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防疫

第405章 防疫

當太陽自東方緩緩升起,絢爛的陽光普照大地,原本還有零星騷亂的江陵徹底恢復安寧。

在多日殘酷血戰與瘟疫的雙重打擊下,江陵城中堪戰之士僅剩三千,一夜過後,被殺者數百人,降者兩千餘,能夠突破劉景軍封鎖逃出生天者,百中無一。

佔領江陵後,劉景的首要任務是防疫,這是眼下的當務之急,沒有什麼事比防疫更重要。

而防疫涉及方方面面,必須要有一個人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因此劉景經過一番考慮後,表拜右司馬徐庶爲南郡太守,主持江陵防疫事宜。

劉景之所以提拔徐庶爲南郡太守,除了徐庶本人才能傑出,通曉律法,足以勝任太守之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千金市骨。

徐庶出身寒門,昔日在襄陽求學時,也不過是稍有名聲而已,如今投奔劉景還不到兩年,就一躍成爲南郡太守,這足以體現劉景用人不拘一格,唯纔是舉。

對於劉景的任命,着實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就連徐庶本人也大感意外。

徐庶心裡頗有自知之明,不管是論資歷、論親疏、論功績……哪怕是論才能,他都不是首選,而劉景卻偏偏選了他。

徐庶覺得他這輩子做的最正確的事,就是跟隨好友諸葛亮一起南下投奔劉景。

想他二十九歲前,寄寓襄陽,一事無成,因看不到前路,而時常陷入迷茫。今南下不過二載,便已爲兩千石太守,劉景之殊遇,令徐庶感激涕零。

劉景挽着徐庶的手,說道:“元直,當前江陵疫情頗爲嚴重,此時入城恐有風險,元直不如暫時留在津鄉治事,待城中疫情有所緩解,再入主郡府不遲。”

徐庶想也沒想就婉言拒絕了劉景的提議,道:“劉景升爲人優容,施政以寬,素有恩於民,今江陵雖克,人心未附。眼下江陵疾疫肆虐,士民惶恐,正當入城施恩惠、撫人心,若畏懼疾疫,裹足不前,必失衆望。”

劉景豈能不知這個道理,見徐庶態度堅決,執意要入城,當即不再說什麼,點頭道:“好吧,不過元直務必要多加小心,保重身體。”

“諾。”

事不宜遲,徐庶隨即拜別劉景,在士卒的護送下進入江陵,他抵達郡府後,立刻召集郡吏。

由於太守劉琦死於非命,加上心底不認同新的統治者,應召而來的郡吏還不到半數,功曹、主簿、督郵等郡府大吏更是一個沒來。

徐庶對此毫不意外,漢代視郡如邦國,尤其功曹、主簿、督郵等大吏,作爲劉琦的門下親近吏,在故主被殺的情況下,不管心中想法如何,都不能妥協,否則必聲名盡毀,爲人唾罵。

徐庶下達的第一條政令,便是諸吏家中有染疫者,即使身體無恙,也要即刻歸家隔離三十日,屆時身體無異常,方可回來。敢有隱瞞疫情不歸家者,斬!

“……”諸吏不由面面相覷,這個命令未免也太嚴格了。只是徐庶這位新任太守容貌剛毅,神情冷峻,一看就不是好相與的,他們也不敢提出異議,當即就有十餘人告退歸家,偌大的郡府正堂,頓時變得更加空曠了。

徐庶並非自作主張,而是按照劉景擬定的防疫條令行事。這個隔離三十日,正是防疫條令的第一條,畢竟瘟疫若開始在官吏間傳播,防疫也就無從談起了,所以官吏防治可謂是重中之重。

所謂的防疫條令,乃是劉景兩年制訂,當時荊南經過多年戰亂,加上又爆發水患,以致不少地方皆生瘟疫。

劉景爲防治瘟疫,集合將軍府衆幕僚及吏民諸醫,經過數日商議,編纂而成,條令林林總總,足有數十條之多。

正是得益於防疫條令,使得荊南各地的疫病尚未開始大規模爆發,就被及時遏制住了勢頭。

此次江陵城中爆發瘟疫,而宿於野外的劉景軍卻安然無恙,不得不說皆是防疫條令之功。

防疫條令,總結了古往今來十餘種常見疾疫,如痢疾、瘧疾、傷寒、禍亂、鬼注、肺痿、苦風病、水毒病等,及應對之法。

從江陵城中染病者多上吐下瀉等症狀來看,似與霍亂相似,夏月暑時,正是霍亂的高發季節。

霍亂多起於飲食,受污染的水和食物是霍亂滋生的罪魁禍首,發生戰爭時,飲食通常無法得到保證,因此霍亂是戰爭中最容易爆發的疾疫之一。

隨後醫曹吏也證實了徐庶的推測。

確定城中疾疫爲霍亂後,徐庶心中便有了成算,眼下主簿、功曹、督郵等大吏皆空缺,必須儘快補上,不然郡府難以運轉。

徐庶現在沒時間仔細挑選心腹,只能隨意挑幾名諸曹掾暫時先頂上來,若是防疫期間表現良好,未嘗不能坐實大吏之位。

接着,徐庶親筆寫文:“世人皆雲疫者,役也,言有鬼行役,或刻桃符、或燃爆竹,以逐疾疫。此大謬也,夫疫病者,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飲食不周所致,非有鬼神,藥石可醫……”

