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中書令

李重九說得是堂而皇之,但其實就是大權獨攬,專政其事,魏徵也不是好糊弄的,哪裡會被李重九這三言兩語打法。

果真魏徵脾氣噌地一下上來了,袖子一甩言道:“正所謂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王上你是以這番話來推搪微臣嗎?”

李重九心道,自己還未把門下省的重責授給魏徵了,他眼下就如此了,以後還了得。李重九這時不得不打心底的,佩服李世民,不知他看着簽着自己御筆的詔書,一道接着一道從門下省打回時,是一個怎麼樣的心情。

李重九心平氣和地言道:“創業維艱,守成不易,豈有聽聞秦皇漢祖,事事由他人斷之,就算是李斯,蕭何,張良也不過是出謀劃策,奔走其下。”

李重九話雖說的平和,但言語中透露不容置疑的態度,連魏徵亦不由一怔,李重九目光掃視過衆人,言道:“孤不會將封駁之權給與任何人,此事絕不容更改。”

李重九先劃出一個道道來,這是原則,也就是底線,不允許談判。

三省六部制後期一個很大的弊病,就是中書,門下兩省,在那打架。萬一兩省官吏不和睦,中書省寫好的政令,門下省一道道給駁了回來,很容易被黨爭利用,成爲兩邊踢皮球的戰場。

參與議政的人,可以多,但拍板子下結論的人,只能一個。

既然在古代,不可能作到三權分立,但李重九將門下省的決策權收歸君權,將議政的中書省和行政的尚書省交給大臣,以達到君權和臣權相互制衡的結果。這也是吸取明朝虛君之制的優點。

李重九先聲明瞭自己的底線,之後言道:“衆所周知隋帝是一個十分聰明睿智的天子,但聰明睿智的人往往好大喜功,故而下面獻媚之臣應和於聖意,便有了三徵高句麗,開運河之將國力掏空之事。而隋帝又喜歡越俎代庖,親自插手臣子之事,如此教政令混亂。故而廢除門下省並非是大隋的唯一滅亡之因,但肆意插手中書,尚書二省之事,纔是大隋真正滅亡之故。”

衆人聽李重九之言,似另有玄機,難道李重九要不插手,中書,尚書二省嗎?

李重九言道:“故而我之改制,並非是全面效仿舊朝,也不是要廢除門下省,而是加強中書省,而薄弱門下省之權,廢除尚書令,你們懂了嗎?”

“懇請王上示下!”溫彥博抱拳言道。

李重九沉思了一番,秦漢以來相權獨大,王莽,曹操等先例數不勝數,特別是南北朝,丞相已成了篡權者的代名詞,故而設三省六部之後,就是將相權一分爲三,以防止他人擅專。隋朝,唐初時中書令,尚書令,侍中都可以稱作宰相,成爲文官領袖,這就是相權分立後的結果。

但如此猶然有權臣出現,尚書令最先惹人扎眼,百官志中有言,尚書省,事無不總,也就說天下沒有尚書省管不了的事。

所以自隋設五省六曹以來,尚書令,就幾乎成了虛銜,如李唐李世民擔任過尚書令後,再也無人擔任,改以尚書僕射管事,之後連中書令,侍中都成了虛銜,這都是爲了防止臣下專權,故而加強君權,達到權力制衡的效果。

不過李重九不準備,廢除尚書令,中書令,他方纔已說得很明白了,權力制衡這些,都是天下太平,政權穩固時,那是已無外患故而纔對內尋求架構上的穩定。

而現在天下羣雄割據,四方未靖,首要要求是政令貫達,上命而下效,有果斷的執行力,這就需要一個強大君權在握,故而歷代出身布衣的帝王,莫不是殺伐果斷,雷厲風行的之輩。所以魏徵提議設門下省制約君權,這對於李重九而言,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李重九沉吟半響之後,終於說出了自己的決定,言道:“我趙國的官制,門下省廢侍中,廢次官給事中黃門侍郎,只設諫議大夫六人,糾正奏章得失;尚書省廢尚書令,設次官尚書左右僕射,尚書左僕射,管轄吏部,兵部,禮部,尚書左僕射,管轄戶部,刑部,工部。中書省設中書令一人,中書侍郎四人,中書舍人八人。”

