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節 鑾駕回京

蒙山軍進駐沂州、兗州對於魯南是天翻地覆的大變局。爲此感到高興的,憂心的,觀望的,不一而足。廣大的貧苦農民感到高興,尤其是根據地周邊的地區尤爲如此。蒙山軍在根據地內進行了土地政策的變革早已傳遍,就算不沒收地主的土地,至少會有減租減息方面的舉措吧。哪怕是減上半分租子,也可以讓生活在溫飽線以下的貧苦佃農寬上一口氣。而地主們感到擔心,道理是一樣的。一些擔心遭到鄭經命運的家財鉅富的財主們開始“移民”,忍痛出售土地,換取金銀等硬通貨,往北跑到濟南,往南跑到江蘇,或者做寓公,或者該做經商,導致魯南兩州的土地交易價格開始緩慢卻穩定地下降。更多的地主和商人在觀望,魯南算是變天了,知府換了,鎮守使也換了,朝廷又在推行新政,以後會是什麼樣子,誰也不知道。

魯南的變局最多也就影響了山東以及蘇北,對於自以爲可以操縱這個老大帝國的人們根本就是無足輕重的,甚至對於與其有着直接關係的前山東巡撫袁世凱也是如此。最近朝廷發生的大事實在是太多了,令人目不暇接,大員們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到了京師。

第一件就是辛丑條約的簽訂。三億兩白銀,分三十九年支付,總計近六億兩的戰爭賠款和核心地帶軍事駐兵權的出讓,終於結束了外國聯軍對北京的佔領。從公曆1901年四月,聯軍部隊開始撤出北京。退往了天津。一部分將駐紮天津至山海關的諸要點,更多的將返回他們的國家,官兵們的腰包都塞滿了搶劫而來金銀玉器古玩,帶着對佔領北京的愉快回憶走了,將無限的屈辱留給了北京,留給了中國。

第二件大事就是滿清重臣李鴻章終於燈盡油枯,在賢良寺嚥下了最後一口氣。據說李鴻章死的很難受,最口一口氣就是咽不下去,讓從保定趕來的直隸藩司周馥心痛異常。六十四歲的周馥跟李鴻章辦了三十年的洋務,深得李鴻章器重。李鴻章臨危受命。從廣州跑來爲大清朝再次擦屁股善後。從四川布政使任上調來老部下週馥擔任直隸藩司,負責辦理對在庚子國亂中直隸境內遇害洋人的賠償事宜,從頭到尾參與了與聯軍的談判工作。周馥看彌留之際的李鴻章滿腹心事,含淚大聲道。“老夫子。有何心事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經手未了事。我輩可以辦了。請放心去吧。”李鴻章盯着周馥,似有最後的交代,但已經說不出話了。聽了周馥的話,終於嚥了氣,走完他波瀾壯闊又充滿屈辱的傳奇一生。

李鴻章活着時並未登上權力的最高峰,民間多稱呼其李中堂,其實李鴻章終身未入軍機處。大家都知道,自雍正朝起,進入軍機處纔是真宰相。不是李鴻章才具不足,也不是李鴻章資望不夠。說起來令人啼笑皆非又心酸不已,他不能進入軍紀的理由竟是慈禧認爲他的合肥話聽不懂!這就是晚清政治的縮影,統治者對於人才的理解是多麼的可鄙。如王文韶那樣的好好先生可以久在軍機,哪怕他數年不獻曠世救國的一策也沒有關係,但如李鴻章這樣軍政兩方面都是幹才的資深大臣就不行了。只有在國家危難之際纔將其拽出來表演一番。甲午是如此,庚子亦如此。

李鴻章死了的第二天,滿清朝廷的官樣文章倒是做的蠻像樣。以光緒這個傀儡皇帝的名義頒佈詔書,對李鴻章大加褒獎。之前李鴻章的爵位是一等伯,那是他平定發、捻的戰功所獲,這次升了一級,追賜一等侯,諡文忠。詔書裡對李鴻章處理庚子國難的善後之功全面給予了肯定。李鴻章泉下有知,也算是個交代了。

