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再苦一苦瀛洲

“到了,應該就是這裡了……”

天啓十年十月十九日,當朱由檢已經準備着月底的大婚時,一艘掛着“大朙”旌旗的船隻抵達了一塊陌生的海域。

伴隨着一艘小船被放下,並且划向岸邊,五個穿着粗布麻衣,頭髮簡單束起的漢人在感嘆之餘,不免打量起了四周。

蔚藍的大海和細軟的沙灘沒有讓他們五人放鬆警惕,只因爲在他們面前沙灘的二十餘步外,是一片茂密的樹林。

“先把甲冑穿上。”

領頭的伍長對身後的四名弟兄招呼,而他們也紛紛點頭,將小船之中的甲冑分發。

厚實的布面甲被拿了出來,五人互相幫忙穿戴,很快便別好了腰刀,繫好了弓箭。

北軍的甲冑在這片陌生的大陸依舊適用,儘管是正午,但此地的氣溫並不比北直隸好多少。

“跟着我走。”穿好甲冑,伍長吩咐一句,隨後便帶着手下人沿着沙灘先搜索了一圈,然後警惕的進入了森林之中。

森林之中,生長着一些他們從未見過的植物,以及一些警惕的動物。

皇店用工人創造收益,然後交稅給御馬監和地方衙門。

“嗯……”聽完二人的話,楊文嶽微微頜首,只是不等他有別的舉動,一名布政使司的參議拿着紙條走進衙門會堂,恭敬作揖道:

曹鼎蛟聽了他的想法沒有發表什麼意見,而楊文嶽則是詢問道:“瀛洲開墾之田如何?北島府和苦兀開墾情況如何?”

楊炳文着急的來回走動:“我們上個月放飛的信鴿,父親應該早早收到了,並且很有可能已經發給了殿下。”

他手裡拿着兩張紙條,隨後抖落說道:“張守備昨日發現了怪流,大概從北邊吹向西,他走了百餘里,察覺可行後才返回,目前已經在返程的路上了。”

等所有人都穿好了甲冑,領頭的總旗官才喊道:

他雖然不如他父親,但駐紮的地方也是千挑萬選的。

楊炳文有條不紊的安排,劉主薄和另一守備見狀當即起身作揖,而在他們爲朱由檢的齊國事業做出貢獻的同時,身處瀛洲的楊文嶽卻同樣在爲他們擔憂。

一哨駐紮在被楊炳文取名爲“撒喇西島”的溫哥華島,另外一哨則是分爲五個總旗,分別跨海登陸北亞墨利加。

“另外南下的何守備遇到了弗朗機人的船,弗朗機人在北亞墨利加中部有城鎮,那裡可以買糧食。”

巡視半天不見土人,伍長也鬆了一口氣。

“嘭——”

一名隊長髮着牢騷,而他的想法便代表了衆人的想法。

探險隊從八月十九的北島府出發,原本是準備按照朱由檢繪製的地圖,往北沿着阿留申羣島一路向東前往北亞墨利加北部地區的。

“運給了朝廷六百萬石過後,算上損耗,府庫還有八百萬石。”

這不怪他,畢竟瀛洲今年田地總產出也就三千二百多萬石,其中二百多萬石還是番薯和馬鈴薯。

作爲大明抵達西海岸的第一人,這次探險隊的參將,楊文嶽的長子楊炳文先是命人分別向北、向南尋找返回大明的季風,其次將麾下兩哨兵馬分作兩部分。

楊文嶽草草安排了遷移的事情,心裡對遷移百姓去齊國也有些打鼓。

此地和各旗的距離只有一百里不到,如果各旗需要支援,他能乘船在五個時辰內前往支援。

八月的時候,楊文嶽就派遣了一個拱衛營和三十艘六千料船隻,裝載足夠的淡水和食物,種植上蔬菜,配合三千名船員和船工作爲探險隊,踏上了大明前往北亞墨利加的探險之路。

楊炳文不忍說下去,但主薄明白他的意思。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過程中累死的人也不在少數。

這麼一來,原本還能保持人均兩石米的瀛洲百姓,眼下就只能人均一石半了。

“好!”聽到兩條好消息,劉主薄攥緊了拳頭,同時舒緩了一口氣。

“父親派我來北亞墨利加是爲了殿下就藩的事情,若是這怪流只有一條,並且只能送我們來,不能送我們回去,那我們就犯了欺君之罪。”

