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大勢所趨

第485章 大勢所趨

“回來了?”

“嗯……”

八月,隨着朱輔炬幫忙張李氏安家,他的名聲也漸漸在鹿臺縣地界響亮了起來。

原先一些還在躊躇的遺屬也都找他幫忙,因此他忙忙碌碌到了八月二十,才把鹿臺縣那八家遺屬給安置好,不過這麼一來,也就耽擱了他自己的事情。

原本商量好約見媒婆,結果事情被朱輔炬耽擱了,因此他的婚事也只能推後了。

“你這收拾東西是要幹嘛去?”

望着自家兒子回家後就開始忙裡忙外,朱存林好奇詢問,但朱輔炬卻無奈道:

“九月初四就要收假了,我算了算路程和時間,估計後天一早就要出發。”

“不能晚兩天再走?你這忙前忙後的,也是爲了都督府辦事,他們不能多放你幾天假期?”

朱存林一聽朱輔炬要走,瞬間就不高興了起來。

朱輔炬放假四個月,但是有一個月在回家的路上,一個月幫着陣亡將士的遺屬安家,現在距離收假還有半個月他又得出發。

細細算下來,朱輔炬在家裡的時間也不過一個半月罷了。

朱存林不高興是正常的,但朱輔炬卻不能按照他的話辦,只能苦笑道:

“軍中人人如此,我今日幫他們,說不準以後也有人幫……”

“嗤!”朱存林‘嗤’了一下嘴,示意他不想聽這種不吉利的話。

朱輔炬見狀也閉上了嘴,但朱存林卻不再說他了,只是埋怨着都督府道:

“這都督府,賞銀給的多,也不欠餉,什麼都好,就是這遺屬安置的事情,怎麼就不能安排人來做呢?”

“安排人我們反而不放心。”朱輔炬搖了搖頭:

“畢竟是在一個戰場流過血的,同袍都信不過,還想信地方的官員,這未免有些異想天開了。”

“伱有理,等會你自己和你娘說吧。”見說不過朱輔炬,朱存林只能搖頭進了院子。

等朱秦氏買菜回來,瞧着已經被裝得滿滿當當的兩輛馬車,她立馬就試探性問道:“怎麼?要走了?”

“嗯,後天一早就要走,不過現在調回了陝西,一年有一個月年假,下次我騎馬回來,頂多半個月就能跑個來回,每年能留家半個月。”

朱輔炬解釋着,順帶說了些讓自家孃親安心的話。

“那就好,在寧夏當兵也安全……”

朱秦氏倒是沒有朱存林那麼多事情,只是覺得相比上直,在已經成爲腹地的寧夏當兵要安全許多了。

這些日子他看着自家兒子幫着其它遺屬忙前忙後的,心裡也不免擔心他再上戰場。

鹿臺縣去了九個人,就回來她兒子一人,這已經算是祖宗保佑了,誰知道下一次能不能安全回來?

“你要走的話,娘攔不住,就是等會飯後和娘去街上買些東西,趁這兩天做些餅子,你走的時候帶着去。”

“好!”

朱秦氏和朱輔炬聊了聊天,隨後便去廚房忙活去了。

回家的時間總是很短暫,剩下的時間裡,朱輔炬和朱秦氏做了些餅子,吃了些家常飯,然後就晃悠着來到了出發的那一天。

朱輔炬駕着兩輛馬車離開了,朱存林和朱秦氏站在鎮子的西門看着他漸漸走遠,雖然沒有揮手告別,但也一直瞧着他身影消失不見,然後才轉身回家。

坐在馬車上的朱輔炬也時不時回頭,直到看不見家鄉,才放下了心思,繼續駕車向着寧夏趕去,最終消失在了府道的地平線上……

“嘭!”

在朱輔炬踏上歸途的時候,清脆的銃聲在幾乎同一時刻響起,只不過銃聲響起的地方不在大明,而是在遙遠的南崑崙府。

天啓十一年的八月二十二日,距離登陸利未亞已經過去了七十二天。

七十二天的時間,利未亞南部的小鎮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曾經破舊的小鎮被集中改造,南部爲數不多的樹木被明軍砍伐後,修建出了一座明代風格的集鎮。

