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應對之策(二)

軍事準備乃是核心,對內部的掌控與清理也進行得如火如荼。

與荊州軍內部的軍政處相對應,林純鴻在中書府成立了政宣司,在荊州、夷陵、夔州和枝江四部分別成立政宣處。政宣司、處成立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出宣講隊,到處走村串戶,宣傳邦泰的各項政策和荊州軍戰績,增強老百姓對邦泰的認同感。

同時,林純鴻令安防司加強了對屬地內官僚及士紳的監控,嚴防這些人在屬地內興風作浪,維護四地的穩定。並令安防司增強對奸細的抓獲力度,短短一個月內,抓捕各類奸細百餘人,這些人來路五花八門,甚至還有左良玉及鄭芝龍的人馬。

而且,林純鴻將各地的關卡盡數拆除,並嚴厲打擊各種敲詐勒索、損害工商的行爲,此舉得到開明士紳的一致擁護。

林純鴻相信,政治上說得再花團錦簇,也及不上錢糧的作用,因此,他制定了詳細的賑濟計劃,對無勞動能力的困難百姓實施補助;同時,投入巨資,對境內道路進行整治、開鑿入川纖道、建設遍及全境的灌溉、排水設施,實施以工代賑。

此外,林純鴻還對一些關鍵性行業實施退稅政策,刺激這些行業的發展。

以上均是對內,林純鴻這段時間左右開弓,使得邦泰在荊州、夷陵和夔州的根基日益深厚,建立起穩固的統治。

對外,林純鴻令軍情司加強了對各路兵馬、東林黨、復社及朝廷的監控,對各方的態度洞若觀火。上奏給朱由檢的奏章,在三天之內,就被傳回荊州,以便林純鴻迅速採取對策。

當林純鴻得知朱由檢令內閣商議章程之後,與曹化淳一樣,林純鴻鬆了一口氣。剛愎、性急的朱由檢最終沒有派兵攻伐,最大的危機業已消失。

按照大明朝堂的一般慣例,無論何類大事,只要交付朝議,必定在各路政治勢力互相鬥爭、妥協後,方纔出臺處理措施,這一過程曠日持久,估計到時候連娃都生了好幾個了。

不過,針對鋪天蓋地的指責謾罵,林純鴻不能沉默,沉默就等於默認,將助長上奏之人的囂張氣焰。

而且,林純鴻知道,朝廷舉步維艱,根本無力討伐荊州,自己得給朱由檢和朝廷一個臺階下。因此,林純鴻精心炮製了一份自辯奏章,往京師送去。

在奏章中,林純鴻首先回顧了北上剿匪的輝煌經歷,大肆誇耀戰功,並極言荊州、夷陵爲了供給前線將士作戰,生活每況愈下,慘不忍睹,同時向朱由檢大表忠心,聲稱自己爲了剿匪,食不安寢、睡不安眠,如此這般,方纔連戰連勝。

緊接着,林純鴻竭力否認擅自開府建衙一事,聲稱自己爲了供應前線將士,不得已組織商號博取利潤,一切都是爲了剿匪。商號也需要管理、安防及監督,之所以有中書府、都督府及監察府之傳聞,乃夥計妄稱之罪。林純鴻保證,將剋期整頓,若夥計有逾越之罪,定懲不饒!

至於江匪劫掠一事,林純鴻聲稱,並非受他指使,乃屬下爲財利所惑,臨時起意,方纔出現此類事。林純鴻表示,將嚴厲處罰屬下,給受損的商旅一個交待。

林純鴻還辯稱,以荊州左衛、大田千戶所爲名製造武器,乃迫不得已。衛所制度崩壞已久,所造武器甲裝根本不堪用,荊州軍將士極度缺乏武器甲裝,不得已,方纔另起爐竈,爲荊州軍自配武器甲裝。

對於逼迫監視地方官僚一事,林純鴻聲稱,地方官僚專注貪*腐、唯務黨爭,致使前線將士供應不及,導致許多絕佳戰機白白錯過。爲了提高地方官僚的效率,不得已派出弓兵在荊州、夷陵徵集人力和糧食,“越廚代庖,實非臣願,乃爲地方官吏推諉所逼”。

