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節 軍委會

10月11日,龍謙邀唐紹儀到西苑做客。

唐紹儀奉命進京已經半個多月了,一直住在賢良寺。雖然被告知他是龍謙點名進京的,但一直被晾在那裡每個着落,心裡未免有些忐忑。

住在賢良寺的不止唐紹儀一個,張紹曾就與他住在一起。但由於立場的不同,倆人並無多少話說。前幾日龍謙召見北洋降將,張紹曾也在被召之列,回來後情緒高了許多,唐紹儀看在眼裡,估計是龍謙給他封了官了,但唐紹儀忍住沒問。

唐紹儀不是囚犯。他有自由,可以出去逛。但出於對他安全的考慮,負責警衛賢良寺的蒙山軍營長勸告他們儘量減少外出,如果確要外出,必須事前告知,好安排警衛。

十幾天裡,憋得難受的唐紹儀只去了趟榮寶齋。那次他叫張紹曾同去,但張紹曾拒絕了。那時張尚未蒙召,顯然,張紹曾的心事更重。是的,身上打着滿清及北洋烙印的唐紹儀反而比張紹曾優勢了,龍謙可以放過滿清,放過北洋,反而難以放過民黨了。現在,民黨與蒙山軍正在打着仗。

從奉天來北京的時候恰是一個晚上,街上戒嚴了,看不到行人,只有不斷遇到了荷槍實彈的軍隊。唐紹儀很想知道北京現在的樣子,去琉璃廠的路上,唐紹儀注意了沿途的情況特別是琉璃廠的情況,一切安好,店鋪照常營業,不過是客人寥寥。當然,改朝換代的時候,沒幾個人有心情去挑選古玩字畫。

榮寶齋的店員是最會觀人的,看到這位身穿醬色長衫的客人身後跟着兩名士兵,認定這是一個新朝的人物,非常恭敬地伺候着,唐紹儀問起街面的情況,店家說很好。軍爺們從不騷擾商家,南邊那位龍大帥治軍真是嚴整。

隨便挑了一刀宣紙和幾支毛筆,唐紹儀帶着兩名士兵回到了賢良寺。

精心寫大字以消磨時光的唐紹儀密切關注着局勢的發展,特別是武昌之戰後的東南戰局。當山東軍南下,張勳兵敗兩淮易手後,唐紹儀認爲龍謙不會再等下去了。滿清已經退位,倉促成立的民國敗亡在即,國家政權處於真空狀態,龍謙絕不會使這種局面長久,因爲國家最高權力機關長期處於真空狀態對龍謙並非有利。

果然,龍謙進京了。10月6日龍謙抵京並在前門車站接受記者採訪並檢閱了部隊,京師的報紙做了大篇的渲染,唐紹儀反覆研究了龍謙的講話。揣摩着龍謙進京後的使命,認爲在如此關鍵的時刻進京,彰示着他已經確定北京爲新朝首都並着手建立政府機構了。

自己會不會被龍謙啓用?唐紹儀苦苦思索着。他還不滿五十歲,正是政治家的黃金年齡,當然不甘心就此退出政治舞臺。

唐紹儀當然注意到了袁世凱在彰德發出的通電。唐紹儀斷定,龍謙已經與袁世凱達成了某種妥協。馮國璋、曹錕等人的進京證實了他的判斷。既然馮曹等與蒙山軍血戰的敵手被召進京,自己應該有一個可以接受的結果。

果然,10號京師報紙刊發了號外,公佈了蒙山軍總司令部關於組建各大軍區的命令以及整編全國軍隊的消息。馮國璋、曹錕搖身一變成爲蒙山軍手握軍權的大將,這天的報紙跟6號的一樣,立即被哄搶一空。京師的百姓們更爲關心國家大事。他們懷着不同的心情關注着一個新王朝的誕生。

一直等着與龍謙的會面,直到10號晚上唐紹儀才接到通知,請他次日上午九點鐘到西苑。

自濟南分手,算起來已經六年未見了。唐紹儀不知道龍謙將如何安排自己,相比清廷他人,唐紹儀覺得自己與龍謙有那麼一份交情擱在那裡。當初蒙山軍招安,北上勤王,西沽血戰直到威勝軍右翼成立,龍謙主政魯南而自己出任沂州知府,那三年間雙方可以說是親密無間。

但隨後就分道揚鑣了。在蒙山軍起兵後。唐紹儀毫不猶豫地站在了袁世凱一方,謀劃着與蒙山軍爲敵。龍謙會原諒自己嗎?

誰能想到袁世凱會敗的如此快?坐在泰山牌小轎車裡,唐紹儀心裡一直盤算着,見面後該如何解釋呢?