那被砍伐的樹林此刻正被一個個坳黑的崑崙奴清理爲耕地,埋在土裡的樹根和土地之中的碎石不斷被清理。

這羣崑崙奴,他們本該因爲戰敗而被其他部落殺戮,但閻應元的仁慈拯救了他們。

閻應元答應了他們,只要他們每個人爲大明開墾十畝耕地,就可以放他們回自己的部落。

這樣的條件對於往往戰敗就會被殺的崑崙奴來說,簡直就是天大的好事。

只是七十二天,閻應元就用船隊所帶來十分之一的商品,拯救了一萬四千多名崑崙奴。

按照要求,他們要爲南崑崙監察使司開墾十四萬畝耕地,而此刻的他們也是正在這麼做的。

當然,一萬多人裡,難免會有一些別樣心思的人,他們有的試圖偷竊食物,還有的試圖逃跑,但他們都被崑崙縣四周的明軍騎兵擊斃。

大明是很守承諾的,說開墾十畝放人就放人,但如果沒有開墾十畝土地試圖偷跑,那明軍只能送他們去見他們的祖靈了。

“皕亨兄、你說這羣人給自己幹活不行,給我們幹活倒是積極。”

還是集鎮的崑崙縣門口,一名騎着馬的官員對旁邊的閻應元閒聊,閻應元同樣騎在馬背上,用千里鏡看着那名被擊斃帶回的崑崙奴屍體,不由搖了搖頭,而旁邊的官員也輕嗤道:

“果真蠻夷也,大明救了他們,只需要他們老老實實開墾十畝地就能贖身回家,他們卻還想着偷跑。”

“按照這速度,估計臘月前崑崙縣能有五萬崑崙奴,按照他們的速度,應該能在吳監察使抵達前,粗墾出五萬畝耕地。”

粗墾也就是簡單的火燒野草爲空地,然後將樹根、石頭從地下挖出。

這樣粗墾過後,則是開始堆肥,養地一年後開始耕種。

閻應元這七十幾天走訪了南利未亞的大部分地區,總的來說這塊土地還是比較適合種玉米,水稻和小麥固然更好,但在這塊地方雨季、旱季分明。

在雨季,種植小麥和水稻沒問題,可是旱季好幾個月不下雨,對於水稻這種需要大量水分的作物來說,影響很大。

不過,這也不是說完全不可以耕種,而是需要建設大量的工程來滿足農業用水,例如閻應元就準備再崑崙縣四周修建水庫和蓄水池,然後耕種小麥和水稻。

崑崙縣自然條件優越,氣候好、光照長、天災少、土地肥,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只要有足夠水源,發展水稻種植應大有作爲。

按照閻應元估計,只要有充足的人力,加上小西洋監察使司送來的糧食,他們完全可以以每年幾萬畝的速度擴張,種植水稻。

“我們的糧食還有多少?”

“十七萬石,按照目前崑崙奴的增長數量,我們應該能撐到明歲四月。”

閻應元詢問起了糧食的問題,因爲這關乎於南崑崙監察使司能馭使多少崑崙奴。

十七萬石,這些糧食足夠眼下兩萬多軍、民、奴吃一年,但是考慮到崑崙奴增長的速度,估計這批糧食只能支持他們到天啓十二年的四月份。

不過還好吳阿衡會在臘月帶着船隊和新一批的工匠抵達,帶來二十幾萬石糧食。

至於畜力,這就要靠徐霞客了從歐洲帶來了。

“明年年底,估計能開墾出三萬畝耕地,等吳監察使抵達,也可以向朝廷請求移民了。”

閻應元很清楚,沒有移民,大明終究無法長久的統治利未亞。

聽聞他的話,旁邊的官員也點頭應下了。

“北邊的礦區怎麼樣?探查到了嗎?”

談完田地移民的事情,閻應元調轉馬頭,不準備看開墾田地的戲碼,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礦區上。

對於他的詢問,旁邊的官員也笑道:“自然,都找到了,按照這些礦區的規模,恐怕開採一百年也不一定能開採完,最少每年能產出四五萬兩黃金,十幾萬兩白銀。”

“我算是明白殿下爲什麼要在這萬里之遙的地方設立監察使司了,不僅僅是爲了監察諸藩,還爲了這數之不盡的金銀!”

