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破屋太子

“嗚嗚——”

“車來了!車來了!”

二月下旬,當朱由檢剛從西寧離開不久,伴隨着火車的汽笛聲響起,一路探訪大明各地的朱慈燃也成功從杭州走走停停抵達了南京。

他們這一路上經過湖州、嘉興、蘇州、常州,幾乎將大明最爲繁華的地方几個地方走了一遍。

當地的人口幾乎隱藏過半,修建鐵路的人羣也是浩浩蕩蕩。

由於已經對江南的情況大致瞭解,朱慈燃沒有進這幾個城池休息,只是在外圍觀望了一下。

不過,當他來到南京,這座城池就是他不得不進去的地方了。

南京,古稱金陵,此地自古晉代以來便是繁華富庶之地,即便是在後世也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帶上的重要城市。

在古代的文人墨客的眼中,這裡是文章錦繡地、溫柔富貴鄉。

在統治者們眼中這裡商業貿易發達,經濟繁榮是重要的賦稅繳納地,所以纔有了“天下財賦出東南,而金陵爲其會”的說法。

大明中後期,因爲商品經濟的發展,江南一帶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南京這座繁華商業城市的貢獻。

天啓十七年,即便是北方大地被天災攪擾的一片糜爛,南京城卻依舊繁華,這也使得很多人爲崇禎皇帝感到惋惜。

當年作爲擁有兩京制的大明,後世許多人都在想如果崇禎皇帝能在北京城破之前逃到南京城,依靠江南之地的財力,是否有可能東山再起。

儘管這個想法不太現實,但這也足以說明明末南京城的商業到底有多麼繁榮。

如眼下,當朱慈燃他們路過“京杭鐵路”南京城東站的時候,在這裡乘坐火車的百姓、商賈可謂黑壓壓一片。

作爲大明掌控東南的樞紐,南京城的北站與東站佔地面積分別達到了一千畝,約六十一萬四千多平方米,並設置了十八個站臺,三十四條線路,年客運量可以達到三千餘萬人。

之所以會建設這麼大,主要還是因爲南京的人口在天啓十六年成功突破到了一百六十萬人。

“這麼大的火車站都能擠成這樣,這南京城得有多少人啊……”

在火車站門口,朱慈燃坐在四輪車上,看着廣場上坐在休息椅的上萬人,朱慈燃很難想象廣場都這樣了,車站裡會擁擠成什麼樣。

面對他的詢問,劉順稍加思考就回答道:

“我記得天啓十六年六月的時候,戶部就上奏過,南京城人口突破一百六十萬,現在想必更多。”

“一百六十萬……”聽到南京城人口比北京城多出三十多萬,朱慈燃不免咋舌。

人口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代表了一個地方的繁榮程度,而幾乎從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時開始,南京就是大明人口最多的城池。

單單洪武二十六年,南京城的人口就達到了七十萬人。

等到永樂皇帝登基之後籌措遷都,即便在遷都北京之時帶走了十幾萬的商戶以及手工業者,使得南京城人口下降至五十餘萬,失去了往日的繁華。

但南京城畢竟對整個江南地區有虹吸效應,因此到了成化年間,隨着大量人口的涌入,南京開始恢復從前的繁華。

由於明朝中後期土地兼併嚴重,很多失去了土地的農民只能進城尋找生路,因此使得南京城人口暴漲。

人口的暴漲也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消費市場,使得南京經濟開始騰飛,加快了江南城市化的進度,這也是爲什麼後世稱明代江南又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因。

