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光祿大夫

最高級光祿院在揚州成立,經推舉,黃宗羲成爲理事長,下面還設有十二名理事。

既然機構已經成立,光祿大夫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相比較顧問權,光祿大夫們更爲看重質詢權。畢竟,按照皇帝陛下已經批紅的相關律法,一旦光祿大夫提出質詢,相對應的政府、司法、監察機關必須做出迴應。

不過,科舉出身的光祿大夫們還是覺得非常尷尬。他們最想質詢的,當然是安臥荊州的林純鴻,可是,一旦他們向荊州發出質詢,豈不是變相地承認了荊州纔是大明的中樞?

不得已之下,他們爲了發揮自己的價值,向朝廷發出了一系列質詢。

光祿院的成立雖然得到了皇帝陛下的背書,但包括皇帝陛下在內,幾乎所有官員都未意識到需要對光祿院發出的質詢需要回應,有的甚至對光祿院這幫傢伙指手畫腳頗爲不滿,滿口抱怨之聲。

因此,這些質詢石沉大海,無人理會。

至於其他一些光祿大夫則沒有任何顧忌,接連向荊州發出了數道質詢。

比如,歸安茅元儀質詢荊州都督府,長江南北諸多重鎮城牆皆已殘破,爲何都督府從未組織修繕城牆。

茅元儀可不是一般人,曾是遼東經略使楊鎬之幕僚,後來爲孫承宗所重用,崇禎二年時任副總兵,率領舟師守護覺華島。覺華島失陷後,獲罪戍邊,後來返回故里。這次被推舉爲光祿大夫。

都督府認真答覆道:戰爭形式已經發生了變化,火炮成了當前軍隊的標配。按照以前城牆的修築方法,無法抵禦火炮的轟擊。若要抵禦火炮,非得如襄陽一般修築棱堡。

然而,修築棱堡需要耗費巨資,鑑於當前長江南北並無實質威脅,不修也罷。

……

黃宗羲、黃道周等人覺得向荊州發出質詢不妥,向茅元儀等人發出嚴正警告。如茅元儀、鄭夢帆等輩則大不服氣,辯解道,朝廷不尊法度,不能履行中央的職責,不向荊州質詢向哪裡質詢?

雙方吵成一團,各不相讓。

黃宗羲、黃道周等人見這樣不是辦法,想來想去,提議就禁止向荊州發出質詢議題進行投票。

茅元儀、鄭夢帆雖然堅決發對投票,但也想不出更好的解決辦法,只好捏着鼻子認可了這一提議。

投票結果沒有任何意外,三百多票贊成,一百多票反對,禁止向荊州發出質詢的議案得以通過。

林純鴻知道投票結果後,對此一笑置之,並未放在心上。倒是黃宗羲覺得一人一票的辦法非常公平,又能避免無休止的爭吵,遂將投票制度固定化,但凡有爭議的議題,都採用這個辦法。

王大俊這次亦被推舉爲光祿大夫,有了這個身份,王大俊當然要充分利?分利用。於是,王大俊向朝廷質詢:天津的商人,本爲大明之子民,因地方官橫徵暴斂,遂採用了激烈的手段。既然商人們已經答應按照規矩納稅,爲何朝廷直欲剿之而後快?

同時,天下人都認爲地方改制能增加朝廷的收入,爲何朝廷執意不從,非要以增設門卡關稅的方式盤剝子民?

王大俊的質詢,同樣石沉大海,沒有人理會。

……

朝廷一再藐視光祿院的質詢,讓最高級光祿院形同虛設,急壞了黃宗羲一幫人。

最高級光祿院的處境越來越尷尬,向荊州髮質詢,不許;向朝廷髮質詢,不理,最高級光祿院成立有何用?

正當黃宗羲一籌莫展時,光祿大夫黃道周、倪鴻寶、楊廷麟三人卻離開了揚州,乘船往北,最終抵達京師。

這三人被稱爲“三翰林”,文章、風骨皆享譽天下。

只見三人昂首挺胸、目不斜視,徑直來到長安右門外,拿起大大的鼓槌,敲響了登聞鼓!

登聞鼓已有數十年未響,隆隆的鼓聲震動了整個京師,就連宮內朱由檢的心臟,也隨着鼓聲撲通撲通亂跳。

按照規矩,登聞鼓響,所涉案子由都察院審理。

當都察院接過三人的訴狀一看,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三人狀告大明皇帝及大明朝廷!

這還了得!

都察院將三人扣留,立即報至朱由檢處。

朱由檢看了訴狀,一時大怒,正準備將三人下詔獄,卻被曹化淳阻止。

曹化淳只說了一句話:皇上忘了嘉靖朝囚禁海瑞一事?

