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擔子難挑

第490章 擔子難挑

“戶房倉庫有倉攢吏兩人,算上你就是三人。”

“你們三人每人每日一人值守倉庫當差,其餘二人負責跟隨支取錢糧的各房前往下面查看,看看支取的錢糧是否落到實處。”

“若是沒有落到實處,舉報一次即累甲等功一次,累功三次可以得到一年的帶薪休假。”

“這休假通常都是吏員們用來考科舉的,唯有考中生員,纔有了擔任主官的可能。”

“不過,生員也僅僅是可能,真正想十成把握擔任主官,還得考中舉人或進士。”

“這些,你都明白了嗎?”

南甸縣衙內,高觀帶着與他年紀相差不大的朱瞻壑在衙門之中走動。

走了一圈之後,最終帶着他來到了戶房管理的倉庫門口。

戶房的倉庫門口有兩隊兵馬司的小旗在駐守,四周還有兵馬司在巡哨。

“戶房是縣衙重地,故此被這一丈高,三尺寬的圍牆圍了起來。”

“這地方東西五十步,南北六十步,內裡有錢糧兩個倉庫,錢庫佔地不過二分,糧庫佔地七分,剩下一分是巡邏的道路。”

“這地方莫說是你,就連我也需要檢查。”

話音落下,高觀帶着朱瞻壑來到倉庫大門平舉雙手,在衆目睽睽下接受了檢查並走入其中。

“倉庫晚上不出錢糧,故此你們每日只需要卯時開鎖,戌時上鎖就行,每日工作七個時辰,俸祿每月最後一天發當月俸祿。”

“把你的存摺編號給我登記,然後每個月末拿上存摺來找我蓋章,第二天去銀行領俸祿就行。”

高觀說着,朱瞻壑也拿出了一本折迭樣式的小本子,本子外面是薄薄的皮革,上面還有燙出來的數字編號。

高觀接過存摺,帶着朱瞻壑走到了倉庫的門口,而這裡有一張桌子和兩名正在看守倉庫的倉攢吏。

“高典吏!”

二人見到高觀帶人前來,不用多想就知道了這是他們的新同袍。

“這是郭壑,應天府人,日後與你們一樣便是倉攢吏了。”

“這幾日你們帶着他,等覺得他可以了,再讓他單獨值守倉庫、隨車前往工地。”

“是!”

高觀簡單一番溝通,二人連忙點頭應下。

見狀,高觀也回頭看向朱瞻壑:“伱這存摺我先帶走,散班前我帶來給你。”

“謝高典吏。”朱瞻壑作揖行禮,並沒有什麼太子的架子。

當然,除了江淮、張渤海、王瑄和高觀,這地方也沒人知道他就是太子。

在前一期的《大明報》中,可是還清楚刊登了太子在海喇兒戍邊的事情。

除非有一手消息,不然沒人會想到他在這裡。

“你們自己介紹吧,我走了。”

留下一句話,高觀便帶着朱瞻壑的存摺離開了。

至於朱瞻壑,這兩名擔任倉攢吏的吏員也不是瞎子,雖說朱瞻壑的皮膚因爲海喇兒戍邊而黢黑粗糙,但他身上那份氣質一看就是大家子弟。

在沒有搞清楚他的背景前,這兩個倉攢吏是不會輕易得罪朱瞻壑的。

很快,他們便開始帶着朱瞻壑適應起了倉庫的工作環境,而高觀也拿着朱瞻壑的存摺找到了江淮。

他走入書房內,打開存摺的同時嘖嘖幾聲:“不愧是那地方出來的人,你看看這存款……”

他將朱瞻壑的存摺轉過來遞給了江淮,江淮正在處理公務,但還是瞥了一眼。

存摺上清晰記錄着八位大寫的數字,雖然單位是文,但折算下來也達到了三萬貫之多。

三萬貫,這幾乎是一些大縣全年的稅收,哪怕是如今三十多萬人口的隴川府,其每年歲入也不過八萬貫罷了。

“確實驚人……”

