而且如果真到了萬不得己的時候,還可以通過打壓袁世凱,來緩和與宗室的關係。

在慈禧點名要袁世凱表態時,袁世凱也明白了慈禧的意思,就是要讓自己來當這個惡人。不過袁世凱到也並不介意這個惡人,因爲現在他和清廷宗室派之間的矛盾極深,因此就算自己不當這個惡人,宗室派也不會放過自己,因此還不如自己主動一點,這樣不僅可以打擊宗室派的勢力,而且還能賣慈禧一個人情。

當然袁世凱也十分清楚,如果宗室派再鬧起來,慈禧很有可能把自己又拉出來再打壓一頓,以緩和宗室派的情緒,不過這種打壓主要還是形式上的,落到自己身上,軍機大臣的位置多半是保不住了,直隸總督也不大靠得住,但會辦練兵大臣這個位置估計還是會給自己留着,畢竟自己這次是替慈禧擋槍,而且朝廷畢竟還是需要能實事的人,要論起練兵來,整個大清裡確實找不出幾個能超過袁世凱的人來。像什麼鐵良、榮慶雖然都號稱知兵,但實際都是紙上談兵,而袁世凱是經歷過真正戰場的人,這一點是鐵良、榮慶之流完全無法相比的。而對袁世凱來說,軍機大臣、直隸總督什麼的,都不重要,只要手裡有軍權,就有資本。

而袁世凱說完之後,慈禧果然十分配合的沉下了臉,並且還哼了一聲。世續和那桐聽了,心裡也不由得一顫,知道糟了,兩人也不是無能之輩,當然知道慈禧最忌諱的是什麼,因此當袁世凱說出了“庚子之禍”時,兩人就知道肅親王的事情是難以挽回了。

在庚子國變期間,當時在朝中主政的載猗、載勳、載瀾等宗室就勾結在一起,揹着慈禧幹了不少令當時局勢惡化的事情,可以說庚子時局的惡化,載猗、載勳、載瀾等有推卸不了的責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洋人照會”事件,是在時局還沒有完全惡化的時候,載猗爲了個人的私心,泡製了一份僞造的所謂“洋人照會”,其中有一條就是“勒令皇太后歸政”,正是這一條徹底激怒了慈禧,使當時還在戰和之間搖擺不決的慈禧在衝動之下,向八國同時宣戰,終於時局勢變得不可收拾。

這時只聽慈禧道:“好了,你們還有什麼話要說的。”

這個時候誰都聽得出來,慈禧己經做出了決定,肯定是要嚴懲肅親王,因此自然是無人發言,而世續和那桐互相看了一眼,都把頭低下,畢竟現在說什麼都沒有用了。

見沒有人說話了,慈禧才緩緩道:“慶親王、張之洞留下來,其他人都跪安了吧。”

幾個人離開了養心殿上,又回到了軍機處,還不等進屋,只聽天空過,中“咔嚓”一聲,打了個劈雷,傾盤大雨“嘩啦啦”的天下落了下來,乾燥的大地上速度就積起了一層水。

雖然緊趕慢趕,但還是晚了一步,幾個人都被雨淋了個半溼,因此進到軍機處之後,都忙着摘去頂戴,清理着淋溼官服,好在是都沒有完全溼透,到不用脫換。

袁世凱站在門口,看着外面密如絲網的雨幕,笑道:“好大的雨啊,這場雨到是可以解一解暑,今晚大約是會涼快一些。”

就在說話之間,只見慶親王和張之洞在幾名小太監打傘的陪同下,也都回到了軍機處裡,而且同來的還有李蓮英。袁世凱趕忙挑起簾子,讓他們進來,還道:“王爺、香帥,兩位辛苦了。”

慶親王呵呵笑道:“還好,還好,這場雨到是來的好大啊。”

世續也趕忙過來,道:“王爺,肅親王是怎麼發落的。”

慶親王看了李蓮英一眼,道:“李公公,還是你來說吧。”

李蓮英點了點了,一挺胸,扯着嗓子道:“奉上諭,肅親王善耆,目無國法尊上,行事乖張妄爲,結黨營私,交通匪類,危及江山社稷,敗壞朝政綱常,特處以革去王爵,降爲庶人,發配西安服役五年,念及宗室,故罪不及親屬,限其三日啓程。欽旨。”