唐紹儀被引入西苑,龍謙正在中海划船,小船上坐着他的兩個兒子。遠遠地看到唐紹儀由歐陽中陪着站在岸邊,不顧兩個小傢伙的不滿,龍謙將小船劃到了岸邊。

“少川兄,別來無恙?”龍謙跳上岸,大聲招呼道。

“大帥倒是悠閒。”唐紹儀抱拳行禮。

“浮生難得半日閒啊。哦,要小心,慢些,”龍謙招呼兩個兒子上岸,“回去做功課去!”回頭對唐紹儀說,“少川,今日天氣甚佳,不若我們走走?”

“好的很。”

龍謙對歐陽中揮揮手,示意他不要跟着了,“少川,奉天兵變,很是爲你擔心啊,好在天佑善人,咱們總算是見面了。算算日子,一晃六年過去了。”龍謙拉住了唐紹儀的手,“你瘦了。”

“唐某恭喜大帥了。”唐紹儀苦笑。

“還是像過去一樣不好嗎?你就叫我表字嘛。少川,今番請你來,主要是談一談你的工作。連日裡商議軍隊整編,實在是沒有空閒,千萬不要認爲我忘了老朋友啊。”

“哪裡敢?”唐紹儀心裡一熱,“退思,你也清減多了。”

“吾貌雖瘦,必肥天下!哈哈,現在還不敢說這樣的話。但是,事情多啊,馬上要籌建中央政府了。少川,我想請你幹外交,你看如何?”

唐紹儀心裡一動。新朝甫建,外交是大事,如此看來,至少說明兩件事,第一是龍謙還念舊的,第二,龍謙手下嚴重缺少外交方面的人才,“大帥手下文武濟濟,嚴格說來,唐某還是蒙山軍的階下囚。怕是不敢擔如此重要的擔子。”

“哈哈,階下囚三個字太過了!難道北方軍對你有不敬之處嗎?咱們是老朋友了,我的情況也不瞞你,武將倒是不缺。但文官極爲缺乏,尤其是懂外交的人才。你就不要推辭了。馮華甫、曹仲珊都欣然赴任,想必你都知道了。你與他們不同,將來,外交部長我是準備留給你的。”龍謙指了指一條長石,“此地甚佳,我們就在這裡坐坐吧。”說罷面朝湖水坐了,雙手輪流將指節按得嘎嘎響,“少川,我進京已經數日了。聲勢也不算小,但列強外交使團沒有一個人登門,連美國人都不露面。你的擔子不輕啊。”

“嗯,列強當然要互相通氣磋商,不好單獨行動。而且面對的是與新政府建交的大事。恐怕各國政府都要研究。”

“不管他。沒有外國人的支持,我們也發展到如今了。中國的事情,關鍵在我們,不是那幾個自以爲是的洋鬼子。”

“不知大帥是如何設計中樞機構的?”

“是這樣。我準備先成立一個過渡機構,代行中央政府的職權……今晚要開個會,大家討論一下,如果沒有不妥。準備召開一個記者會,將方案拋出來。今晚的會議,你要參加。”

當晚,在海晏堂召集會議,成立了以龍謙爲主席的中華共和國軍事委員會,作爲國家的臨時性最高軍政機關。在新政府建立之前。一切的軍事、政治、外交、經濟大權統歸軍委會。

主持會議的方聲遠在會上宣佈了軍委會的組成機構。

軍委會設五局一處。分別爲軍務、政務、經濟、宣傳、外交及秘書處,五局分別由司徒均、方聲遠、周學熙、洪粵誠和唐紹儀任局長。分管蒙山軍實際控制區的軍事、政務、外交等一切事務。一處爲軍委會秘書處,由鄧清華擔任處長,歐陽中爲副處長,負責軍委會的事務性工作。

由於東西兩個戰場取得決定性勝利。司徒均留在武昌已經沒有必要,司徒均率總參謀部機關已經北上,不日將抵達北京,接管軍務局差事。而周學熙也已經從山東動身,正在來北京的路上。

