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世紀新光

朱溫篡唐了……

當朱溫從鳳翔班師回汴州,經過洛陽的時候,一場毫無徵召的鬧劇,突然爆發:以宰相柳粲爲首的,有朱溫一手安排所謂的大唐百官,突然攔住了朱溫的馬頭,齊齊拜倒在地,請求朱溫接受天子的禪位,登基爲帝……

而朱溫,竟然就這樣點頭同意了!

自漢以來,權臣篡位不都是先要封大國、賜九錫,百官勸進,然後再扭扭捏捏,假裝不甘不願地擺弄一出,折騰個半年才迫不得已地答應的嗎?

到了朱溫這裡,竟然連這裝模作樣的都省了,別人一說,他就點頭?朱溫這處事風格,還當真是讓人看不懂啊!

果然,才過了一月不到,兩歲多的天子,便在人的攙扶下,戰戰兢兢地將天子位,禪讓給了朱溫……天子倒也是個乾脆人,好吧,也由不得他不乾脆,不乾脆的,都埋土裡面去了。

即位爲帝后的朱溫,改國號爲樑,定都汴州,稱汴京!就是後世的開封。

隨後,大賞三軍,將自己的幾個兒子,都封了王……至於天子,則降爲濟陰王,被安置在汴州北面的一座宅子裡。

按照朱溫對待先帝時,那個沒有絲毫耐心的做法,這一朝天子的下場,怕是是堪憂得很,不出所料的話,應該是一杯毒酒的結局吧。

唉……王朝末年的君王,除了象劉禪這樣,樂不思蜀的奇葩之外,能得善終,本就是鳳毛麟角。

末世君王的下場,大抵也就這樣了。尤其是當朱溫稱帝之後,尚且佔據有蜀地的王建和河東的李克用等人,並不服氣的情況下,朱溫能忍耐的時間,肯定不會太長。

其實,朱溫對王建和李克用已經不是那麼擔心了。畢竟,王建派出來的大軍,剛剛逃回去,應該沒有臉皮,又派一撥出來。

而李克用,就在此前,李茂貞和王建的聯軍都打出了潼關的時候,他的大軍還屯在潞州沒有南下,現在,李茂貞已死,王建也逃了,他就更加沒理由南下了……

不過,更重要的是,探子終於從太原傳回來了密信:李克用病了,雖然不致命,卻不良於行,以至於,不能視事了!

所以,朱溫現下終於可以將更多的精力往南面放了。

還好,楊行密朱溫登基稱帝的第一時間,送來了賀表,表示了臣服之意,嶽鄂州觀察杜洪,也沒有晚太多,同樣,將賀表送了過來,祝賀新帝登基。

而越過杜洪和楊行密,那裡還有更加廣闊的南方,在那裡還有一個盤踞在泉州的南平王王延興……而這個王延興,非但沒有第一時間送來賀表,而且,還將朱溫派過去宣召,要進王延興爲越王的使者晾在了一邊。

王延興這是想幹什麼?他爲何不理會使者?

其實,這也不能全怪王延興,朱溫的使者跑到泉州去宣召,而王延興,人卻呆在寶安。

在王延興看來,朱溫這詔書,領不領都無所謂,現在手中正在進行的事情,纔是更有意義的事情!

一個能跨越時代的意義。

只是,這個意義,現在還只有王延興能明白,其他人,哪怕是章大爐或者呂奇,也是看不明白的。

說來也是,一個鋅板做的碗口大小罐子,中間盛着,用米粉和着曬鹽剩下的滷水攪拌在一起的糊糊,然後,還在邊上準備了一根手指頭粗細的石墨柱子……這樣的裝置,在後世或許是有人能看得出來,可在這個時代,有誰能認得出這是什麼?

更讓人奇怪的是,還有兩根細細的銅絲,分別纏在鋅板和石墨杆子上,而這兩根銅絲,又分別纏在一個小玻璃管子的兩頭。

而在玻璃管子的兩頭,都是一節銅片,兩節銅片之間,鑲嵌着一點點悶燒過的,細細的竹子。

分別再次檢查過銅絲確實纏緊後,王延興才用一個竹子做的夾子,夾起石墨棒,往那糊糊裡面放。

隨着石墨棒慢慢地插入,讓人驚異的事情發生了:拿根被悶燒過得細細的竹絲,竟然慢慢地開始由原本的黑色,變成了暗紅色。

石墨棒越插越深的,那紅色也越來越亮,以至於,竟然就像是燒紅了木炭一樣,發出了弱弱的紅色。

看到這光,章大爐和呂奇等人沒覺得有什麼奇怪的,因爲悶燒過的竹子,本來就可以燒的,這只不過是換了個點火的方式——雖然他們不太明白,這個方式的原理是什麼,但總歸是點着了。

可王延興看着這一點點紅色,卻像是看着一個脫光了絕世美女一般,兩眼都是熠熠的光輝。

這可是電燈啊!日後,這玩意,可是能點亮整個地球啊!

