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走山訪水

“又想要權,又想兄友弟恭……哪有這麼容易……”

“轟隆隆——”

天啓十三年臘月初七,伴隨着洪承疇的呢喃聲,遠處也傳來了轟隆的爆炸聲。

洪承疇擡頭,此刻他站在一處高山上,而山下是一片田野,遠處則是正在不斷爆破的山體。

至他接管麓川已經過去了兩年時間,這兩年時間裡,他將雲南的勞改工分成兩半,一百餘萬修建昆佔鐵路,一百餘萬配合麓川的七十餘萬修建昆明至隴川,再到麓川南部西海縣(仰光),隨後沿海北上到底馬撒府(阿薩姆)的鐵路。

這條鐵路全長五千三百里,其中需要穿山越嶺的路線就足足有九百餘里。

這樣的鐵路,修建難度是很大,不過只要修好了,那他洪承疇的功勞簿上就會被史官狠狠記上一筆。

一百七十餘萬人修建的昆隴鐵路,麓川鐵路若真的算起時間,實際上已經三年半了。

三年半的時間,鐵路從昆明修抵隴川,又從隴川修到了妙當,全程五千三百多裡的鐵路,至今已經修通一千二百里。

這麼看來,似乎還有四千一百里,有些遙遙無期。

這些信件大相庭徑,說白了就是要加深貿易合作,同時拒絕了朱由檢提議的出售美洲殖民地的事情。

徐霞客說完,他盯着朱由檢的表情,卻發現朱由檢只是一愣,隨後便苦笑搖頭了起來。

戰爭的最後,以西班牙爲首的天主教聯盟慘勝,是最符合大明利益的一種結果。

“天啓十一年六月初九,下官與閻知府分別,當時南崑崙監察使司只有兩個破舊集鎮,分別在東崑崙和南崑崙兩府,等下官回程時已經是天啓十二年的七月十七。”

“不高興?”洪承疇搖了搖頭:“你太小看殿下了。”

總的來說,朱由檢沒有騙他們,唐國的情況和朱由檢描述的差不多,在此地就藩的唯一弊端就是糧食問題。

這時,他們也駕車來到了天津的火車站。

伴隨着十七萬老兵退役、轉業,不算直屬皇帝的皇城三衛和孝陵衛,五軍都督府眼下的兵力是二十六衛二百營,七十五萬一千八百人。

【水泥……】

每年一萬人遷移唐國,那唐國只需要保證每年開墾十萬畝耕地,就能保障耕種一年、休耕育肥一年,讓土地可持續的用下去。

“因此紙面上看來,這三省的漢丁並未減少多少。”

“環遊世界?!”

“如此以來,大概獲利六百餘萬兩白銀。”官員聞言作揖迴應,洪承疇卻喝了一口茶:“留下一半,剩下的一半連同賦稅送往京城。”

“這會不會讓萬歲和殿下不高興?”

根據今年九月南崑崙監察使司發往小西洋監察使司,再由小西洋監察使司派人傳遞迴京城的消息來看。

望着碼頭上列陣整齊的數千兵馬,以及遠在兵馬之後的數萬百姓人羣,徐霞客心裡止不住的高興,尤其是當他看到了一輛馬車,和馬車之後的“齊王”旌旗後,他更是激動的快步走下船梯。

不過即便有化肥,在需要堆肥、育肥的情況下,唐國的土地註定了不能保證持續耕種,必須在某些時刻休耕來育肥田地。

對此,朱由檢倒不覺得奇怪,反正他已經做好了準備。

朱由檢嘆了一口氣,想到了非洲的氣候環境,不免搖了搖頭。

大明的步銃在戰場上大放異彩,從南洋到印度廝當無往不利,這樣的案例太多了,歐洲各國不可能的沒有注意到。

爲此,朱由檢已經準備籌備太原、西安、昆明、金陵等四處軍械所,但等它們能投產,恐怕已經是好幾年後的事情了。

自從朱由檢決定諸藩海外就藩後,就還給了藩王任免藩國官員的權力,因此各國長史基本都是各藩國主事人信任的人,唐國也不例外。

等到大明徹底消化了現在的疆域,那時候纔是對外大規模動武的時候。

大明要做的是在歐洲陷入三十年戰爭泥潭的同時,把地盤先打下來,然後讓諸藩和歐洲打擂臺,自己則是安心發展。

“歐羅巴那邊有什麼奇聞軼事嗎?”