說起黃金白銀,這名官員激動的攥緊了馬繮,因爲這樣產量的黃金白銀,代表了南崑崙監察使司在大明的地位。

相比較之下,閻應元倒是顯得十分淡定。

他乘騎馬匹巡視了崑崙縣一圈,然後對守備鬆懈的地方指點,隨後才返回了自己那五進五出的監察司衙門。

同樣的,也在他返回衙門的時候,萬里之外的印度廝當也無比熱鬧。

“鐺鐺鐺……”

九月的印度廝當潮溼悶熱,曾經的亞南城,此刻也改了名字,成爲了福國的王都洛陽城。

叮鈴作響的港口鈴鐺響起,隨之出現的是一支抵達洛陽港的龐大船隊。

當船隊抵達港口,並且靠岸放下船梯,前來迎接船隊的,是福王世子朱由菘。

或許是經過了戰火的洗禮,朱由菘雖然看上去還有些鼓鼓囊囊的,但眉宇間總歸有了些膽氣。

“福王世子朱由菘,代父前來迎接吳監察使。”

當船梯上走下一道熟悉的身影,朱由菘當即對着這人行禮了起來。

這人,便是正在趕往南崑崙的吳阿衡,而此刻的吳阿衡不僅要擔負起發展南崑崙的擔子,還需要負責將船隊之中,諸藩遷移的工匠人口進行交接。

下了船梯,他與朱由菘四目相對,當即回禮:“南崑崙監察使吳阿衡,參見福王世子,這是福王殿下向朝廷遞交的遷移文書。”

“按照文書所示,朝廷向福國遷移各類工匠三千四百名,連帶其家屬一萬五千六百二十七名,外加上遷移的自耕農兩萬四千六百人。”

朱常洵終歸得了萬曆皇帝的寵愛,手中的銀兩也是諸藩之中的佼佼者。

自他就藩以來,他就先後向朱由檢遞交了三份遷移文書,前後遷移工匠五千多人,家屬兩萬多人,自耕農五萬多人。

這近八萬百姓的遷出,並不是因爲朱常洵想要成爲大明對外遷移的頭號選手,而是爲了他的一己私慾。

自從朱常洵來到印度廝當,並且拿到了福國的兵權和行政權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想着怎麼治理國家,而是想着怎麼建造自己的福王府。

利用手中的三營兵馬和福國三百二十七萬土人百姓,這廝幾乎踩着《大明會典》的紅線建造起了福王宮。

對此,朱由菘雖然時常勸阻,但往往只會遭來朱常洵的呵斥。

時間長了,朱由菘也就懶得說自家父王了。

倒是由於朱常洵的暴虐,許多有本就有反意的土人開始煽動其它土人造反,而對於這些造反,朱由菘只能選擇帶兵鎮壓。

不過話說回來,三營九千多兵馬,想要統治三百多萬人口的福國,不免有些自大,因此朱由菘雖然平叛成功,但福國的三營兵馬也死傷不少。

爲此,朱常洵只能不情願的從國內招募移民,給了朝廷足夠的遷移銀,然後遷移大量百姓前來。

這些百姓抵達後,男丁往往會被委任兵馬司和地方官府衙役,以及地方府縣的官職。

福國的疆域約十一萬平方公里,和後世的浙江差不多大小,但耕地主要聚集在河道和沿海。

盧象升將福國劃分爲五府三十縣,因此福國的九千兵馬,實際上只能以三百人的數量分散在三十個縣中。

由於語言不通,沒有自己人,因此朱常洵治理起國家十分吃力,所以才遷移了大量的百姓,並從中選拔出了不少識字的人作爲官員。

時間一長,福國的統治倒也面前穩定了,而目前來說,福國的稅收只有兩塊。

一個是田賦,一個是商稅。

福國雖然不大,但耕地卻有一千七百多萬畝,而他們的田賦也是效仿朱由檢在四川實施的新政,採取了廢除所有雜項,只收取十賦一的田賦米麥。

這一千七百多萬畝耕地,在一年三熟的情況下,畝產基本能保證每畝兩石,所以福國在田賦上的歲入是三百四十萬石。

至於商稅,福國和所有諸藩國一樣,商稅高度依靠大明在福國境內的皇店,皇店每個月向福國繳納的商稅則是一萬四千八百兩,一年下來估計能有十七八萬兩銀子。

對於養兵九千的福國來說,每年需要拿出二十萬兩養兵,十五萬兩養官,因爲他們還需要賣出米麥來換取銀子。

能吃下三百四十萬石米麥的,只有大明,但由於印度米口感不行,因此福國的米只能以二百文一石的價格出售。

這麼算下來,實際上福國每年的結餘也能有三四十萬兩銀子,但由於朱常洵的挑嘴,因此他要吃的米都得從大明進口。

除了米以外,還有各種綢緞、瓷器也不用多說。

對於朱常洵這種在大明被限制了十幾年的藩王來說,當自己總算能翻身做主人時,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把以前不敢幹的事情全部幹了一遍。