他眼下擔心的不是土人對他們襲擊,而是擔心回不去大明。

緊接着布政司衙門的三人退下,只留下了楊文嶽和曹鼎蛟。

只是當他看向楊炳文的時候,楊炳文卻皺眉說道:“買糧的事情擱置,先不要接觸佛郎機人。”

楊文嶽說這句話的時候,語氣帶着一些惆悵,曹鼎蛟聞言也不免安慰道:

“這……何故?”劉主薄不解,楊炳文卻道:

朱由檢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遷移江南之民前往齊國。

左參政作揖解釋着,並說道:“除非有波及整個江南的大災,不然恐怕衙門每年只能吸引數萬移民。”

“先盈二百萬給朝廷,再命拱衛營出海捕魚。”

眼下十月已經過去,瀛洲今年的稅款達到了三十七萬餘兩銀子,田賦更是達到了九百萬石。

在當地土人的繪畫裡,島的東邊大陸上住着許許多多長着獠牙的人,這也是明軍登陸時爲何緊張的緣故。

“這一個多月過去,兆舉他們沒放回一隻信鴿,我心難安……”

楊炳文病急亂投醫,而主薄也皺眉迴應:

五個隊長和副總旗、總旗官圍在了一個火堆旁,衆人烤着身子的同時,也在看着手中的地圖。

“分出八百多兄弟出去雖然減輕了壓力,但這麼下去也不是辦法。”

只是從眼下來看,江南百姓對遷移瀛洲都尚且如此抗拒,更何況數萬裡海疆之外的齊國呢……

忙碌一個下午,伴隨着數百棵樹木的倒下,以及雜草的被清理,漸漸的一個營地開始形成。

“這地方看上去也沒有什麼好的,冷的要死,不如瀛洲,也不知道經略爲什麼要讓我們探查此地,現在也不知道怎麼回去。”

“就眼下這情況,府庫需要採購三百多萬石的番薯才能養活那二百餘萬勞改工。”

“雖說確實是這樣,但畢竟惡了當地的土人不好,我們畢竟還要返航。”

海浪在北島府的東山縣礁石上拍打,楊文嶽站在岸邊眺望東邊的大海,身後跟着的是瀛洲總兵曹鼎蛟,以及數千畝被粗耕過的田地。

一萬三千里,用牽星術和指北針,哪怕進入無風海域,僅憑搖櫓划槳,他們這六千多人都能憑藉蠻力在三個月內返回大明,更別提距離更近的瀛洲了。

儘管語言不通,但是靠着肢體語言和樹枝、沙灘的傻瓜式繪畫,探險隊還是從對方那裡得知了不少消息。

現在看來,那怪流完全就是往北亞墨利加吹動,如果他們不找到一條可以幫他們回去的怪流,恐怕要被困死在這蠻荒之地。

外出打獵的狩獵隊帶着兩隻山羊和一頭麋鹿返回了營地,這些肉足夠這上百人吃兩頓。

“船工回去把東西運來,我們在就近紮營。”

“是!”

無奈,他只能派船隊分爲兩支,分別北上南下,尋找可以送他們回大明的“怪流”。

“若是真的沒有辦法,我們便只能對土人下手了……”

“經略……”曹鼎蛟看出了楊文嶽的窘迫,想開口讓楊文嶽向朝廷表明瀛洲的難處。

他們這次探險的船隻,只是六千料的武裝商船,比不得海軍的軍艦。

身旁的四人聞言,紛紛跟着呼出一口濁氣,隨後在伍長的帶領下返回了海灘,並拿出響箭對空中射出。

移民靠天,如果天下太平,那沒有人願意離開故土。

“按照這圖上所畫的,我等應該在這個位置。”

瀛洲尋找鳥糞島較爲容易,每天都能看到皇店的九千料大船,一艘艘的運送鳥糞抵達瀛洲,再把工廠製成肥料運往大明,水泥和礦產也是同樣。

“楊參將、劉主薄,好消息!”