江淮忍不住搖搖頭,高觀也咋舌道:

“與他近距離接觸後,他這氣勢一看就是上位者,我離開倉庫後還偷偷看了看,劉進與周吉這兩人對他可謂畢恭畢敬,在弄清楚他身份前,恐怕不會針對他。”

“身份是嗎?”江淮合上存摺,嘴角含着絲笑意:

“暫時保密,等衙門的人都熟悉他了,再公開他的假身份,讓他也體驗體驗落差。”

“你這廝……”高觀苦笑,江淮卻笑着低頭處理起了政務。

見狀,高觀也不多說什麼,只是將江淮的存摺登記上了縣衙和府衙的冊子上。

這些冊子會在每月二十五送往地方上的銀行,由銀行登記並傳往省、國級別銀行記錄。

這樣做的速度並不快,例如某人這個月纔開戶存摺,那大概需要一個月時間才能送抵總行,由總行將文冊彙總後下發給全國二千四百餘家銀行。

這些銀行遠近不同,有的可能需要幾天就能得到文冊,有的卻需要一年。

正因如此,開辦存摺並存入銀錢後,最快也需要三個月才能在兩京十六省的異地銀行正常取錢,最少需要半年才能在南洋的異地銀行正常取錢,至於滿剌加海峽以西,那則是需要半年到一年不等了。

不過正常來說,商人們也都知道這些規則,百姓則是沒有必要知道,畢竟百姓的錢是最穩定的,因爲他們很少離開自己的戶籍地。

辦完了自己該辦的事情,高觀也就前去將存摺還給了朱瞻壑,並在之後離開了倉庫。

朱瞻壑在倉庫安靜的學習着,而遠在數千裡外的北京城卻瀰漫着一股硝煙的味道。

“長吉鐵路雖然只有二百里,但東北的鐵路建設已經遙遙領先於全國,相比較之下,其它地方的鐵路卻毫無進展。”

“當下中原鐵路開始修建,陝西、河南、山東都有鐵路貫通,就連四川和交趾、雲南也都有了鐵路。”

“這種情況下,理應先考慮長江以南各省鐵路,例如從武昌修建一條通往寧波的鐵路。”

“這條鐵路我算過,從武昌出發,與日後的湖廣鐵路相連接,經黃州、九江、南昌、饒州、池州、太平、應天、鎮江、常州、蘇州、松江、嘉興、杭州、紹興,抵達寧波等,合計一京三省一十六府!”

“單從人口來說,這條鐵路比兩京鐵路能影響的範圍還要大,還要廣,單單經過的一十六府人口便高達三千餘萬,所創造的經濟效益不言而喻。”

武英殿的正殿裡,楊溥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向衆人爭論着鐵路的問題。

在過去的鐵路修建中,江南幾乎沒有沾到任何一點的好處,反倒是一直在往外掏錢。

不管是西北鐵路還是東北鐵路、兩京鐵路,甚至是當下的漠北、中原、四川、滇越、開漢等鐵路,這些基本都是在長江以北修建的鐵路,而廣泛的江南地區卻沒有沾到一點好處。

這麼些年下來,地方上難免會有些不平衡。

只是面對楊溥的話,坐在位置上的王回卻反駁道:

“楊學士所說這些地方,基本與長江水運相連,憑藉長江,即便沒有鐵路也能做到商貨通行,故此修建鐵路只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與之相比,吉林雖然也有松花江,但松花江每年封凍長達四個月,四個月時間足夠耽擱很多事情!”

