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節 湖北

確定了龍謙將去北京,也電報通知了山東及北京。但龍謙不是想走就走的。武昌的事情還很多,特別是東南用兵情況牽扯着很大的精力,大家都曉得仗快打完了,但東南仍然不能敗,一場敗仗將不可避免地誘發很多變數。

龍謙決定將司徒均留在武昌,總參謀部也留在武昌,繼續指揮協調東南及西南兩方面的進軍。第七旅已經東進,龍謙決定由武昌方面負責封國柱第一師的供應,廣東方面負責王明遠第三師及進軍西南之藍心治第二師的武器彈藥供應。蒙山軍兩大後勤專家,宋晉國已經在來武昌的路上,連樹鵬已經返回了廣東。

湖北以及湖南地位極爲重要,在西南、東南未平的情況下,兩湖是絕對亂不得的。龍謙深思一日,有了主意,也不同別人商量,下令王之峰將湖北諮議局議長湯化龍請來面談。

湯化龍,字濟武,湖北人,是年三十五歲,祖上數代經商,家境富裕,1904年中進士,授法部主事,1906年留學日本學習法律,1908年回國參與地方自治活動,被湖北省第一屆諮議局推選爲議長。武昌連續兵變,人心惶惶,家人曾勸他避一避,但湯化龍拒絕了,我就在武漢,我哪裡也不去。蒙山軍破武昌,湯化龍躲在家裡,被軍情局的人請到了蒙山軍司令部。

“濟武先生,”龍謙熱情地打招呼,“本來應當去府上拜訪的,但事情實在太多,只好有勞先生親來了。”龍謙招呼歐陽中爲湯化龍奉茶,“濟武先生,此番請先生來,只爲一件事,就是武昌乃至湖北的政務問題,先生是湖北諮議局議長。對治理地方理應當仁不讓。”龍謙開門見山。

“不敢。不知將軍要湯某做什麼?”湯化龍就是一個政治上傾向於立憲的社會賢達,只是在地方上有些影響,和宋教仁、譚人鳳有着根本的區別。他與龍謙領導的蒙山軍沒有根本的厲害衝突。龍謙派人請他來,他知道躲不過去。只能合作。

“是這樣的,兩湖局勢已基本安定,隨着河南、直隸的平定。武昌不會有大的戰事發生了,當務之急就是迅速安定地方,恢復秩序,在這個時候,濟武先生可不能賦閒在家裡啊。我想將武昌政務託付先生,你看如何?”

“啊,”湯化龍輕呼一聲,他沒有想到龍謙會請他出山爲官。而且是大官。聽龍謙口氣,龍謙竟是要讓他來管武昌!出任類似於武昌知府一類的職務。

“濟武先生正值盛年,又留過學,學過法律,既然地方上推舉先生爲諮議局議長。想必先生的威信是夠的。武昌已成立湖北軍政府,我自領都督,不過是暫時的。軍政府內部設立民政長,這個職務就是給先生的,具體負責管理湖北之民政,就算是滿清時期的布政使吧。軍事上的事情先生不需操心,我的總參謀長司徒均將軍暫時會留在武昌主持南方軍事。軍隊東征,糧草輜重彈藥部分要仰仗湖北,我已下令調宋晉國來鄂,他是蒙山軍聯勤部長,是我的大管家,一直留在山東的。他來了後。擔任你的副手,主要負責軍隊方面的供應問題。你呢,就是抓你的民政,穩定地方,舊的制度先不做改變。免得民心不安。你放心,司徒均和宋晉國都會尊重你的,你放手去做,人事上我不做限制,滿清垮臺了,不能出現政權的真空,先生先將武昌市政府的臺架搭起來,你就是湖北民政長兼武漢市長,怎麼樣?沒問題吧?”

“將軍如此擡愛,理應效力。不過,這個位子太高了,湯某怕是做不來,萬一耽誤將軍的大事,湯某就是罪人了。”湯化龍大喜,但總要推辭一番。

“湯先生,我們素未謀面,甫一見面就給你這樣一副擔子挑,實在是有些爲難了。可是,湯先生,我跟你說句心裡話,龍某起兵推翻滿清,建立一個以漢族爲主的新國家,不是爲了自己要當皇帝過一把癮,而是爲了造福億兆民衆。湯先生若是愛我祖先繁衍生息的這片土地,愛你的家鄉故里,就不要推辭了!我知道你是主張立憲的,但立憲搞不成了,滿清自己錯過了機會,怪不得別人。共和是唯一的結果,先生若是喜歡搞議會,將來成立國會,先生可以承擔更重的擔子。但眼下嘛,先生卻要勉爲其難,先爲龍某治理好湖北。”說罷,龍謙站起身,對湯化龍深施一禮,“就算龍某有求先生了。”