李重九說出決定後,溫彥博等人既是思索其中的意思。而李重九廢除侍中,黃門侍郎後,門下省權力大不如前,幾乎形同虛設,尚書省廢除尚書令,改委任左右僕射後,權勢削弱,如此三省長官中,只剩下中書令一人。

李重九言要加強中書省,那是如何加強呢。

溫彥博問道:“以往各郡上呈的公文,必須先經尚書省,再經門下省審議,之後再交給天子和中書省,眼下不設中書令,那麼一切公文,是否由尚書省直呈王上呢?”

“不是,孤早就安排好了,”李重九正色言道,“一切公文先上呈中書省,如奏安、謝恩,賀折等一切不重要的公文,中書省自行處之,只留下奏事公文上稟於孤。中書省一切公文前,先將擬定答覆之辭寫一紙上,附本給孤親閱,孤若許可,則發於尚書省,不可,則重擬。”

此言一出,衆人都是驚歎,如此中書省的權力一下拔高。原中書省最主要任務是待天子擬詔,眼下一切各地公文,送呈轉交,等於官吏言路都掌握在其手中。

一旁魏徵聽了言道:“微臣擔憂如此,中書省之權不是過大,萬一有奸臣矇蔽,堵塞言路,下意不能達天聽,不是重蹈覆轍了嗎?不如令門下省諫官監督。”

此言一出,數人臉上有幾分不自然,按照目前的格局,趙國首任中書令很可能是由溫彥博來擔任的,魏徵這麼說不是懷疑溫彥博嗎?不過衆人看去,溫彥博面上雲淡風輕,絲毫沒有慍色,果真有一方宰輔的氣度。

李重九點點頭,這也是歷朝歷代之患,歷史上最有名的中書令莫過於楊林甫,楊國忠了,二人堵塞言路,欺上而不瞞下,弄得舉國沸騰,唯獨將唐玄宗矇在鼓裡,原因就在這裡。

李重九沉思言道:“魏愛卿之言甚是,門下省諫議大夫確實當監督中書省之行事。”

魏徵言道:“但是門下省諫議大夫,不過正五品上,如何能質疑正二品的大員?”

李重九對魏徵這倔強脾氣,大感頭疼,說來說去還是要恢復門下省侍中之位,以與中書令分庭抗爭。李重九不由想到明朝爲了防止,取代中書省把握議政之權的內閣作大,是設了數名大學士相互肘制,以防止首輔專權。但這明顯不適合,將來的中書令,在李重九心底,就是要擔起蕭何曹規之職責,在自己領兵在外時,中書令坐鎮後方,處理好大小之事,若派人肘制,起了爭執,難道還稟告身在千里之外的自己裁斷。

但對中書令把持政令的危險,魏徵說得也不無道理。

李重九言道:“再命各郡郡守,監察御史有專折上奏,可不通過中書省,直承於孤,以防弊端,就如此定下。”

溫彥博,魏徵等人紛紛點頭,這倒是一個不錯辦法,衆人議論了一番,都是覺得沒有什麼太大的漏洞,皆不再有異議。

但令溫彥博,魏徵奇怪是,李重九似沒有與任何商議過,但這些制度卻是信手拈來,彷彿生而知之,難道這世上真的是有天降貴胄的奇才。

溫彥博,王珪等人都是這個時代的精英,但此刻也只有拜服二字。他們哪知李重九胸中這些觀點,都是唐宋明清數朝,君權臣權上千年鬥爭出來的結果。無數帝王將相殫精竭慮,也不過將這權力制衡之法,研究到這個地步,而李重九一下子就大步跨進,不費吹灰之力。