王回雖然是後遷徙渤海的人,但憑藉這個身份,他也得到了許多不曾有的助力。

他越爲渤海和新政派冒頭,他就越容易獲得支持,這就是爲什麼徐碩在邊疆埋頭苦幹那麼多年,而他不過在京中耍耍嘴皮子就能最後與徐碩同臺競技的原因。

坐在椅子上,徐碩也眼神複雜的看着自己這位昔日的好友。

曾經他們在米倉鎮的海灘無憂無慮的抓魚捕蝦,而今卻坐在這大明權力中心脣槍舌劍。

這樣的變化,令徐碩倍感唏噓。

щщщ_ Tтkan_ C〇

“我並未說長春與吉林的鐵路不能修建,朝廷完全可以同時修建。”

楊溥眼看王回牙尖嘴利,也不想爲了這二百里鐵路與他爭辯,他想要的是這二千六百里的江南鐵路。

“朝廷的情況,確實可以再開建這兩條鐵路。”

作爲被朱高煦選出和稀泥的代表,薛瑄開口安撫了二人,其餘人則是眼觀鼻、鼻觀心。

徐碩沒有主動去爭取什麼資源,因爲他是朱高煦選出的人,選他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軍隊之中選不出人來,而他出身渤海,又沒和新政派扯上關係,作爲六軍都督府在內閣的代表,他不可能輕易發言。

楊榮與楊溥一派,自然不會反駁楊榮和薛瑄的話。

王回聞言卻皺了皺眉,畢竟江南鐵路最少不會少於兩千裡,如果真的要修建這一條鐵路,那起碼耗費上千萬貫。

這上千萬貫的錢糧如果投入到東北、山西、北直隸、山東,那無疑能讓北方的經濟更上一層樓。

“江南鐵路修建只是錦上添花,朝廷要做的應該是雪中送炭,例如當下山東雖有鐵路,可只是魯西有鐵路,魯東卻根本沒有任何鐵路經過。”

王回說着說着,突然起身對偏殿作揖道:“陛下,臣以爲,應該修建一條從兩京鐵路東昌站前往濟南、青州、登州二州的鐵路。”

“除此之外,也應該修建一條海州通往金州旅順港,從金州通往定遼縣的鐵路。”

“如此一來,日後若是走海路,遼東和山東也貿易得更爲容易且頻繁!”

“強詞奪理!”聽到王回這話,楊榮都坐不住的起身作揖道:

“陛下,這遼東與山東本就有鐵路,即便修建了王學士所說的這幾條鐵路,能影響的也不過就是幾百萬人罷了。”

“相比較之下,數量其十倍的江南鐵路更能促進商品流通,讓百姓安居樂業。” 二人爭鋒相對,偏殿內的朱高煦卻毫無動靜。

過了片刻,倆人腰都略微發酸了,偏殿內才響起朱高煦的聲音。

“你們說的都有理,但朕想聽聽另外三位學士的建議。”

朱高煦的話音落下,楊溥便表態道:“陛下,臣支持楊榮學士。”

“陛下,臣支持王回學士……”薛瑄是河南人,不想得罪王回,故此選擇了王回。

如此一來,便只有徐碩沒有開口了。

“真難辦……”

感受着四周投來的目光,徐碩暗歎一句,隨後緩緩起身。

他沒有注意自己竹馬兄弟投來的目光,或者說刻意忽視。

“陛下,臣覺得當下修建鐵路之錢糧已經調撥足夠多,不管是江南鐵路還是長吉鐵路,亦或者是遼東和山東鐵路,這些鐵路都可以等漠北鐵路、西北鐵路、中原鐵路和開漢、滇越、四川等鐵路修建完畢後再議。”

“現在朝廷繼續擴修鐵路,用的並非是朝廷的錢,而是百姓在銀行的錢。”

“這錢花出去容易,想賺回來就難了。”

“朝廷現在還揹負着數百萬貫的利息等待償還,臣以爲應該穩紮穩打,而不是試圖一口吃成一個胖子。”

徐碩在地方爲官,也瞭解了戶部的情況,故此他才認爲皇帝並不贊同在現有的基礎上擴修鐵路。

要知道,過往但凡需要修建鐵路,皇帝不等羣臣反應就已經派工部去勘察了,而今皇帝沒有舉動,就說明這些鐵路都沒有修建的必要。

不得不說,他猜的很對……

在他話音落下後不久,腳步聲便從偏殿之內響起。

不多時,朱高煦身穿常服走出偏殿,衆人見狀紛紛把腰躬得更深了。

“徐碩說得對,朝廷有錢,但這錢不是朝廷的錢,而是天下百姓的錢。”

