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文武之爭

官拜都督同知,從一品武官小官階光祿大夫,勳個柱國,已經是國朝武官重臣。這會兒還不是後來,武官的地位雖在下降,也還沒有到都督一品的武官要到兵部正堂。拜接印的地步,就算是你堂堂總兵,見了本兵要稱小的,跑着跪下接印,文官老爺還要板起臉刮你幾句,上了任,還要拜巡撫爲軍門大人,一樣的轅門束甲,揹着弓箭給巡撫行禮。這也還罷了。一品總兵遇着兵備道,巡按御史,都得給人行禮 保家衛國的高品大將就跟文官的奴才一樣,位份如戚帥和李成樑算是武官到頂了,但寫信給張居正時,一樣要稱門下沐恩,或是門下小的某人”武官當到那種份上,就是沒味道的很了。

現在這會兒,正是文官爭權的關鍵時刻,中官內臣也插一扛子,三方勢力斗的如火如荼,正是熱鬧的當口。

最爲關鍵要緊的,就是巡撫的設置。

在永樂和仁宣年間,大明地方的政治體制是三堂並立。

何謂三堂?便是布政使司,守備總兵這一文一武,再一個,便是由京城派駐地方的鎮守中官。

文武並濟,文理政,武官鎮守地方。遇到戰事,請示都督府並兵部。由皇帝決定是否出兵,如果是小的騷亂耍彈壓,就由總兵官和鎮守中官一起先行做主,事後稟報便是了。

中官之設,就是爲了調和文武,壓着地方上不要內鬥。

但太監中有才有德的少,無才無德的多,一到地方,多行騷擾,自己不正,怎麼能正人?所以到了仁宣之末,中官的名聲已經是極臭,迫不得已,開始派文官中的都御史任職巡撫,專理地方軍政。

巡撫原本就是監察官,有監督百官的權力,同時還加兵部侍郎。這樣所有的武職官員也就是巡撫的下屬,總督和巡撫照例稱軍門,武職一品,也只能是巡撫的部屬。

這麼一來,巡撫雖然只是四品文官,職權卻是極高,開始還只是流官。到了正統和景泰年間已經成爲常設的地方官,而且制度越來越縝密詳細,眼看就要成爲文官壓倒武臣的常設官,並且時間久了,就成祖制。再想改,就是絕無可能了。

由正統再到景泰,再到天順,改元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議撤巡撫之事。

打頭炮的。當然是天不怕地不怕。並且一身橫致的武清侯石亨。

也不知道石亨請了誰做槍手。一篇文章寫的駢四嘲六,漂亮的很。道理說的也是很懇切,把地方上文官壓制武將的情弊說的很真切。

巡撫勢成布政使司的上司,這一點絕無疑問,但武官總兵也成下屬。石亨的奏章裡,則堅不認同,認爲不成體制,武官被壓制過當,有失官體,也寒了武官的心。

同時,文官中懂軍事的少,紙上談兵的多,雖然于謙當兵部尚書時。用人很得當,邊境上用的巡撫和總兵都很盡職,也能夠和衷共濟,但文官畢竟不懂軍事,看了幾本兵書就以爲自己是姜太公和魏武再世。指手劃 腳,石亨的意思,這樣做法,和在軍隊裡派內臣當監軍一樣。都成掣肘之勢,不利軍機。????現在已經有這種苗頭,糧食補給也落在尖官手中,武官一切仰人鼻息的話,戰場上千變萬化,何談事權一統?如果遇到一通也不通的文官。偏又喜歡多事指揮,試問,戰場失機之職,究竟有誰來負責?

總之,這一篇文章做的很漂亮。又正是武官勢力猛漲,文官勢力退縮自保的當口,想想看,大學士中有幾個要被流放,甚至是殺頭,于謙等文官中能說上話的重臣要麼退職。要麼被逮捕問罪,武官從龍奪門的很多,正在受寵之中。所以,此奏一上。朝野矚目,看着只是一種地方官制的設制,其實關係極大,就是文武兩大集團,還有中官集團三方勢力在軍權政事上的大爭端的彙總。

這是一篇大文章,誰贏了,一葉落而知秋至,那些旁觀的人,怎麼下注,捧哪一邊的臭腳,到時候可就難說的很了。

“哎,不成功!”