雖然現在,還很原始,而且,這紅色卻並不穩定,只維持了一小會,就突然迸發出耀眼的亮白色,再一轉瞬,徹底熄滅。

看到這鋅板和石墨,再混合上一點糊糊,竟然能讓一點點細細竹絲點亮那麼長時間——正常用火點燃,可燒不了這麼久!

章大爐和呂奇等人都是覺得,這個戲法果然神奇……

只是,如果你要點燃一節竹炭,用火苗子一碰就行,何必要這般大費周章?

不過,既然是王延興親自操刀要擺弄這個東西,章大爐和呂奇就算再又不解,也不會出言反對,而是認真地看着。

而王延興之所以要將章大爐和呂奇等人叫過來一起看着自己做試驗,也不是要將這一塊的事務交給他們,而只是讓他們知道有這麼一回事的存在。

這一塊的事情的後續,他另外安排了二十個後來新收的義子來做。

這批義子,是王延興收的第三批義子選出來的,按照忠、孝、禮、智、信的命名規則來,統一被取名爲王禮某。

而這二十名,都叫王禮某的義子,又被王延興分爲了甲乙兩個組。

要將王延興剛剛展示的試驗繼續往下做的,是甲組。

甲組的組長叫王禮成,是一個十七歲的小子,他雖然也不知道接下來要做的事有什麼意義,卻知道,自己義父對此事十分看重,只爲了這分重視,他便已經用十二分的精神,將義父的每一個動作都記在了心底。

而甲組的每一個成員,也都用各自的方式將剛纔的試驗,記錄在紙上,然後,眼睛盼盼地看着王延興,等着他安排下一個步驟。

對這種一時間沒有實際需求的研究,也只能王延興去人爲地推動了,不過,在推動之前,他先要開始做一個些基礎的講解。

他招了招手,立即有人擡來了黑板和粉筆,然後,在上面寫了一個大字……

作者北冥蟹說:鄭重推薦十萬魔物的新作:探險女王的超級保鏢/435982/這是一本書,有着時下最火的題材,有十萬魔物凝練筆力,筆調清新而文字可口耐讀,實是不得不讀的佳作,特鄭重推薦!