“這如何敢當?折殺湯某了。”湯化龍沒想到龍謙如此禮賢下士,於是答應了龍謙的要求。

“民政之要,首重錢財,”龍謙見湯化龍知趣,心裡很高興,“本來武昌藩庫存銀不少,但新軍鬧事,將這些錢揮霍了。你初上任,手裡沒錢是不行的。蒙山軍軍餉不需你操心,另有來路。此次宋晉國將軍前來,會帶一筆錢過來,作爲你新政府的開張的經費,錢是山東的,是山東父老的血汗,是借給湖北的,等湖北政務上路後再行歸還。所以呢,你要省着花。組建市政機構,聘用招募警察,撫卹困難百姓,恢復社會秩序,該花的錢當然要花。等全國平定,整頓經濟秩序後,一切都會好轉的。”

從來都是軍隊索要地方,湯化龍還真沒想到龍謙會在財政上支持地方,聽了很是振奮並且深爲感動,“將軍如此體恤地方,實乃國家之福。”

“不要這樣說,咱們現在就是一家人了。以後共事的時間還長,這間總督府,就是你施政的衙門。我會讓司徒總長將總部機關搬出去。你呢,抓緊考慮一份名單,將地方上的賢達都請出來,原先爲滿清效力的的官員也可以出山,但要選擇願意爲蒙山軍效力且操守好,能力夠的人,先將武漢三鎮管好,然後在說其他州府。”

選擇湯化龍是沒辦法的事。蒙山軍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一支足夠的文官隊伍,在山東推行鄉村自治以來,算是秘密儲備了一批從政的人才。他們都是擁護蒙山軍、積極推行鄉村自治的骨幹分子。龍謙指示陳超爲其建立了一份檔案,準備將來使用。那批人中的大部分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已入了龍謙的“人才庫”,陳超曾疑惑此事,認爲那批人忠誠是夠了。但不堪大用。龍謙並未對陳超細緻解釋自己的想法,他認爲改變中國在於改變農村,改變農村的關鍵在於基層,即縣、鄉兩級政府。那批人充任縣鄉官員是可以的,有了他們,就可以在蒙山軍取得全國政權後使用了。至於高層,比如省級政府,龍謙反而不在意,他早已想過,一旦反清成功。軍事管制是必須的,軍隊將主導地方政務,大將們可以兼任省長。

但眼下卻不能從山東調人過來。之所以不用自己的將領管民政,一來龍謙手邊沒有合適的人,二來他想先試一試。看看能不能用所謂的名流賢士來治理地方,起碼,他準備在兩湖做一試點。

政權甫建,也只能啓用社會名流。

“對了,湖南的譚延闓先生是湘省諮議局議長吧?”龍謙想起一個名人。

“是的。”

“可惜他逃了。如果你能聯繫到譚先生,就請替我帶句話,請他回來。湘省的事情,還要湘省之人來辦理。”

“行,湯某一定盡力。”

歐陽中在這種場合是隻帶耳朵不帶嘴的。但他卻想起了龍謙跟譚人鳳的談話。譚人鳳就是湖南人,龍謙卻提到什麼譚延闓,這又是搞什麼玄虛?

“最後一件事,湯先生對漢陽鐵廠及兵工廠熟悉嗎?”

“不甚熟悉。”

“先生可願意陪龍某去趟漢陽?”

“當然願意。”

於是。龍謙叫了歐陽中、許思以及王之峰,立即動身去漢陽視察。

本來是不想叫許思的,因爲自長沙到武昌的路上,許思就有些萎靡不振的樣子,龍謙以爲她病了。她說不是,只是有些累。忙於軍務政務的龍謙也未及深思,還開了句玩笑,可別剛伺候我好了,你再病倒了。

但許思聽說他要出門,卻主動要求去。龍謙說漢陽沒甚風景,就是一個工業區,我是去看看漢陽鐵廠及兵工廠,你就別去了,天氣仍熱,你又勞累沒精神,等我騰出手來,陪你去登黃鶴樓。

“跟你在一起就有精神了。”許思微笑道。

“那就走。走不動就找個地方歇着。”

