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分憂

第353章 分憂

“金鉉!”

“你狂妄!”

養心殿內,當金鉉振聾發聵的質問脫口而出,魏忠賢彷彿被踩了尾巴一樣,當即跳出呵斥,並在呵斥後轉身對朱由校作揖:

“萬歲,奴婢請旨拿下金鉉這個離間天家的狂妄之徒!”

“萬歲,請將金鉉拿下,打入詔獄!”王安也不得不跟着開口。

只是他們二人的開口,並沒有引起朱由校的任何舉動,朱由校只是靠在椅子上,看着殿中金鉉,忽的發問一句:

“他們二人都要把你關起來,你不怕?”

“爲何要怕?”金鉉挺直脊背,毫不避諱道:

“臣既然敢說出這些話,自然也就敢承擔後果。”

“不怕死?”朱由校很好奇金鉉這種人,爲什麼能以死來明志。

“身雖死,名可垂於竹帛也!”金鉉迴應朱由校,並作揖道: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倘若萬歲能將臣今日的話聽進去三分,臣個人之死,於國朝來說,微不足道。”

金鉉的話讓殿內再度寂靜,王安和魏忠賢都不敢開口,因爲他們看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皇帝已經氣過頭了。

但凡百姓們和京官們一樣,知道了朱由校的真實面目後,恐怕只會對其譏諷。

“直人……”聽着王安的話,朱由校笑了笑:

“人都說世界上只有兩種人能靠得住,一種是蠢人,一種是直人。”

倒是曹化淳北上之後,御馬監的軍報和財報這塊,也有人能爲王承恩和朱由檢自己分擔了。

朱由校的心計和手段在帝王之中只能算得上一般般,這是會廳內所有人的共識。

“不要衝動!”成德也在人羣中勸阻。

既然一般般,那麼不確定的因素就變多了。

“先散去吧。”二樓的顏胤紹也大聲喊着。

對此,朱由檢也沒有什麼異議,只是想了想後纔開口道:

說白了,金鉉爲什麼會直諫?

這是會廳內大部分人的猜想,而這點一旦達到,那金鉉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這時,酒肆門口傳來了大聲喊叫的聲音,臨近門口的人紛紛看去,這才發現是官吏坊的衙役趕到了。

在他退出後,王承恩纔敢站出來說道:

“殿下,是不是先去宮裡問問萬歲的態度,然後再好好安撫燕山的官吏們?”

大部分官員對此,都有些捉摸不透,甚至在想金鉉這樣的舉動,是不是有人指使。

如果朱由校真的能隱忍八年,然後做出這些安排,那其心計不比漢朝文、景二帝差。

對於金鉉這種執拗的人,說實話顧秉謙等人還是很欽佩的,不過這不代表他們支持金鉉的做法。

這時在酒肆二樓的一名青年官員忍不住開口道:

不過這個可能性很小,因爲如果朱由校對朱由檢的態度不是裝出來的話,那麼金鉉大概率是被關入詔獄,然後等一段時間外面消停了一點後,朱由校再默認朱由檢將他放出來。

“殿下,傳萬歲的話……”王安進入書房內,便馬不停蹄的說起正事。

畢竟朱由校在歷史上被言官指着臉罵了那麼多都沒有殺人,唯一涉嫌殺的楊漣,還是因爲楊漣被人當槍使,非議了許多後廷沒有發生的事情。

“這些人和萬歲可沒有什麼關係,也沒有受惠過太大的恩情。”

成德站到了桌子上,大聲高呼,看得出來他不想讓事情鬧大。

“是……”陸文昭作揖應下,隨後退出了書房。

“人言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可即便是父子兄弟,那也先要自己人爭氣!”

朱由檢對自家哥哥有自信,雖然他貪玩,但不至於殺金鉉。

作爲齊王黨,實際上他們大部分人都是希望維持現狀,因爲他們看出了一點,那就是朱由檢個人是容不得貪腐存在的。

殺金鉉是不可能的,把金鉉調往瀛洲,不僅能保護金鉉,也能監視顏思齊,還保住了皇帝的權威,是一個不錯的安排。

他完全就是用個人的性命來賭朱由校的真實面目,不管賭輸了還是賭贏了,他個人的獲利實際上都不大。

在金鉉被淨軍關入詔獄的時候,消息就已經在百官之間散開了。

“授金鉉南島知府吧,他的性格去監督金銀礦開採的話,能杜絕一些貪腐的事情。”

