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入質

不管是由春谷南下的程普軍,抑或間道而行的甘寧軍,通往宛陵的道路,都繞不開廬江,此廬江非長江北岸的廬江郡,而是丹陽境內一條橫貫南北的大江。

因此,位於廬江東岸的宣城縣,此時就顯得尤爲重要了。

程普搶先佔據宣城,不但可將其作爲進攻宛陵的後方基地,亦可阻斷荊州軍和宛陵叛軍的聯繫,從而徹底孤立宛陵叛軍。

甘寧搶先佔據宣城,則可與宛陵互爲掎角,屆時進可攻,退可守,自身將立於不敗之地。

程普軍順廬江南下,無疑比走山間小路的甘寧軍更快到達宣城,好在嬀覽、戴員亦深知宣城的重要性,已提前派兵進駐。

程普前部黃蓋率衆日夜兼程,疾行近二百里,最先殺至宣城。

遙望對岸,見宣城城門緊閉,牆垣甲兵林立,黃蓋心知宣城已經陷於賊手,不由重重一嘆。

黃蓋沒有留在原地等待程普大軍,其親率士卒,冒險渡江,宣城一陣騷動,卻未出城截擊。

黃蓋見狀,又是一嘆,其所部雖然精銳,人數卻只有千餘,野外浪戰,他有十足的把握擊敗叛軍,攻打城池,則力有不逮。

無奈叛軍死守不出,黃蓋惟有直驅城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試圖勸說城中叛軍反正。

黃蓋自隨孫策平定江東,大部分時間都在丹陽郡,期間歷任諸縣,鋤強扶弱,甚有威望。然而宣城守軍多爲嬀覽部曲,黃蓋就算說破嘴,也難以勸降守軍。

數個時辰後,程普率軍趕到,在與黃蓋會合後,絲毫不做停留,繞過宣城,往宛陵而去。

程普之所以走得如此之急,皆因黃蓋麾下斥候在宣城西數十里外發現了荊州軍的蹤跡,此時不走,等荊州軍到來,與宣城叛軍聯手,局面就徹底被動了。且程普的首要任務是奪回宛陵,頓足宣城城下,豈非捨本逐末?

程普離開不久,荊州軍前鋒部隊便出現在廬江西岸,領兵者正是擔任大軍先鋒的魏延,嬀覽胞弟嬀整作爲嚮導,亦在其中。

嬀整作爲嬀覽一派僅次於嬀覽、戴員的第三號人物,其甫一露面,宣城守將便再無疑慮,立即大開城門,出迎荊州軍。

甘寧大軍則於日落前抵達宣城,甘寧和魏延都是性格強勢之人,二人商議後,一致認爲宣城必須由己方完全掌控,遂將宣城近千守軍編入軍中,帶往宛陵。甘寧留八百精兵鎮守宣城,另在廬江西岸別立一營,以衛後路。

…………

吳郡,吳縣,討虜將軍府。

“這是天要亡我孫權啊!”在接到三弟孫翊遇刺身亡,丹陽反叛的噩耗,孫權絕望而嘆道。

“叔弼,我早就告誡過你了、早就告誡過你了……嬀覽、戴員心存異志,似賢實奸,你應該處死二人,而非留在身邊,你爲何就是不聽?!”

孫權說着說着,熱淚奪眶而出,整個人陷入深深的悔恨之中。

本來這場悲劇是可以避免的。當初孫權在處死盛憲後,由於有兄長孫策的前車之鑑,便有意盡誅其黨羽、親近,以絕後患。

如果不是孫翊一意求情,嬀覽、戴員二人絕對難逃一死。

孫權既後悔於自己當時不夠果決,沒有堅持己見,以致三弟身遭橫禍,同時亦嘆恨不該讓輕佻果躁的三弟出任丹陽太守。

孫權心裡其實很清楚,外兄徐琨纔是丹陽太守的最佳人選,徐琨不但功勳卓著,亦曾擔任丹陽太守。只是孫策都免不了對徐琨存有忌憚之心,孫權自也不例外,因此才棄徐琨而用孫翊。

如今看來,這無疑是一步錯着,若是徐琨守郡,丹陽局勢絕不會敗壞到這個地步。孫權現在只能亡羊補牢,任命徐琨接任丹陽太守,命其率部西討宛陵叛逆。

徐琨全無抗拒,坦然領命,對於孫權直到丹陽大亂,纔想啓用他來收拾爛攤子,徐琨又非聖賢,心中豈會沒有怨言?只是他和孫權爲外親,雙方註定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現在江東有難,徐琨亦難置身事外,只能暫棄個人得失,盡其所能以保江東。

丹陽形勢危急,刻不容緩,徐琨連夜典兵西進,孫權送走徐琨後,又馬不停蹄招張紘密議。

張紘聞孫權單獨相招,立時明瞭其意,不禁發出一聲長嘆。

果然,張紘一入後室,孫權立即屏退左右,關閉房門,如實說道:“東部,楚賊強悍,非江東一地所能敵也,孤有意引曹公爲外援,東部可願再度爲使,入許職貢?屆時季佐將與東部同行。”

