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五章 說服

李重九向李密建議休兵修甲再戰之時。

一旁一名文士站出,朗聲言道:“上谷公,有所不知,魏公已與衆將商定,一併入關中,與李唐攜手。”

李重九手腕輕抖,看向李密,心道自己難道還是遲了一步,不能扭轉,李密歷史上瓦崗兵敗之後,入關中投奔李唐之結果嗎?一旦李密投奔李唐,那麼麾下瓦崗那些隨他轉戰天下的jing兵猛將,以及現在瓦崗所據有的河北之地,亦將盡數爲李唐所有。

對於李唐而言,現已是有了關隴門閥的全面支持,若是再得到以瓦崗爲首的河東豪強依附,到時對於自己而言,李唐的大勢將越來越強,終於到了不可逆轉的一步。

李重九當下仔細看李密神sè頗爲躊躇,對於許敬宗之言,李密眉頭一皺,顯然內心是反對的,但卻沒有出言反對。

李重九見此心有數,若是李密亦不肯降伏李唐,那麼他猶事有可爲。

若是李密真的一敗之後,就此死心,不復爭霸天下,那麼就不是李密了。否則歷史上李密也不會投降李唐後,聽王伯當之言,以收復山東舊部的名義,前往山東。

結果李淵擔心將李密縱虎歸山,反悔命大將斬其半路之上。一代梟雄,東山再起之志,中道而折,弄得如此下場。

只要李密不願意降,那麼就是其麾下將領逼迫李密做此決定。那麼要說服李密,必先說服瓦崗諸將。

李重九當下沒有與李密言語,而是抱拳向這文士問道:“不知道閣下是誰?”

對方作揖言道:“回稟上谷公,在下魏公帳下記室許敬宗。”

“許敬宗。”

李重九不由訝然,不想在此碰到此人。李重九上下打量,此人名氣現在雖不顯,但任何熟知武周曆史的人,卻無不曉此人。

沒有許敬宗,就沒有武則天,此言雖有些過了,但也差不太遠,歷史上唐高宗要廢后,立武則天爲後,許敬宗向高宗說,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尚yu易婦,況天子立一後。後此人憑迎奉之功,高宗一朝位極人臣,無人可及。

還有一事,就是此人撰寫武德實錄,太宗實錄二書時憑一己好惡,應和權貴,塗改史書。

許敬宗聽李重九一副有聽說過自己的樣子,不由笑了笑,他身爲南朝士人,累世爲官,除了李淵,李密等寥寥數子,他人都不甚看不上。

至於李重九在他眼底也是一個武夫罷了,但許敬宗心知即便是武夫,在眼下天下大亂之時,對方也是幽州的一方諸侯,於是笑道:“沒想到區區微名,還能入上谷公之耳。”

李重九不由一笑,言道:“哪裡是微名啊,聽聞宇文化及謀逆之ri,虞世基被誅殺,虞世南伏地而行請求替兄受死,尊父被處死,汝手舞足蹈用來求生,此事吾幽州人人知矣。”

李重九說完,在場衆人皆是鬨然大笑,特別是王伯當等早就不齒許敬宗的人,笑得乃是格外大聲。

許敬宗見在衆人面前,爲李重九奚落嘲笑,當下咬牙切齒,言道:“吾是留此有用之身,爲父報仇,爾等怎知當年韓信之辱。”

“韓信之辱,也未聽說過事殺父仇人之事啊。”王伯當冷冷言道。

許敬宗被人嘲諷,當下失了氣勢,心知再與王伯當,李重九爭辯,乃是自取其辱。當下許敬宗退後了數步,但見李密凝眉,又怕其中途改變主意,當下向柳燮挑眉示意。

柳燮會意,上前向李密言道:“明公,我軍之敗,已不復與王世充相爭,即便得了黎陽,於大局又有何益,與其苟全於一地,倒不如爲天下一統,萬民之福祉謀劃,早點消弭此戰亂。”

柳燮先扯上大義,再言道:“而今唐公佔據關中,河東,川蜀,天下三分實已有其一,我軍若是據東都,尚未必能與之爭鋒,何況現在,王世充在河南虎視眈眈,若不借助唐公的名義,連河北亦未必能自守。唐公與明公乃是同族,若投關中必不會虧待,古人云,屈於一人之下,伸於萬人之上,何樂而不爲呢?”