在萬曆年間,就有人說南京城的人口已經達到了一百二十萬人之多。

之所以無法繼續增長,是因爲這座城池和這個時代的科技水平限制了南京城,讓它不能再養育更多的人。

但是隨着朱由檢的軍事行動,海外行省的開闢,源源不斷的海外糧食開始涌入江南,南京城的人口開始再次增長。

眼下這一百六十幾萬的人口只是海外糧食涌入的餘波,隨着京杭鐵路、鬆川鐵路的修建和竣工,南京城的人口或許會迎來一個爆發。

朱慈燃他們看了看火車站的景象,隨後便騎車從南京外城的仙鶴門進入了南京城內。

作爲大明的儲君,未來的皇帝,朱慈燃來到南京的第一件事,自然是代表自家父親,叔父前往明孝陵,對大明太祖高皇帝進行祭拜。

只是南京城的發展過快,萬曆年間還有大片耕地的外城,眼下已經是街道交錯,商鋪遍地的一座純商業型城池了。

從仙鶴門進入南京城,哪怕僅僅只是外城,但城中各種經濟活動令人目不接暇。

騎車在街道上,朱慈燃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店鋪,街道上也人流如織。

在這裡似乎沒有鎖“同行是冤家”的話,因爲同一類型的店鋪往往集中在一起。

小吃街、成衣街、鞋帽街、花卉街、書街、戲臺街……

店鋪以街道聚集在一起,可見南京城的商業區域劃分還是很明確的。

這些房子幾乎沿街而建,前面是銷售商品的店鋪,後邊製作商品作坊。

一般來說,南京城的商人們自己也是手藝人,他們通常一邊製作,一邊銷售。

當然,人口大量涌入以及商鋪的無限發展帶來的不全是好的一面,隨着城中的人越來越多,社會治安就成爲了極大的問題……

“搶東西!抓小偷!”

剛進城不久,朱慈燃他們還在車行道上觀看着四周時,右後方便傳來了抓小偷的聲音。

他們連忙停車看去,只見兩名衙役和一個身穿綢緞的富商在追趕着一個身材強壯的漢子。

這樣的景象在廣州、成都、昆明、西安也時有發生,一般當“抓小偷”喊出來後,當地的百姓都會幫忙抓捕。

但是在這南京城,大明的陪都,當這樣的口號喊出來,四周行人卻唯恐避之不及的讓開。

劉順見狀,拿起一旁閒暇製作的彈弓和撿來的石子就瞄着那小偷的頭部打去。

由於小偷跑來的方向正是他們這邊,因此這小偷猝不及防的被石子打中,一個踉蹌倒在了地上,被隨後而來的兩名衙役壓住。

“走走走,別惹事。”

見到小偷被抓到,朱慈燃催促着劉順快騎車離開這裡,顯然不想被衙役纏上。

在朱慈燃的催促下,四人騎車離開了那條街道。

不過,隨着他們不斷深入南京城,車行道兩邊人行道的商人效仿逐漸增多,可見越往裡走越爲繁華。

南京城的道路並不算寬廣,最少對比他陪都的身份來說不算寬廣。

這其中緣由主要是自從大明遷都以後,商賈百姓不斷的在街道兩旁修建房屋,使得原本寬敞的道路變得狹窄擁擠。

道路的擁擠就導致原本穿城而過的河道都開始“堵船”,哪怕天啓十年工部前來拆遷,擴寬道路也遭受了不小的阻礙。

因此,外城的道路沒有修建的比北京外城更大,而是僅有不到二十八丈。

八丈爲左右人行道,二十丈爲左右車行道,即便已經算是有些寬闊了,但是相比南京城的人口,這還是顯得有些擁擠了。

不多時,朱慈燃和劉順他們就被堵在了距離孝陵五六裡的街道上。

“你們騎車去皇宮,我和劉順步行先去孝陵。”

受不了堵車的朱慈燃吩咐了後排兩名乾瘦的錦衣衛,隨後便當着他們的面和劉順下了車。

兩人穿過車行道,來到了人行道上,並一路問路,走小巷去孝陵。

對於朱慈燃來說,騎車和步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樂趣。

騎車只能走馬觀花,適合欣賞野外的風景,但步行更適合欣賞城市的風景。

在徒步中,朱慈燃發現南京城中除了商鋪衆多以外,一些集市貿易也十分繁榮。

他走進了一個小集市,裡面的環境有些髒亂,宛如菜市場,而市集上的商人也多是進城的農民。

他們坐在空地上,以手中的農產品進行售賣或者交換,然後獲取自己需要的商品帶回去。

由於商品貿易發達,所以南京城吸引了大量的外來商人。

在這裡,朱慈燃他們能聽到山西、四川、山東、陝西、福建、湖廣等地的口音。

這羣外來商人從這裡低價購買商品,然後帶着商品乘坐火車,跑去其他地方高價賣出。

當然,他們其中有的人也會將其他地方的商品帶來售賣,這也使得集市中商品種類繁多,讓人眼花繚亂。

朱慈燃隨便逛了逛,買了幾個老祖宗曾經也喜歡吃的燒餅和兩斤紙錢,提着紙錢就向着孝陵趕去。

明孝陵位於南京城紫金山下,是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與孝慈高皇后的陵寢。

因朱元璋奉行孝治天下,所以此地故名“孝陵”。

此地佔地面積達三千餘畝,算得上是歷代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終明一朝,明孝陵一直是祖宗根本之地,備受尊崇,每年有固定三大祭、五小祭,凡遇國之大事,也均需遣勳戚大臣祭告。

