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滅國之戰(七)

崇禎十三年臘月初六,都督府的任職命令抵達錦普,令徐允率領千餘弓兵進駐海安,籌建交趾弓兵署。

荊州在錦普經營七八年,錦普附近,早已與廣州差不多,招募幾百個歸心的弓兵,一點也不難。因此,千餘弓兵中,廣西籍一半,交趾籍一半,他們業已在錦普訓練長達半年。

臘月初八,馬世奇率領數百人抵達海安,正式開始架構大明交趾布政使司。

緊隨在馬世奇之後,倪新澤率領數十人抵達海安,籌建交趾監察署。

自此,交趾這塊大明故土,權力頂層架構業已清晰:安南行營以狄威爲帥,下轄龍虎軍團、綏靖艦隊、驍衛軍,作爲野戰力量,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交趾布政使司負責行政管轄;監察署負責監察、司法;弓兵署負責維持地方治安,在布政使司底層機構尚不完善時,暫時還行駛一部分行政權。

四大巨頭彙集在海安,商議一番後,將實際控制區域劃分爲南定、海安、嘉平、祿平、太原五府,各府下轄七到十縣不等。

徐允率先投入至繁忙的工作中。這也是當然之理,沒有弓兵這樣的基幹力量,所謂行政、監察就是一句玩笑,什麼事都做不了。

徐允將千餘弓兵撒入五府,每府留百餘弓兵作爲應急力量,其餘弓兵作爲弓兵隊長,皆深入鄉村,開始招募弓兵。

招募弓兵並不是一件容易事:一則,由於鄭梉強令清野,各地留下的人口不到三成,而且多爲老弱病殘之輩;二則,除了極少數弓兵隊長外,大多數對交趾鄉村並不熟悉,更別談利用鄉情招募弓兵;三則,戰事遠未結束,人心惶惶,當地的交趾人視大明人爲侵略者,心裡還未轉過彎來……

諸多因素,給弓兵隊長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弓兵隊長到處敲鑼打鼓,以月工錢一圓引誘交趾人蔘加弓兵。通過這個辦法,弓兵隊長招募了一些人,但人數遠未達到徐允的要求,而且這些人質量不高,多爲鄉村閒散人員。

徐允琢磨來,琢磨去,想出一個辦法,立即尋找馬世奇,建議土地分配可由弓兵率先開始。

馬世奇思索片刻,欣然道:“遲早要做的事,現在開始也可以。不過,徐總署可得先幫本使一個忙。”

徐允忙問何事。

馬世奇笑道:“宣傳土地政策嘛!”

徐允大喜,笑道:“分內之事,談什麼幫忙不幫忙的?”

此後數日,伴隨着弓兵隊長的銅鑼聲,土地政策傳遍了五府。

“所有土地、山林、礦產,皆屬大明皇帝所有……”

“凡是參加弓兵者,每月可獲得一圓工錢,家裡每個成人可分配六畝良田……”

“每畝良田,每年只需按時價的六?的六成賣給官府一石糧食即可!”

時價的六成?交趾人算不明白這份賬,紛紛詢問弓兵隊長。弓兵隊長倒是不厭其煩,在地上用樹枝不停地比劃,終於讓交趾人明白,原來租稅連一成都不到。

交趾的水稻,一年可三熟,畝產量可達到四石,這個租稅可比江南便宜!

要說,交趾人並不笨,三兩下就明白了弓兵隊長的計算,比呂宋島的猴子聰明多了。這個世界有很多事情都無法解釋,比如,受儒家文明影響的地區,如交趾、朝鮮、日本,老百姓的智商比非儒家文明區都高得多。

這到底是因爲儒家文明只能在智商高的地方纔能傳播,還是因爲儒家文明促進智商的提高?誰也說不清楚。

租稅不到一成,這顯然比交趾百姓以往高達七成的租稅便宜得多,一些壯丁將信將疑地報名參加弓兵,弓兵隊長馬上預支付一月工錢,第二日便親自前往縣城,拿到了蓋着官府大印的地契!

一傳十,十傳百,壯丁參加弓兵的熱情才逐漸高漲起來。直到現在,弓兵隊長方纔有可能優中選優,提高弓兵的整體素質。

有了本地人的參加,招募弓兵方便了許多,短短十數日之內,五府招到的弓兵超過萬餘。

五府的鄉村基層架構,終於有了雛形。

見徐允的工作卓有成效,將觸角深入鄉村,馬世奇開始着手治理交趾。

一般而言,新據一地,當以修築城牆、完善防禦工事爲先。交趾的百姓正擔心徭役會更加繁重時,他們卻驚奇地發現,官府沒有絲毫徵集民夫修建城牆的意思,反而在各府各縣的公告欄上公佈,何時將修哪些路,架哪座橋,疏浚哪條河流,修建哪些碼頭。

鄉民們視野範圍狹窄,一年連縣城都去不了幾趟,哪裡知道路、橋和碼頭在哪裡?於是,講解的任務落在了弓兵隊長的頭上。

弓兵隊長結合本地,詳細地講給鄉民聽。

“明天八月之前,村口的河灣處,將修建一座石拱橋,可讓四輛牛車並行通過。到了那時,鄉親們想去東門村,可就方便啦!”