洪承疇估計,只要再給他六年時間,他就能把剩下的四千一百里完工。

“東崑崙府雖然是一座大島,但顏知府經營得當,在東部興起一縣六鎮,並使用島上土人開墾水田,種植水稻。”

“經略,文冊彙總好了。”

直到一個時辰後,一名官員策馬上山,並交來了一本文冊,洪承疇纔回神看起了文冊。

按照以往大明開墾田地,第四年纔是正常畝產來說,明年利未亞田地的畝產應該可以達到一石,第四年能達到一石半乃至兩石的程度。

徐霞客看着朱由檢,真情實感的解釋道:“此次下西洋就花了兩年半的時間,第三次下西洋若是環遊世界,恐怕又得花四五年。”

來到馬車前,徐霞客沒有忘記朱由檢不喜歡跪禮的事情,老實的躬身作揖。

只不過,當他們在這裡觀看的同時,一支龐大的船隊也抵達了北直隸的天津港。

“回來了……”

不過,接下來的四千一百里中,除了不足百里需要搭橋穿洞的路程外,其它四千裡都是在平原、丘陵修建。

朱由檢笑着吩咐徐霞客,讓徐霞客不免有些感動。

等兩場宗教戰爭打完,恐怕漢人已經佔據了世界主導地位,大部分的亞洲、非洲、澳洲、美洲都將會出現許多漢人國家,歐洲人再想爭搶,已經不可能了。

【開墾荒田二百二十四萬六千餘畝,分發熟田八百八十九萬四千餘畝,未分發熟田九百二十六萬畝,遷入漢民三十四萬四千七百人。】

如果和朱由檢說的一樣,那不管當地的雨林有多麼肥沃,但只要開墾爲耕地,無需五年,土地就會因爲大雨沖刷而營養流失,最後導致徹底荒廢。

“倒也是……”朱聿鍵微微頜首表示認可,畢竟他們手中的銀子不多,能遷移的百姓也不過只有十幾萬人罷了。

然而,讓朱由檢沒有預料到的事情發生了。

按照五軍都督府的奏疏來看,眼下上直十六衛,海軍十二衛,皇城三衛,以及北軍都督府的烏斯藏三營、河西十二營都已經裝備了後膛槍。

“你這兩年回家好好做些準備,順帶養養身體,國朝還需要你,你可不能先病倒。”

和他想法一致的,還有剩餘各藩的藩王和郡王。

“這前後加起來,下官在海上的時間便已經花費了十年。”

現在大明是以一億三千多萬漢人來消化兩千五百多萬少民,這個消化過程會有些緩慢,沒個幾十年,很難讓這些人有歸屬感。

【建設礦場一百二十四處,鋼鐵廠三處,產鐵三萬四千噸,鋼七百噸。】

雖然成本大,但不至於會遭遇卡脖子的事情。

朱由檢覺得徐霞客可能會因此很高興,所以不免與他在火車上聊了起來。

朱由檢想的很簡單,那就是自己把該打的仗打了,然後朱由校和朱慈燃兩代君王負責維穩就足夠。

“十年時間用來看海,下官以爲,已經足夠了。”

似乎隨着時間推移,當洪承疇進入四十歲的時候,他整個人也就不再着急了。

他坐在了椅子上,拿起桌上泡好的茶水抿了一口,木懿也跟了過來坐下。

不過,雖然大明有了十幾萬後膛槍步兵,但軍械局卻供應不了太多彈藥。

帶着下西洋的船隊,徐霞客在臘月初三返回了大明天津港,結束了歷時二十九個月的第二次下西洋之舉。

谷壽一上車,立即就將自己這次下西洋的所見所聞全盤而出。

在徐霞客返回大明的時間裡,吳阿衡、閻應元、顏胤紹三人治理地方得體,前後兩年共開墾出水田七萬三千餘畝,水澆田二十六萬四千餘畝,合計開墾耕地三十三萬七千餘畝。

朱由檢見狀,笑着搖了搖頭,緊接着想起了南崑崙監察使司的事情,不免問道:“南崑崙監察使司如何了?”