營造王宮,圈狩獵場,開設御馬監爲他專門養大明的一些牛羊馬匹和牲畜家禽,以此來滿足他的口腹之慾。

朱常洵根本就不處理國事,每天只會帶着一千兵馬去遊獵,國事全部丟給了朱由菘,而朱由菘不僅要負責帶兵打仗,還要負責處理國事,最後還得負責建造王宮。

可以說,來到福國就藩後,朱常洵是享福了,但朱由菘卻比在大明時更累了。

吳阿衡看得出朱由菘的疲憊,一時間不免有些心疼這個福王世子。

他已經去過周國和蜀國,可以說,相比朱常洵的不負責,老周王朱肅溱和周王世子朱恭枵,以及周王世孫朱紹烔等人是確確實實在經營周國。

不僅如此,蜀王朱奉銓也是在確確實實的經營蜀國。

周國、蜀國、福國、楚國、秦國、晉國、趙國這七個強藩之中,目前看來,吳阿衡只覺得周國潛力最大。

朱肅溱三人目前已經將周國六府三十五縣安插了周國的宗室子弟,並且以宗室子弟加入軍隊來擴充軍隊。

他們沒有着急遷移百姓,而是主要遷移一些懂文識字的秀才和工匠,以此來統治周國治下的四百萬土人百姓。

按照周國的潛力,哪怕日後它拉出五萬大軍,吳阿衡也不覺得奇怪。

爲了不讓周國一家獨大,吳阿衡只能對朱由菘提點道:

“世子,雖說有些話不該說,但如此馭民,總歸會適得其反的。”

“還是應該多學些經世之道,以免朝綱混亂。”

“謝吳監察使教誨……”朱由菘又何嘗不知道不能這麼勞民傷財,可離開了大明,朱常洵也就不把其它人放眼裡了。

別說他,就算是盧象升來告誡,恐怕也攔不住朱常洵修建宮殿的舉動。

盧象升都管不了,他又拿什麼來管?

“對了,本官此次前來,不僅僅爲了輸送工匠移民,還有一件事要和世子商量。”

吳阿衡說起了正事,朱由菘一聽當即回禮:“監察使請說。”

“朝廷開設南崑崙監察使司,而建設南崑崙監察使司又需要大量耕地。”吳阿衡說出了南崑崙的事情,繼而道:

“人力的話,當地倒是不缺,但是糧食就比較缺乏了。”

“因此,本官想和印度廝當的諸藩簽訂貿易的契約,南崑崙監察使司每年會向諸藩各國購買一定數量的糧食,總數會一直增長,福國的貿易量暫時定爲五萬兩。”

吳阿衡說出了糧食貿易的事情,而之所以他要和諸藩商討糧食貿易的事情,也是朱由檢的吩咐。

印度廝當的皇店沒有實力收購幾千萬石的稻米,原因是路途太長,皇店無法把糧食運往大明,因此印度廝當的諸藩糧食,大多都是被當地的皇店運往舊港府,然後製成飼料發完大明。

雖說得了幾千萬石飼料,但每年的支出也是上千萬兩銀子。

這麼做,大明從印度廝當獲取的銀子還是會迴流到印度廝當,這並不符合大明的利益。

因此,讓不斷開採金銀礦的南崑崙監察使司來承擔一部分壓力,就顯得尤爲重要了。

“感謝監察使,只是這印度廝當的稻米口感不佳,而且從福國運往南崑崙,恐怕稻米半路就發黴了……”

朱由菘有心討好吳阿衡,以此想讓福國日後再朝中有人,因此善意的提醒了起來,但吳阿衡聞言卻笑着說道:

“無礙,福國的糧食主要供給東崑崙府,另外黴變的糧食會製成飼料、化肥,這些東西都對南崑崙有用。”

“如此,那福國就卻之不恭了。”聽到吳阿衡這麼說,朱由菘鬆了一口氣。

二人在碼頭起草了一份貿易契約,然後各自按了手印。

契約的貿易時限是十年,十年後視情況再確定是否簽訂。

弄完了契約,吳阿衡看向了還在使用冷兵器的福藩兵馬,不由善意提醒道:

“世子可以準備一些銀子,不出意外的話,過幾個月齊王殿下就會讓五軍都督府售出大量步銃和火炮。”