徐庶洋洋灑灑寫了千餘字,讓人將此文佈告全城,繼而正式頒佈政令:

首先江陵被圍數月,死者無數,積屍甚衆,必須儘快將屍體運出城外,就地火化。

華夏崇尚入土爲安,若有百姓接受不了火化,則自掘深坑,埋屍於地下,覆以生石灰,確保徹底隔絕屍體裡的疫毒。

其次是隔離,在城中劃定區域,建疫所、備醫藥,以安置軍中染疫者。而百姓染疫者,則居家隔離,期間所有染病者及家人,皆不得隨意出家門,一月之中,敢越里門者,殺無赦!

再次,告誡百姓不要飲生水,要多飲開水,至於百姓缺少木柴的問題,徐庶會下令諸鄉,讓人多上山採伐,供應城中所需。

最後是組織城中吏民,清理糞水垃圾,滅除蚊蟲蛇鼠等。

隨着徐庶的一條條政令下發,一時間諸吏四處奔走,軍民齊心協力,整個江陵熱火朝天的投身到防疫、抗疫之中。

(本章完)

第351章 班底第326章 相遇第280章 投靠第409章 詐降第96章 建安第263章 水戰(下)第216章 取名第442章 破局第304章 北上第447章 高義第309章 終抵第66章 徙邊第54章 鄧攸第57章 示好第451章 水鏡第14章 市井第418章 預備第423章 戰死第241章 蔣琬第205章 失望第326章 相遇第296章 捷報第473章 迴歸第86章 醉鄉居第173章 南下第75章 百石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11章 帶經耕鋤第109章 難題第451章 水鏡第533章 勸止第100章 大船第518章 海昏第307章 談判第322章 馬鞍第155章 拜訪第272章 魏延第217章 牀弩第176章 親耕第516章 夜取第78章 曬書第85章 囚徒第385章 夷陵第148章 警鼓第537章 茂才第53章 道歉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45章 弩第341章 衝鋒第459章 焚橋第17章 杜襲第427章 身當第143章 縣丞第447章 高義第511章 開戰第244章 生子第467章 射策(中)第306章 遣使第403章 破城第157章 仁和第362章 臨衝第268章 填塹第332章 徐庶第1章 重生第320章 來投第75章 百石第487章 盛匡第502章 選將第471章 官爵第236章 看清第62章 拔刃第125章 新野第75章 百石第472章 失策第159章 退讓第67章 掌權第6章 葛生第262章 水戰(上)第42章 點評第345章 騎兵第520章 厚禮第97章 目的第207章 合兵第161章 良法第482章 預言第299章 兵臨第520章 厚禮第269章 地突第172章 出兵第524章 馬尾第4章 賴慈第209章 攻城第539章 所求第493章 猝遇第459章 焚橋第404章 赴死第258章第433章 堅韌第152章 改名第357章 鄧芝
第351章 班底第326章 相遇第280章 投靠第409章 詐降第96章 建安第263章 水戰(下)第216章 取名第442章 破局第304章 北上第447章 高義第309章 終抵第66章 徙邊第54章 鄧攸第57章 示好第451章 水鏡第14章 市井第418章 預備第423章 戰死第241章 蔣琬第205章 失望第326章 相遇第296章 捷報第473章 迴歸第86章 醉鄉居第173章 南下第75章 百石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11章 帶經耕鋤第109章 難題第451章 水鏡第533章 勸止第100章 大船第518章 海昏第307章 談判第322章 馬鞍第155章 拜訪第272章 魏延第217章 牀弩第176章 親耕第516章 夜取第78章 曬書第85章 囚徒第385章 夷陵第148章 警鼓第537章 茂才第53章 道歉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45章 弩第341章 衝鋒第459章 焚橋第17章 杜襲第427章 身當第143章 縣丞第447章 高義第511章 開戰第244章 生子第467章 射策(中)第306章 遣使第403章 破城第157章 仁和第362章 臨衝第268章 填塹第332章 徐庶第1章 重生第320章 來投第75章 百石第487章 盛匡第502章 選將第471章 官爵第236章 看清第62章 拔刃第125章 新野第75章 百石第472章 失策第159章 退讓第67章 掌權第6章 葛生第262章 水戰(上)第42章 點評第345章 騎兵第520章 厚禮第97章 目的第207章 合兵第161章 良法第482章 預言第299章 兵臨第520章 厚禮第269章 地突第172章 出兵第524章 馬尾第4章 賴慈第209章 攻城第539章 所求第493章 猝遇第459章 焚橋第404章 赴死第258章第433章 堅韌第152章 改名第357章 鄧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