肯定是必然的。慈禧並不在意賠了多少款,也不在意列強駐軍於沿海要道。反正自道光朝起,中國的沿海就成了列強的樂園,現在不過是數量的變化,她大概不認爲洋人會出兵推翻自己。李鴻章斡旋列強,沒有讓列強追究她這個導致庚子國難的罪魁禍首的責任,慈禧已經很滿意了。所以,據她身邊人說,在返回京師的路上聞聽李鴻章病逝,慈禧竟然哽咽失聲。

第三件大事就是躲在太原大半年的流亡朝廷終於可以回返京師了。慈禧不願意走北路,大概那條她去年走過的路會勾起她的辛酸回憶,所以不顧重臣的反對,堅持走南線,自娘子關入直隸。

迎迓太后與皇帝回宮,是當前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了。有資格迎接朝廷的臣子們都聚集在了保定這個直隸總督新駐地的必經之地,等候着慈禧鑾駕的到來。

現在,袁世凱這位身材矮胖的新任總督正肅立於保定火車站前,等着迎候自太原返京的兩宮。

榮祿只署理了一個月的直隸總督,正如直隸布政使楊士驤之弟楊士琦所判斷的那樣,榮祿以“不勝勞煩”爲名辭掉了這頂本來人人仰望但如今卻充滿陷阱和危機的疆臣之首的寶座,推薦年富力強的袁世凱接任,而且是實授。

這個結果,令袁世凱大喜過望。大筆的銀子花出去,總算收穫了碩果。這標誌着他終於進入了權力中樞。但事情並不圓滿,山東巡撫一職最終未落在他極力推薦的楊士驤頭上,更不要說是預備人選徐世昌了。

朝廷將山東給了在處置庚子國難立下大功的周馥。這讓袁世凱感到失望,周馥這位老臣的資歷不淺,其主政山東,他在山東的佈局就不算數了。很難想象周馥會做自己的傀儡。手下一幫野心勃勃的文武,怕是要重新安置了。

這些,袁世凱目前還來不及考慮。徐世昌從濟南打來的電報報告了魯南之變。李純、曹錕的部隊都收縮回來了,下一步,袁世凱將會把武衛右軍的主力帶回直隸。魯南肯定是要放棄的,但龍謙搞出的兵圍沂州一幕,再次證明了這個太后寵臣根本就不將自己放在眼裡。打壓是必須的,但不是現在。徐世昌處理的很好,眼下在山東出現任何的動靜對自己都是弊大於利。

慈禧的鑾駕終於抵達了京師的西大門保定府。

這裡也是直隸總督的駐蹕之處,新任直隸總督袁世凱爲了迎接慈禧的回京,做了最精心的準備:站臺上擠滿了身穿簇新官服的官員們,他們都帶着精心挑選的準備獻給老佛爺的禮物。一貫別出心裁的袁世凱給慈禧的禮物是一對會說話的鸚鵡:一隻叫老佛爺吉祥如意。另一隻會說老佛爺平安。

這對鸚鵡立即博得老佛爺的喜歡。“嘿,小東西倒是討人喜愛啊。”

急於回京的慈禧不打算在保定這個土哄哄的小城市停留。吃了一頓飯就要啓程了。回去就不再坐轎子了,袁世凱已爲慈禧準備了一列“龍車”——一列裝飾豪華的火車車廂。據說這是慈禧第一次坐火車,登上龍車的慈禧十分好奇。不停地四處打望。而站臺上奏響的樂曲也一反平常的格調。竟然是用全套的西洋樂器奏響的。

樂曲高昂嘹亮。沒人知道曲子的名字。其實,這首曲子是法國國歌,名字叫做馬賽曲。

這一切都讓慈禧深爲滿意。袁世凱在她的心目中的印象進一步加深了。覺得榮祿推薦的這個人還真不錯。慈禧是喜歡新奇玩意的,不過很少有人能摸準她的心理。

袁世凱不能再送慈禧進京了,在辭別慈禧時,沒想到慈禧問起了龍謙。

“袁世凱,龍謙返回魯南,見過你嗎?”