“謝監察使提醒。”聽到吳阿衡提供的好消息,朱由菘鬆了一口氣,而吳阿衡也轉頭看向了港口。

只見所有工匠百姓已經都下船了,而空船也裝上了皇店準備的物資。

“事情既然已經敲定,那本官就不久留了,告辭。”

“監察使慢走”

二人一走一送,朱由菘很快將吳阿衡送回了船上,然後聽着耳邊的號角聲,便親眼看着這龐大的船隊從洛陽港口離去。

也就在他眺望的時候,碼頭遠處傳來了馬蹄聲,朱由菘轉頭看去,果然看見了帶着騎兵策馬而來的朱常洵。

“父王……”

“吳阿衡那廝走了?”

朱常洵策馬而來,朱由菘見狀行禮,而他則是看着離去的船隊詢問朱由菘。

“是走了,另外還簽訂了糧食的合同,日後南崑崙監察使司會每年向我福國購買五萬兩的糧食。”

“另外父王,宮殿是否要停一下,吳監察使說朝廷很快就要鬆開步銃和火炮的貿易了。”

“有了步銃和火炮,我們才能更好地鎮壓叛亂。”

朱由菘知道自家父親喜歡聽什麼話,而朱常洵一聽要停下宮殿建設,第一反應就是不行,但一聽到可以購買火炮、步銃,他還是一咬牙點了點頭:

“你自己安排吧,另外讓人寫信問問渠兒和樺兒他們什麼時候畢業,若是畢業,立馬回福國。”

“是……”聽到朱常洵的話,朱由菘鬆了一口氣。

在這種事情上,他總歸沒有糊塗,如果錯過了步銃和火炮的購買時間,恐怕周國和蜀國的國力就真的要超過他們了。

朱由菘在想福國九千兵馬需要多少步銃和火炮,而朱常洵也準備調轉馬頭回宮,但也就在這時,一個塘騎從遠處策馬而來,在兩父子面前停下,翻身下馬。

“稟殿下,南虜出兵劫掠蜀國,蜀國請援!”

(本章完)

第605章 碎葉城西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86章 上架感言第615章 四方紛亂第20章 索要羽林三衛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當官第160章 整頓山西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157章 羣臣逼宮第627章 兩相對照第285章 生擒朱由檢第612章 金鉉返京第517章 走山訪水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234章 南洋自古以來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437章 揉碎牡丹鋪牀前第214章 圍殺黃臺吉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596章 今歲打老虎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582章 蠢蠢欲動第135章 打得一拳開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191章 生擒徐鴻儒第80章 少年縱馬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258章 河西見聞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238章 罷黜百官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565章 父債子償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655章 番外篇(三) 小國難爲第607章 師徒相悖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571章 古井無波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386章 殺紳分地第387章 明貶實保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512章 大國寡民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275章 葉向高的提議第545章 社交達人朱慈燃第546章 齊王擺爛第266章 多方震動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629章 調教家兄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10章 局勢艱難第144章 北沙河血戰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346章 晚明科學家王徽第91章 人間慘狀(七千字大章)第537章 以進固穩第438章 建虜來犯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37章 浙兵戚金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596章 今歲打老虎第412章 開發東北第569章 中秋佳節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140章 大勝之勢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232章 率先中興的大明財政
第605章 碎葉城西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86章 上架感言第615章 四方紛亂第20章 索要羽林三衛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當官第160章 整頓山西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157章 羣臣逼宮第627章 兩相對照第285章 生擒朱由檢第612章 金鉉返京第517章 走山訪水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234章 南洋自古以來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437章 揉碎牡丹鋪牀前第214章 圍殺黃臺吉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596章 今歲打老虎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582章 蠢蠢欲動第135章 打得一拳開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191章 生擒徐鴻儒第80章 少年縱馬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258章 河西見聞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238章 罷黜百官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565章 父債子償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655章 番外篇(三) 小國難爲第607章 師徒相悖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571章 古井無波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386章 殺紳分地第387章 明貶實保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512章 大國寡民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275章 葉向高的提議第545章 社交達人朱慈燃第546章 齊王擺爛第266章 多方震動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629章 調教家兄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10章 局勢艱難第144章 北沙河血戰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346章 晚明科學家王徽第91章 人間慘狀(七千字大章)第537章 以進固穩第438章 建虜來犯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37章 浙兵戚金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596章 今歲打老虎第412章 開發東北第569章 中秋佳節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140章 大勝之勢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232章 率先中興的大明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