林純鴻還聲稱,爲朝廷計、爲生民計,在荊州、夷陵、荊門實施了土地贖買之策,降低租稅,鼓勵種植,“臣觀荊州、荊門、夷陵三地,無一寇入境,無一民投匪,皆此策之功也”。

總之,林純鴻一條條辯解,一條條駁斥,一條條否認,字字泣血,聲聲是淚,大打心理派、感情牌,試圖抓住朱由檢的心。

шшш ★t tkan ★CΟ

除此之外,林純鴻花大量篇幅介紹了自己鑄造銀幣和銅幣一事,併爲此而感到自豪,聲稱自己通過鑄幣而供養荊州軍,還詳細介紹了鑄幣的技術細節和管理環節。最後還聲稱,如果朝廷能鑄幣,定然達到民不加稅、軍餉自足的局面,極力蠱惑朱由檢和朝廷諸臣鑄幣。

除了上奏章自辯以外,林純鴻還準備玩一個大的,徹底堵上官僚士紳的嘴巴:按時按量儘快繳納田賦秋稅。

在未進行土地贖買之前,荊州、荊門和夷陵等地繳納田賦的土地不過二百多萬畝,一年正稅不超過二十萬兩白銀。而林純鴻身無功名、爵位,無免稅之特權,現在歸於其名下的一千多萬畝土地就必須繳納正稅,僅僅繳納秋稅就超過五十萬兩。

隨着林純鴻一聲令下,二百餘名精銳甲士護送着五十多萬兩白銀,乘坐船隻,浩浩蕩蕩往京師而去。

林純鴻完全可以想象這五十多萬兩銀子抵達戶部時,那些攻擊正凶猛的官僚士紳是什麼表情!

當林純鴻的自辯奏章抵達京師時,各路人馬吵鬧正凶,除了刻意保持沉默的溫體仁一黨、東林黨外,朝臣們赤膊上陣,叫囂着要立即派兵剿滅林純鴻,還大明一個蕩蕩乾坤!還大肆製造輿論:大明之所以賊寇難出,責任就在林純鴻這樣居心叵測的武將身上,搞得前線武將人人自危,紛紛痛罵林純鴻不已。

奏章剛抵達通政司,就被朱由檢公開,有些朝臣連奏章都未讀完,就把奏章扔到地上,輕蔑地下了判語:“狡辯!”然後繼續開罵,大有不除林純鴻大明將完蛋的氣勢。

等這些朝臣罵了幾天,方纔發現,朱由檢已經好幾天沒有再提林純鴻,而且朝堂的中堅力量溫體仁一黨、東林一黨始終保持沉默。愈戰愈勇的朝臣氣憤不已,更加瘋狂地上奏章,而且隱隱將矛頭指向了溫體仁,聲稱溫體仁縱容林純鴻,方纔造成如此彌天大禍。

對這些蚊子嗡嗡聲,溫體仁一概不理,既不反擊,也不辯解。他知道,他的權力基礎就是朱由檢的信任,朱由檢開始沉默,他就更加沉默。他還在等一個機會,再拋出自己的殺手鐗。

朱由檢之所以在此事上沉默,主要是因爲林純鴻的自辯奏章給他的衝擊太大!

朱由檢在林純鴻一事上,不可能不憤怒,就如當初聽聞鄧玘劫掠斯民一樣,怒不可遏。但是,他必須忍!作爲世界上最大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朱由檢雖然能力不足,但起碼知道,很多事情並不能恣意妄爲!

朱由檢的心一直在滴血:私鑄兵器,可以忍!指使屬下劫掠,可以忍!擅自興兵攻打土司,可以忍!土地贖買,可以忍!欺壓地方官僚,可以忍!