不過,自從大明遷都北京之後,除了正德皇帝朱厚照親自來祭拜過外,大明二百六十九年中,僅有不到七十年有皇帝親自祭拜。

像朱慈燃這種作爲儲君前來祭拜的現象也是極少的,因此當他們抵達孝陵,亮出東宮腰牌的時候,駐守孝陵的孝陵衛一時間有些躁動。

孝陵衛算是朱由檢爲數不多沒有裁撤的衛所,不過天啓四年後,他還是把孝陵衛弄成了職業軍隊,將他們的家人遷移去了鎮江一帶耕種田地。

世襲制的孝陵常年守陵,但是卻沒出現過監守自盜的情況。

進入孝陵之後,剛一進門,朱慈燃他們就看見了大片大片的土地,上面栽着許許多多的梅花。

這些梅花都是一些含苞待放的花朵,有的已是綻放的花朵,十分燦爛,還散發出一種迷人的氣味。

“種梅花感覺有些浪費了,我估計按照老祖宗的性格,肯定會讓孝陵衛把山上種滿糧食和蔬菜。”

提着二斤紙錢和買來的燒餅,朱慈燃樂呵的笑着,這話讓劉順聽得汗顏。

在自家祖宗頭頂種地,也虧這廝想得出來。

這話要是被皇帝和齊王知道,不把他打得滿面桃花才奇怪。

當然,劉順自己是不敢吐槽的,他只能帶着孝陵衛,護送着朱慈燃繼續往前走。

很快他們就抵達了孝陵的神道,明孝陵有兩條神道,—條叫石象路神道,另—條叫翁仲路神道。

石象路神道有六種石獸,分別是馬、麒麟、獅子、象、駱駝、獬豸。

它們都是用整塊巨石雕刻而成的,保衛着朱元璋和馬皇后。

翁仲路神道有文官和武將各四人,武將穿着鎧甲,手裡拿着兵器,上面的花紋非常精細,而文官像書生一樣,非常有風度。

沿着長長的甬道,朱慈燃他們走進文武方門,休息一下後,一羣人有來到了內紅門。

這內紅門又叫陰陽門,傳統上來說,這道門隔開了陽間和陰間。

走過內紅門的昇仙橋,他們從方城中間的拱門走上去,這裡有五十四級臺階。

黑乎乎的甬道讓人心裡怪緊張的,但朱慈燃卻繼續樂呵道:“老祖宗住的地方還挺涼快,估計夏天都不用放冰塊。”

“祖宗……您可長點心吧……”聽着朱慈燃越來越不着調的話,要不是身份在這,劉順肯定會封住他這碎碎叨的嘴。

不過也由於朱慈燃的打趣,劉順等人心情稍微放鬆了不少,在孝陵衛士卒的帶路下,順利地登上了明樓。

明樓的背面就是獨龍阜,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墓就埋在這裡。

據說朱元璋很喜歡鹿,他覺得鹿很有靈氣,在獨龍阜上放養了很多鹿,每隻鹿脖子上都掛着一塊玉,任何人都不能傷害它們,不過……

“這些鹿可以打來吃嗎?”

“額……殿下……這些鹿不能吃的……”

朱慈燃的一句話差點把帶路的孝陵衛指揮使整不會了,他流着冷汗回答朱慈燃,朱慈燃卻反問:“我都不行?”