顧秉謙望着眼前的衆人,掃視一圈後繼續回到話上。

第一,如果朱由校真的是裝的,並且殺了金鉉,那五軍都督府和朱由檢也可以看清朱由校的面目了,該反的趕緊反,支持齊王稱帝后,齊王好好治理國家,改革大明。

李若璉的分析讓人心慌,但畢自嚴很快搖頭說道:

“萬歲若真的能僞裝八年的兄友弟恭,那以這樣的心計,必然不會將金鉉下獄,而是喝退後,安撫齊王和五軍都督府諸位都督的情緒。”

“照你說的辦吧……”朱由校說罷,便低頭看着桌案的奏疏,在王安作揖回禮的同時拿起一份處理了起來。

這麼一來、算上吃飯的時間,朱由檢每日也能休息六個時辰了。

好在他沒有這個心思,不然顧秉謙他們也不可能舒服到現在。

不可否認金鉉是直臣,也是諫臣,但即便是諫臣,直諫也是有目的的,不可能是爲了提醒皇帝而死諫。

《官吏定祿》和按時發放俸祿算個什麼好處,他們要的是陋規收入!

要不是廟堂之上隱隱有齊王黨一家獨大的局面,就憑朝廷改革的這些政策,被損害到利益的文官們早就把朱由校罵的狗屁不是了。

畢自嚴掃視了一眼衆人,沒說什麼話,但衆人卻也心知肚明。

他覺得肩頭的擔子輕了不少,心裡也對金鉉的死諫尤爲欣慰,至少他是罵醒了朱由校,朱由校也虛心的接受了他的諫言。

“等等!”

顧秉謙的話說的還是有些揭不開,比較他,崔應元就沒有那麼擔憂了,直言道:

“金鉉雖說是萬歲的臣子,但也是殿下的人,萬歲若是不顧殿下顏面殺了金鉉,那過往所謂的兄友弟恭,也不過是裝出來的罷了。”

說白了,就是守舊派和革新派的碰撞。

“不要讓同僚爲難,爾等要是真的想要聯合上疏,那也得等伯玉的處理出來了再說。”

即便金鉉沒有上疏,皇帝也沒有下旨,但內廷的事情卻逃不過朝臣的耳目。

簡短的一句話,牽連的是數以百計的人。

齊王府內,朱由檢壓着怒火質問眼前的陸文昭,而王承恩只能站在一角,艱難的嚥了咽口水。

朱由檢當上皇帝,那就是第二個朱元璋,可謂臣子的噩夢。

“是……”陸文昭應下,轉身準備去辦,但朱由檢卻叫停道:

“查出來,抄家流放!”

人羣之中,當燕山派官員還在爭吵怎麼讓皇帝放出金鉉的時候,還沒有授予官職的士子中,閻應元旁邊的劉壽正在爲他介紹着正在勸事的人。

他們一走,酒肆內就只剩下了千餘名燕山官吏,不過對於燕山官吏們來說,他們可不懼怕衙役。

朱由檢如果當上皇帝,沒有了別人的掣肘,那顧秉謙他們或許不會遭殃,但下面的人一定會遭殃。

“到時候以殿下的性格,必然不可能用南軍和西軍都督府來打一場內戰,最有可能的應該是殿下服軟,入主京城稱帝。”

按照明代文臣的要求,哪個朝代的君王都會被詬病出一堆問題,除非這個皇帝給了文官好處。

過了一盞茶的時間,王安風塵僕僕的趕來,帽子上和肩頭還有些雪跡。

“朕若是將伱下獄,亦或者殺了你,都是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朱由校的話,並沒有讓金鉉慌亂,而他也繼續說道:

“你這是在逼着朕罷黜你,還是在逼着朕殺你?”

淮北大飢朱由檢就妥協了,可後果是什麼?

