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九章 四方來投

洛陽宮天津橋,位於皇宮的端門之前,橫跨於洛水之上。

天津橋是用兩條長粗纜繩維繫並舷而排的船隻,跨岸漂於水面,再以鐵鎖鉤連,橋長爲一百三十步,浮橋的南北橋頭,還起了四座闕樓,各高百餘尺,其樓爲日月表勝之象。

大業元年天津橋建成後,一直是文官百官出入洛陽宮的必經之處,後來李密攻打洛陽時,裴仁基曾放火燒去天津浮橋,橋毀後又重建。因爲天津橋地處天街和皇宮端門的中軸線上,所以這裡也是洛陽較外繁華和熱鬧之處,一般朝廷有什麼新令要頒佈,或者官員拉出斬首棄市,都在這裡。在大隋相當於後世菜市口般的地位。

現在天津橋南,兩座並排的闕樓下,人頭攢動。無數洛陽百姓,擁擠在此。這所以引起如此多人圍觀,這要從李重九決定將洛陽升格爲陪都,設立河南道大行臺的消息傳出說起。

若是一般行臺也就罷了,而新的河南道大行臺,聽聞是取消原先臨時性機構的臺子,而是設立成常駐性的職位。行臺模仿尚書省,設立行臺左右僕射,六部官員齊備,而不是原先臨時行臺那般,一人身兼多職等。

再加上洛陽由府升爲陪都,更是惹人注意,所以消息傳出後,無數有心於出仕的洛陽士子,即擁到天津橋前打探消息。這一日正好放出告示,有心求官的士子們都可以去端門前登記,事後待篩選後,就可以入朝爲官。

消息一出,頓時從四面蜂擁而來的士子,幾乎將天津橋給擠爆了。

此刻在天津橋旁一董家酒樓裡,一名穿着對襟長衣。頭戴襆頭的男子,坐在窗邊飲酒。此刻原本在店裡的士子早因爲趙國選官之事,一擁而去了端門。現在店內冷冷清清只有數人。

而這男子只是要了一壺最普通的酒,桌上也只有緊巴巴的一盤蠶豆。而滿是塵土的長衣,在不起眼的地方上也打着幾個補丁。

這男子姓馬,名周,字賓王,是山東茌平人。馬週年少時孤貧,但卻勤讀博學,精於詩經尚書,最善春秋。乃是滿腹經綸之輩。

所以二十歲時,就被人引薦爲官,馬周本來出仕李唐綦公順,劉蘭麾下爲官吏,後來趙國攻破青州得了山東。馬周就下了崗回了家,但是他卻並不甘心,這一次尋了機會,辭別家裡準備入長安尋求出仕的機會。

但是因爲趙國與李唐大戰,正值唐軍圍城,導致馬周滯留在洛陽。不能前往長安。馬周身在洛陽城內盤纏幾乎用盡,只能拖欠錢來,還朝得店家白眼。經常對馬周出言不遜。

馬周裝作不介意,一次卻令店家拿來一斗八升的酒來,悠然獨飲而盡,店家驚異於馬周非常的酒量,當下覺得此人不凡,從此以後再也不敢向馬周催要欠款。

馬周這一天在酒樓上獨飲,見李重九詔令一出,見洛陽士子趨之若鶩,不由心底感慨。唐軍圍城這幾日。趙國上下待洛陽百姓如何,他是親眼見得。馬周不免將李重九拿來對比。自古以來沒有哪個皇帝能夠如此善待百姓的。

而今趙國朝廷招募士人的告示一出,洛陽士子四方而來。求一官半職,說明眼下趙國實已是深得人心,絲毫不遜色於當初李淵剛入長安時,關隴子弟爭相投奔的場景。

馬周心底也改變了主意,趙國既如此深得人心,自己又何必千里迢迢前往長安投奔仕官,直接在洛陽下尋得機會,將來不一樣可以出人頭地嗎?馬周心想不論唐趙之間哪一國最後能得天下,但僅憑着趙國朝廷善待百姓這一點上,也是值得自己前往效力的。