朱由檢猛然醒悟,心道:差點被這幫沽名釣譽之徒算計了!朱由檢強壓住內心的火氣,吩咐都察院放人,不用理會這幫狂徒。

朱由檢自認爲放了黃道周三人一碼,三人卻絲毫不領情,聲稱:都察院不審理完結此案,他們絕不離開都察院一步。

左都御史王道直對三人呲之以鼻,厲聲喝問道:“汝等三人,既然狀告大明皇帝和大明朝廷不尊法度,就應該知曉大義在何處,卻又爲何委身於民賊,至光祿院任職?”

黃道周冷笑迴應道:“皇上批紅成立光祿院,我等至光祿院任職,如何就是委身於民賊?”

王道直瞠目結舌,哼哧半晌,繼續說道:“既然未委身於民賊,就不應該在朝廷處境艱難的時候來添亂!”

楊廷麟駁道:“天子、朝廷理應遵守法度,既然設立了光祿院,就應該按照法度辦事,對質詢進行解釋、迴應。我等爲大明江山而來,如何成了添亂?”

……

王道直根本說不過“三翰林”,又無法將三人轟走,只好上報朱由檢。

朱由檢本就憤恨難平,接報後,直欲狠下心來,不顧後世之聲譽,將三人直接下詔獄。

正在這時,陳奇瑜求見。

朱由檢頗爲倚重陳奇瑜,只得強壓着怒火,將三翰林一事先放一邊。

陳奇瑜進來後,委婉向朱由檢點明:前段時間最高級光祿院通過禁止向荊州發出質詢議案,此事足以說明,光祿院心向朝廷,朝廷可以信之,甚至可以倚之。

而且,光祿院左右不過是發出質詢而已,朝廷及各級地方官府費點事迴應一番,也礙不了什麼事。

現在,“三翰林”不懼刑罰,敲響了登聞鼓,無非想樹立律法的權威,想用律法套住林純鴻這匹野馬。

“三翰林”爲朝廷的長遠做打算,非但無藐視君上之罪,反而是大明的大忠臣!

陳奇瑜的眼光非常毒辣,一下子看出了黃道周等人的終極目的,說得朱由檢心服口服。

朱由檢雖然急躁,但並不笨,待陳奇瑜說完,他嘆了口氣,道:“恐怕律法也套不住籠頭,最終還得靠拳頭說話。”

陳奇瑜回道:“終究是一條路,姑且一試吧,沒準關鍵時候就起了作用。”

……

第二日,朱由檢令朝廷各部門認真答覆光祿院的質詢,並且規定,以後凡是光祿院的質詢,都必須認真答覆,若有推諉者,嚴懲不貸。

“三翰林”達到了他們想要的結果,欣然走出都察院,返回揚州。

至於各部門答覆質詢,倒沒什麼問題,大明官府,辦實事的能力不強,推諉的本事倒是一流,三下兩下就把責任推到了別人身上,甚至推到了老天爺身上。

質詢又沒有要求官員必須怎麼做,只要有答覆,便可以交差,光祿大夫們再不滿,又能如何?

別的質詢好答覆,唯有王大俊的質詢最爲特殊,無法歸到任何部門,最終送到了周延儒手中。

堂堂大明首輔,陰差陽錯之下,居然要答覆反賊的質詢,這算什麼事?

這王大俊身爲朝廷認可的光祿大夫,卻位於反賊窩中,到底是光祿院的制度出了問題?還是朝廷認定天津商人爲反賊出了錯誤?

周延儒當然認爲光祿院的制度出了問題。於是,他並未答覆王大俊的質詢,而是發函至揚州,令光祿院取消王大俊的光祿大夫資格,並責成光祿院修改制度,保證不再出現此類笑話。

最高級光祿院理事會寸步不讓,認爲內閣無權對光祿院命令、責成,並且頑固堅持,光祿院相關律法得到了皇帝陛下的批紅,若要修改,則需要三分之二以上的光祿大夫同意,然後報請皇帝陛下批紅。

這已經涉及到立法權的問題,非周延儒所能解決,答覆王大俊一事不了了之。

不過,此事引起了黃宗羲、顧炎武等一幫有識之士的深思。

自秦漢以來,立法權就一直沒有明確的說法,表面上歸屬於皇帝陛下,實際操作中卻把持在行政機構手中。而且,關於國家基本層面的律法,一般由太祖、高祖、太宗之類的說了算,後世很難更改。

比如,現行的《明大誥》就由朱元璋親自編撰,通行於世的《大明律》也由朱元璋主持編撰。

事易時移,大明的情況已經與朱元璋時代截然不同,很多律法不合時宜,卻仍然被頑固地堅持着。

而且,黃宗羲還敏銳地發現,自從林純鴻崛起之後,大明幾乎一日三變,除了一些基本層面的律法,其餘律法都面臨着無法跟上時代的問題。

林純鴻頒佈了無數的律法,幾乎都由監察府制定,並未得到皇帝陛下的背書,現在也大行於世。

這種狀況,顯然是應急之策,無法保證華夏大地的長治久安。

黃宗羲等一幫人開始思索,立法權到底應該掌握在誰手中,應該以何種方式來保證律法不會落後於時代?