然而,開府建衙、私鑄錢幣,決不可忍!這是朱由檢的底線。

朱由檢非常希望上奏之人全是誇大其辭,林純鴻依然是忠心耿耿、能力出衆的將領,依然在他的英明指揮下,征戰四方。當林純鴻的自辯狀抵達朱由檢手中後,剛開始,朱由檢不停地冷笑,幾乎直接下了“狡辯”的判語。但是,越往下讀,越是愛不釋手,當看到“越廚代庖,實非臣願,乃爲地方官吏推諉所逼”,朱由檢心裡居然有強烈的共鳴,朝堂之臣,無不尸位素餐,朱由檢早就不滿了。

當讀到“臣觀荊州、荊門、夷陵三地,無一寇入境,無一民投匪,皆此策之功也”時,朱由檢幾乎有了“姑且一試”的衝動。當讀到“民不加稅、軍餉自足”時,朱由檢拍案叫絕,忍不住大呼道:“朝臣昏庸,如此良策居然熟視無睹!”

朱由檢內心激盪不已,久久不能平靜,他內心擔憂不已,深恐操之過切,逼反了林純鴻,那就萬事休矣。

正當天下官僚士紳甚囂塵上時,自荊州而來的五十多萬兩白銀運抵戶部。這五十多萬兩白銀乃荊州、夷陵、荊門三地的秋稅,如果天下州府均治理如三地,大明一年收入該是多麼龐大的數字?繼續攻擊林純鴻,該如何面對這五十萬兩真金白銀?如果就此偃旗息鼓,萬一朱由檢令天下行林純鴻之策,那豈不是大家一起完蛋?

五十萬兩白銀如同響亮的嘴巴一般,直接扇在衆官臉上,整個大明上下一下子失聲,朝堂立即安靜,這段時間上躥下跳的朝臣也緊閉了嘴巴,不知如何是好。

相比較極盡謾罵之能事的衆官,溫體仁和東林黨人不由得冷笑連聲:“幸好沒踏進這趟渾水,這林純鴻夠狠,直接將謾罵的衆官推到了崇禎帝對立面!”

這裡面,最爲驚喜的莫過於朱由檢,林純鴻爽快地繳納秋稅,說明林純鴻並無謀反之心,還算有點忠義之心。更何況,這五十萬兩銀子可謂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年關將近,朝廷正等着米下鍋呢。

至於如何處置林純鴻,朱由檢陷入了兩難的境地,遲遲拿不定主意。朱由檢猶豫了好幾天,最終決定,把這個難題扔給內閣,於是,朱由檢命令溫體仁儘快票擬,儘快解決林純鴻一事。