“不出意外的話,在明年開春前,應該能粗耕到四千萬畝。”

布政司的左、右參政都是燕山畢業,對於各種數據信手拈來,因此不用翻文冊便能回答:

“合約九十七萬左右,江南的百姓遷移難度太大……”

然而當探險隊駛出北島府後,便根據鳥羣和風向,探明瞭“北太平洋暖流”,並藉助暖流一路向東。

先回答,再說困難,這是大部分燕山官員受到的政治教育,而楊文嶽聽後也沒有辦法。

如果加上瀛洲本土百姓幫官府屯墾的民屯糧,田賦總數是達到了一千三百餘萬石。

說白了他們是大明前往北亞墨利加的第一批人,來的時候藉着怪流,每日能走四百多裡,因此衆人心裡都很高興,以爲返程的時候,怪流會變了風向送他們回去。

相較於前往大陸之上探險的各旗人馬,此刻作爲探險隊參將的楊炳文卻頭疼不已。

楊炳文把軍令都搬出來了,主薄也沒有辦法,只能低頭嘆息一聲。

船隊在九月二十一日抵達這片陌生的地方,隨後在短短半個月的時間裡將島嶼探索一空。

由於水泥場、化肥場和礦場的興起,瀛洲本土近五十萬人都涌入了其中,創造出了大量資源。

僅憑三十艘六千料武裝商船,還有不到兩千的步銃和一百門火炮,就想和西班牙人在這美洲爆發衝突,楊炳文還沒傻到這種程度。

“江南富碩,哪怕遭遇大災也難以遷移,更別提今歲是安康之年了。”

“聽聞小西洋戰事即將結束,我準備向殿下請調一員海軍大將來專職渡海移民之事。”

“國朝用貿易使得佛郎機退往小西洋以西,若是他們得知北亞墨利加也出現了我大明的身影,恐怕會先針對我們。”

步塘之中的衆人竊竊私語,帶着忐忑不安和警惕的心情,在這樣的私語之中,漸漸將距離海灘十里以內的地方摸索了一個遍。

楊炳文想到了利用撒喇西島上的撒喇西人,至於四夷館的人能不能學懂對方的語言,這點他並不擔心。

瞥了一眼那湖水,確定沒有什麼水中異獸後,五人開始大膽的沿着湖北上搜尋,期間也有人開口說話:

“希望這裡的土人和北面那個島上的土人說的不一樣,沒有那麼兇殘。”

年僅二十歲的楊炳文顯得十分年輕,他和楊文嶽在眉眼間有幾分相似,但此刻的他正焦急的在微弱燭火面前來回走動。

二百餘萬幕府戰敗勞改工的勞力是十分可觀的,從去年臘月到現在,不過十一個月的時間,居然粗耕了三百多萬畝耕地。

除非楊文嶽找到其他可代替的大量輔食,不然瀛洲糧價必然會被炒高,而沒有糧食可吃的勞工和百姓就會動亂。

“經略,京城飛鴿傳書,命瀛洲再盈出二百萬石米麥送往京城,以解山陝糧荒……”

楊文嶽向朱由檢彙報的內容十分簡潔明瞭,但現實中卻坎坷複雜。

楊文嶽和曹鼎蛟走回了東山縣衙,並對着布政司的左右參政詢問。

“讓下面的人好好安營紮寨,順便在海邊煮鹽,打些魚獲來製成魚乾。”

“萬一各旗遇到襲擊,那我們……”

雙方倒是沒有爆發什麼衝突,探險隊選擇在船上和沙灘不遠處紮營。

實際上如果他們能有一個類似顏思齊、李旦這樣經驗老道的人領隊,眼下根本不會擔心返程的事情。

一些船工聞言,當即用那十餘艘小船返回大海,向着那六千料船隻踏上返程。

“讓四夷館的人好好學撒喇西人的話,然後在兩個月內,帶撒喇西人去南邊買糧食。”

“府庫還剩一百餘萬石,加上收割的一千三百餘萬,合計近一千五百萬石。”

“應該沒問題了,可以回去通知船上的人登陸了。”

並不算大聲的響箭爆竹聲響起,而這聲音響起過後不到一刻鐘的時間,停留在海上的那艘六千料大船開始陸續放下一艘艘兩三丈的小船。

說難聽些,他們糧食、裝備都不足,若是兩方在這裡爆發衝突,那吃虧的一定是明軍。

主薄有些無奈,可楊炳文卻皺着眉停下腳步:

“出發前父親說過,最好不要和土人爆發衝突。”

楊炳文看得清楚,他知道西班牙人不敢得罪朝廷,但眼下他們在北美,在西班牙人的地盤。

如眼下的這一旗兵馬,便是五旗之中的一支,而他們會分別建立五個小規模的木堡,等待楊炳文的指令。

也是因爲瀛洲這便宜的勞動力,大明的肥料數量和水泥數量才能激增。

“張守備他們北上七日,想來走了兩千餘里,但按照他們信鴿回信來看,北邊越走越荒蕪。”

他們花了三十二天的時間,從北島府北部,阿留申羣島南部,順着暖流抵達了後世北美洲的溫哥華島,並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和當地土人接觸。