柳燮這一番話說得很jing彩,衆將有數人又當即附和起來。

李密聽柳燮之言,踱步向東走了幾步,負手遠望,還是沒有拿出主意。

而李重九向徐世績使了眼sè,徐世績會意當下上前,言道:“柳府掾此言差矣,當初我軍憑一瓦崗軍,不過數年有了今ri之勢,眼下不過區區失利又復有何懼。憑黎陽倉之內糧秣,足可度支大軍數年之用,若憑此據守,再借助上谷公,竇建德之力,可再渡黃河與王世充一戰,到時再東山再起。若是現在歸順李淵,恐怕ri後後悔,亦是徒然無用了。”

徐世績說完,李密又踱了幾步,看向李重九,當下翻身上馬,李重九會意亦上馬跟去而去。

李密看向李重九點點頭,二人近前,言道:“賢弟有何要說?”

李重九拱手言道:“方纔柳燮,許敬宗之言,實誤兄矣,衆人皆可降李淵,唯兄不可降李淵。”

李密問道:“何出此言?”

李重九言道:“衆人降李淵,累官不失州郡,兄降李淵,求得是什麼呢?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人,豈能有今ri大權在握,一方稱孤。衆人之意,都是各自爲己,謀取出路,不可聽之。還望兄自定大計。”

李密年輕時也是博覽羣書之人,否則也不會當年有牛角掛書之事。李密聽李重九之言,大笑言道:“賢弟,此莫非效仿當年魯子敬說孫仲謀,聯蜀拒曹之事否?”

李重九亦是笑道:“古今雖易,事有變遷,但理都是相同的,不會更易的。當年孫劉能以數萬之軍,在赤壁抗衡曹cāo二十餘萬,可席捲天下之軍,而今ri魏公於天下之聲勢,當年孫劉遠不可企及,何必一戰不利,就行棄之。縱然進不至於爭霸天下,但分疆裂土,成鼎立之勢,亦可爲退路,何必前去關中,爲李淵所驅策。”

李密聽李重九之言,不由撫須長嘆,言道:“未料兄自以爲窮途末路之際,還能聽到弟這一番金玉良言,衆人實負我啊。密雖不敢自比,劉玄德,孫仲謀,但亦未必遜sè於宇文化及,那這匈奴皁隸破野頭都敢稱帝,我豈能不如之。”

說罷李密那失敗的頹廢之意頓消,當初那一股意氣飛揚,睥睨天下的樣子,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臉上。

李重九聞言大喜,李密當下一揮馬鞭言道:“對衆將,我意已決,傳令下去,大軍開拔,進黎陽!”

許敬宗,柳燮聞言皆是失sè,柳燮急忙言道:“還請明公三思啊!不可違衆將士之心啊。”

李密言道:“我李法主用人,自留自便,眼下我不濟,並非將來也是一併如此。要走就走,若是將來我緩過這口氣來,你等後悔了,大可回來找我。但李密絕不會降任何人,將來也是一樣,將來我東山再起時,你們幾個不妨拭目以待好了。”

許敬宗,柳燮聽李密之言,皆是語塞,這時徐世績,王伯當一併舉臂高呼言道:“願誓死追隨魏公!”

二人一高呼,當下數將亦是一併呼喝起,三軍將士在黃河大呼。

“誓死追隨魏公!”

到了這一刻,許敬宗,柳燮等人還能說什麼。

李密看着一幕,不由心中激動,幾乎難以自抑。從邙山兵敗後,人心崩離,單雄信全師而降,左司馬鄭頲獻偃師,長史邴元真,右司馬鄭虔象獻洛口,等於瓦崗軍中幾名心腹大將文臣,都叛變了李密。

兵敗加上,部屬叛離,李密倉皇率敗軍逃到黃河邊上,在衆將面前拔劍自刎的一幕,雖是有幾分作態,但也是發自內心,真有恨不得一死了之的衝動。而到了現在將士聽命,本是兵敗如山倒的瓦崗軍,這纔有了幾分起sè。