“修建鐵路不僅要從經濟方面着手,還得看政治和軍事。”

“不是必要的鐵路,都可以暫時推後,慢慢修建。”

“誠然朝廷可以一口氣修建你們所說的所有鐵路,但這樣的後果是什麼,你們得考慮清楚。”

“寅吃卯糧不是朕的性子,若不是爲了南北彌合,朕也不會修建從江浦通往東北和西北的鐵路。”

“你們可以花錢如流水,但等到百姓需要用錢的時候,不知道你們怎麼把錢找回來還給百姓?”

朱高煦一邊說,一邊走上了武英殿正殿的金臺,並穩穩當當的坐在了金臺上。

羣臣隨着他走動的方向而小心翼翼的轉身,看着他坐下後才鬆了一口氣。

“你們也是平民子弟出身,百姓的錢來的有多不容易,應該知道纔對,怎麼反倒是不如徐碩理解的通透?”

“朕最近讀了《貞觀政要》,其中‘辯興亡’的篇章很值得朕警醒,不知道你們可曾知道這篇說的是什麼?”

朱高煦詢問衆人,衆人一時間說不出來,至於精通儒學與經史典籍的薛瑄站出來作揖道:

“陛下說的應該是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飢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

“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致滅亡。”

“煬帝失國,亦此之由。凡理國者,務積於人,不在盈其倉庫。”

“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但使倉庫可備凶年,此外何煩儲蓄!後嗣若賢,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積倉庫,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薛瑄話音落下,衆人雖然沒看過這篇文章,但卻能聽懂意思,並且他們也瞭解隋朝的制度,故此知道朱高煦說起這段文章的意思。

隋代的義倉是一種全民性的糧食賑濟措施,它由國家出面承辦,由社會各界負擔倉谷,賑災面向社會大衆。

然而後來楊堅覺得百姓鼠目寸光,沒有長遠之計,於是便進行了改革,下詔將把義倉設在州治或者縣治,並由官府進行管理。

原本的自願捐獻,也變成了一種必須繳納的稅,並按照百姓情況分爲上、中、下三等稅,其中上戶納谷一石、中戶七鬥,下戶四鬥。

這樣的強制捐獻制度本身就有問題,但只要能正常賑災,那依舊是一個不錯的制度。

然而開皇十四年時百姓鬧了饑荒,乞請隋文帝開倉放糧,但隋文帝卻並沒有下達開倉的旨意,導致百姓遭饑荒而死的人數不勝數,隋朝的府庫卻越來越充裕。

在這樣的制度運作下,開皇年間儲蓄的錢糧,累積到了足夠隋朝的政治班子運行五六十年。

不過隋文帝的想法沒能落地,因爲隋煬帝依仗國庫殷實而不斷花費,將這原本足夠隋朝運行五六十年的錢糧揮霍一空。

到頭來,隋朝滅亡,百姓五不存一,一切都做了空。

當然,這場開皇十四年的賑災,原本就是隋文帝藉機改革,想要推動就食洛陽的手段,只是這手段是用數十萬百姓性命推動的,故此朱高煦很是不屑。

他當下讓薛瑄解釋這文章,就是想要告訴羣臣,不要以爲百姓存在銀行裡的錢是朝廷的,也不要認爲這筆錢可以隨便動用。

隋文帝當初就是這麼想的,可是現實中百姓因爲賦稅繁重,災荒得不到賑濟而造反,偌大隋朝轟然坍塌。

身爲殿閣大學士,如果他們連這種道理都不明白,那朱高煦就得考慮換一批人了。

“臣等,謹受教……”