洪承疇說着,走到旁邊搭起來的帳篷下。

“禮部侍郎徐霞客,奉旨下西洋歸來,參見齊王殿下,恭請殿下安……”

唐藩馬車上,前來接人的是唐王世孫朱聿鍵,而上車的人則是朱聿鍵倚重的唐國長史。

徐霞客說的東西,和他的從錦衣衛那裡得來的消息差不多。

另外還有各類工匠六千人,以及瀛洲的女移民兩萬人,大明本土的移民四千人。

這件事情不是從這幾年開始的,而是從大明打完諸藩就藩戰爭後,西歐各國就注意到了燧發槍的好處。

“是!”徐霞客激動地笑着上車,與此同時船隊的各國長史也紛紛下了船,在碼頭見到了自家的藩王。

這次天主教和新教國家的三十年戰爭只會在大明的控制下愈演愈烈,不斷拉長時間。

“況且,湖廣、江西的移民可不僅僅來了麓川,也有部分去了這三省。”

這麼一來,大明的國祚恐怕能達到四百年,因爲剩餘的土地足夠百年兼併。

“沒了土司的左右,加上朝廷給少民分發的十畝田地,開設的官學……你以爲他們還會造反嗎?”

哪怕當地可以開礦,但金銀礦的出產是很慢的,除非他們和舊港一樣有百萬勞改工,不然每年的金銀出產量,也不過就是二三十萬兩。

船梯搭在了碼頭上,緊接着從船上出現了一名身材消瘦的官員。

“只可惜適合種植水稻小麥的田地少了些……”

“雲桂黔三省土司皆被拔除後,當地雖說還是少多漢少,但總體還是以我漢家兒郎爲主。”

“地方不錯,和您寄給我書信上說的差不多,有金礦,土地肥沃,但是否會因爲連續耕種而營養丟失,這不得而知,需要派駐人馬耕種才能知道。”

從中亞到阿拉伯半島,再到紅海,利未亞東部,南崑崙監察使司,還有吉國、唐國、淮國三國的就藩地,以及北部的地中海,歐洲西南……

說白了,武器裝備就是通過一場場戰爭來傳播的,歐洲人在大明士卒手中的步銃上吃了那麼多虧,不學習纔是奇怪的事情,畢竟不是每個王朝都是大清,也不是每個皇帝都是乾隆。

“下官覺得,世間的風景太多,而海上的風景,下官已經用了五年時間。”

“今歲的米糧不錯,留下五百萬石,剩下的一千四百餘萬石分兩批,一部分賣給南掌,一部分賣給雲南、貴州、四川三省。”

這麼一來、即便百年以後,唐國人口恐怕也不過百來萬,糧食問題根本不需要擔心,反正利未亞的崑崙奴很多,在唐國的教導下,他們會開墾耕地的。

徐霞客有些遺憾,但朱由檢卻一直帶着笑意傾聽。

“國朝疆域廣袤,等第三次下西洋結束,你可以替朝廷、替孤、替萬歲、替大明百姓走山訪水,記載下國朝壯麗景象。”

眼下大明的鐵路建設正在轟轟隆隆的進行着,其目的爲的還不是鞏固朝廷對邊疆的控制。

洪承疇只要能鞏固好麓川,那他當上首輔的時間也就指日可待了。

木懿的聲音從洪承疇身後響起,隨後便見他雙手遞來一本文冊,而這本文冊則是洪承疇今年在麓川的戰果。

朱由檢青睞孫傳庭不假,但孫傳庭的性格若是成爲首輔,那必不得好死。

他接過文冊,打開後一目十行的掃視了一眼。

這一過程中,大明宗藩體系下的國家,只要老老實實的苦練內功就足夠。

目前順天軍械局的紙殼子彈年產是一千二百萬枚,只夠十幾萬後膛槍步兵訓練加一次小型作戰。

洪承疇帶着一抹笑意撫了撫須,眺望着山下正在開墾荒地的勞改工,以及遠處不斷爆破修路搭橋的工人,心裡滿意至極。

這並非是說他不再與人攀比,而是他更能摸清楚朱由檢的想法。

“很不錯!吳監察使和顏、閻兩位知府可謂奇才!”徐霞客給出了自己認知中的最高評價,並解釋道:

唐國的長史叫做谷壽,是朱聿鍵在諸藩戰爭中的得力干將,因此他纔會讓谷壽作爲唐國長史隨行下西洋。

“你也不必沮喪,等第三次下西洋回來,日後國朝需要對海外諸藩、南州、舊港能巡查的時候,你便可以駕乘此船來乘風破浪了。”