想到這裡,馬周將桌面上的酒一飲而盡,當下一撩長袍大步走出了酒家,踏過了天津橋,而直往端門而去。恰恰因爲這一個個小小的轉折,這位歷史上李唐的名臣,最終沒有去長安投奔李世民,而是在洛陽出仕趙國。

洛陽宮內,李重九看着洛陽士子投效的名冊,這上面有數百人之多,其中不少人的名字即便是後世自己也有聽聞過,如崔仁師安喜人,是自五姓七望之中博陵崔氏中安平房的年輕俊傑。

還有張行成,字德立,義豐人,師從河間名儒劉炫,曾被舉爲孝廉,後出仕王世充,爲鄭國度支尚書。王世充兵敗後,張行成隱姓埋名于田間,這一次卻主動前來投效。

至於馬周,他的名字不用多說,是後世中與張玄素可稱得上一時瑜亮的名臣。

李重九看到馬周的名字後,當下對門外侍衛道:“立即召這馬周來宮裡見朕!”李重九出言後,只是片刻宮中的御車即已是載着馬周,從天津橋南的酒店裡,直接抵達了洛陽宮裡。

李重九看向馬周,但見對方容貌平平,衣衫簡樸,但氣度非凡不由心底暗贊。

“草民馬周拜見陛下,吾皇萬歲!”

李重九當下道:“平身。”

馬周起身後,一旁侍從給馬周看座,李重九當下就開門見山的問:“馬周你既有投效我大趙之念,但不知有什麼地方,可以幫到朕的?”

馬周拱手道:“回稟陛下,請恕草民狂妄,無論是推賢舉才,錢穀之政,禮樂詩書,知兵用將,律令刑法,土木屯田都略知一二,就看陛下怎麼用草民了。”

聽馬周口氣這麼大,李重九笑了笑道:“既你是這麼說,朕就不問這些,就談談天下古今歷朝興亡之失吧。”

馬周絲毫沒有被難道,張口即道:“草民歷睹前代,自夏、殷、周,漢氏之天下,傳祚相繼,多者八百餘年,少者猶四五百年,皆爲積德累業,能夠恩結人心。然魏、晉已降,及周,隋,多不過五六十年,少才二三十年而亡,都因爲創業之君不務恩化,在世時自守已是勉強,後世無遺德可追思。故而傳至後世,才導致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而今陛下雖平定天下,但是積德日淺,當廣施德化,使恩有餘地,使得君要節儉於自身、恩惠要廣施天下之人。”

李重九聽馬周的話點了點頭,這雖是儒家套話開場白,但說得還算很有新意。

馬周繼續道:“今天下喪亂,比大隋最盛時民力國力不及十分之一,陛下應當憐惜百姓,昔日唐堯住茅茨土階之屋,夏禹惡衣菲食,草民雖以爲如此之事,陛下可不必復行於今日,但漢文帝惜百金之費,停百姓露臺之役,景帝因官府上錦繡的赤色綬帶,妨害女工,特詔免去,所以文景之治,百姓能安樂。陛下出身寒微,必能憐惜百姓之苦。前朝貯洛口倉,而李密得之,東都積布帛,王世充據之,國之興亡不由蓄積多少,唯在百姓苦樂。”

這話算是補充方纔馬周說的,先節儉自身,再施恩惠於百姓,特別是國之興亡,唯在百姓苦樂,也算是總結歷朝歷代成敗得失,算是這個時代少有的見識。

“草民聞天下者以人爲本,必能使百姓安樂,陛下創立科舉之法,杜絕門閥士族壟斷,又能從民間薦拔人才,這乃是有利於古今之舉。草民認爲此可以爲萬世之法,科舉之制將士族寒門一視同仁,不鄙寒門,不厚士族,相互制衡,這纔是長久之道。”

這句話算是說到李重九心底去了,這是切切實實的治國之道。

馬周這樣的人才,怎麼可以失之交臂,李重九當下道:“你這一番話深合朕意,賢良不可埋沒於郊野,朕決定擢你爲中書舍人。”