世續和那桐聽了,也都大吃了一驚,雖然沒有累及到家人,但這個處罰是相當嚴厲的了,原來最多以爲是爵位降幾級的,就算不是貝勒,也能混個鎮國公、輔國公什麼的,卻沒想到王爵被直接就革去了,而且還要發配西安服役五年,雖然以肅親王的身份,就算沒有任何爵位,到了西安後也不會真去服苦役,但這輩子也徹底完了。

因此世續立刻道:“什麼?這也太狠了吧?老肅就算是有錯,也不至於這麼慘吧!李總管,這是怎麼回事。”

李蓮英道:“世續大人,這可是皇上親自下召,我們當奴才的只是奉令傳旨而己,那懂些軍國大事啊,您這問我,可是抓瞎了。”

世續聽了,又怒視袁世凱,道:“袁世凱,都是你搗得鬼,如果不是你剛纔那番胡言亂語,老善又豈會淪落到如此。”

袁世凱哼了一聲,道:“我是胡言亂語?那麼剛纔在太后、皇上面前,世續大人爲何不向太后、皇上指明呢?其實現在指明也不晚啊,世續大人可以再進宮去向太后、皇上進言啊,相信以世續大人的伶牙俐齒,一定能夠說動太后、皇上回心轉意,收回成命啊。”

世續被袁世凱擠得說不出話來,而那桐也看不過眼了,道:“袁老四,你少在這裡賣耍,今兒的事情我們都記下了,早晚有你好看的。”

慶親王皺了皺眉,道:“世續、那桐,你們兩也是軍機大臣,這是什麼樣子,處罰肅親王是太后、皇上決議的,你們這是要質疑太后、皇上嗎?”雖然慶親王也是宗室,但他並非是宗室派的成員,反到是和袁世凱結成一黨,因此這時自然要幫着袁世凱說話。