之前大明的兩次下西洋,說白了都是讓諸藩願意就藩,從而減輕大明的負擔,因此投入上百萬兩銀子下西洋是正常的。

對此,朱由檢也笑着說道:“蒸汽機船也研製成功,兩千噸的蒸汽機船會很快投產,不過不能參與第三次下西洋。”

但現在諸藩已經全部就藩成功,那再下西洋就有些不合時宜了,因此徐霞客已經做好了下西洋被告停的準備。

“短暫休整了半個月後,下官帶人東歸,八月抵達了東崑崙府。”

“也對……”朱由檢苦笑道:“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層不變,你看海十年已經很長了。”

也就是說,目前還有五十六萬人沒有換裝成功,按照順天軍械局的生產力,最少還需要八年時間才能完成全員換裝。

這些田畝開墾後第一年的畝產只有四十幾斤米,第二年就漲到了九十幾斤。

因此,稍微想了想後,朱聿鍵鬆了一口氣,心裡做好了讓自家弟弟帶兵先一步前往唐國的想法。

很快,馬車的門也被打開,朱由檢在車上一臉笑意的看着徐霞客,擺了擺手:“上車再說。”

“嗯……”洪承疇十分滿意的看着文冊上各種數額,但木懿卻遲疑道:

“經略,雖說今歲移民近三十五萬,但其中有十五萬都是從雲桂黔三省遷移而來。”

二人就這樣看着山下勞改工開荒田地,瞅着遠處工人爆破修路,十分愜意。

官員得到了指示便退下離開了,而洪承疇和木懿又繼續看起了開荒爆破的勞改工們。

“只要操作得當,唐國百年之內都不太可能出現糧食不夠吃的情況。”

“砰砰砰——”

至於他們不肯吐出來的美洲殖民地,朱由檢也有辦法讓他們讓出來。

他很早就想過環遊地球,但他也知道這對大明的國力消耗很大。

天主教的慘勝代表了後續新教還是會不斷挑起對天主教的戰爭,繼而爆發第二次“三十年戰爭”。

“這個我知道,不必擔心。”朱由檢早就通過錦衣衛知道了歐洲在加快燧發槍裝備的事情。

“如何?”

結果不曾想,朱由檢不僅沒有停止下西洋,反而要直接來一場環遊世界。

這並非沒有改善的可能,比如朱聿鍵聽後,當即就想到了大明眼下正在使用的化肥。

但他這人善於筆墨,嘴巴並不聰明,因此只能以再三作揖來表示感激。

“只是十三個月的時間,南崑崙府便興起了一縣九鎮,開墾田畝十二萬七千有餘。”

太遠了控制不到,太近的地方又還沒吃透。

他已經通過朱由檢給的一些手書和他編撰的書籍知道了地球是橢圓的,既然地球是圓的,那環遊地球就不成問題了。

歐洲各國在推進燧發槍的裝備,不過大明已經開始逐步換裝後膛槍了。

“火車此物,真乃天物啊……”

眼下南崑崙監察使司一共兩縣十五鎮,有兵馬四營,合計一萬兩千人。

朱聿鍵略微皺眉,見狀的谷壽則是作揖:

“殿下,恕下官直言,以眼下唐藩的情況來看,短期內並不用擔心耕地的問題,我們能遷移的人太少,而當地的崑崙奴衆多。”

當朱由檢說出“環遊世界”這四個字的時候,徐霞客第一反應就是震撼,第二反應纔是激動。

“下西洋的事情做的不錯,你暫時先回家休息休息,天啓十五年,大明還需要伱再下一次西洋,不過這次不是去歐洲,而是環遊世界。”

馬車上的朱由檢合上了所有書信,收回了信封裡。

“只可惜下官回程時,水稻還沒收穫,不然恐怕能爲殿下和萬歲帶來一些產自當地的稻米。”

“縣城用石砌,砍伐的樹木紛紛以我大明的風格建築府衙、縣衙,街道民居,當地已經有了皇店和集市。”

徐霞客出發前已經坐過了火車,但再次乘坐,他還是不免感嘆。

說到這裡,徐霞客不免眼神迷惘,似乎在回想那一日的所見所聞,不免說道:

因此孫傳庭的頭上一定會有一個人,而這個人只能是自己。

不過,相比較他們關心的就藩地問題,齊王府馬車上的朱由檢卻在一邊看西班牙費利佩四世、英國查理一世、法國路易十三等國王寫給自己和自家哥哥的信。

乾隆在開疆拓土收復西域上值得稱讚,但面對歐洲的燧發槍和各類機械卻嗤之以鼻,這點是值得反思的。

總之各種見聞被他全盤托出,他也分析了一下唐國就藩在朱由檢所畫地的利弊。

“下官遵命……”