第247章 走馬觀花第503章 奏章第318章 算盤與海戰第692章 參軍聯席署第381章 追剿李定國第512章 接仗第668章 光祿院(三)第316章 悲觀的科奎拉第341章 古典奇才第182章 遊戲規則第512章 接仗第654章 朝廷變局(四)第506章 有所不爲第211章 第一把火第590章 西北劇變(五)第30章 山雨欲來第509章 壓力(二)第103章 京師耳目第551章 工程院第477章 單幹第542章 變局第617章 大時代(二)第581章 開眼看世界第79章 誓師出征第578章 撬動時局(四)第205章 應對之策(二)第283章 開始反擊第101章 總兵鄧玘第548章 山雨欲來第348章 軍與軍團第520章 試探第78章 重組商社第454章 轉變第34章 鄉村大計第587章 西北劇變(二)第82章 修武戰後第498章 賭性第80章 初戰告捷第338章 呂宋總督的人選第46章 潤物無聲第472章 范文程第367章 各打各的第340章 爪哇之南第355章 鋼絲繩遊戲第366章 紛亂戰前第588章 西北劇變(三)第595章 串聯第407章 驚聞第442章 攻堅第188章 重組軍情司第588章 西北劇變(三)第603章 參軍聯席署第66章 如火如荼第359章 軍議第74章 籌備建制第477章 單幹第165章 溫柔之謀第143章 海盜受撫第508章 壓力(一)第99章 招募騎士(一)第335章 又一次偶遇第35章 風起雲涌第389章 逾越第585章 更長遠的打算第60章 發展方向第28章 報仇雪恨第3章 石子嶺上第609章 中計第248章 火槍戰術第631章 封狼居胥(五)第544章 目標在江南第495章 勤王詔第643章 虎丘書堂第515章 隱忍(三)第42章 一場鬧劇第238章 桐柏事變第537章 雷霆決戰(二)第333章 投降第48章 婚姻大事第103章 京師耳目第178章 納妾風波(三)第111章 左良玉兵敗第48章 婚姻大事第254章 被逼死鬥第126章 白桿兵敗第503章 奏章第605章 阿濟格的對策第22章 定計除匪第590章 西北劇變(五)第196章 土地政策第337章 一起偷聽第566章 無人問津第494章 籌錢糧第92章 開始鑄炮第582章 銀票第264章 援兵趕到第103章 京師耳目第340章 爪哇之南第436章 惶恐
第247章 走馬觀花第503章 奏章第318章 算盤與海戰第692章 參軍聯席署第381章 追剿李定國第512章 接仗第668章 光祿院(三)第316章 悲觀的科奎拉第341章 古典奇才第182章 遊戲規則第512章 接仗第654章 朝廷變局(四)第506章 有所不爲第211章 第一把火第590章 西北劇變(五)第30章 山雨欲來第509章 壓力(二)第103章 京師耳目第551章 工程院第477章 單幹第542章 變局第617章 大時代(二)第581章 開眼看世界第79章 誓師出征第578章 撬動時局(四)第205章 應對之策(二)第283章 開始反擊第101章 總兵鄧玘第548章 山雨欲來第348章 軍與軍團第520章 試探第78章 重組商社第454章 轉變第34章 鄉村大計第587章 西北劇變(二)第82章 修武戰後第498章 賭性第80章 初戰告捷第338章 呂宋總督的人選第46章 潤物無聲第472章 范文程第367章 各打各的第340章 爪哇之南第355章 鋼絲繩遊戲第366章 紛亂戰前第588章 西北劇變(三)第595章 串聯第407章 驚聞第442章 攻堅第188章 重組軍情司第588章 西北劇變(三)第603章 參軍聯席署第66章 如火如荼第359章 軍議第74章 籌備建制第477章 單幹第165章 溫柔之謀第143章 海盜受撫第508章 壓力(一)第99章 招募騎士(一)第335章 又一次偶遇第35章 風起雲涌第389章 逾越第585章 更長遠的打算第60章 發展方向第28章 報仇雪恨第3章 石子嶺上第609章 中計第248章 火槍戰術第631章 封狼居胥(五)第544章 目標在江南第495章 勤王詔第643章 虎丘書堂第515章 隱忍(三)第42章 一場鬧劇第238章 桐柏事變第537章 雷霆決戰(二)第333章 投降第48章 婚姻大事第103章 京師耳目第178章 納妾風波(三)第111章 左良玉兵敗第48章 婚姻大事第254章 被逼死鬥第126章 白桿兵敗第503章 奏章第605章 阿濟格的對策第22章 定計除匪第590章 西北劇變(五)第196章 土地政策第337章 一起偷聽第566章 無人問津第494章 籌錢糧第92章 開始鑄炮第582章 銀票第264章 援兵趕到第103章 京師耳目第340章 爪哇之南第436章 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