“殿下,就是萬歲和齊王也不能打,這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規矩……”孝陵衛指揮使梅春汗顏開口。

“行吧……”聽到不能打來吃,朱慈燃眼裡居然流露出了一絲遺憾,看得劉順直咬牙。

不過好在來到這裡就已經宣告結束了,隨後的劉順陪伴着朱慈燃給朱元璋和馬皇后燒了那兩斤紙錢,順帶獻上了那價值只有十文錢的五個燒餅。

孝陵衛指揮使梅春看着這一幕不免絕望,這估計是大明立國二百六十九年以來,朱元璋收到過最便宜的祭品。

也不知道地下的朱元璋看着那二斤紙錢和五個燒餅,會不會以爲大明朝亡了,兒孫連飯都吃不起。

“行了!走吧,去城裡逛逛。”

簡單磕了三個響頭,朱慈燃便起身示意要走,這來去如風的模樣,讓指揮使梅春眼角抽搐。

朱慈燃這表現,這還不如他梅春手底下一個小兵祭祀來得誠懇。

不過梅春也不敢說什麼,只是將朱慈燃他們送下了山,然後才揹着他們罵罵咧咧。

被孝陵衛當做精神支柱的孝陵被朱慈燃這麼輕慢對待,作爲守了明孝陵二百多年梅氏家族的族長,梅春不罵才奇怪。

梅春估計今晚都能氣得睡不着覺,但朱慈燃卻樂呵的下了山,在繁華的南京內城閒逛了起來。

南京城中商人多、手工業者多,那麼餐飲服務業以及文娛產業自然也會很發達。

走在紫金山下的街上,似乎是爲了觀賞山景,因此這裡的茶樓酒肆遍地都是,尤其是茶館非常受歡迎。

晚明的士人曾經描寫過南京城的茶社酒樓,內容是“有大街小巷,合共起來,大小酒樓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餘處”。

這還是萬曆年間的事情,到了眼下天啓十七年,南京城的茶社恐怕不下兩千處,酒樓不下一千五。

走在這裡,朱慈燃聽到最多的就是商賈們討論火車和《大明報》以及各地什麼東西值錢的消息。

除此之外,無非就是商賈們討論秦淮河那羣揚州瘦馬的內容。

對於秦淮河,朱慈燃沒什麼興趣,他一個太子,沒必要去找所謂的清倌人。

他要是真的找了,別看朱由校胖,但追起人打的時候,那跑的可謂飛快。

“沒什麼玩的,先回皇宮吧,休息休息,明天出發吧。”

朱慈燃沒有想在南京久居的打算,儘管南京比北京繁華,氣候也好很多,但他還是喜歡呆在北京城。

聽到朱慈燃不逛了,劉順也鬆了一口氣,緊接着護送他前往了皇宮。

南京皇宮是北京故宮的藍本,不管是從規格還是面積來說,都要比北京故宮大上不少,是中世紀最大的宮殿羣。

整個皇宮從,從元朝至正二十六年開始修建,直到明朝洪武二十五年才基本完工,前後歷時二十六年時間。

由於胡虜入侵,漢人丟失了許多傳統,因此在修建這座宮殿的時候,朱元璋是依據《周禮·考工記》中載“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爲原則而修建的。

整個宮城周長五里過半,洪武門至承天門兩側爲中央官署區,承天門至午門兩側爲太廟、社稷壇。

前朝以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爲核心,東有文華殿、文樓,西有武英殿、武樓。

後廷以幹清宮、坤寧宮爲核心,東有春和宮,西有柔儀殿、奉先殿、大善殿、九五飛龍殿、西宮,兩側爲東西六宮。

整體結構來說,除了三大殿的名字和北京皇宮不一樣以外,其它的情況大體一樣。

然而讓朱慈燃失望的是,當他來到南京皇宮時,皇宮外廷的大多殿宇已經坍毀無存,南京太廟也早已被雷火焚燬。

望着這一幕,便是好脾氣的朱慈燃都不由罵道:“工部的官員幹什麼吃的?皇宮這樣了也不上奏修建?!”

“殿下息怒……”

得知太子駕臨南京,南京六部官員早就在奉天門等着了,因此心裡也做好了被罵的準備。

南京工部尚書張延登一臉汗顏走了出來,他作揖道:

“南京工部早在嘉靖年間就已經上疏請朝廷撥銀修葺皇宮,但世宗皇帝並未理會。”

“萬曆年間雖然張閣老主持修葺過一段時間,但張閣老離世後又再度中止。”

“天啓初年,工部曾經上疏,但萬歲也以北方戰事告急,暫時擱置來回應。”

“這皇宮並非是南京工部不想修,而是沒有銀子修……”

張延登很是委屈,爲了安撫朱慈燃,他只能說道:

“好在南京府每年會拿出三千兩銀子來修葺,因此內廷的宮殿還算比較乾淨,完好。”

“……”聽着張延登的話,朱慈燃心裡也不是滋味。

他轉身看着已經坍塌的一些宮殿和太廟,又想到火車已經修通南京,未來皇帝完全可以每年上半年居住北京,下半年居住南京來掌控江南,因此他想了想後纔開口道:

“現在火車已經修通,父皇說不定什麼時候會前來南京休息。”

“明日我會上疏父皇,請父皇撥內帑來修葺南京皇宮,你着人拿出一個修葺的奏疏,在三日內寫好交給我。”

“三日後我北返順天,親自把奏疏交給父皇。”

“臣領旨……”聽到朱慈燃的話,張延登鬆了一口氣,最少朱慈燃還知道問題根本在於沒錢,而不是讓他們自己想辦法。

朱慈燃的做法被其它五名尚書看在眼裡,他們相互對視,顯然覺得朱慈燃這個儲君很是不錯。

“殿下,春和宮收拾好了,可以進去住了。”

關鍵時刻,一名錦衣衛來到了朱慈燃面前,作揖告訴了他作爲東宮的春和宮已經收拾乾淨。

聞言,朱慈燃也擡手遣退了六部尚書,自己帶着劉順等人走進了文華殿東邊的春和宮。

和朱慈燃預想的差不多,東宮之中的許多宮殿都已經坍塌,或者年久失修。

好在南京工部也知道太子南遊,肯定會來南京祭祖,因此在去年就讓人修繕了作爲東宮主殿的延祚殿,要不然朱慈燃真怕自己睡着睡着房子塌了。

帶着滿肚子的火氣,朱慈燃連飯都沒吃就睡了過去。

倒是因爲他的一番話,六部尚書似乎覺得自己即將迎來第二春……

第421章 沙俄東侵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650章 螻蟻舉臂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250章 生擒朱由檢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8章 初嘗權力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424章 敵軍非但不投降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286章 欲哭無淚虎蹲兔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193章 以勢壓諸王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305章 天啓之治第255章 狂飆六百里第21章 清算御馬監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507章 烏合之衆第603章 搶人大戰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112章 落幕第34章 奸宦毒婦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335章 能查而不可查第26章 截胡工部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650章 螻蟻舉臂第52章 兄友弟恭第345章 工業革命序幕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317章 旱情不斷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629章 調教家兄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255章 狂飆六百里第274章 錢糧不夠用啊第144章 北沙河血戰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193章 以勢壓諸王第67章 戚金練兵第184章 遼東設省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第234章 南洋自古以來第361章 廢除徭役第163章 齊王黨第332章 全陝赤如血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418章 稱孤道寡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425章 我徂東山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13章 恐怖的遼響數量第313章 諸藩分地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143章 大反攻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550章 治戎爲長李定國第571章 古井無波第192章 掃平山東第169章 殲滅奢崇明第285章 生擒朱由檢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21章 清算御馬監第237章 黨爭爆發第653章 番外篇(一) 彈冠相慶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190章 連下三城
第421章 沙俄東侵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650章 螻蟻舉臂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250章 生擒朱由檢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8章 初嘗權力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424章 敵軍非但不投降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286章 欲哭無淚虎蹲兔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193章 以勢壓諸王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305章 天啓之治第255章 狂飆六百里第21章 清算御馬監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507章 烏合之衆第603章 搶人大戰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112章 落幕第34章 奸宦毒婦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335章 能查而不可查第26章 截胡工部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650章 螻蟻舉臂第52章 兄友弟恭第345章 工業革命序幕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317章 旱情不斷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629章 調教家兄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255章 狂飆六百里第274章 錢糧不夠用啊第144章 北沙河血戰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193章 以勢壓諸王第67章 戚金練兵第184章 遼東設省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第234章 南洋自古以來第361章 廢除徭役第163章 齊王黨第332章 全陝赤如血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418章 稱孤道寡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425章 我徂東山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13章 恐怖的遼響數量第313章 諸藩分地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143章 大反攻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550章 治戎爲長李定國第571章 古井無波第192章 掃平山東第169章 殲滅奢崇明第285章 生擒朱由檢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21章 清算御馬監第237章 黨爭爆發第653章 番外篇(一) 彈冠相慶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190章 連下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