馬周聽李重九沒有將他安置在河南大行臺,而是直接放在中書省,顯然是要留自己在身邊隨時召見,這一番天子的器重令他十分感激。

馬周當下起身稱謝。

引馬周入中書省後,河南大行臺也是準備設立。

除了選拔洛陽本地士子爲官外,李重九也從幽京調來了很多人才。如出自渤海高氏的高季輔,此人乃是禮部尚書高徐道的族弟,被視作渤海高氏最傑出的後輩。因爲高徐道馬上就要致仕了,所以向李重九大力推薦高季輔,讓他成爲高家在朝廷上繼續佔有一席之地。

除了高徐道外,還有從關中來的,叛出李唐出仕大趙的臣子,此人名叫戴胄,字玄胤,安陽人,當初爲王世充部下,與王玄應一起守虎牢關。

虎牢關爲李世民攻破後,戴胄被俘,李世民賞識他讓他入了天策府爲士曹參軍,但是不久後李世民就被李淵罷了兵權。戴胄不願意出仕李世民,於是就偷偷返回洛陽,並決定投效趙國。

此外身在江南的蕭銑,也沒忘了表現一番,也向李重九舉薦了兩名人才。

分別是當年樑國的中書侍郎岑文本與黃門侍郎劉洎,這二人都是蕭銑麾下幹吏,樑國的重臣,這一次蕭銑也將他們推薦給李重九,自是希望李重九能啓用他們。

所以當李重九看着手中官吏名冊上,這一系列後世如雷貫耳的名字時,不由生出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之感,想當初自己在懷荒鎮時,沒有士族願意投效,入幽京時,河北士族不願意跟從,而今到了自己攻下洛陽,四面八方來投的士人,這前後的反差也實在太大了。