孫權儘管年少,卻素有宏志,不甘屈於人下,當初進攻江夏,大敗而歸,江東多叛,曹操趁機派使臣過江,令其入質,孫權不曾屈服;去年豫章大敗,連失二郡,根基動搖,曹操再度遣使見逼,孫權依然不曾屈服。

但這次荊州軍大舉來襲,丹陽反叛,江東隨時有傾覆之險,孫權終於挺不住了,決定入質以示臣服,換取曹操施以援手。

季佐是孫權四弟孫匡的表字,張紘聞言難掩驚愕,他料到孫權有入質許昌之意,但也只以爲孫權會送出庶弟孫朗,萬萬沒想到他送出的竟然是親弟孫匡。

孫權一臉苦澀地道:“兄長、三弟相繼遭厄離世,孤同胞兄弟惟剩四弟一人,若是有選擇,孤又何嘗願意送走四弟,然阿朗既非嫡子,又無聲聞,縱使送去許昌,亦不足以彰顯誠意,只有四弟入許,方可打動曹公,還望東部能夠理解孤的苦心。”

“將軍心意,紘盡知,願護送烏程侯入許職貢。”張紘一揖倒地,久久不起,如同訣別,因爲他知道,自己這一去,或許再也沒有機會返回江東了。

翌日,張紘、孫匡啓程北上,隨行者多達百餘人,然而一行人抵達丹徒,卻只能望江止步,倒不是因爲風大浪急,不得行船,而是因爲荊州軍的艦隊,赫然出現在了吳郡的江面上,這一幕,直令所有人臉色大變,如墜冰窟。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501章 彭虎第519章 抵達第147章 衡山第356章 請婚第252章 週歲第405章 防疫第341章 衝鋒第248章 心絞第484章 丹陽第104章 軍法第486章 主力第127章 襦鎧第28章 暢談第265章 再勝第313章 隆中第357章 鄧芝第498章 城破第527章 有君第247章 病逝第399章 攻城(3)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63章 突襲第395章 悲涼第444章 東曹掾第485章 誓師第538章 董和第528章 惡氣第194章 羌笛第370章 同州第545章 對策第312章 心意第358章 戰略第325章 泉陵第446章 入城第128章 甘寧第231章 勸降第50章 寶珠第394章 夜襲第198章 招降第487章 盛匡第364章 使者第214章 定計第370章 同州第308章 遺願第255章 後續第261章第406章 打擊第377章 再孕第329章 康伯 (感謝盟主北極熊2018)第388章 突破第495章 鐵樓第243章 學官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214章 定計第79章 命案第155章 拜訪第288章 義士第245章 巡視第266章 兵臨第476章 冬至第233章 圊溷第264章 突襲第2章 劉亮第55章 鄧瑗第315章 甘寧第174章 滅族第410章 中箭第311章 吐血第513章 斬當第521章 傾出第32章 求字第489章 太史慈第465章 出使第479章 蒼梧第106章 調離第388章 突破第28章 暢談第120章 茂才第486章 主力第253章 戰死第515章 不忠第338章 烏滸第338章 烏滸第455章 投降第118章 劉表第288章 義士第220章 拍擊第366章 歎服第49章 醫聖第486章 主力第234章 耀功第102章 劉修第37章 邀請第95章 別部司馬第369章 出使第317章 祭祖第463章 三郡第107章 轟動第149章 要求第65章 後續
第501章 彭虎第519章 抵達第147章 衡山第356章 請婚第252章 週歲第405章 防疫第341章 衝鋒第248章 心絞第484章 丹陽第104章 軍法第486章 主力第127章 襦鎧第28章 暢談第265章 再勝第313章 隆中第357章 鄧芝第498章 城破第527章 有君第247章 病逝第399章 攻城(3)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63章 突襲第395章 悲涼第444章 東曹掾第485章 誓師第538章 董和第528章 惡氣第194章 羌笛第370章 同州第545章 對策第312章 心意第358章 戰略第325章 泉陵第446章 入城第128章 甘寧第231章 勸降第50章 寶珠第394章 夜襲第198章 招降第487章 盛匡第364章 使者第214章 定計第370章 同州第308章 遺願第255章 後續第261章第406章 打擊第377章 再孕第329章 康伯 (感謝盟主北極熊2018)第388章 突破第495章 鐵樓第243章 學官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214章 定計第79章 命案第155章 拜訪第288章 義士第245章 巡視第266章 兵臨第476章 冬至第233章 圊溷第264章 突襲第2章 劉亮第55章 鄧瑗第315章 甘寧第174章 滅族第410章 中箭第311章 吐血第513章 斬當第521章 傾出第32章 求字第489章 太史慈第465章 出使第479章 蒼梧第106章 調離第388章 突破第28章 暢談第120章 茂才第486章 主力第253章 戰死第515章 不忠第338章 烏滸第338章 烏滸第455章 投降第118章 劉表第288章 義士第220章 拍擊第366章 歎服第49章 醫聖第486章 主力第234章 耀功第102章 劉修第37章 邀請第95章 別部司馬第369章 出使第317章 祭祖第463章 三郡第107章 轟動第149章 要求第65章 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