“軍委會是臨時機構。”龍謙做了解釋,“在當前情況下,建立一個過渡機構是必要的,也是適宜的。我們在軍事委員會前面冠以‘中華共和國’五個字,其實就是我爲我們的新國家擬定的國名。既然是共和政體,總要走程序。現在嘛,這樣拋出去,就是告訴中外,這個軍事委員會不僅是蒙山軍的最高統帥機構,更是國家的領導機構。至於下面的五局一處,軍務局管軍,這個不必說了,它不僅要協助我管好目前的軍事問題,更要將即將誕生的共和國的軍事領導機構設計出來。政務局的任務是設計未來的政府機構,本着精幹高效的原則設計中樞部門,成立那些部?各部的職責爲何?並且規範中央與地方的職權關係。經濟局的主要職能就是整頓財政,蒙山軍控制的省份不少了,整頓財政已經迫在眉睫,軍隊要花錢,中樞也要花錢,這個也是大事。宣傳局這個名字有些不貼切,宣傳是要做的,要讓中外知曉我們的建國主張,將所有願意跟我們一同奮鬥建國的人士團結過來,但更主要的任務是籌建國會及地方議會。所以,鳴皋、南劭你們要多商量,多溝通,事前就想好行政與立法間的關係。將來,國會是管立法的,政府在憲法及法律的框架內施政,我們一定要走法制建國之路,哪怕搞上十年,我們也要將法律體系搞好,並且讓國人知法懂法守法。外交局的任務簡單,就是建立與各國的外交關係,以便得到外國政府的承認。不過這個不急,也用不着求人,中國是個大國,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忽視中國的存在,反正我們現在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結構嘛,進口多,出口少的現狀一時間也難以改變。他們不理我們,我們也不必看他們的臉色。但唐局長還是要積極開展工作,爭取取得突破口。少川先生是我的老朋友,過去有過密切的合作,他的能力我是知道的,大家要支持他的工作。秘書處是事務性的機構,籌備會議,起草文件機要,管理檔案,安排辦公地點。爲各局搞好服務。”

龍謙看大家沒有不同意見,“如果大家對軍委會的組成機構沒有大的意見,我想盡快召開一個記者會,邀請中外記者參加。將我們的建國主張公佈出來。至於各局的辦公地點,目前全部設在西苑,歐陽中負責這件事。最後就是政府機構人選了,我再說一句,我們不搞一言堂,不管是清廷的,北洋的,還是民黨的,只要願意與我們合作的人士,我們都要人盡其才。這次宋教仁等人跟我進京來了。將分別安排在軍委會各局任職,等我跟他們談過之後,就可以宣佈了。最後就是軍委會與已經成立的大軍區的關係,各大軍區在軍委會的領導下展開工作,軍事方面執行軍務局的命令。也就是總參的命令。這個不消說了,政務方面,因政府機構尚未成立,各軍區要代行政府管理職能,但要接受政務局、經濟局等部門在省級政府機構組成、稅收財政等方面的指導。下一步,秘書處要起草一個軍委會與各軍區職權關係的文件,發給各大軍區的司令官們。等政府機構成立了。各大軍區就不再管政務,而是單純的軍事機構了。”

參加會議的將軍們自然不會提什麼意見,龍謙事前已與方、洪二人溝通過了,也談了他對國家組織結構的總體設想,方、洪沒有龍謙想的深,暫時也提不出什麼什麼別的意見。

龍謙宣佈散會。指示歐陽中立即籌措記者會。等將軍們離開後,他將鄧清華、方聲遠、洪粵誠、唐紹儀以及陳超留下來。

“清華,這次我要脫掉你的軍裝了。事前沒有與你商量,沒辦法,將軍們還會有人轉行的。你不過是第一個。清華,你將來的工作性質是北京市長,是京兆尹,我已經決定建都北京了,之前徵求過大家的意見,建議將首都設在北京的居多。從程序上講,建都何處要國會批准,但國會尚在籌建中,我們先不宣佈,但就按建都北京做起來。北京市長比較特別,涉及到失去生活來源的大批旗人的穩定,外交的斡旋以及治安問題,之所以選你來幹這個,是因爲你在我的將軍中文化素養比較高,知識面也比較寬,你要儘快進入角色,把北京市給我管好。”

軍隊整編中沒有安排自己,鄧清華以爲龍謙還是會讓他擔任某個軍區的參謀長,比如自己熟悉的北方軍區。沒想到龍謙將自己留在了身邊,出任類似京兆尹的職務,這個位子確實比較重要,鄧清華考慮了一下,“是,卑職努力幹好,不辜負司令的信任。”