齊楚浙宣昆東林……

“南鎮撫司的錦衣衛來報,應該是閹黨官員散播的,不過從中也有浙黨的影子……”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這羣人可不會管殿下的態度了。”

但是在思想還停留在萬曆年間的朝臣和百姓們來說,這就是貪圖享樂的庸主。

“奴婢看來,此人狂妄,若不是狂生,便是直人……”

“殿下……”

北京東城的官吏坊的一所酒肆內,當有人諷刺皇帝的時候,人羣中的成德只能好聲勸阻了起來。

畢竟官吏坊的主事人大多都是燕山教習出身,算得上他們所有人的老師。

“蠢人愚蠢而沒有心眼,直人聰慧而不使心眼。”

“此外,調曹化淳回京城,兵仗局孫良調往南場。”

這麼多黨派如果不是需要他們維持平衡,朱由檢早就把他們殺的人頭滾滾了。

只是人羣雖然散去,但怒火卻已經積壓下。

“殿下……”王安小心翼翼道:

算下來、一番調動,差不多能減少朱由檢兩個時辰的工作量。

畢竟他們不僅學了經世之道,還學了戰陣之道,身手不比百戰老兵差。

兩者就這樣僵持了許久,直到官吏坊的主事帶人趕來,才厲聲喝退了他們。

“只不過依朕看來,你金鉉算不得直人,因爲你的一字一句都在耍心眼。”

“殿下雖然用兵如神,可一旦北方三軍都督府和南邊的海軍都督府從上到下都舉旗造反,先不提萬歲會不會將殿下下獄,僅憑皇城三衛和大漢將軍,以及錦衣衛和少量上直拱衛營這不到三萬的兵馬,如何對付北方三府的三十餘萬兵馬?”

在朱由檢吩咐王承恩的時候,楊如是走到了書房門口,對朱由檢開口道:“王安公公從宮裡趕來了,是否接見?”

這兩條,實際上歸根結底就是一個目標,那就是推動改革,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因此朱由檢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蠢貨會不會藉機去殺金鉉。

“一旦戰敗,殿下哪怕被推上皇位,但動亂卻已經定下。”

或許在朱由檢和燕山官員、學子們看來,朱由校喜歡做木工並不是什麼值得詬病的事情。

朱由校要把金鉉調走,這不是他看金鉉不舒服,而是金鉉乾的這件事情,對於百官來說,實際上不是一個好的表率。

金鉉的直諫裡有一句話說的很對“善用齊王”。

二人有一句沒有一句的聊着,但主要還是在看酒肆裡的燕山官員在批判和譏諷朝廷。

“不止……”北鎮撫司的李若璉緊皺着眉頭說道:

“面爲直諫,實爲死諫……”朱由校侃侃而談:

“先靜一靜,事情纔剛剛發生,先看看殿下怎麼處理纔是正理。”

這便是金鉉對朱由校所說“身雖死,名可垂於竹帛也”的真正含義。

“不上疏,是不想給萬歲和殿下難堪。”

“不過是離間天家的小人罷了!”魏忠賢死死咬住金鉉離間朱由校和朱由檢關係的事情,反倒是王安則是說道:

“金鉉是燕山派之中,最爲親近皇帝和太子的人,而燕山派官員又都是殿下的門生。”

可問題來了,朱由校給了文官好處嗎?

“說不定燕山派官員會集體上疏,或者集體攻劾閹黨,把閹黨壓下去。”

馮銓幾人不會純的去殺金鉉,金鉉要是死了,閹黨和浙黨都得玩完。

“他開口若是都死了,那事情就很明瞭了……”

“傳!”朱由檢擺手示意楊如是傳王安,而楊如是也在回禮後轉身離開。

“萬歲若是真能做到如此……”

明代很奇怪,對君主的道德要求水平極高,對自己反而十分放縱。

“滿桂、孫應元、曹文詔、周遇吉,還有上直都督府的孫守法、曹猛,海軍都督府的黃龍、黃蜚、李旦、顏思齊……”

至於兵仗局的孫良也是朱由檢在官宦之中的老部下了,調往南場雖然不一定能管好,但最少能遵守王安、曹化淳留下的規矩。

四部和都察院的奏疏一旦轉交內廷處理,朱由檢最少能每天多休息一個時辰,這讓他肩上的擔子輕了不少。

儘管事情最多的吏部和戶部奏疏還需要朱由檢處理,但朱由檢也確實不放心把這兩部的奏疏交給內廷。

要是金鉉死諫罵了皇帝一頓還沒事,那以後百官就都跑來罵皇帝了。

朱由校有這樣的手段和心計?別說笑了……

“應該是……”