龍謙在一連警衛的護衛下,與湯化龍去了漢陽。

武漢三鎮號稱九省通衢,一座城市被長江漢水分割爲三處,政治中心在南岸的武昌,商業中心在漢口,但工業重心卻在漢水西岸的漢陽。

有賴於張之洞這位晚清傑出的洋務運動領導者,經過十餘年努力,耗費無數的銀兩,終於將漢陽鎮建設爲中國的工業重鎮。

比任何人都明白重工業重要性的龍謙既然佔了武昌,當然要去視察漢陽的工廠。

“濟武兄,蒙山軍之奪取天下在於山東之崛起,而山東之崛起,卻是有賴於華源、中興兩大實業集團的興起。濟武兄,我委任你主政湖北,無論如何你要將漢陽的廠子給我搞好了,無工不富這句話你要好好琢磨,等漢陽的工業振興了,武昌也罷,湖北也好,就不會缺錢了。”龍謙沒有騎馬,而是與湯化龍同乘一輛馬車。

“久聞華源、中興領風氣之先,連汽車都能造了,卻無緣見識。有機會一定去趟山東。”湯化龍確實挺佩服山東的廠子的,他現在坐的這輛雙人馬車還是華源車輛廠的產品。

“那是應該的。地方官不懂經濟就不稱職。待局勢稍穩,你組織漢陽工廠的負責人到山東看看。山東方面也要派人來考察。兩地要互通有無,互相學習。”龍謙早有算計。他捏在手裡的工業基礎目前就是兩處,漢陽肯定是要大力建設的。

經過十幾年的經營,漢陽已有大小十餘間工廠了,最核心的是漢陽鐵廠和漢陽兵工廠。

龍謙先去了漢陽鐵廠。

張之洞尚在總督兩廣時,便有設立鋼廠的打算,委託當時的駐英公使劉瑞芬購買相關的機器設備。張之洞調任兩湖,這個規劃中的鋼鐵廠也就跟着張之洞到了武漢。張之洞將其設在了漢陽,於光緒十五年(1895年)十一月開始建廠,費時三年。計有大小十座分廠,鍊鐵高爐兩座,鍊鋼的轉爐兩座、平爐一座。還有軋製鐵軌的設備。

張之洞在朝中的人脈不錯,又得到了慈禧的妹夫醇親王的支持。一共花了五六百萬兩銀子,將漢陽鐵廠建了起來。光緒二十年開始出鐵,算是正式投產了。據測算,廠子的全部能力發揮出來,可以年產鋼三萬噸。

這當然是測算而已。實際上至張之洞調軍機赴京就任,漢陽鋼廠出鋼數也就萬餘噸的樣子。而且,其主要產品——鋼軌又找不到銷路,廠子辦了兩年就辦不下去了,張之洞只好將漢陽鐵廠及爲其供應鐵礦石的大冶鐵礦一起抵押給了盛宣懷。盛宣懷手裡也沒有辦下去的鉅款,不過是挪用電報局及招商局的款項以及向外資銀行舉債。到了滿清的最後幾年。漢陽鐵廠實際上已處於半停產狀態。龍謙看到廠裡破敗的情形,心情很沉重。

“可惜了,可惜了。辜負了張香帥的一片苦心了。好在武昌已爲我所有,這座中國曾經最大的鋼鐵企業,要儘快讓他重新煥發生機。”龍謙對守候在廠子裡的幾名負責人說。

龍謙得到消息。張之洞已經去世了。很想見一見這位名人,但無緣了。

曾經的最大鋼鐵廠是實話。因爲沂州鋼鐵早已超過了漢陽,龍謙率軍南征,一直關注着山東的實業,經過美國人主導的三期建設,沂州鋼鐵已經可以年產生鐵十五萬噸,粗鋼十二萬噸。可以軋製型鋼了。據說這個產量已經超過了日本的八幡制鐵。

沂州鋼鐵第四期擴建工程被時在廣州的龍謙否決,龍謙認爲,受上游原材料就交通問題的限制,沂州不宜再擴大規模了。當時他就盯住了漢陽,決心將漢陽打造成超越沂州的鋼鐵基地。實現國家的工業化是龍謙的既定目標,鋼鐵是重工業的基礎。必須通盤考慮好鋼鐵工業的佈局。

“你們寫一封報告給我,儘快。”花了兩個多鐘頭看過主要的工廠,龍謙對湯化龍及漢陽鐵廠的留守人員說,“把鐵廠存在的困難摸清楚,不僅是資金上的。還有人才、技術、設備、原材料等系列問題,都要一一摸清楚。沂州可以幫你們,但除了資金,其餘的都要你們自己解決了。”