“很好,你要與石大壽、唐紹儀以及歐陽中密切協作,各負其責。現在最當緊的是清廷的安置,王士珍說事關中外觀瞻,倒也是實話。王聘卿雖然忠於清室,還跟我在武昌吵了一架。但此人的人品才能都是不錯的,我想請他做你的副手,當然,這要他同意。如果拿出安置清室這招,我想他會同意的。清室現在還躲在保定,他們想回北京來,沒有關係,可以回來。居住在哪裡?這就是你這個首都市長的權限了。王士珍跟我要皇宮或者頤和園,被我拒絕了。因爲這兩處所在不能給清室,要還給國民。便是我們目前所居的西苑,將來也是要改爲公園的。清室住哪裡?你去調研一下。北京空着的王府甚多,全部接管過來,選擇一兩處給清室。等國家成立,我們要好好規劃下北京的建設,擇一地建立政府機構,相對集中,彼此聯繫工作也方便。現在看來,只能出城去,城內怕是容納不下了。另外就是北京的市容,你要好好抓一下,我再給你一個臨時職務,兼衛戍區的副司令,以便調兵。要將滿大街的垃圾清理一下,將滿大街的乞丐流浪者收容一下,總之一句話,要儘快改變北京的面貌。”

“是。”

“陳先生的工作我已經做了安排,也徵求了他的意見。周學熙來中樞後,山東需要有人主持。山東是我們的老根據地,是蒙山軍的大本營,山東的事情搞好了,其他地方亂一點也沒關係。現在擔子比較重的是你們兩個,”龍謙輪流看着方聲遠和洪粵誠,“鳴皋自1903年出任蒙山軍參議以來,一直是我文事上的主要助手,現在有些後悔的是,我抓文事晚了些,鳴皋你未來的職務就是政府總理,責任巨大。南劭先生雖然加入我們這個團體比較晚,但這兩三年間幫我做了很多事,特別是在成立科民盟上,居功甚偉。科民盟的組建,對於南方軍的北伐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這個我非常清楚。所以我請南劭你來籌建國會。政府與國會兩大機構組建妥當,我們這個國家就算成立了。既然有國會,那就少不了政黨。這次我派越之先生返魯,也請他在山東籌建一個新黨,將來要與科民盟競爭一下。哈哈,競爭纔有生命力嘛。你們兩人要收集世界各國,特別是主要的國家,特別是英國、美國、法國、日本的政治體系,認真研究,吸收其長處來設計我們的政權結構。我的基本態度是,政權結構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事關我們一生事業的成敗,要慎重,再慎重,要多搞幾套方案出來對比,哪一套更好?更適合我們的國情?之前總有人說我要當皇帝,我一直在闢謠。廢除君主制是潮流,是趨勢,怎麼能開歷史的倒車?等記者會開了,這個謠言就煙消雲散了。而且,我要搞出的政權結構不是獨裁體制,或者借民主而行獨裁。是真共和而不是假共和,請你們記住這一點。這些年國內是有不少人研究共和立憲的,比如梁啓超,比如楊度,比如地方上搞諮議局的那批人,你們要注意發揮他們的力量。我聽說楊皙子就在北京,可以吸收進宣傳局去。南劭你也可以以我的名義給梁啓超寫封信,請他回來。這個人是愛國的,是有才學的,在國內知識界有很大影響力。跟他說,回來好,無論是從政,還是做學術研究,都比在國外強嘛。”

“梁任公主張立憲保皇,總統廢帝制立共和,他未必願意回國效力。”洪粵誠笑道。他直接對龍謙使用上了總統一詞。

“至少可以回國搞學問呀,我認爲他會回來的。宋鈍初、譚石屏跟我回京了。鈍初先生是個理想主義者,與孫文有些合不來,這些年奔走內外,堅定反清,武昌戰役時留在武昌未走,算是表明了心跡。可以留在政府系統工作,鳴皋以你的名義招待他們吃頓飯,我參加一下。譚人鳳或者回湖南,或者留在宣傳局,等談過了再定。當初我用湯化龍管湖北而不用譚人鳳回湖南,是考慮譚的身份問題,畢竟我們還在與民黨打仗嘛。湯化龍,還有浙江的湯壽潛,這些人都是地方賢達,政治上沒有太大的野心,與民黨不同。但用好譚宋,對於民黨的人才是有示範意義的。像出任孫文內閣的王寵惠、伍廷芳、于右任等人,都是人才,如果他們站過來,我一樣會用,絕不會計較過去。至於蔡元培,一直留在山東未動,算是用行動支持了我嘛。此人心胸開闊,品質高尚,是教育部長的最佳人選,孫文用他管教育,倒是沒有看走眼。越之先生回山東後,記得拜訪下蔡先生,轉達我的敬意並且透露於他,新政府將虛席以待,實現他教育救國的理想。好,今天的會議就到這裡了,除了越之先生,記者會大家都去亮一下相,司徒及周緝之缺席不要緊,你們幾位的身份他們會更在意的。對了,這些天大家如果要外出,一定加強警衛,確保安全,這件事清華要負責下。”