也在他們選定駐紮營地不久後,船工們帶着許多工具和紮營的輜重返回沙灘,而總旗官也帶人從沙灘一直砍樹,向着預定的營地前往。

“可此一時,彼一時……”主薄還想再說,而楊炳文當即擡手製止:

楊文嶽倒是不擔心把這些人累死,比起他們的死,他更在意移民齊國和瀛洲賦稅的情況。

“暫時先做着吧,標準不要停,若是田地不夠,就多多開辦工廠,把瀛洲的農民趕到工廠去,把田地留給遷移來的百姓。”

“這地方雖然白天和遼南差不多,但晚上倒是沒有遼南那麼冷。”

“漢家百姓的遷移有多少人了?”

“鍾文,你說我們走沿岸北上返回瀛洲行不行?”

楊文嶽轉身走向了不遠處的東山縣,曹鼎蛟緊隨其後,二人一前一後的走着。

“若是這種時候我們不能回去,那不止我們有難,便是我父親……”

“不用說了!除非山窮水盡,不然我不會違背軍令。”

“是!”聽到楊文嶽下令,會廳內四人紛紛應下。

總的來說,瀛洲已經被壓榨到了極限,不過即便如此,瀛洲百姓的生活,依舊比幕府時期要好得多得多。

按照他們的速度,估計不出四年,瀛洲耕地能漲到五千萬畝,達到十九世紀末的高度。

總旗官用樹枝指明瞭地圖上他們所在的方位,而這個方位所代表的,便是二百多年後的西雅圖。

“再兇殘也擋不住刀劍!”

楊炳文他們亂了心神,這主要也是不瞭解大海的緣故。

“今年給朝廷運了六百萬石米麥後,府庫裡還剩多少?”

在他們面前,作爲探險隊主薄的一男子也皺眉說道:

“軍中糧食只有不到三個月的配給了,哪怕我們日日狩獵,恐怕也經不起這麼消耗。”

楊文嶽緊皺着眉頭,似乎在爲難。

他對航海不熟悉所以驚慌,可打仗是他的強項,他能冷靜分析戰局,所以他不想這麼快接觸西班牙人。

“再盈二百萬石?!”聽到這話的左右參政和曹鼎蛟不免有些吃驚,緊接着他們都看向了楊文嶽。

楊文嶽坐下詢問左右參政,二人也先後回答道:

這是楊炳文第一次脫離自家父親單獨領兵,若是在陸上還好,但這是在海上。

“等張守備的船回來,買好了糧食我們就出發。”

他們向裡搜索的三裡左右的距離,並沒有發現什麼土人,而是見到了一個十分寬闊的大湖。

“雖說按照殿下的“海圖”,從此地返回瀛洲不過一萬三千里,正常行駛頂多兩個月,但如果半路上迷了路,那糧食一吃完,全軍都得葬身大海……”

空地上搭建了帳篷,而軍中的伙頭隊開始準備晚飯。

“如果這樣都不能安穩地方,那該鎮壓就鎮壓,不要心慈手軟!”

這些小船帶着足夠多的人向着沙灘駛來,在一刻鐘後被沙灘上的明軍接應,紛紛上岸。

一些船上種植的蔬菜被翻炒,清理好的山羊和麋鹿被架起來炙烤,撒上用小刀磨出的鹽晶粉末,還有那便宜的幹辣椒粉,一時間香氣瀰漫。

至於總旗官則是接見了那名伍長,然後按照他描述的地形,最終在距離沙灘一里的地方選定了駐紮地。

即便是眼下,大明的移民主力也是受了旱災的山、陝兩省之民。

一袋軍糧被分別倒入好幾個蒸籠之中,緊接着是醋布也被人丟到了大鍋裡熬煮,剩下的鹽晶被人蒐集了起來。

幾個月的相處,雖說達不到撒喇西人的程度,但簡單溝通應該是沒問題的。

只是不等他們感嘆太久,熱騰騰的鹿肉便被端了上來,一羣大老粗也忘記了剛纔的抱怨和埋怨,對着鹿肉開始大快朵頤了起來。

抱怨之中,坐在木墩上的總旗官也不免感嘆了一句,而他這話也贏得了大部分人的認同。

“按照昨日金鉉讓人發來的文書,北島府耕地已有八十二萬餘畝,苦兀粗耕千餘畝,瀛洲耕地總數三千八百餘萬畝。”