“這個地方,後年將建成一座碼頭,以後,坐大船可直通海洋,捕魚、到海安賣貨物,暢通無阻!”

……

鄉民們聽了弓兵隊長的話,無不期待工程儘早完工,享受各種便利。

這就是念想,人嘛,有了念想,還會琢磨着造反?

這還不算完,弓兵隊長隔了幾天後,又帶來了喜訊:

“官府通告,趁着農閒,招募勞力鋪路修橋,每日五十五文工錢!”

鄉民們大喜,這麼看來,延續幾千年的徭役,算是徹底廢除,爲官府幹活,都要拿工錢的!

什麼爲官府幹活?鋪路修橋,不都是爲自己幹活嘛!

有部分鄉民正在忍飢挨餓,忍不住問道:“我不想要錢,只想要糧食,可以嗎?”

話還未說完,就被鄉民們嗤笑:“有了錢,還買不到糧食?縣城裡,不是新開了幾家糧店麼?價錢還算公道!”

糧食乃戰略物質,大明飽受缺糧之苦,順帶着,荊州早已廢除招工發放糧食的做法,全部發放工錢。這個做法,自然被馬世奇帶到了交趾。

當然,馬世奇還有另外一層考慮,以錢代替糧食付工錢,還有推動工商發展的奇效。

這個就不爲弓兵隊長所知了。

弓兵隊長和鄉民們只知道,現在掙錢比以前容易多了。而且官府的效率也非常高,稍稍等了十數日,各大工程便相繼開工,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馬世奇以工程建設爲治理之始,堪稱最爲理智的選擇。不僅有賑濟鄉民的功效,而且將交趾底層百姓迅速收心,不復當初的驚惶與不安。

當然交趾的各府各縣,也不是毫無規劃,亂修一氣。得益於錦普這個據點,交趾早就被軍情司滲透得一塌糊塗。軍中、民間關於交趾的地理民情記載非常詳細,早在五年以前,行知書堂便有人專門組織各路人馬,對交趾的交通和工商佈局進行詳細設計。

這份設計在中書府睡了三年大覺後,現在終於派上了用場。

除了大規模工程建設外,馬世奇又令各縣調查當地土特產、特色手工藝品,並拿樣品至海安展示。

馬世奇在海安專門設立了商品展銷會,並利用交趾任職官員的私人關係,說服各路商人至海安參會。

這個展銷會非常成功,商人們驟然發現,原來交趾有這麼多好東西!

比如牛角工藝品,牛角梳、牛角飾品之類的,既便宜,又精緻,只要轉手至廣州後,就是暴利!

再比如藥材,白虎活絡膏,採用山中的草藥,利用祖傳秘方配製,在止痛上有奇效,還有通經活絡之效,受到了藥材商們的熱烈追捧。

還有尖頂斗笠、紅木工藝品、傢俱等等,銷路都不錯。

商人大量收購交趾的手工藝品,帶來了大量的資金,還讓交趾人每日忙碌,腰包越來越鼓。

商人中,總有一些眼光長遠、感覺敏銳的優秀者,他們觀察林純鴻治理一地的過往,立即推斷出,交趾將進行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因此,待交趾稍稍安定,這幫商人便前至交趾,燒製石灰者有之,進山伐木者有之,燒製青磚紅瓦者有之……

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鄭夢帆見紅河三角洲類似於江南,認爲造船有極爲廣闊的前景,立即利用溫州造船工坊積累的人手和技術,跑到海安勘測海岸線,準備在海安造各種內河船隻及海舟!

各項事業穩步推進,交趾五府的總人口目前纔不到二十萬,哪堪使用?幾千年來,交趾第一次出現了人力不夠用的情景。

考慮到康定博還要在太原施展拳腳,又考慮到迅速同化交趾人的現實需求,馬世奇專門組織了一幫寫手,拼命描繪交趾的美好前景,並許諾,凡是到交趾者,都能分配六畝年產稻米四石的良田,納稅一如內地。

