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之後,張之洞進宮,密見慈禧與光緒,並且呈上了自己與英法兩國協商的結果。張之洞和英法兩國一共協商出了兩個方案,一是清廷和華東**組成聯合**,施行憲制,並與華東政協商權力的分配,不過考慮到現在華東**強勢而清廷處於弱勢的地位,因此權力分配的結果肯定是對清廷不利的;二是平分中國領土,以長江爲界,將長江以北的土地全部都讓給華東**,而清廷遷都到南方的城市,然後雙方在各國的見證之下,簽定和平條約。其實這兩條建議,都是袁世凱和各國一起商議出的,然後轉交給英法兩國公使,由他們向清廷提出。原來袁世凱南下接任了兩江總督之後,在各國的支持下,一方面迅速的穩定了江南的局面,另一方面又和華東**處理好了關係,因此袁世凱也就坐穩了兩江總督的位置,並且開始招兵買馬,擴充軍隊。不過兩江總督實際是管轄三個省的,但落到袁世凱手裡,只有江西一個省以及半個安徽、半個江蘇省,另半個安徽、半個江蘇省,都在華東**手裡,相當於少了三分之一的地盤和人口。這對袁世凱擴充軍隊非常不利,雖然他有各國提供資金支持,但擴充軍隊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人口,而少了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口,當然會給軍隊的擴充造成不小的阻礙。但想從華東**那裡奪回失去的地盤也是不可能的,不僅是袁世凱不敢對華東**開戰,各國也不會支持他這樣做。而且既使是奪回了兩江總督失去的地盤,袁世凱也不過只佔據着三個省,割據一方尚可,但想要控制整個南方,達到可以和華東**相抗衡的目地,卻是不可能。而且這時清廷尚在,袁世凱也不可能依靠武力去攻佔南方其他督撫大員的地盤,因此儘管現在袁世凱尚未到達發展的瓶頸,但如果只是困居在兩江總督的地盤上,發展的空間也終歸是有限的,而要等到清廷被華東**滅亡之後再動手,恐怕就己經晚了。其實在袁世凱南下的時候,就想到過這個問題,不過當時他主要還是考慮居快離開北京這個是非之地,以免陪清廷殉葬,因此也就沒有多想其他的事性。而現在袁世凱己經在南方站穩了腳跟,也應該考慮自己的發展問題了。各國也希望袁世凱能夠早日控制南方,這樣各國纔有資本和華東**進行討價還價。於是衆人進行了幾次協商之後,一致認爲袁世凱要想控制整個南方,至少控制南方的大部份地區,最好最快的方式莫過於是借用清廷的名議,清廷當然不會直接下令給袁世凱,將南方其他的省份交給袁世凱控制,不過袁世凱的幕僚楊度立刻給他提了一個建議:挾天子以令諸候。即以華東**的威脅爲借囗,設法說服清廷遷都到南京來,這樣朝廷就到了袁世凱的地盤,豈不是就任由袁世凱擺佈了嗎?雖然袁世凱沒正經讀過什麼書,但挾天子以令諸候的道理和操作,他卻是非常清楚的,畢竟【三國演義】還是看過的,而且還不止看過一遍,因此聽了楊度的建議之後,袁世凱雖然有些動心,但也十分清楚,自己一但這麼做了,那就是當代的曹操了。在這個時代,曹操可不是什麼正面人物,更沒有什麼屠城真性情的洗白說法。雖然袁世凱並不介意做當代的曹操,但也不由的擔心,自己能不能當得了曹操呢!可別弄得畫虎不成反類犬。袁世凱一連想了三天三夜,仍然還是有些猶豫不決,而正好這時華東**發動對蒙古的戰爭,攻佔了庫倫,正好是一個建議清廷遷都的大好藉口,於是袁世凱也終於下定了決心,如此好的機會,怎麼樣也要搏一把。於是袁世凱立刻將自己的計劃和英法兩國的代表說明,得到了兩國的大力支持,因爲英法兩國也有這個計劃,認爲清廷不如將北方的土地都讓給華東**,將朝廷遷移到南方來。這樣可以更好的集中力量,畢竟現在華東**的勢力基本都在北方,清廷根本守不住北方,而華東**得到北方的領土之後,至少還需要3、5年,甚致是更長的時間來穩定、發展,畢竟相比於中國的南方,北方的社會、經濟更爲貧窮落後,而華東**要標榜自己和清廷不同,自然更花費一番力氣來改造發展北方的社會經濟,這不僅需要更多的時間,也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 而中國南方的社會更開化、經濟也更發達,因此清廷將北方的土地都讓給華東**,不僅是甩掉了一個大包袱,而且還爲自己贏得了更多的整合、準備時間,當然也是爲各國贏得了更多的時間,畢竟各國在中國的利益,大部份都在南方。