聽着衆將士的歡呼聲,李密看向李重九,幾乎唏噓地言道:“若非弟,兄不能保黎陽,今ri也不得不西入關中,求李淵活命了。”

李密這感慨是發自內心的,他不怕李重九對他有什麼圖謀,因爲幽州遠在千里之外,圖謀李密之地,就算拿下來,也守不住,故而他的話絕對是中立的。

不過李密也知道李重九,也全非一片無私。

李重九與李淵之間的恩怨,李密清晰瞭然,去年李重九與李淵在太原,上黨兩郡,雙方一共出動了十幾萬大軍,打得是天地sè變,他即便是攻打東都,也是一直留心的。

李重九對此一直不干預,對於李唐而言,雖然他現在和李淵一直稱兄道弟,互以反隋鬥士相互吹捧,但李密李淵也都知道瓦崗軍攻下東都之ri,也就是二人情分到頭一ri。

一山不容二虎,李密與李淵只能有一人奪取天下,而李重九在身邊,就是自己對於李淵最好的一個打手。

但對於李重九眼下小心思,李密不但可以接受,並且若是對方一片不爲自己打算,反而叫李密擔憂李重九是否別有所圖。

畢竟不降伏李淵,不僅對於李密而言,對於李重九而言,都是最好的結果。

ps:不知不覺本書點擊超過七十萬,字數超過一百萬,很欣慰啊。和大家繼續一起前進,第一更。(未完待續。)