龍謙透露的信息或者設想足夠幾位好好琢磨了。

第4節 春節三第4節 楊士驤示好第1章 大人物第一節王月蟬第4章 關東風雲第一節伏擊第4節 春節三第5節 太原第15節 根據地的變遷三第23節 行刺第18節 十月第3節 干涉第4節 周毅二第18節 犧牲二第30節 軍火採購第6節 武昌第10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二第32節 出征二第3節 動員第4節 失敗的偷襲二第10節 彼得堡六第15節 張作相第32節 沂州一第4節 周毅二第33節 出征三第11節 特種作戰第30節 龍謙與秋瑾第12節 再會陳超二第7節 繁雜的頭緒一第4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二第16節 王明遠第3節 喀山二第3章 權力中樞第一節國會一第5節 抗洪五第3節 李純的進剿二第2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一第22節 波東戰役三第5節 彰德秋操一第3節 李純的進剿二第18節 榮軍農場第18節 北京八第9節 戰後二第18節 新華源第16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一第31節 錦州之戰第29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第6節 張孝準與蔣方震第3節 總統府第6節 戰火重燃第14節 王月蟬與鄭嬋第13節 楊士驤三第5節 黑溝臺三第9節 繁雜的頭緒三第3節 端方第11節 回國二第3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第7節 政府第9節 別離第11節 阻擊四第11節 特種作戰第16節 東北局勢一第32節 變化八第15節 軍法裁判所第9節 王士珍第4節 初見李鴻章第3節 蒙山第7節 孫娟們二第20節 秋瑾一第11節 伍廷芳第3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二第14節 于右任第26節 變化二第20節 中興實業第4節 藍辛,北京協定第18節 整編前後八第4節 鐵良發難第11節 回國二第17節 再戰李純六第6節 軍餉第28節 階級第11節 繁雜的頭緒五第20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二第21節 敗露第13節 根據地的變遷第5章 整肅第一節文武第2節 軍歌嘹亮二第8節 陳家崖第17節 逆襲二第16節 東北局勢一第12節 軍規一第26節 平定第10節 升允第33節 初會陳超一第6節 戰與撤第5節 李純的進剿四第9節 江雲的愛情一第9節 千里進軍二第13節 根據地的變遷第17節 股份第26節 陳淑的心事第4節 無錫二第6節 中國成了香餑餑
第4節 春節三第4節 楊士驤示好第1章 大人物第一節王月蟬第4章 關東風雲第一節伏擊第4節 春節三第5節 太原第15節 根據地的變遷三第23節 行刺第18節 十月第3節 干涉第4節 周毅二第18節 犧牲二第30節 軍火採購第6節 武昌第10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二第32節 出征二第3節 動員第4節 失敗的偷襲二第10節 彼得堡六第15節 張作相第32節 沂州一第4節 周毅二第33節 出征三第11節 特種作戰第30節 龍謙與秋瑾第12節 再會陳超二第7節 繁雜的頭緒一第4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二第16節 王明遠第3節 喀山二第3章 權力中樞第一節國會一第5節 抗洪五第3節 李純的進剿二第2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一第22節 波東戰役三第5節 彰德秋操一第3節 李純的進剿二第18節 榮軍農場第18節 北京八第9節 戰後二第18節 新華源第16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一第31節 錦州之戰第29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第6節 張孝準與蔣方震第3節 總統府第6節 戰火重燃第14節 王月蟬與鄭嬋第13節 楊士驤三第5節 黑溝臺三第9節 繁雜的頭緒三第3節 端方第11節 回國二第3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第7節 政府第9節 別離第11節 阻擊四第11節 特種作戰第16節 東北局勢一第32節 變化八第15節 軍法裁判所第9節 王士珍第4節 初見李鴻章第3節 蒙山第7節 孫娟們二第20節 秋瑾一第11節 伍廷芳第3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二第14節 于右任第26節 變化二第20節 中興實業第4節 藍辛,北京協定第18節 整編前後八第4節 鐵良發難第11節 回國二第17節 再戰李純六第6節 軍餉第28節 階級第11節 繁雜的頭緒五第20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二第21節 敗露第13節 根據地的變遷第5章 整肅第一節文武第2節 軍歌嘹亮二第8節 陳家崖第17節 逆襲二第16節 東北局勢一第12節 軍規一第26節 平定第10節 升允第33節 初會陳超一第6節 戰與撤第5節 李純的進剿四第9節 江雲的愛情一第9節 千里進軍二第13節 根據地的變遷第17節 股份第26節 陳淑的心事第4節 無錫二第6節 中國成了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