“爲何?”朱由檢皺了皺眉,他的第一反應就是覺得徐霞客被人威脅了,但……

眼下除了漠北和河中、西域三地還需要大明動武外,大明短期內已經沒有了需要動兵的地方。

這其中,唐藩、淮藩、吉藩最引人矚目,而他們的長史也紛紛上了他們王府各自的馬車,見到了闊別兩年半的自家藩王、世子。

這些銀子發作軍餉後,能用來移民的也就幾萬兩,頂多遷移上萬人前往唐國罷了。

徐霞客聞言點了點頭:“雖然沒有了解太多,但下官覺得,他們似乎在加快燧發槍的研製,恐怕與國朝有關。”

當十六聲禮炮依次響起,天津港碼頭也呈現出了一副熱鬧的景象。

“因此,若是殿下不嫌棄,下官想在陸地上走走看看。”

從明代開始,世界就已經開始連接起來了,例如歐洲人使用大明的商品,大明使用歐洲人的火炮、火繩槍一樣。

徐霞客對他作揖搖頭道:“殿下,若是第三次下西洋結束,下官反而不想繼續巡遊大海了。”

“謝殿下成全!”徐霞客聞言,鼻頭一酸,他本以爲朱由檢會生氣,因此他已經做好了被罷免的準備。

卻不想,朱由檢心胸如此豁達,反而爲他徐霞客個人的“私慾”想出了藉口。

“替大明百姓走山訪水,記載大明壯麗景象……”

這樣的一句話,他徐霞客何德何能擔當得起。

第169章 殲滅奢崇明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345章 工業革命序幕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92章 點醒楊漣第423章 英勇的賤民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341章 礦產國營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305章 天啓之治第65章 帝者不怒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檢第91章 人間慘狀(七千字大章)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204章 戰前臺風第30章 兄弟和睦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260章 收復朵甘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171章 戰爭泥潭第150章 大小曹第404章 暗流涌動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238章 罷黜百官第140章 大勝之勢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353章 分憂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688章 後記(八)永昌之暮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511章 亂世用重典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場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650章 螻蟻舉臂第509章 興亡又如何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498章 任他幾路來第71章 遼鎮敗壞第432章 再苦一苦瀛洲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556章 惶恐灘頭第481章 揚帆起航第400章 南亞困局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289章 北上東出第425章 我徂東山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11章 噩夢開局第177章 朝鮮太上皇楊鎬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250章 生擒朱由檢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206章 殺遼商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290章 膨脹的野心第133章 謀劃山西三鎮第449章 身前身後皆戰場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368章 暹羅求救第166章 黃臺吉的計劃第181章 裁撤遼鎮第33章 客氏惱怒第518章 時不我待第95章 藩王質問第412章 開發東北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546章 齊王擺爛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572章 帝臨南京第634章 河中收復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382章 土地兼併
第169章 殲滅奢崇明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345章 工業革命序幕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92章 點醒楊漣第423章 英勇的賤民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341章 礦產國營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305章 天啓之治第65章 帝者不怒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檢第91章 人間慘狀(七千字大章)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204章 戰前臺風第30章 兄弟和睦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260章 收復朵甘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171章 戰爭泥潭第150章 大小曹第404章 暗流涌動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238章 罷黜百官第140章 大勝之勢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353章 分憂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688章 後記(八)永昌之暮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511章 亂世用重典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場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650章 螻蟻舉臂第509章 興亡又如何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498章 任他幾路來第71章 遼鎮敗壞第432章 再苦一苦瀛洲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556章 惶恐灘頭第481章 揚帆起航第400章 南亞困局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289章 北上東出第425章 我徂東山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11章 噩夢開局第177章 朝鮮太上皇楊鎬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250章 生擒朱由檢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206章 殺遼商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290章 膨脹的野心第133章 謀劃山西三鎮第449章 身前身後皆戰場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368章 暹羅求救第166章 黃臺吉的計劃第181章 裁撤遼鎮第33章 客氏惱怒第518章 時不我待第95章 藩王質問第412章 開發東北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546章 齊王擺爛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572章 帝臨南京第634章 河中收復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382章 土地兼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