在朱高煦的提醒下,王回等人紛紛作揖行禮,朱高煦也不清楚他們是真理解還是假理解,總之他的意思傳達到了就足夠。

他需要的內閣只是幫自己出主意的內閣,而不是幫自己做決定的內閣。

“好了,也到該用午膳的時候了,你們去大庖廚吃了午膳再來處理政務吧。”

朱高煦起身向着偏殿走回,羣臣紛紛作揖唱聲,而後退出了武英殿。

在他們走後,朱高煦走回到了偏殿中坐下,亦失哈爲他斟茶,同時說道:

“這王回與徐碩認識,但兩人的政見卻是南轅北轍。”

朱高煦頷首,同時點評道:

“徐碩還是注重實幹,王回卻不管這些,他要的只有支持。”

“另外就今日可見,新政下的十年教育還是太輕視了國學,這點得加強才行。”

“國學若是不強盛,那想要以文化來同化四夷便會困難,大明朝不能成爲身子強壯而腦袋愚笨的莽夫。”

“奴婢會去禮部提醒的。”亦失哈應下,朱高煦也摸了摸自己的八字鬍與短鬚。

“近來我父親忙碌何事?”

“太上皇在休養身體,不過就大明宮的御醫彙報來看,太上皇的身體十分健康,並無大礙。”

亦失哈迴應着朱高煦,朱高煦也頷首道:“身體不錯就行,讓他好好修養,另外漠北鐵路的修建也時常要告訴他進度,給他盼頭,平日裡也能高興些。”

朱棣六十四了,按照歷史上來說,他應該是在六十一二歲的時候重病一場,並大概預感到了自己很有可能活不久了,因此在不到四年的時間裡連續發動了三次北征。

不過在當下,朱棣興許是因爲退休的比較早,故此身體還算健朗,也沒有什麼疾病纏身。

在朱高煦心裡,他還是希望朱棣能活久一點的,畢竟能與自己談心的人越來越少了。

想到這裡,他呼出一口濁氣,閉目養神片刻後,便開始着手處理內閣經手的奏疏了。

在他處理奏疏的同時,走出武英殿,前往大庖廚路上的王回與徐碩也故意放慢了步調。

楊溥等人雖然察覺,但並不想逗留,快步離開。

瞧着他們走遠,王回這才停下腳步,皺眉看向徐碩。

“孟明,你應該支持我纔對。”

王回在說剛纔的事情,徐碩聞言表情複雜,但還是解釋道:“這件事我支持也無用,況且我爲何能在武英殿理政,你應該比我清楚纔是,我要做的是幫陛下說話,而非幫你。”

“我若是幫你,那並非幫你,反倒是害了你。”

“話雖如此,但也不用說的那麼言之鑿鑿!”王回打斷。

“難道我說的有什麼不對的?”

徐碩在解釋,可王回卻生氣他沒偏向自己一點。

兩人都是位高權重之人,誰又能忍受被人針對?

哪怕是昔日竹馬兄弟,來到這廟堂上也得分清楚你我才行。

“你別忘了,你我出生山東,卻歸屬渤海,你要展現你的清高我不攔,但你好好考慮考慮,大明朝的擔子是我們這羣人在挑着,不然光憑江南那羣蟲豸,恐怕現在連新政都推行不動。”

王回說的有些難聽,徐碩聞言直接對不遠處的武英殿擡手作揖。

“大明朝的擔子只有陛下能挑,陛下能帶出老人,也能帶出新人,你們好自爲之!”