靖遠伯王旗已經奔走一天,老頭兒鬚髮皆白,神情慘淡,對着自家後園樓閣上的衆人攤手苦笑道:“曹吉祥這會正是得意的時候,哪會有空理會我這個老頭子?和他談了半天。不得耍領。再找劉永誠,幹肺,見也不要見了。唉。不成功,不成功!”

文武相爭,王老頭兒是個熱心人。說是武臣,其實是正經的武官,到這會兒,立場就和正經的武官不同了。石亨的奏摺一止,正經的武官無不區門。但女官則矛不反對朝野!此爭的非常厲※

此事的關鍵,還在於誰能影響到皇帝。要是景泰年間。提也不必提。于謙那一關就過不去,也不會有武官自己找不自在,提這種明顯被駁回的事。但現在不同了,要帝剛剛復位,身邊最得用的,當然還是從龍復辟的那幾個功臣。最得勢的。當然是現在提督京營的曹吉祥,其次,便是掌握四衛營的御馬監太監劉永誠。????只要是這兩個太監有一個站在文官們一邊,大家的膽氣也壯了,總會有人敢出來說話,輿論起來。石亨等人也未必就能一手遮天。

這也是到靖遠伯府的一衆文官的公議,公推王老頭兒去試試口氣。

結果老頭兒回來,就是這副氣急敗壞的模樣,看來,這一次碰的釘子也真是不

天順復辟,靖遠伯並不得意。景秦年間,老頭兒也是重臣,說話也是算數的。景泰原本叫他在南京當兵部尚書。手握東南兵權,後來回京師後又把看守南宮的重任給了他,說起來也是元老重臣,現在這會到是好了,復辟功勞不如人,說話也不響,兒子王祥參加復辟時表現也不爭氣,兩次落馬,淪爲笑柄。這功,老伯爺也不打算爭了,總之,改元之後,靖遠伯府的氣象反而不如復辟之前。

但王老頭兒是一心爲國的人。這一點 遭際也是無所謂的事。

反正國朝現在統緒是沒有問題了。國泰民安也不成問題,爲重臣者。操勞國事到這種地步,原本也可以歇肩了事了。

但巡撫之設,關係到未來文武誰柄國政的大事,說起來只是地方政治,但從巡撫開始,一層層的上來,到底要把武官和勳臣的威風權勢打下去,大明才能長治久安。

這一點認識,是所有文官的一體認識,就算文官集團品流複雜,按同年,地域,品格,官位,愛好等等分爲無數的黨派,但是在和勳臣武臣爭權這一方面卻是團結無比。想法也很簡單,只有讓文官秉持國政。大明纔會順順當當的傳承下去。不然的話,恐懼唐朝的藩鎮之禍,儘管大家對宋朝的孱弱都不喜歡,但宋朝的以文制武這一層,卻是所有的文官都極爲贊同的基本國政。

“老伯爺”侍立在一邊的李賢是在場文官中的後輩,所以乾脆站着說話,他想了半天,皺着眉頭道:“錦衣都督張某人,聽說是老伯爺門下,何妨請來談談?”

“咦!”王旗拍了拍自己的額頭,道:“把他給忘了。”

“伯爺怕是太操勞了一些李賢笑道:“但此人也是新貴,聽說皇上對他非常欣賞,寵信不在曹太監之下,他雖然是武臣,但聽說也是幼讀詩書的,前著藩鎮之禍,未必也是一點不知道。爲了常保祿位。守大明平安,未必就是不可以談談看

“嗯,嗯!”王旗連連點頭,向着坐在一邊的吏部尚書王直道:“行儉,你看如何?”

“行王直一直閉目養神。到了這會兒才睜了睜眼,道:“可以試試!”

一票大佬都用讚賞的眼光看向李賢。大家坐在這裡,一籌莫展。主張都是李賢所出。現在不慌不亂。多棄設法,這種沉穩氣度,就很不壞。

李賢的大用,也是有徵兆出來。

朝局雖然武官大用,但國事不能盡用武臣,還是要有得力的文官。大學士首輔陳循已經年邁不堪用,退職是早晚的事。其餘幾個大學士退職的退職,流放的流放,王文命在旦夕,景泰年間的內閣,幾乎是要換光了。

新的大學士人選,徐有貞入閣也是必然之勢。此人能力出衆,在奪門復辟之前就已經對當時的太上皇表示了效忠之意,復辟當天,草詔復位也是徐有貞的事,再加上在景泰年間並不得志,種種跡象已經足以證明,徐有貞入閣是必然之勢。