文章在廣州、荊州、揚州乃至西安的各大報紙上刊登。這些文章,甚至還流傳至京師、瀋陽,就連朝鮮的漢陽,也聽到了交趾的傳聞。

馬世奇在海安專門設立接待部門,對前來交趾安家的漢人進行引導,幫助他們安家落戶。短短的三個月內,前來交趾的漢人居然超過了兩萬,直把馬世奇喜得合不攏嘴。

不破不立,交趾五府被摧殘後,治理反而顯得容易。在馬世奇的精心烹製下,五府終於慢慢踏上了正軌,開始高速發展。

第258章 重重陷阱第171章 漁峽之戰第418章 處罰第34章 鄉村大計第238章 桐柏事變第436章 惶恐第229章 南洋局勢第554章 應招第638章 兩家商號(一)第345章 轎子與纏足第431章 朝廷的方略第350章 風雲變幻第348章 軍與軍團第412章 兩難第454章 轉變第472章 范文程第576章 撬動時局(二)第690章 光祿大夫第608章 左右開弓第628章 封狼居胥(二)第686章 治理黃河第520章 試探第622章 歐洲之行(一)第16章 各取所需第211章 第一把火第435章 夭折的妙計第117章 觀口守營(一)第656章 滅國之戰(一)第552章 謀財第296章 密林小道第180章 五省總督第256章 四面出擊第354章 狐假虎威第255章 局勢險惡第524章 猶豫第309章 雙重誘餌第244章 正面硬撼第284章 風潮平息第299章 莊園備戰第211章 第一把火第668章 光祿院(三)第326章 大媒婆第432章 孫傳庭第463章 收縮第245章 戰略轉向第490章 亂中動兵第618章 囂張探礦第416章 衝動第576章 撬動時局(二)第167章 生擒闖賊第214章 運籌帷幄第104章 溫體仁之計第105章 思南歸順(一)第121章 觀口守營(五)第636章 神刃軍第497章 圍而不攻第123章 海洋戰略第138章 鄭氏集團第210章 南下途中第613章 紡織業的前景第102章 大明儒將第626章 無劇本之戲第641章 兩家商號(四)第191章 戰爭潛力第491章 收編第144章 鎮守太監第254章 被逼死鬥第172章 未雨綢繆第584章 行知學刊第562章 戰馬(六)第589章 西北劇變(四)第500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第425章 顧慮第585章 更長遠的打算第433章 招撫第157章 戰爭發動第135章 泌陽縱火第249章 未雨綢繆第515章 隱忍(三)第102章 大明儒將第210章 南下途中第120章 觀口守營(四)第354章 狐假虎威第45章 亂中有序第630章 封狼居胥(四)第243章 激烈對碰第249章 未雨綢繆第688章 天津事變第529章 無冕之王第248章 火槍戰術第602章 武衛軍第133章 瞬息萬變第474章 互相算計第574章 大洗禮第357章 架在爐火上烤第205章 應對之策(二)第291章 內閣劇變第598章 情非得已
第258章 重重陷阱第171章 漁峽之戰第418章 處罰第34章 鄉村大計第238章 桐柏事變第436章 惶恐第229章 南洋局勢第554章 應招第638章 兩家商號(一)第345章 轎子與纏足第431章 朝廷的方略第350章 風雲變幻第348章 軍與軍團第412章 兩難第454章 轉變第472章 范文程第576章 撬動時局(二)第690章 光祿大夫第608章 左右開弓第628章 封狼居胥(二)第686章 治理黃河第520章 試探第622章 歐洲之行(一)第16章 各取所需第211章 第一把火第435章 夭折的妙計第117章 觀口守營(一)第656章 滅國之戰(一)第552章 謀財第296章 密林小道第180章 五省總督第256章 四面出擊第354章 狐假虎威第255章 局勢險惡第524章 猶豫第309章 雙重誘餌第244章 正面硬撼第284章 風潮平息第299章 莊園備戰第211章 第一把火第668章 光祿院(三)第326章 大媒婆第432章 孫傳庭第463章 收縮第245章 戰略轉向第490章 亂中動兵第618章 囂張探礦第416章 衝動第576章 撬動時局(二)第167章 生擒闖賊第214章 運籌帷幄第104章 溫體仁之計第105章 思南歸順(一)第121章 觀口守營(五)第636章 神刃軍第497章 圍而不攻第123章 海洋戰略第138章 鄭氏集團第210章 南下途中第613章 紡織業的前景第102章 大明儒將第626章 無劇本之戲第641章 兩家商號(四)第191章 戰爭潛力第491章 收編第144章 鎮守太監第254章 被逼死鬥第172章 未雨綢繆第584章 行知學刊第562章 戰馬(六)第589章 西北劇變(四)第500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第425章 顧慮第585章 更長遠的打算第433章 招撫第157章 戰爭發動第135章 泌陽縱火第249章 未雨綢繆第515章 隱忍(三)第102章 大明儒將第210章 南下途中第120章 觀口守營(四)第354章 狐假虎威第45章 亂中有序第630章 封狼居胥(四)第243章 激烈對碰第249章 未雨綢繆第688章 天津事變第529章 無冕之王第248章 火槍戰術第602章 武衛軍第133章 瞬息萬變第474章 互相算計第574章 大洗禮第357章 架在爐火上烤第205章 應對之策(二)第291章 內閣劇變第598章 情非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