趙國制度就此定下,而文官們接着最關注的事了,誰官大,誰官小。

依照隋朝的官制,三省長官並在時,雖是同級,但尚書省尚書令位居門下省侍中之上,門下省侍中位居中書省中書令之上。實際上這也是三部的權位的體現。

李重九罷了門下省侍中,給事中黃門侍郎,尚書省尚書令後,文官之中,剩下中書令,尚書左右僕射,三人最尊的局面,換到過去,三人都可以稱之爲宰相了。

李重九當初開府建衙時,以溫彥博爲長史,陳孝意爲司馬,可謂文官之尊。

但現在李重九比當初開府建衙時,又攻下了太原,恆山,博陵三郡,三郡都是與涿郡相差不多的大郡,勢力擴充了一倍。事情也繁瑣許多,溫彥博,陳孝意二人總攬一切不再適合。

李重九稱帝在即,新的中書令,尚書左右僕射又是何人呢?

李重九看向衆臣,溫彥博等人都是微垂下目光,免得被李重九看出眼底的熱切。除了謀朝篡位的奸賊,哪個文官奮鬥了一輩子,夢想不是位居廟堂之上,位列臣班之首。

李重九頓了頓,看向了溫彥博。在另一個歷史上,溫彥博投奔李唐時,從中書舍人,遷至中書侍郎,最後於貞觀四年遷至中書令。

而與李重九工事數年來,以他的認識,中書令之任,溫彥博絕對當之無愧。(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本站)訂閱,打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第七百六十三章 變局(兩更合一更)第一百八十四章 攻與守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八章 變卦第四百三十一章 雪夜破敵第二十五章 河邊重見第七百三十九章 六宮之主第七百二十七章 江淮軍火拼第兩百三十章 河北諸強第三百九十五章 掩殺第五百二十七章 中二少年第兩百二十八章 收服遼西靺鞨第七百六十章 河南道大行臺第六百六十七章 國破(第二更)第八百四十章 先入關中者爲王(第二更)第七百八十三章 抓舌頭第七百六十章 河南道大行臺第三百五十一章 河東之爭第一百四十五章 繳獲第三百三十四章 鹽場與海船第三十八章 真人不露相第四章 恩威並濟第六百九十五章 情之所鍾第一百九十八章 圈套第五百六十二章 玄甲軍第七百一十九章 瓜洲之戰第兩百三十一章 名士來投第六百三十九章 官位升遷(第二更)第六百一十三章 爲了陛下第五百一十一章 兵精糧足第兩百七十三章 跋扈第三百四十一章正朔第二十七章 做人需留三分餘地第一百七十一章 宴無好宴第四百四十九章 戒嚴第八百二十六章 儲位第三百三十四章 鹽場與海船第八十九章 烏帕第五百二十五章 士商之爭第三十章 官窯脫身第三百零二章 靺鞨勇士第七百九十四章 大捷第一百一十五章 懷荒鎮新丁第三百七十九章 天時地利人和第四百八十九章 勢不可擋第六百五十三章 目標平壤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丈夫不可辱第一百一十四章 江山還是美人第六百八十三章 外交恐嚇(第一更)第三百六十六章 落難公主第七百一十三章 三門峽(第二更)第五百四十五章第三百三十一章 求將第四百一十四章 河北爭雄第一百七十九章 緩稱王第四百零五章 取士(第二更)第七百七十章 皇后和貴妃(第一更)第八百一十四章 河南烽火第一百四十六章 賊勢第一百九十七章 臥榻豈容酣睡第八百四十九章 唐趙對決(第二更)第七百二十三章 黃河之戰第五百八十九章 柳絮第七百四十三章 人心向背第三百七十九章 天時地利人和第六百二十章 封號不可輕授第五百七十四章 攻陷洛陽第六百一十八章 官位重於爵位第六百七十章 百濟稱臣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八百三十二章 伐唐決策(第一更)第六百四十七章 血戰烏骨嶺(第二更)第六百三十八章 肺腑之言(第一更)第四百八十九章 勢不可擋第十九章 牙尖嘴利的丫鬟第八百四十章 先入關中者爲王(第二更)第八十五章 大節小利第五百九十八章 