第三百五十九章 信函第四百四十四章 曲江池畔第十八章 殺出重圍第一百四十五章 繳獲第七百一十章 震驚(第二更)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陽之戰第六十九章 一箭驚敵第八十九章 烏帕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丈夫不可辱第兩百六十四章 昌平失陷第三百零八章 新羅動向第六十八章 玄甲精騎第六百零九章 皇后的舉薦(第一更)第四百九十三章 宇文化及之子第二十三章 自謀生計第一百一十六章 幕僚班子第四百九十七章 擺了一刀第八百四十六章 三條方案第七百六十一章 生亂第三百零一章 寡廉鮮恥第五百八十七章 皇后鳳儀第七百六十一章 生亂第五百四十二章 一箭之仇第三百四十四章 鼙鼓而來第七十三章 沙包大的拳頭第五百四十八章 李世民之過(第二更)第五百零一章 紮緊口袋第三百零八章 新羅動向第兩百六十六章戰密雲第三百三十七章 圖謀太原第七百七十二章 故佈疑陣第六百一十八章 官位重於爵位第一百七十一章 宴無好宴第四百三十九章強大的門下省第兩百九十五章 兵臨城下第十一章 我不是惡人第兩百零四章 莽古歹戰法第四百五十二章 征服之道第五百零二章 東出關中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幕第六百八十九章 納妃第三百六十五章 收得人心第兩百二十一章 遼西靺鞨第七百二十九章 徐州楚歌第三十九章 首席俗家弟子第三百零二章 靺鞨勇士第七百三十二章 水淹(第二更)第兩百一十二章 反間計第兩百二十四章 幽州鐵騎第三百三十五章 消弭紛爭第七十七章 繳獲第八百四十八章 長安城下(第一更)第一百零八章 人可敵國第七百七十九章 大軍雲集(第二更)第兩百九十八章 花郎道第九十一章 立足懷荒鎮第四百二十七章 秘密武器第七百七十一章 心服口服(第二更)第兩百六十六章戰密雲第四十九章 陽謀陰謀第八百零九章 遼北五郡第四百七十二章竇建德心意第五百六十三章 趙軍水師第五百三十二章 怒戰第五章 古武術第七百五十六章 掃清側榻(第二更)第三百九十一章 黎陽之爭(第一更)第五百七十二章 前門去虎,後門進狼第六百三十七章 以利誘之第三百一十五章陳兵於前第五百零三章 唐鄭大戰第七百六十五章 萬衆一心第五百八十章 飲至之酒(第一更)第四百三十九章強大的門下省第八百五十二章 策略第六章 左右開弓第六百一十二章 情重第兩百二十一章 遼西靺鞨第四百一十五章 渡海作戰第一百六十六章 魚與熊掌?第六百二十九章 你還不配問第五百零八章 大軍圍城第三百六十四章 太原王氏第一百三十二章 士氣第三百六十七章 魏徵之怒第七百四十二章 執子之手第六十七章 亂世人心第三百九十三章 五路取恆山第七百三十三章 輔公佑的末路第五百二十二章 昨日之事第七百五十五章 兄弟相爭(第一更)第三百五十一章 河東之爭第八百一十四章 河南烽火第五百五十五章 五牙大艦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六章 黎陽之雨第四百五十二章 征服之道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淮名將第一百二十一章 築城江山國色 第三百八十章 楊暕之意第四百零七章 納采
第三百五十九章 信函第四百四十四章 曲江池畔第十八章 殺出重圍第一百四十五章 繳獲第七百一十章 震驚(第二更)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陽之戰第六十九章 一箭驚敵第八十九章 烏帕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丈夫不可辱第兩百六十四章 昌平失陷第三百零八章 新羅動向第六十八章 玄甲精騎第六百零九章 皇后的舉薦(第一更)第四百九十三章 宇文化及之子第二十三章 自謀生計第一百一十六章 幕僚班子第四百九十七章 擺了一刀第八百四十六章 三條方案第七百六十一章 生亂第三百零一章 寡廉鮮恥第五百八十七章 皇后鳳儀第七百六十一章 生亂第五百四十二章 一箭之仇第三百四十四章 鼙鼓而來第七十三章 沙包大的拳頭第五百四十八章 李世民之過(第二更)第五百零一章 紮緊口袋第三百零八章 新羅動向第兩百六十六章戰密雲第三百三十七章 圖謀太原第七百七十二章 故佈疑陣第六百一十八章 官位重於爵位第一百七十一章 宴無好宴第四百三十九章強大的門下省第兩百九十五章 兵臨城下第十一章 我不是惡人第兩百零四章 莽古歹戰法第四百五十二章 征服之道第五百零二章 東出關中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幕第六百八十九章 納妃第三百六十五章 收得人心第兩百二十一章 遼西靺鞨第七百二十九章 徐州楚歌第三十九章 首席俗家弟子第三百零二章 靺鞨勇士第七百三十二章 水淹(第二更)第兩百一十二章 反間計第兩百二十四章 幽州鐵騎第三百三十五章 消弭紛爭第七十七章 繳獲第八百四十八章 長安城下(第一更)第一百零八章 人可敵國第七百七十九章 大軍雲集(第二更)第兩百九十八章 花郎道第九十一章 立足懷荒鎮第四百二十七章 秘密武器第七百七十一章 心服口服(第二更)第兩百六十六章戰密雲第四十九章 陽謀陰謀第八百零九章 遼北五郡第四百七十二章竇建德心意第五百六十三章 趙軍水師第五百三十二章 怒戰第五章 古武術第七百五十六章 掃清側榻(第二更)第三百九十一章 黎陽之爭(第一更)第五百七十二章 前門去虎,後門進狼第六百三十七章 以利誘之第三百一十五章陳兵於前第五百零三章 唐鄭大戰第七百六十五章 萬衆一心第五百八十章 飲至之酒(第一更)第四百三十九章強大的門下省第八百五十二章 策略第六章 左右開弓第六百一十二章 情重第兩百二十一章 遼西靺鞨第四百一十五章 渡海作戰第一百六十六章 魚與熊掌?第六百二十九章 你還不配問第五百零八章 大軍圍城第三百六十四章 太原王氏第一百三十二章 士氣第三百六十七章 魏徵之怒第七百四十二章 執子之手第六十七章 亂世人心第三百九十三章 五路取恆山第七百三十三章 輔公佑的末路第五百二十二章 昨日之事第七百五十五章 兄弟相爭(第一更)第三百五十一章 河東之爭第八百一十四章 河南烽火第五百五十五章 五牙大艦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六章 黎陽之雨第四百五十二章 征服之道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淮名將第一百二十一章 築城江山國色 第三百八十章 楊暕之意第四百零七章 納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