溫體仁接到朱由檢的口諭後,雖然暗度朱由檢可能容忍林純鴻,但無法把握處理的尺度,於是拿出了嚴厲的方案,試探朱由檢的真實心事。

溫體仁建議,調四方之兵分佈荊州周圍,逼迫林純鴻率兵北上剿匪,趁其離開老巢,斷其糧道,迫其放棄兵權,將之下獄。

朱由檢一看到這個方案,從心裡無法接受。以朱由檢之能,也能看出此方案漏洞百出,絕不可行。於是,朱由檢下旨令內閣重新票擬。

溫體仁通過此舉,知道了朱由檢的態度,方纔把他深思已久的方案拿出臺,擺在了朱由檢的面前。

第96章 逼退紫金樑第602章 武衛軍第314章 原始的炮戰第641章 兩家商號(四)第430章 楊嗣昌第475章 殺傷第400章 交鋒第404章 合謀第371章 硝煙瀰漫第628章 封狼居胥(二)第231章 俘獲快艇第580章 撬動時局(六)第681章 恩科取士第627章 封狼居胥(一)第129章 言爲心聲第460章 攻島第487章 登島第184章 如影隨形第563章 收編第127章 宿命難改第260章 遼東魔王第464章 大西洋商號第668章 光祿院(三)第675章 南洋與西域第652章 朝廷變局(二)第638章 兩家商號(一)第239章 兵連禍結第350章 風雲變幻第186章 彭新履新第642章 西北與東南第215章 外海接戰第455章 兩手第409章 大節第549章 東林黨的打算第611章 一日千里第337章 一起偷聽第605章 阿濟格的對策第60章 發展方向第370章 棲身荊州第664章 滅國之戰(九)第210章 南下途中第120章 觀口守營(四)第286章 江南方略第434章 破滅第172章 未雨綢繆第262章 主動出擊第358章 進入禹州第172章 未雨綢繆第138章 鄭氏集團第349章 初步部署第644章 任人唯親第600章 蒙古諸部第295章 好戲連臺第27章 當陽慘禍第14章 口不擇言第57章 百般刁難第689章 聚焦天津第549章 東林黨的打算第559章 戰馬(三)第141章 海上狼煙第304章 站着互相槍斃第183章 授銜整編第361章 出擊第442章 攻堅第121章 觀口守營(五)第360章 配合第629章 封狼居胥(三)第543章 謀將第六十九 掌崇禎皇帝第280章 虛假銀庫第529章 無冕之王第390章 初戰第193章 荊州攻略第519章 口諭第643章 虎丘書堂第21章 洞庭湖匪第344章 中書府令的計劃第651章 朝廷變局(一)第678章 風起西洋第113章 以快打快(一)第464章 大西洋商號第344章 中書府令的計劃第478章 謠言第435章 夭折的妙計第85章 嫌隙漸生第170章 追襲作戰第192章 不歡而散第616章 大時代(一)第139章 上川海戰第669章 光祿院(四)第75章 立規建制第475章 殺傷第328章 第一次談判第120章 觀口守營(四)第80章 初戰告捷第172章 未雨綢繆第349章 初步部署第410章 以威福還主上第161章 湖廣巡撫第319章 兩條長蛇
第96章 逼退紫金樑第602章 武衛軍第314章 原始的炮戰第641章 兩家商號(四)第430章 楊嗣昌第475章 殺傷第400章 交鋒第404章 合謀第371章 硝煙瀰漫第628章 封狼居胥(二)第231章 俘獲快艇第580章 撬動時局(六)第681章 恩科取士第627章 封狼居胥(一)第129章 言爲心聲第460章 攻島第487章 登島第184章 如影隨形第563章 收編第127章 宿命難改第260章 遼東魔王第464章 大西洋商號第668章 光祿院(三)第675章 南洋與西域第652章 朝廷變局(二)第638章 兩家商號(一)第239章 兵連禍結第350章 風雲變幻第186章 彭新履新第642章 西北與東南第215章 外海接戰第455章 兩手第409章 大節第549章 東林黨的打算第611章 一日千里第337章 一起偷聽第605章 阿濟格的對策第60章 發展方向第370章 棲身荊州第664章 滅國之戰(九)第210章 南下途中第120章 觀口守營(四)第286章 江南方略第434章 破滅第172章 未雨綢繆第262章 主動出擊第358章 進入禹州第172章 未雨綢繆第138章 鄭氏集團第349章 初步部署第644章 任人唯親第600章 蒙古諸部第295章 好戲連臺第27章 當陽慘禍第14章 口不擇言第57章 百般刁難第689章 聚焦天津第549章 東林黨的打算第559章 戰馬(三)第141章 海上狼煙第304章 站着互相槍斃第183章 授銜整編第361章 出擊第442章 攻堅第121章 觀口守營(五)第360章 配合第629章 封狼居胥(三)第543章 謀將第六十九 掌崇禎皇帝第280章 虛假銀庫第529章 無冕之王第390章 初戰第193章 荊州攻略第519章 口諭第643章 虎丘書堂第21章 洞庭湖匪第344章 中書府令的計劃第651章 朝廷變局(一)第678章 風起西洋第113章 以快打快(一)第464章 大西洋商號第344章 中書府令的計劃第478章 謠言第435章 夭折的妙計第85章 嫌隙漸生第170章 追襲作戰第192章 不歡而散第616章 大時代(一)第139章 上川海戰第669章 光祿院(四)第75章 立規建制第475章 殺傷第328章 第一次談判第120章 觀口守營(四)第80章 初戰告捷第172章 未雨綢繆第349章 初步部署第410章 以威福還主上第161章 湖廣巡撫第319章 兩條長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