“回太后,微臣並未見過龍謙。”袁世凱本想就此奏一本,但想到了一些傳言,沒有說。

“他一回去就平掉了抱犢崮,也算實心任事吧。若非去年一路護送本宮,焉有今日?李鴻章和慶王苦心維持,功勞闕偉,但若非龍謙擒獲西摩爾,洋人還不知索要多少錢呢。可見草莽之中也是有人才的,招安龍謙,你做的好。”慈禧感慨道,“應當傳龍謙來一趟保定的。”

跟在慈禧後面的李蓮英低聲道,“那還不容易?下一道旨意即可。”

“罷了。讓他在山東好好練兵吧。”慈禧將目光轉回到袁世凱身上,“將直隸交給你了,好好做,勿使本宮失望!”

袁世凱立即在車廂過道跪倒,“微臣定將肝腦塗地,以報聖恩!”

“好吧,你回去吧。”慈禧擺擺手,由李蓮英扶着走向她的座位。

袁世凱送走慈禧的袁世凱在得意之餘,心頭卻橫了一根刺。

在山東搞的他灰頭土臉的龍謙憑着天津之戰揚名天下,成爲庚子鉅變中唯一的一抹亮色。由於龍謙的戰績和手中的聯軍戰俘,使得李鴻章與聯軍的談判中多了一件籌碼,使得洋人在賠款問題上無奈做出了讓步。袁世凱本想擇機將沂州之變奏報慈禧,但看起來慈禧很是寵信其人,一向善於察言觀色的袁世凱將準備好的話全都嚥下了。自己這個總督剛當上,還是不要在這個令太后愉快的場合談不愉快的事了。彼不過是個困守貧瘠山區的鎮守使,只要將其栓在那裡,不出兩年,慈禧一定會忘記龍謙是何人了。

離開保定,慈禧一行乘坐舒適的龍車抵達馬家堡,車站早已備好金漆寶座和祭壇用品,以備皇太后和皇上之用。紫禁城裡的皇家儀仗全部出動了,所有的京官全部到車站跪接。首先下車的是李蓮英,他的任務是監視將全部東西安全運回紫禁城或者頤和園,這些東西都是官員們孝敬太后的禮品,身份仍是囚徒的皇上是無福享用的。東西大包小包,堆積如山,使得李蓮英格外緊張勞累。

光緒跟在李蓮英後面下了龍車,匆匆掃了眼接駕的官員,不發一言便上了屬於他的轎子。最後下車的慈禧準備跟官員們說幾句話,但看到站臺上爲數不少的洋人,立即改變了主意。

洋人們帶着他們奇裝異服的眷屬來迎接大清帝國的皇帝和皇太后,向他們脫帽致敬。

慈禧聽到了內務府的屬官小聲地提醒着洋人們:脫帽,脫帽。慈禧面無表情地站在跪着的官員和站立的洋人面前,久久無語。讓洋人以中華禮儀跪接皇室是想也不要想了,如果在大清的土地上還有不怕她的人,無疑就是面前這些金髮碧眼的異種了。

慈禧久久站着,她需要在臣子和洋人面前顯示自己的存在,她還活着,而且活的很好。

“我回來了!大清的天下,依舊在我的掌握中!”