話音落下,徐碩越過王回往大庖廚走去,王回瞧着他背影盛怒,卻又不敢直接反駁,只能忍着脾氣跟在他身後。

第97章 龍江船廠第69章 爺孫和睦第486章 爲人三思157.第157章 血色漫天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第123章 北返建功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第573章 恩威並施第494章 癸卯案終第567章 甕中之鱉第500章 朱門父子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第54章 洪武移民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163.第163章 歸家亦苦172.第172章 育嬰聖手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266.第266章 衣冠禽獸第91章 仁官不仁民246.第246章 末路盡忠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第451章 繁花似錦318.第318章 小國強人321.第321章 南北夾擊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406章 東洲第一人第604章 地府本性純樸燕朱棣第124章 前路漫漫第364章第50章 漢人皆說胡兒語329.第329章 感情甚篤第539章 君子之澤第462章 孤家寡人296.第296章 改封諸藩第558章 和光同塵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358章 改書爲史第563章 聖人親至第30章 父子相似第403章 養倭爲犬第72章 小鬼難纏第55章 道德者死156.第156章 兵臨城下第541章 重登吉林城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第133章 讓利移民第516章 自爆第85章 行鈔稅法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554章 辛亥變法第398章 大發戰爭財第112章 威震西南第493章 癸卯貪腐第106章 倭夷入寇246.第246章 末路盡忠第520章 與時俱進第602章 地府春秋筆法朱允炆第456章 衣錦還鄉第56章 陳年往事第492章 衣冠禽獸第90章 燕府三寶第489章 倉攢吏第596章 後記崇弘中衰第6章 陰晴圓缺第359章 自由貿易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第563章 聖人親至159.第159章 血戰不退第387章 中亞老四第396章 先甜後苦第102章 西南欲亂第390章 皆爲利攘第62章 老丈難當第487章 草臺內閣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279.第279章 永樂新政第444章 天家無情第595章 後記隆萬天革新第95章 身不由己276.第276章 理清稅制第523章 歲朝兆佳第130章 秦王樉薨第94章 朝夕禍福第362章 後事之師318.第318章 小國強人第454章 北上之旅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319.第319章 南征安南第107章 會廳議倭280.第280章 安撫諸將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第137章 北亂南治313.第313章 老子多心第439章 祖傳畫餅第579章 時光如梭第346章 永樂五年211.第211章 危機四伏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第571章 君臨河中
第97章 龍江船廠第69章 爺孫和睦第486章 爲人三思157.第157章 血色漫天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第123章 北返建功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第573章 恩威並施第494章 癸卯案終第567章 甕中之鱉第500章 朱門父子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第54章 洪武移民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163.第163章 歸家亦苦172.第172章 育嬰聖手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266.第266章 衣冠禽獸第91章 仁官不仁民246.第246章 末路盡忠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第451章 繁花似錦318.第318章 小國強人321.第321章 南北夾擊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406章 東洲第一人第604章 地府本性純樸燕朱棣第124章 前路漫漫第364章第50章 漢人皆說胡兒語329.第329章 感情甚篤第539章 君子之澤第462章 孤家寡人296.第296章 改封諸藩第558章 和光同塵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358章 改書爲史第563章 聖人親至第30章 父子相似第403章 養倭爲犬第72章 小鬼難纏第55章 道德者死156.第156章 兵臨城下第541章 重登吉林城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第133章 讓利移民第516章 自爆第85章 行鈔稅法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554章 辛亥變法第398章 大發戰爭財第112章 威震西南第493章 癸卯貪腐第106章 倭夷入寇246.第246章 末路盡忠第520章 與時俱進第602章 地府春秋筆法朱允炆第456章 衣錦還鄉第56章 陳年往事第492章 衣冠禽獸第90章 燕府三寶第489章 倉攢吏第596章 後記崇弘中衰第6章 陰晴圓缺第359章 自由貿易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第563章 聖人親至159.第159章 血戰不退第387章 中亞老四第396章 先甜後苦第102章 西南欲亂第390章 皆爲利攘第62章 老丈難當第487章 草臺內閣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279.第279章 永樂新政第444章 天家無情第595章 後記隆萬天革新第95章 身不由己276.第276章 理清稅制第523章 歲朝兆佳第130章 秦王樉薨第94章 朝夕禍福第362章 後事之師318.第318章 小國強人第454章 北上之旅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319.第319章 南征安南第107章 會廳議倭280.第280章 安撫諸將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第137章 北亂南治313.第313章 老子多心第439章 祖傳畫餅第579章 時光如梭第346章 永樂五年211.第211章 危機四伏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第571章 君臨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