李重九的家事第兩百一十一章 拉攏第六百一十一章 主僕二人第五百二十二章 昨日之事第八百零六章 李世民兵諫第五百零九章 土山臨城第四十章 少林寺總教頭第七百八十一章 白道第兩百零九章 變局第五百五十六章 綁架第五百三十三章 無定河第八百零一章 清白第五百八十二章 復仇(第一更)第四百八十章河北形勝(第二更)第六百章 身後功過第五百零三章 唐鄭大戰第四百七十九章攻心爲上(第一更)第兩百八十四章 天下之望第六十四章 貴女嬌氣第六百九十一章 暗流(第一更)第二十四章 鏢行天下第七百零四章 河陽攻防戰中第一百八十七章 屍山血海第六百六十六章 降則活,拒則死(第一更)
第七百六十三章 變局(兩更合一更)第一百八十四章 攻與守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八章 變卦第四百三十一章 雪夜破敵第二十五章 河邊重見第七百三十九章 六宮之主第七百二十七章 江淮軍火拼第兩百三十章 河北諸強第三百九十五章 掩殺第五百二十七章 中二少年第兩百二十八章 收服遼西靺鞨第七百六十章 河南道大行臺第六百六十七章 國破(第二更)第八百四十章 先入關中者爲王(第二更)第七百八十三章 抓舌頭第七百六十章 河南道大行臺第三百五十一章 河東之爭第一百四十五章 繳獲第三百三十四章 鹽場與海船第三十八章 真人不露相第四章 恩威並濟第六百九十五章 情之所鍾第一百九十八章 圈套第五百六十二章 玄甲軍第七百一十九章 瓜洲之戰第兩百三十一章 名士來投第六百三十九章 官位升遷(第二更)第六百一十三章 爲了陛下第五百一十一章 兵精糧足第兩百七十三章 跋扈第三百四十一章正朔第二十七章 做人需留三分餘地第一百七十一章 宴無好宴第四百四十九章 戒嚴第八百二十六章 儲位第三百三十四章 鹽場與海船第八十九章 烏帕第五百二十五章 士商之爭第三十章 官窯脫身第三百零二章 靺鞨勇士第七百九十四章 大捷第一百一十五章 懷荒鎮新丁第三百七十九章 天時地利人和第四百八十九章 勢不可擋第六百五十三章 目標平壤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丈夫不可辱第一百一十四章 江山還是美人第六百八十三章 外交恐嚇(第一更)第三百六十六章 落難公主第七百一十三章 三門峽(第二更)第五百四十五章第三百三十一章 求將第四百一十四章 河北爭雄第一百七十九章 緩稱王第四百零五章 取士(第二更)第七百七十章 皇后和貴妃(第一更)第八百一十四章 河南烽火第一百四十六章 賊勢第一百九十七章 臥榻豈容酣睡第八百四十九章 唐趙對決(第二更)第七百二十三章 黃河之戰第五百八十九章 柳絮第七百四十三章 人心向背第三百七十九章 天時地利人和第六百二十章 封號不可輕授第五百七十四章 攻陷洛陽第六百一十八章 官位重於爵位第六百七十章 百濟稱臣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八百三十二章 伐唐決策(第一更)第六百四十七章 血戰烏骨嶺(第二更)第六百三十八章 肺腑之言(第一更)第四百八十九章 勢不可擋第十九章 牙尖嘴利的丫鬟第八百四十章 先入關中者爲王(第二更)第八十五章 大節小利第五百九十八章 李重九的家事第兩百一十一章 拉攏第六百一十一章 主僕二人第五百二十二章 昨日之事第八百零六章 李世民兵諫第五百零九章 土山臨城第四十章 少林寺總教頭第七百八十一章 白道第兩百零九章 變局第五百五十六章 綁架第五百三十三章 無定河第八百零一章 清白第五百八十二章 復仇(第一更)第四百八十章河北形勝(第二更)第六百章 身後功過第五百零三章 唐鄭大戰第四百七十九章攻心爲上(第一更)第兩百八十四章 天下之望第六十四章 貴女嬌氣第六百九十一章 暗流(第一更)第二十四章 鏢行天下第七百零四章 河陽攻防戰中第一百八十七章 屍山血海第六百六十六章 降則活,拒則死(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