陸文昭低着頭回稟,而朱由檢聞言則是攥緊了手中的軍報。

也就是朱由檢一直宣傳皇帝如何如何,不斷地推功,百姓們纔會覺得皇帝是聖君。

“萬歲有口諭,今日起禮部、刑部、兵部、工部,以及都察院、大理寺、六科和其他三寺的奏疏,一律轉交內廷處理。”

金鉉的這件事情處理不好,恐怕造反的人就不是種地的,而是這羣能提筆治國,能上馬打仗的燕山官員了。

王安明白,皇帝不親自決斷,是爲了不讓外臣以爲齊王和皇帝關係有裂痕。

誠然朱由校手段還可以,但如果放在五千年泱泱華夏中,也不過是中庸之主罷了。

金鉉見狀,作揖之後不用王安開口,便自己退出了養心殿,並跟隨門口的淨軍,前往了錦衣衛的詔獄。

朱由檢皺了皺眉,沉吟片刻後才道:“馮銓、姚宗文、施鳳來幾人有沒有參與,調查清楚。”

“南軍都督府和西軍都督府還好說,北軍都督府和上直都督府、東軍都督府、海軍都督府纔是最大的變數。”

大時庸坊內的一處宅院中,當身着道袍,坐在書房會廳主位的顧秉謙在得知內廷消息的時候,他第一句話便是如此。

說白了、金鉉的想法和目的很純粹。

“這麼一來、不僅不會動亂,對五軍都督府的武將們,也是最好的一種結果。”

眼下的容忍是一種妥協,可一旦有了別的機會,那他絕不會妥協下去。

衙役們也都知道燕山官員的厲害,因此沒有輕舉妄動。

說罷,朱由校看向了王安和魏忠賢:“你們以爲他是個什麼人?”

在燕山學子們看來,金鉉的直諫根本就沒有問題,比起勤政的朱由檢,朱由校不配當皇帝!

“所以說是誰散播出去的……”

“奴婢這就轉告萬歲……”王安聽到朱由檢沒有異議,也不由鬆了一口氣,隨後作揖道:

“臣領口諭……”聽到這些話,朱由檢知道,金鉉沒事了……

“都讓開!讓開!”

朱由檢聞言,也起身接口諭表示尊重。

他金鉉個人,死就死了,要是死了能換來一個“天啓盛世”,那也值得了。

“況且,以眼下的局勢,只需要南方爆發一場大案,殿下必然會南下,而殿下若是不在京城,三軍都督府皆反,那京城陷落不過是朝夕之間。”

將泰昌元年的爛攤子收拾到如今這種“治世”地步的,不是他皇帝朱由校,而是齊王朱由檢。

“若以往那些都是裝出來的,那萬歲就沒有表面上那麼簡單了。”

百餘名衙役衝了進來,但爲首的總旗卻作揖請人回府,看得出他們也不願意得罪這官吏坊內的人。

第二,如果朱由校不是裝的,沒有殺金鉉,那他就趕緊爲朱由檢分憂,而不是躲在內廷裡自己享福,讓朱由檢勞累不說,大明的改革還會受到掣肘。

“皕亨,上面喊着靜一靜的那個好像是天啓五年恩科進士的顏胤紹,他應該是眼下官吏坊內官職最大的人,從五品的兵部員外郎,聽聞他是顏府這一脈的旁系子弟。”

在座的無不都是人精,手中的消息和情報都不比顧秉謙差,金鉉的圖謀是什麼,沒有人比他們更清楚。

“如果過往萬歲對殿下的兄友弟恭是裝出來的,那麼萬歲曾經對他們的承諾,實際上就等同是欺騙。”

只有少部分官員明白,金鉉這麼做的深意是什麼。

“金鉉的事情,萬歲希望能將他調往瀛洲,您看……”

真正想讓朱由檢當上皇帝的,只有北方三府和海軍都督府,以及燕山官員。

“奴婢說,金鉉狂妄,應該打入詔獄,讓其反省自身……”

沒看到朱由檢在陝西大案裡,連燕山官員都殺了這麼多嗎……

顧秉謙他們是把這件事情研究的透徹了,並且也覺得金鉉能完好無損的走出詔獄,可在有心人的散播下,一些不該知道這些消息的人卻知道了……

“臣無話可說……”

“臣……”金鉉低垂着眼簾,沉吟過後開口道:

賭輸了他就身首異處,賭贏了他也不可能再繼續教導朱慈燃,成不了未來的帝師了。

“按照字輩,他應該是七十二賢中顏回的六十五世孫,驗證的二十六世孫吧……”

“朕想知道,你這麼做的用意又是什麼。”

“上疏!一起去幹清宮門上疏!”