第六十三章 十年之約(第一更)第六十章 密謀貢品第二百一十九章 人民戰爭第五十五章 越州虛實(第三更)楔子第七十七章 南轅北轍第二十八章 無限火器(第二更)第八十一章 狼窩虎穴第五十三章 白馬三郎第四十一章 緩兵之計第十章 夜襲破陣第五十一章 入仕第一百六十九章 吏治之道第六章 草還丹第十六章 土人之災第七十七章 入學考試第十三章 廣州亂局第一百六十八章 祖孫閒聊第二百零七章 北伐首功第七十四章 梟雄末路(第三更)第六章 草還丹第八十一章 散兵新人第一百六十一章 永別長安第二百零八章 杭州城防第四十章 老道獻寶(第一更)第五十四章 考試第二百一十六章 落地開花第五十七章 血染海灘(第五更)第三十章 重賞之下(第二更)第一章 雙線出擊第八章 想念泉州第六十五章 一年之計第六十章 密謀貢品第八十八章 喋血越州(第四更)第四十八章 雙喜臨門(第二更)第四十三章 平靜江南第八十三章 鄭府論戰第六十七章 請君入甕第二章 血色抉擇第十五章 貪得無厭(第三更)第一十二章 他鄉故知第七十五章 講道理(第四更)第九十八章 天道觀主第一百八十四章 超遠射程第九十三章 引蛇出洞第二百二十二章 技術進步第八十七章 餘姚疑雲(第三更)第二百二十一章 說降蘇州第一百四十一章 同艙同學第三十章 一夜暫歇第九十四章 嫁妝幾何第一百四十九章 強襲潼關第一百八十七章 分工合作第七章 暗夜突襲第九十二章 鏖戰蘇州 (第一更)第三十二章 釜底抽薪第六十章 北苑雷聲第一百一十四章 何人爲使第九十六章 濫殺無辜第六章 急變第六十一章 虔州盧氏第五十八章 南詔國運第四十九章 冤家路窄第七十三章 癡情貓兒第二百零五章 北伐前夕第六十八章 歹毒之策第九章 俯首(第三更)第三十九章 觀前尋釁第二十四章 精鹽(第四更)第三十五章 公私賬目第七十三章 南詔段氏第一十二章 劉郎妙計第二章 血色抉擇第九十二章 新兵上陣第十六章 封州劉隱(第一更)第七十四章 蠻首古滿第八十五章 水戰之謎第十七章 分期付款(第二更)第一百五十章 喋血潼關第三十三章 新年致辭第一百六十四章 商議北伐第一百二十六章 高臺公審第一百九十一章 分化之策第四十一章 打探消息第一十二章 劉郎妙計第五十六章 一語驚人第二百二十五章 勸進表書第五十六章 敵蹤突現(第四更)第十七章 一樁公案第七十三章 癡情貓兒第四章 敕令玉符第四十七章 編戶齊民第六十七章 李藐勸降第一百四十一章 同艙同學第三十九章 暗度陳倉(第五更)第二十七章 應召而來第六十章 密謀貢品第一十八章 後路恐失第九十二章 暗流涌動第五十五章 密議
第六十三章 十年之約(第一更)第六十章 密謀貢品第二百一十九章 人民戰爭第五十五章 越州虛實(第三更)楔子第七十七章 南轅北轍第二十八章 無限火器(第二更)第八十一章 狼窩虎穴第五十三章 白馬三郎第四十一章 緩兵之計第十章 夜襲破陣第五十一章 入仕第一百六十九章 吏治之道第六章 草還丹第十六章 土人之災第七十七章 入學考試第十三章 廣州亂局第一百六十八章 祖孫閒聊第二百零七章 北伐首功第七十四章 梟雄末路(第三更)第六章 草還丹第八十一章 散兵新人第一百六十一章 永別長安第二百零八章 杭州城防第四十章 老道獻寶(第一更)第五十四章 考試第二百一十六章 落地開花第五十七章 血染海灘(第五更)第三十章 重賞之下(第二更)第一章 雙線出擊第八章 想念泉州第六十五章 一年之計第六十章 密謀貢品第八十八章 喋血越州(第四更)第四十八章 雙喜臨門(第二更)第四十三章 平靜江南第八十三章 鄭府論戰第六十七章 請君入甕第二章 血色抉擇第十五章 貪得無厭(第三更)第一十二章 他鄉故知第七十五章 講道理(第四更)第九十八章 天道觀主第一百八十四章 超遠射程第九十三章 引蛇出洞第二百二十二章 技術進步第八十七章 餘姚疑雲(第三更)第二百二十一章 說降蘇州第一百四十一章 同艙同學第三十章 一夜暫歇第九十四章 嫁妝幾何第一百四十九章 強襲潼關第一百八十七章 分工合作第七章 暗夜突襲第九十二章 鏖戰蘇州 (第一更)第三十二章 釜底抽薪第六十章 北苑雷聲第一百一十四章 何人爲使第九十六章 濫殺無辜第六章 急變第六十一章 虔州盧氏第五十八章 南詔國運第四十九章 冤家路窄第七十三章 癡情貓兒第二百零五章 北伐前夕第六十八章 歹毒之策第九章 俯首(第三更)第三十九章 觀前尋釁第二十四章 精鹽(第四更)第三十五章 公私賬目第七十三章 南詔段氏第一十二章 劉郎妙計第二章 血色抉擇第九十二章 新兵上陣第十六章 封州劉隱(第一更)第七十四章 蠻首古滿第八十五章 水戰之謎第十七章 分期付款(第二更)第一百五十章 喋血潼關第三十三章 新年致辭第一百六十四章 商議北伐第一百二十六章 高臺公審第一百九十一章 分化之策第四十一章 打探消息第一十二章 劉郎妙計第五十六章 一語驚人第二百二十五章 勸進表書第五十六章 敵蹤突現(第四更)第十七章 一樁公案第七十三章 癡情貓兒第四章 敕令玉符第四十七章 編戶齊民第六十七章 李藐勸降第一百四十一章 同艙同學第三十九章 暗度陳倉(第五更)第二十七章 應召而來第六十章 密謀貢品第一十八章 後路恐失第九十二章 暗流涌動第五十五章 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