但質疑太后、皇上這頂大帽子,世續、那桐也扛不住,因此兩人又狠狠瞪了袁世凱一眼,也不顧軍機處的規矩,一甩簾子,冒着雨就出去。

第十九章 自沉第五六一章 夜襲(二)第五十三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四)第三一九章 海參崴(二)第六二八章 登陸日本(十)第一九七 日本的算盤第八十九章 安置營(五)第七十八章 水災(三)第六六八章 臺灣海峽之戰(九)第五一二章 清廷招撫(九)第二三五章 進駐膠州灣第一五三章 上任(七)第六五六章 遠東遠征軍(三)第一三零章 海軍假期(一)第二一八章 清廷求和(一)第二八八章 全面展開(三)第一九八 超強硬對強硬第七十章 金融(一)第一三四章 海軍假期(五)第一九六 各方反應第三八零章 對馬海戰(七)第二零二章 英國干涉(四)第二十四章 接管濟南(十七)第二八零章 中立(四)第六一五章 皇帝與太后(上)第六四六章 日本本土作戰(六)第六一六章 皇帝與太后(下)第七十一章 工作開展(下)第二三一章 訪日艦隊(二)第一四一章 訪問(一)第六一二章 朝見風波(四)第七二五章 臺灣來客(上)第五三三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四)第六五四章 遠東遠征軍(一)第六四二章 日本本土作戰(二)第六七一章 大獲全勝(二)第一八六章 護僑行動(八)第六零七章 西安之行(七)第四三一章 進攻北京(十)第五一七章 穆棱河之戰(十三)第三四五章 財政工作報告(二)第四二七章 停戰期(八)第五五二章 土地改革(七)第二九八章 革命者(三)第二一七章 外交之爭(下)第五十四章 上海新區(七)第四十九章 投降第三六零章 大戰之前(七)第九十三章 青州之亂(六)第二一九章 談判(一)第四三六章 政客(一)第五一二章 穆棱河之戰(八)第一六八章 新艦下水(四)第二七六章 戰爭開始(五)第一二九章 德國艦隊第二百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六)第一九零章 登陸爪哇(二)第二八二章 立項之爭第一九一 訪問天津(三)第五二五章 談判(三)第四七九章 統一商界(一)第三十二章 市長上任(四)第三十二章 市長上任(四)第二十五章 責任問題第三六三章 大戰之前(十)第二一三章 青島攻略(二)第五三八章 袁世凱復出(下)第六五四章 遠東遠征軍(一)第四七零章 戰前(二)第五十一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二)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三四六章 財政工作報告(三)第二三零章 各方反應(四)第一五七章 天津見聞(二)第四九五章 襲取海參崴(四)第四五四章 外交斡旋(十一)第五二四章 談判(二)第十七章 追擊日艦第二百章 蒙古攻略(三)第二二六章 清廷求和(九)第四四零章 進京(七)第二三一章 總結(上)第五五一章 土地改革(六)第二五八章 訪問(下)第一六九章 德國之行(一)第四二一章 空降作戰(下)第二六七章 進城(三)第六六二章 臺灣海峽之戰(三)第一七七章 南洋鉅富(四)第四五八章 圍殲日軍(二)第二十章 接管濟南(十三)第一零一章 新根據地(四)第五十二章 上海新區(五)第二三二章 訪日艦隊(三)第一九四 訪問天津(六)第一九一章 登陸爪哇(三)第一一一章 抓捕(中)第五八九章 上海租界(一)第九章 村民第一二九章 外調(三)
第十九章 自沉第五六一章 夜襲(二)第五十三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四)第三一九章 海參崴(二)第六二八章 登陸日本(十)第一九七 日本的算盤第八十九章 安置營(五)第七十八章 水災(三)第六六八章 臺灣海峽之戰(九)第五一二章 清廷招撫(九)第二三五章 進駐膠州灣第一五三章 上任(七)第六五六章 遠東遠征軍(三)第一三零章 海軍假期(一)第二一八章 清廷求和(一)第二八八章 全面展開(三)第一九八 超強硬對強硬第七十章 金融(一)第一三四章 海軍假期(五)第一九六 各方反應第三八零章 對馬海戰(七)第二零二章 英國干涉(四)第二十四章 接管濟南(十七)第二八零章 中立(四)第六一五章 皇帝與太后(上)第六四六章 日本本土作戰(六)第六一六章 皇帝與太后(下)第七十一章 工作開展(下)第二三一章 訪日艦隊(二)第一四一章 訪問(一)第六一二章 朝見風波(四)第七二五章 臺灣來客(上)第五三三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四)第六五四章 遠東遠征軍(一)第六四二章 日本本土作戰(二)第六七一章 大獲全勝(二)第一八六章 護僑行動(八)第六零七章 西安之行(七)第四三一章 進攻北京(十)第五一七章 穆棱河之戰(十三)第三四五章 財政工作報告(二)第四二七章 停戰期(八)第五五二章 土地改革(七)第二九八章 革命者(三)第二一七章 外交之爭(下)第五十四章 上海新區(七)第四十九章 投降第三六零章 大戰之前(七)第九十三章 青州之亂(六)第二一九章 談判(一)第四三六章 政客(一)第五一二章 穆棱河之戰(八)第一六八章 新艦下水(四)第二七六章 戰爭開始(五)第一二九章 德國艦隊第二百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六)第一九零章 登陸爪哇(二)第二八二章 立項之爭第一九一 訪問天津(三)第五二五章 談判(三)第四七九章 統一商界(一)第三十二章 市長上任(四)第三十二章 市長上任(四)第二十五章 責任問題第三六三章 大戰之前(十)第二一三章 青島攻略(二)第五三八章 袁世凱復出(下)第六五四章 遠東遠征軍(一)第四七零章 戰前(二)第五十一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二)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三四六章 財政工作報告(三)第二三零章 各方反應(四)第一五七章 天津見聞(二)第四九五章 襲取海參崴(四)第四五四章 外交斡旋(十一)第五二四章 談判(二)第十七章 追擊日艦第二百章 蒙古攻略(三)第二二六章 清廷求和(九)第四四零章 進京(七)第二三一章 總結(上)第五五一章 土地改革(六)第二五八章 訪問(下)第一六九章 德國之行(一)第四二一章 空降作戰(下)第二六七章 進城(三)第六六二章 臺灣海峽之戰(三)第一七七章 南洋鉅富(四)第四五八章 圍殲日軍(二)第二十章 接管濟南(十三)第一零一章 新根據地(四)第五十二章 上海新區(五)第二三二章 訪日艦隊(三)第一九四 訪問天津(六)第一九一章 登陸爪哇(三)第一一一章 抓捕(中)第五八九章 上海租界(一)第九章 村民第一二九章 外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