第7節 慈禧在太原的日子第6節 家事國事第15節 末日二第23節 北京十三第20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五第1章 大人物第一節王月蟬第3章 唐紹儀第5節 破莊五第17節 犧牲一第15節 末日二第29節 參謀第11節 彰德秋操七第4節 上海第12節 北京二第6節 讓步第19節 整編前後九第8節 許思二第6節 諜戰第35節 整編二第39節 周馥一第8節 南轅北轍第23節 波東戰役四第3節 端方第4節 同盟會成立第3節 重逢第1章 滿清新政第一節內幕第5節 彰德秋操一第24節 紛亂的局勢一第29節 周毅的心思第6節 等待第1章 蒙山賊第一節曹錕進剿第9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一第30節 變化六第13節 危機與變局五第6節 彰德秋操二第10節 江雲的愛情二第29節 文尼察之戰一第29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第14節 新局面二第26節 俘虜們三第18節 山東提督王懷慶第16節 新局面四第12節 中樞第3節 周毅一第4節 李純的進剿三第4節 西沽之戰三第7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一第2章 青島第一節要塞一第8節 許思二第14節 平叛四第17節 末日四第10節 回國第2節 懷來第9節 千里進軍二第10節 民黨第19節 莫理循與陳超第36節 情報網和情報科第17節 龍楊會第3節 破莊三第4節 藍辛,北京協定第3節 國會三第5節 海空軍第14節 再戰李純三第14節 陳豪第35節 大勢四第7章 遠征軍第一節局勢第2節 日本的戰略第18節 東北局勢三第13節 整編前後三第12節 再戰李純一第7節 羅馬尼亞攻略二第3節 生計與編隊第5節 彼得堡一第31節 文尼察之戰三第13節 繳獲與獎賞第15節 平叛五第2節 軍銜第21節 德州之戰三第14節 末日一第25節 俘虜們二第6節 許家第23節 伙食問題第5章 兩廣風雲第一節楊士驤進京第6節 抗洪六第40節 周馥二第36節 鑾駕回京第20節 通信與戰局第11節 進京一第21節 沂州遇伏一第27節 愛國者聯盟第12節 整編與任命第17節 犧牲一第41節 初聞革命黨第4節 軍方第13節 大幕拉開第25節 俘虜們二第8節 湖北第26節 變化二第18節 王士珍二
第7節 慈禧在太原的日子第6節 家事國事第15節 末日二第23節 北京十三第20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五第1章 大人物第一節王月蟬第3章 唐紹儀第5節 破莊五第17節 犧牲一第15節 末日二第29節 參謀第11節 彰德秋操七第4節 上海第12節 北京二第6節 讓步第19節 整編前後九第8節 許思二第6節 諜戰第35節 整編二第39節 周馥一第8節 南轅北轍第23節 波東戰役四第3節 端方第4節 同盟會成立第3節 重逢第1章 滿清新政第一節內幕第5節 彰德秋操一第24節 紛亂的局勢一第29節 周毅的心思第6節 等待第1章 蒙山賊第一節曹錕進剿第9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一第30節 變化六第13節 危機與變局五第6節 彰德秋操二第10節 江雲的愛情二第29節 文尼察之戰一第29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第14節 新局面二第26節 俘虜們三第18節 山東提督王懷慶第16節 新局面四第12節 中樞第3節 周毅一第4節 李純的進剿三第4節 西沽之戰三第7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一第2章 青島第一節要塞一第8節 許思二第14節 平叛四第17節 末日四第10節 回國第2節 懷來第9節 千里進軍二第10節 民黨第19節 莫理循與陳超第36節 情報網和情報科第17節 龍楊會第3節 破莊三第4節 藍辛,北京協定第3節 國會三第5節 海空軍第14節 再戰李純三第14節 陳豪第35節 大勢四第7章 遠征軍第一節局勢第2節 日本的戰略第18節 東北局勢三第13節 整編前後三第12節 再戰李純一第7節 羅馬尼亞攻略二第3節 生計與編隊第5節 彼得堡一第31節 文尼察之戰三第13節 繳獲與獎賞第15節 平叛五第2節 軍銜第21節 德州之戰三第14節 末日一第25節 俘虜們二第6節 許家第23節 伙食問題第5章 兩廣風雲第一節楊士驤進京第6節 抗洪六第40節 周馥二第36節 鑾駕回京第20節 通信與戰局第11節 進京一第21節 沂州遇伏一第27節 愛國者聯盟第12節 整編與任命第17節 犧牲一第41節 初聞革命黨第4節 軍方第13節 大幕拉開第25節 俘虜們二第8節 湖北第26節 變化二第18節 王士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