一個佔地一畝的荒地被他們很快清理出來,砍下的樹木也被他們剝皮堆放在角落。

好不容易記錄好了見聞,並且建立好了一個三畝大小的木堡,楊炳文卻發現那送他們前來北亞墨利加的“怪流”卻不能送他們回去。

好在這時,木屋外傳來了急促的腳步聲,而下一秒木門被推開,出現的是一名臉被凍紅的守備。

“眼下之所以沒有信鴿,估計是距離太遠了。”

也就是說瀛洲米麥年產也就三千萬石,原本盈了六百萬石給遼東,就有些難以爲繼了,現在京城又讓盈二百萬石。

曹鼎蛟說的這些,實際上楊文嶽都明白,他主要還是關心過深,畢竟楊炳文是他長子。

“這我會去救援他們,你不用擔心。”楊炳文打斷了對方,很有自信的搶答。

“還是沒找到,這麼遠的距離,便是信鴿也飛不了……”

一時間、上岸者不下百人,不過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是船工,只有不到六十人是明軍,而這些明軍上岸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穿戴甲冑。

只可惜,他還沒說出口,楊文嶽就皺着眉開口道:

能進四夷館的人,大部分都是有語言天賦的人。

只可惜,海軍將領大部分都在小西洋作戰,而顏思齊和鄭芝龍、劉香三人又前往了京城,因此楊文嶽才只能安排瀛洲拱衛營的人來執行探索北亞墨利加的任務。

“更何況他們帶足了半年的糧食和煤炭,在海上可以煮海爲水,加之船上有菜田,大抵不會有問題。”

“經略放心,我問過市舶司的人,如此規模的船隊出海,一般不會遇到什麼意外。”

微弱的燭火在撒喇西島最南部的沿海平原上,這平原的面積並不大,僅有幾平方公里,並且充滿了樹林。

曹鼎蛟見楊文嶽不說話,便小心翼翼的說道:

“今年還好,若是明年還如此,那恐怕要餓死不少人……”

他的話,楊文嶽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端起茶杯,看着杯中茶水感嘆:

“餓死瀛洲百姓,總比餓死我大明百姓要好。”

“再苦一苦瀛洲,等耕地多了,自然就好了。”

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564章 西征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102章 打腫臉充胖子的好皇兄第57章 解決兵員第91章 人間慘狀(七千字大章)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118章 局勢大好第173章 國事艱難第620章 國債第37章 浙兵戚金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266章 多方震動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64章 孜孜不倦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580章 齊國募民第627章 兩相對照第351章 憫農者厭農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485章 大勢所趨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635章 故友相見第86章 上架感言第76章 浙黨勢大第259章 內安外擴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214章 圍殺黃臺吉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607章 師徒相悖第164章 事畢第528章 穩中向好第542章 局勢紛亂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456章 八里堡之戰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4章 一年換三帝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493章 無法替代的貿易伙伴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507章 烏合之衆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70章 真實的滿清八旗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8章 初嘗權力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114章 整頓畢節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317章 旱情不斷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國恨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186章 明金佈局第302章 內外有難題第575章 天無二日第294章 掃北大捷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當官第381章 朱由校站臺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593章 未雨綢繆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138章 直搗巴約部第75章 回京第47章 國之柱樑孫傳庭 忠心耿耿洪承疇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616章 債多不壓身第13章 恐怖的遼響數量第78章 葉向高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亞歐戰爭
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564章 西征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102章 打腫臉充胖子的好皇兄第57章 解決兵員第91章 人間慘狀(七千字大章)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118章 局勢大好第173章 國事艱難第620章 國債第37章 浙兵戚金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266章 多方震動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64章 孜孜不倦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580章 齊國募民第627章 兩相對照第351章 憫農者厭農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485章 大勢所趨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635章 故友相見第86章 上架感言第76章 浙黨勢大第259章 內安外擴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214章 圍殺黃臺吉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607章 師徒相悖第164章 事畢第528章 穩中向好第542章 局勢紛亂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456章 八里堡之戰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4章 一年換三帝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493章 無法替代的貿易伙伴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507章 烏合之衆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70章 真實的滿清八旗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8章 初嘗權力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114章 整頓畢節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317章 旱情不斷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國恨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186章 明金佈局第302章 內外有難題第575章 天無二日第294章 掃北大捷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當官第381章 朱由校站臺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593章 未雨綢繆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138章 直搗巴約部第75章 回京第47章 國之柱樑孫傳庭 忠心耿耿洪承疇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616章 債多不壓身第13章 恐怖的遼響數量第78章 葉向高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亞歐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