袁世凱的這個建議,可以說是與英法兩國不謀而合,於是三方又進行了數輪協商之後,終於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計劃來。首先由袁世凱上本,以蒙古淪陷爲由,建議清廷立刻和華東**談判講和,隨後英法兩國也糾集各國公使,向清廷提出類似提議,爲袁世凱背書。如果是在蒙古戰爭之前,袁世凱的這份摺子會在清廷引起一場軒然大波,但在華東**己攻佔庫倫,哲布尊丹巴八世無論自願也好、被迫也好,己公開宣佈脫離清廷,歸順華東**的大背景下,雖然也有不少官員以此爲由彈亥袁世凱,但聲勢明顯不足許多,畢竟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華東**進攻清廷,己是迫在眉捷了,不是今年年底,就是明年年初,如果在這個時候,能和華東**議和成功,至少能讓清廷多苟延殘喘幾年。不過袁世凱的那點小心思也不是沒有人看破,因此張之洞在和英法兩國的公使協商時,還特意加上一條,如果不遷都南下怎麼辦?英法兩國的公使迫於無奈,只能給出了一個‘組成聯合**,施行憲制,並與華東政協商權力的分配’的建議,不過一再強調這樣的結果肯定是對清廷不利的。聽完了張之洞的回稟之後,慈禧轉頭問光緒道:“皇帝,你看呢!”光緒沉呤了一下,道:“若是能和華東**組成聯合**,施行憲制,到也可以接受,只是恐失朝廷正統,而南下遷都,則是將祖宗的基業盡喪,何況自古南遷者都無有復國之望,因此確實是難選啊。”慈禧道:“再難選也要選一個啊,總比我們娘倆坐在這裡等死強,張之洞,洋人是什麼態度呢?”張之洞道:“回稟太后,洋人主張遷都。”慈禧哼了一聲,道:“遷都?只怕這是袁世凱的主意吧。”張之洞道:“回稟太后,這無論是不是袁世凱的主意,但遷都南方的風險,總要小些。”光緒微微皺眉,道:“何以見得呢!”張之洞道:“如今海外華人勢強,朝廷勢弱,一但組成聯合**,施行憲制,只怕是權力盡歸海外華人所有,而太后、皇上的安危,全在海外華人的一念之間;而遷都南方,雖有車馬勞頓之苦,沿途亦未見得有太平,但終歸是無大風浪,何況南方之地本屬朝廷所有,不過是校高宗南巡之遊故事罷了。”慈禧道:“張之洞,這麼說你也是主張南下遷都的了。”張之洞道:“回稟太后,此事關係社稷、朝廷、太后、皇上安危,臣只是陳明其中利弊,但不敢妄言決議,一切皆由太后、皇上聖裁。”光緒遲疑了一下,道:“朕到是以爲,如果朝廷與華東**合併,改爲憲制,自有憲法約束,便是將朝政大權盡付於海外華人,他們也未必就會加害太后與朕。” 說到這裡,光緒又偷看了慈禧一眼,見她沒有阻止自己說下去的意思,於是接着又道: “那時各盡其責,各施其政,到也不失爲可行之法,而一但遷都南下,國家南北分隔,早晚也必重開戰端,生靈塗炭,未必就是好事啊。”張之洞道:“皇上所言極是,一切皆由太后、皇上聖裁。”光緒轉頭看向慈禧,道:“太后怎麼看。”其實從光緒的心裡來說,是並不希望南下遷都,而是更贊同組成聯合**。因爲經過戊戌變法,以及五大臣留洋考察歸來所呈交的報告,現在光緒對憲制有了一定的認知,雖然憲制國家,君主的權力會大大削弱,要受制於國會,但皇位卻是受憲法的保護,而且儘管現在光緒和慈禧的關係有所緩和,但母子間的芥蒂並未消除,而且朝政大權依然被慈禧牢牢的掌控,光緒依然還是一個傀儡,什麼權力都沒有。但光緒認爲與其當慈禧的傀儡,還不如當華東**的傀儡,畢竟跟着華東**,至少在對外戰爭、交往中不會吃虧,不會割地求和,打蠃了自己的面上也有光啊!而且光緒覺得在立憲之後,有憲法的保護,而且自己將權力都讓給了華東**,因此他們加害自己的可能性並不大。而南下之後,自己還是個傀儡皇帝,還是沒有半點權力,國內國外還得受氣,自然是不如留下來,和華東**合併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