除了徐有貞外,則有李賢這樣的後起之秀,人品才幹都是沒得說,幾次入見奏對都很稱旨,朝中大佬對他也很推許,所以,李賢入閣辦事,也就是最近的事了。

有這樣的正臣能臣在朝,大家的心思也總算放下一些。老實說,從永樂年間入仕途,歷經數朝。到現在巍然不侄的這些重臣們,一個咋。都是七老八十,精力衰邁,也是到時候推出後進來接手的時候了。

李賢,是一個很不錯的人選。

“好”王驟總結道:“我這就派人,去請他過來談談看”。,如欲知後事如何,.,支持作

第140章 如何安頓第188章 辣椒第525章 闖宴第300章 大宗小宗第二百四十三章第634章 說獄第580章 學堂第345章 過河卒子第41章 意外收穫第618章 祖孫第83章 異常第235章 侯府盛宴第32章 人生百味第19章 最大贏家第518章 舊友第280章 一未來第364章 特科第183章 世家第547章 京營第195章 贖身第192章 連鎖第72章 逼債第671章 論道第171章 遇真佛第54章 拍花子第185章 狂生第174章 賜宴第517章 平靜第654章 威壓第五卷權傾天下第四百三十六五章 意氣第563章 意氣第410章 嫉妒第311章 守業第153章 狂潮第484章 城頭第89章 請客第408章 軍制第374章 族誅第538章 胡鬧第392章 潛伏第410章 嫉妒第95章 夜行第148章 大義名份第553章 襄王第691章 傳承第298章 火起第360章 邊患第50章 人心難猜第134章 北鎮撫司第246章 勸慰第427章 計較第285章 森嚴第366章 動身第691章 傳承第310章 不識趣第556章 嫁妝第545章 離間第679章 探聽第579章 仁德第487章 強弩第384章 忍第37章 招兵買馬的開始第366章 動身第498章 決死第666章 東宮第360章 邊患第425章 叔侄第88章 威風殺氣第533章 酒話第639章 思想第431章 起火第384章 忍第500章 贏家第158章 陰霾四合第五卷權傾天下第五百八十四章第274章 宮闈舊事第624章 變化第430章 遇襲第603章 文思院第122章 發動第410章 力士第300章 零一章國本第627章 無聲第224章 嶽正第534章 聘禮第654章 威壓第566章 入營第271章 營嘯第213章 因禍得福第78章 窯廠第371章 收益第637章 銀本第471章 對撞第603章 文思院第200章 急智第35章 新案子第245章 開心第599章 操守第190章 斯文一脈第642章 陰雲
第140章 如何安頓第188章 辣椒第525章 闖宴第300章 大宗小宗第二百四十三章第634章 說獄第580章 學堂第345章 過河卒子第41章 意外收穫第618章 祖孫第83章 異常第235章 侯府盛宴第32章 人生百味第19章 最大贏家第518章 舊友第280章 一未來第364章 特科第183章 世家第547章 京營第195章 贖身第192章 連鎖第72章 逼債第671章 論道第171章 遇真佛第54章 拍花子第185章 狂生第174章 賜宴第517章 平靜第654章 威壓第五卷權傾天下第四百三十六五章 意氣第563章 意氣第410章 嫉妒第311章 守業第153章 狂潮第484章 城頭第89章 請客第408章 軍制第374章 族誅第538章 胡鬧第392章 潛伏第410章 嫉妒第95章 夜行第148章 大義名份第553章 襄王第691章 傳承第298章 火起第360章 邊患第50章 人心難猜第134章 北鎮撫司第246章 勸慰第427章 計較第285章 森嚴第366章 動身第691章 傳承第310章 不識趣第556章 嫁妝第545章 離間第679章 探聽第579章 仁德第487章 強弩第384章 忍第37章 招兵買馬的開始第366章 動身第498章 決死第666章 東宮第360章 邊患第425章 叔侄第88章 威風殺氣第533章 酒話第639章 思想第431章 起火第384章 忍第500章 贏家第158章 陰霾四合第五卷權傾天下第五百八十四章第274章 宮闈舊事第624章 變化第430章 遇襲第603章 文思院第122章 發動第410章 力士第300章 零一章國本第627章 無聲第224章 嶽正第534章 聘禮第654章 威壓第566章 入營第271章 營嘯第213章 因禍得福第78章 窯廠第371章 收益第637章 銀本第471章 對撞第603章 文思院第200章 急智第35章 新案子第245章 開心第599章 操守第190章 斯文一脈第642章 陰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