林懷慶是盛宣懷任命的鐵廠廠長,福建人,曾留學英國。被盛宣懷高薪聘請的林懷慶深爲佩服,剛纔視察途中,龍謙詢問各分廠的生產經營情況,讓負責介紹的分廠長們直出汗,倒不是這位已是國內第一人的蒙山軍大帥有多麼嚴厲,而是龍謙的態度過於專業,所問的問題都不是一個軍事統帥所應該管的,比如廠子的資產負債情況,原材料的供應問題,產品的市場問題,技術人員數量,工人的待遇等等,讓林懷慶極爲佩服,深感鐵廠振興有望。聽了龍謙的話,一疊聲地答應。

“廠子裡的職員這幾個月過得很難,這樣下去不行。等宋將軍來了,先將大家的薪水補足了。濟武,這件事不能打折扣。林廠長,你費些心,將失散的職員都找回來,他們都是寶貝呀。”

這份關懷更令林懷慶感動,“請大帥放心,我一定辦好此事。”

“方纔跟湯先生講了,待局勢再穩定些,你們可以去些人到山東,看看沂州鋼廠的生產及管理。我會讓他們幫你們儘快復產的。湯濟武已是湖北的父母官了,有困難,找他。”龍謙微笑着指了指湯化龍。

“這太好了。早就想去拜訪山東的同行了,卻沒有機會。”林懷慶興奮的直搓手。

“有大帥的關心,漢陽鐵廠一定能煥發生機的。”湯化龍見識不差,覺得龍謙先顧漢陽的廠子,算是很有見識了。

從鐵廠出來,龍謙沒有吃飯,直接去了兵工廠。

漢陽兵工廠的建設比鐵廠晚,張之洞下了大工夫。目前,漢陽兵工廠主要生產仿德國毛瑟步槍及子彈,產量也低。火炮也可以生產,不過產能極低,自打廠子開張,一共只生產了75mm以下的火炮不到50門,而且,威力大的75mm山炮只生產了八門,都裝備了北洋第四鎮。其餘都是50mm口徑的小山炮。

兵工廠的負責人叫孟凡,也是內行。向龍謙彙報了兵工廠的情況,龍謙聽的很仔細,基本沒有打斷孟凡的彙報。

從下屬的彙報中即可基本明瞭此人的能力,龍謙覺得林懷慶和孟凡真是上天給自己留下的人才。

問題依然很多,主要的問題是一缺資金,二缺技術。龍謙在厂部用過簡單的晚餐後,召集兵工廠的主要負責人開了個會,決定了幾件事情。

第一是宣佈兵工廠的控制權歸華源公司,改組其董事會,由周學熙兼任董事長,鐵廠的控制權歸中興公司,張蓮芬兼任董事長,林懷慶爲漢陽鋼鐵廠廠長,孟凡爲漢陽兵工總廠廠長,兵工廠一切的資金,人事均由廠長負責。原鐵廠及兵工廠職員,一律原職留任,兩個月的考察期後再行決定人員的去留。

對於由山東實業兼併漢陽企業,龍謙解釋爲華源及中興將負責資金及技術上的支持。對於這一條,漢陽方面毫無異議,有人管錢管技術來源,卻將管理權留下,簡直就是夢想中的事情。

第二是鐵廠及兵工廠的管理必須按照企業的方法管理,要理順財務,加強管理,自負盈虧。軍政府各衙門不得干預工廠的具體事務。

第三是軍政府負責兌現兵工廠欠發的管理層及員工薪酬。

第三條一經宣佈,立即掌聲雷動。其實,什麼也不如第三條更激勵人心了。

會議一直進行到晚上亥時方罷。龍謙動情地對漢陽兩個廠子的主要成員說,“蒙山軍奪取天下的戰爭就要勝利了。對於這一點,連我們的敵人也不會否認了。蒙山軍將要建立一個獨立、富強、民主的新中國,拋開政治上的問題不談,我們的新國家是要大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發展經濟必須建立完備的工業體系,重工業和交通是先行官,是要走在前面的。大家這些年在漢陽辛苦工作,不是爲滿清,也不是爲張之洞,更不是爲我龍謙,而是爲了這個一窮二白的國家。所以,我要感謝大家,感謝你們爲奠定中國現代工業所做的努力。大家要有志氣,有雄心,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將漢陽建設爲新中國的重工業基地!用上二十年、三十年的時間,追上並超過一直欺負看不起我們的列強!國家不會忘了你們,國家更不會虧待你們。我們共同努力吧。”