要是真的打起來,哪怕一對一,衙役們都不一定是他們的對手。

在他面前,畢自嚴、李長庚、李若璉、崔應元、吳孟明等人坐在下方,但神情和心思都不在顧秉謙的話上。

“說句大逆不道的話,若不是殿下態度不明,恐怕他們早就黃袍加身了。”

只是他們的喊叫聲,並沒有讓燕山派的官員離去,反倒是沒有取得官職的許多本土學子先行離開。

“慎言……”

閻應元聞言,看了一眼在二樓不斷勸阻的顏胤紹。

“……”看着金鉉,朱由校沉默片刻,隨後才道:

“王安,你剛纔說怎麼處置金鉉?”

官吏坊酒肆只有五所,因此每所都建立極大,高二層,佔地十餘畝,因此這裡圍簇了上千名燕山派,和三千多恩科過後還沒有分配官職的今歲恩科本土官員。

燕山學府對朝廷和皇帝的描述和現實嚴重不符,這本就衝擊了他們的價值觀,眼下那課本上需要尊敬的皇帝,現在還逮捕了直諫的金鉉。

“諸位大人請回府!”

怎麼處置金鉉,由他這半個齊王黨的閹宦之人開口最爲合適。

“文官動亂,最多不過是廟堂混亂罷了,可金鉉若是被殺,真的應該注意的,應該是五軍都督府的態度。”

“不……”朱由檢否決了這個建議,想了想後他才道:

“王府正常運轉,不要問,也不要出手,更不要去宮裡,讓崔應元保護好金鉉就行。”

要是朱由校真的熱血上頭,然後下令把金鉉砍了,那大明才真的有亡國之兆。

“臨走前,奴婢爲萬歲轉告殿下一句話……”

“你說吧。”朱由檢很坦然,而王安也用朱由校的口吻轉告道:

“萬歲說……弟弟辛苦了”

更得晚了些,下午估計也是六點半左右更

(本章完)

第571章 古井無波第263章 俺叫李定國第69章 滿桂到來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268章 鹽茶官營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355章 諸藩戰爭序幕第71章 遼鎮敗壞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438章 建虜來犯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613章 故人再見第595章 天災人禍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93章 大仇得報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341章 礦產國營第319章 平安南之役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343章 東宮講師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189章 千騎卷平岡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101章 視察火器第136章 出塞第182章 螳螂捕蟬第378章 飢餓的盛世第558章 嶺北尋釁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321章 外戰內旱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466章 終末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16章 上直二十六衛第212章 合圍開始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411章 先滅建虜方可安內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40章 海運之爭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525章 培養大侄子第48章 狂攬人才第25章 古代社會福利機構第515章 名將隕落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62章 戚家軍到來第276章 舊港的工業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590章 子不類父第652章 齊王東渡(終章)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86章 上架感言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160章 整頓山西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506章 蒙古西遷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421章 沙俄東侵第48章 狂攬人才第631章 競爭夥伴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260章 收復朵甘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270章 吹響革新的號角第99章 爭鋒相對第241章 備戰河套
第571章 古井無波第263章 俺叫李定國第69章 滿桂到來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268章 鹽茶官營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355章 諸藩戰爭序幕第71章 遼鎮敗壞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438章 建虜來犯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613章 故人再見第595章 天災人禍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93章 大仇得報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341章 礦產國營第319章 平安南之役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343章 東宮講師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189章 千騎卷平岡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101章 視察火器第136章 出塞第182章 螳螂捕蟬第378章 飢餓的盛世第558章 嶺北尋釁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321章 外戰內旱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466章 終末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16章 上直二十六衛第212章 合圍開始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411章 先滅建虜方可安內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40章 海運之爭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525章 培養大侄子第48章 狂攬人才第25章 古代社會福利機構第515章 名將隕落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62章 戚家軍到來第276章 舊港的工業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590章 子不類父第652章 齊王東渡(終章)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86章 上架感言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160章 整頓山西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506章 蒙古西遷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421章 沙俄東侵第48章 狂攬人才第631章 競爭夥伴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260章 收復朵甘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270章 吹響革新的號角第99章 爭鋒相對第241章 備戰河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