第五百一十四章 爲官之道第一百九十七章 臥榻豈容酣睡第七百五十一章 以本傷人第三百五十七章 勢不可擋第四百五十六章 暫避第三百二十一章 炸營第六百五十一章 遠征之策第七百六十七章 攻下開封第四百一十二章 滄海桑田(第一更)第兩百五十七章 盧家顧慮第五百七十章 城下之戰(第二更)第七章 遊獵第三十七章 力挽狂瀾(求三江票)第八百零五章 玄武門第五百二十八章 要回恩情第五百二十二章 昨日之事第六百八十三章 外交恐嚇(第一更)第三百四十八章 太原郡攻略(二)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六章 黎陽之雨第四百四十章中書令第兩百二十五章 獨騎第四十六章 帝都洛陽第四百七十六章 乘風破浪第七百八十六章 斬敵一臂(第一更)第六百七十七章 青州城下第八百五十三章 卯時三刻第五百八十章 飲至之酒(第一更)第一百七十六章 賊勢浩大第四百六十三章深入重山第六百五十三章 目標平壤第六百九十四章 衣錦還鄉第七百六十一章 生亂第四十三章 寺內修行第一百六十二章 登門第兩百零八章 時來天地皆同力第三百零二章 靺鞨勇士第七百三十一章 第一道埋伏第八百零一章 清白第五百零九章 土山臨城第三百四十四章 鼙鼓而來第兩百一十二章 反間計第九十五章 汾陽宮之圍第四百五十九章 試探第四百四十一章趙第六百九十八章 長槍陣第三百二十一章 炸營第二十五章 河邊重見第二十章 荊聶之士第一百一十二章 建衙懷荒鎮第兩百六十六章戰密雲第四百二十四章番騎威力第三章 臥虎藏龍第六百七十一章 美人計第五百六十章節 戎馬倥傯第八百五十二章 策略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一章 偃師之戰第四百零三章 郡試第一百三十八章 半渡而擊第六百八十五章 講武堂第兩百零五章 暗流第七百零九章 撤不得啊(第一更)第七百四十一章 不許和親第三百三十八章 幽州刺史府第一百六十六章 魚與熊掌?第三百六十五章 收得人心第六百九十八章 長槍陣第四百六十六章 有喜第八百五十七章 勝負一刻第五十三章 月下名花江山國色 第三百八十章 楊暕之意第五百九十七章 傳檄而定第七百三十九章 六宮之主第八百二十九章 陰謀第一百七十七章 奸賊第一百五十四章 塞外胡騎第六百一十七章 賞與罰第四百二十三章忍了你很久了第六百五十四章 隋軍戰俘第三百六十四章 太原王氏第兩百零三章 將略第七百四十九章 兩京制第七百八十章 陽山高闕第一百六十五章 他日得志第五百六十二章 玄甲軍第十七章 突遭敵襲第四百二十三章忍了你很久了第八百零九章 遼北五郡第七百八十三章 抓舌頭第六百零七章 室得奚部的勢力(第二更)第一百二十八章 襲營第五百八十三章 繡錦(第二更)第一百八十六章 追擊第二十六章 李芷婉的請求第兩百五十五章 一面第五十七章 翻臉如翻書第一百三十六章 教諭第六十二章 惡向膽邊生第五十章 大打出手第四百六十九章 第三名中書侍郎第五十五章 詩中翹楚
第五百一十四章 爲官之道第一百九十七章 臥榻豈容酣睡第七百五十一章 以本傷人第三百五十七章 勢不可擋第四百五十六章 暫避第三百二十一章 炸營第六百五十一章 遠征之策第七百六十七章 攻下開封第四百一十二章 滄海桑田(第一更)第兩百五十七章 盧家顧慮第五百七十章 城下之戰(第二更)第七章 遊獵第三十七章 力挽狂瀾(求三江票)第八百零五章 玄武門第五百二十八章 要回恩情第五百二十二章 昨日之事第六百八十三章 外交恐嚇(第一更)第三百四十八章 太原郡攻略(二)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六章 黎陽之雨第四百四十章中書令第兩百二十五章 獨騎第四十六章 帝都洛陽第四百七十六章 乘風破浪第七百八十六章 斬敵一臂(第一更)第六百七十七章 青州城下第八百五十三章 卯時三刻第五百八十章 飲至之酒(第一更)第一百七十六章 賊勢浩大第四百六十三章深入重山第六百五十三章 目標平壤第六百九十四章 衣錦還鄉第七百六十一章 生亂第四十三章 寺內修行第一百六十二章 登門第兩百零八章 時來天地皆同力第三百零二章 靺鞨勇士第七百三十一章 第一道埋伏第八百零一章 清白第五百零九章 土山臨城第三百四十四章 鼙鼓而來第兩百一十二章 反間計第九十五章 汾陽宮之圍第四百五十九章 試探第四百四十一章趙第六百九十八章 長槍陣第三百二十一章 炸營第二十五章 河邊重見第二十章 荊聶之士第一百一十二章 建衙懷荒鎮第兩百六十六章戰密雲第四百二十四章番騎威力第三章 臥虎藏龍第六百七十一章 美人計第五百六十章節 戎馬倥傯第八百五十二章 策略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一章 偃師之戰第四百零三章 郡試第一百三十八章 半渡而擊第六百八十五章 講武堂第兩百零五章 暗流第七百零九章 撤不得啊(第一更)第七百四十一章 不許和親第三百三十八章 幽州刺史府第一百六十六章 魚與熊掌?第三百六十五章 收得人心第六百九十八章 長槍陣第四百六十六章 有喜第八百五十七章 勝負一刻第五十三章 月下名花江山國色 第三百八十章 楊暕之意第五百九十七章 傳檄而定第七百三十九章 六宮之主第八百二十九章 陰謀第一百七十七章 奸賊第一百五十四章 塞外胡騎第六百一十七章 賞與罰第四百二十三章忍了你很久了第六百五十四章 隋軍戰俘第三百六十四章 太原王氏第兩百零三章 將略第七百四十九章 兩京制第七百八十章 陽山高闕第一百六十五章 他日得志第五百六十二章 玄甲軍第十七章 突遭敵襲第四百二十三章忍了你很久了第八百零九章 遼北五郡第七百八十三章 抓舌頭第六百零七章 室得奚部的勢力(第二更)第一百二十八章 襲營第五百八十三章 繡錦(第二更)第一百八十六章 追擊第二十六章 李芷婉的請求第兩百五十五章 一面第五十七章 翻臉如翻書第一百三十六章 教諭第六十二章 惡向膽邊生第五十章 大打出手第四百六十九章 第三名中書侍郎第五十五章 詩中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