第18節 十月第3節 無錫一第2節 召見第24節 假戲真唱第6節 沂州軍議第5節 事與願違第9節 整編第6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一第35節 沂州三第17節 新兵連第20節 北京十第11節 彰德秋操七第4節 練兵之始第28節 變化四第8節 千里進軍一第28節 廣州會議一第9節 羅馬尼亞攻略四第13節 重逢第3節 唐努烏梁海三第2節 陳超的思考第16節 雜音第3節 動員第9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一第41節 初聞革命黨第8節 兗州行二第19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二第21節 德州之戰三第28節 拖刀計第15節 張作相第6節 戰火重燃第4節 楊士驤示好第5節 日俄戰爭的後果第9節 晉銜與調職第17節 再戰李純六第5節 要塞五第3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二第5節 彼得堡一第19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四第12節 整編與任命第18節 再戰李純七第20節 範德平第36節 鑾駕回京第7節 肅貪的思考第13節 重逢第33節 採購第10章 新時代第一節陳豪的報告第7節 魯山的思考第9節 沈旦堡一第27節 德州的最後一戰第10節 戰後總結二第26節 變化二第21節 京師的亂局一第26節 俘虜們三第4章 開國第一戰第一節唐努烏梁海一第5章 整肅第一節文武第3節 聖旨到山東一第9節 戰後二第8節 肘腋之變四第19節 對策第22節 波東戰役三第7節 太原第15節 七月第16節 新局面四第8節 南轅北轍第3節 失敗的偷襲一第13節 軍規二第17節 整編前後七第10節 江雲的愛情二第32節 變化八第41節 勳章獎章紀念章第7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一第9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一第5節 膠州灣第2節 繼位爲誰第19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一第6節 許家第8節 日本第13節 大幕拉開第2節 召見第2節 汀泗一第25節 新生活第18節 王士珍二第15節 七月第31節 蔣繼英與橡膠第4節 軍方第5節 探路者第7節 肅貪的思考第9節 戰後總結一第4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二第8節 終戰協定第5節 外交第17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二第16節 平叛六第33節 採購第12節 平叛二第20節 初遇義和團三第19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一第29節 周毅的心思第8節 交底第9節 天津三
第18節 十月第3節 無錫一第2節 召見第24節 假戲真唱第6節 沂州軍議第5節 事與願違第9節 整編第6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一第35節 沂州三第17節 新兵連第20節 北京十第11節 彰德秋操七第4節 練兵之始第28節 變化四第8節 千里進軍一第28節 廣州會議一第9節 羅馬尼亞攻略四第13節 重逢第3節 唐努烏梁海三第2節 陳超的思考第16節 雜音第3節 動員第9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一第41節 初聞革命黨第8節 兗州行二第19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二第21節 德州之戰三第28節 拖刀計第15節 張作相第6節 戰火重燃第4節 楊士驤示好第5節 日俄戰爭的後果第9節 晉銜與調職第17節 再戰李純六第5節 要塞五第3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二第5節 彼得堡一第19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四第12節 整編與任命第18節 再戰李純七第20節 範德平第36節 鑾駕回京第7節 肅貪的思考第13節 重逢第33節 採購第10章 新時代第一節陳豪的報告第7節 魯山的思考第9節 沈旦堡一第27節 德州的最後一戰第10節 戰後總結二第26節 變化二第21節 京師的亂局一第26節 俘虜們三第4章 開國第一戰第一節唐努烏梁海一第5章 整肅第一節文武第3節 聖旨到山東一第9節 戰後二第8節 肘腋之變四第19節 對策第22節 波東戰役三第7節 太原第15節 七月第16節 新局面四第8節 南轅北轍第3節 失敗的偷襲一第13節 軍規二第17節 整編前後七第10節 江雲的愛情二第32節 變化八第41節 勳章獎章紀念章第7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一第9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一第5節 膠州灣第2節 繼位爲誰第19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一第6節 許家第8節 日本第13節 大幕拉開第2節 召見第2節 汀泗一第25節 新生活第18節 王士珍二第15節 七月第31節 蔣繼英與橡膠第4節 軍方第5節 探路者第7節 肅貪的思考第9節 戰後總結一第4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二第8節 終戰協定第5節 外交第17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二第16節 平叛六第33節 採購第12節 平叛二第20節 初遇義和團三第19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一第29節 周毅的心思第8節 交底第9節 天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