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寧武關只打了兩天

這次闖軍北伐以來,三路戰事的進展都十分順利:

西路軍羅汝才和楊承祖這一支部隊,相對於白廣恩的秦兵餘部可以說是兵多將廣、人多勢衆,兼且士氣旺盛。楊承祖不等羅汝才率領主力兵馬抵達,就先行對潼關關城發動了進攻。白廣恩在關城外扎有兩座高寨,想要起到掎角掩護的作用,可是闖兵一到,這些高寨守軍沒有做什麼抵抗,就成鳥獸散了。

守軍的家屬全部都住在關城裡,所以他們潰逃後就全都向西奔去,要衝進關城裡帶着自己的家小一起逃走。白廣恩卻不許守關士兵打開城門,憤恨的潰兵就用到劈開南水關柵欄,爭先恐後地涌進城去,希望帶上家眷再穿城從北水關逃走。

正在前沿密切關注戰事的楊承祖看到這一難逢的機遇,馬上就帶兵尾隨潰兵一起衝進城裡。白廣恩看着蜂擁而來的潰兵,還有跟在他們身後的義軍士兵時,毫無辦法阻止,只好帶着家丁放棄潼關,斬關而走,撤回西安。

隨後羅汝才率領的西路軍主力也跟抵潼關,兩支部隊匯合以後,羅汝才雖然誇讚楊承祖的當機立斷,盛讚他拿下潼關的戰功,可是也對楊承祖一心佔領關城而放跑了白廣恩責備了那麼幾句話。

其實關兵大潰時,如果楊承祖一心追擊白廣恩,是完全可以在追擊過程中將秦兵徹底消滅的。只是他計不出此,一心想着佔領潼關關城,拿下眼前的戰功,因而放跑了白廣恩,確實可說是一招失着。

楊承祖受此責備,頗有悶悶不樂之處,還是素來同他關係密切的曹營軍師吉珪多番寬解,才讓楊承祖放下了鬧彆扭的情緒,繼續跟着羅汝才向西安進軍了。

不過因爲白廣恩順利逃回了西安,地方官員又截留了途經西安的五千名四川兵進行協防,再加上榆林道都任和卸任總兵王世欽、侯世祿、侯拱極、尤世威等諸將也率兵從陝北南下增援西安,西安城中居然又拼湊起了近兩萬人的守軍。

因爲陝西是闖軍多數將領的家鄉桑梓所在之地,西安又是陝西的治所和省會。羅汝才就不想在西安進行一場破壞過大的圍攻戰事,他派吉珪攜帶白銀五萬兩前往西安,試圖招降白廣恩等人。

可是由於闖軍的北伐大進軍雖然已經攻佔了許多地方,但孫傳庭還在北京附近,白廣恩對孫白谷懷有一定信念,秦軍諸將對闖軍的前途也還有抱有很大疑慮。結果招降以失敗告終,羅汝才又花費了幾天時間派使者入城進行說服工作,全都未能奏效,勸降不成,只好採用武力攻城了。

因爲羅汝纔不願意對西安古城造成太大破壞,又因爲考慮到西安市民的生活情況,沒有采取楊承祖和吉珪的建議,斷絕西安的水源和糧道,以飢餓逼迫他們投降,反而採取了圍三缺一的戰法。

所以直到崇禎十五年十二月底時,西安古城雖然在闖軍的攻勢下已經搖搖欲墜,但依舊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楊承祖和吉珪還因此感嘆,羅汝才真非曹操之性,舍此速取關中的良機,難道是要等李自成親自領兵來取嗎?

不過以羅汝才自己的考慮而言,或許他還真是不想立功太大,造成功高震主的局面,而因此故意拖宕時間,等待李自成解決中路戰事以後,再回師協助他攻取西安吧!

至於李自成親自指揮的中路戰事,則比之羅汝才的西路軍方面,還要來得更加順利許多。

閏十一月闖軍開始北伐後,在李自成親自指揮下,先鋒軍由劉芳亮指揮,先行利用黃河封凍的時機,渡河攻佔了懷慶府,而後掃平豫北;主力大軍則在渡河到懷慶以後,只花費了幾天的時間,就到達了澤州。

這之後主力大軍在澤州稍作休整,就繼續向太原方面進軍,潞安等州府相繼爲闖軍佔領。劉芳亮率領的偏師部隊則從懷慶出發,佔領衛輝府以後,向北直隸南部繼續北上。

這時,山西的百姓有如大旱之望雲霓,等待着闖軍的到來。宋獻策派了許多人員到山西各州縣府城中,宣揚闖軍“不殺不淫,所過不徵稅、不納糧”的歌謠,馬上造成了轟動性的效果,到處都是蜂擁而起投奔闖軍的平民百姓和奪門開城迎接李自成的欠餉士卒。

眼看山西民心瓦解,巡撫蔡懋德雖然也設法炮製了託名河南百姓的帖子,聲言闖軍在河南逼勒是如何的兇殘。可這種憑空捏造出來的輿論,在過去消息隔絕的時候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現在闖軍都殺到山西城下來了,又如何讓晉民相信呢?

更何況,哪怕已經到了火燒眉毛、迫在眉睫的時刻,被封在晉南的西河王和交城王等宗室郡王,依舊吝嗇守財,不願意捐錢協助守城。

既然不能跳下大明這條船的宗室,都這樣的明哲保身。山西巡撫蔡懋德又豈有什麼辦法,能讓那些可以隨時換一條船的搢紳拿出錢來呢?

到了十二月初六,李自成的主力大軍已經到達了太原城下。直到這個時候,晉王朱求桂才願意拿出區區三千兩銀子,送到城頭“募死士殺賊”。可是即便如此,山西提學黎志陞居然還卻從中剋扣了很大一部分,用紀功紙票代替現銀,守軍士氣更加低落,再也無以爲繼了。

李自成抵達太原城下的第三天凌晨,巡撫標營裨將張雄就打開了新南門投降。晉王朱求桂被活捉,王府財產被悉數抄沒,只是李自成考慮到新朝將立,沒有必要再大開殺戒,纔沒有按照闖軍慣例將朱求桂吊到王府宮燈上。

太原的官員以巡撫蔡懋德爲首,大多表現出了對朝廷的死忠之意。李自成雖然做出了禮賢下士的姿態,還親自帶着被活捉的晉王朱求桂一起去勸降蔡懋德等官員,可是蔡懋德卻將唾沫吐到了李自成的身上,依舊脫口痛罵他是陝北響馬而已。

憤怒的闖軍將領當即就要把蔡懋德殺掉,但是李自成制止衆人,下令給不願意投降的衆多官員發給路費,把他們送回老家去,試圖以此爭取明朝官員的人心。但是李自成剛剛離開,蔡懋德便自己觸牆自殺而死,跟隨他觸牆及跳水自盡的官員另有六七人。

亦可見得,明朝官員也並非人人都無節操,崇禎手下並不缺乏真正的忠貞之士,只是這些忠貞之士多被安排在了不適合他們的崗位上。

不過山西官員之中,也有像之前剋扣了守軍賞銀的山西提學道黎志陞這樣直接投降闖軍的人物。他跪在奉命拷掠山西各級官員的李雙喜和黨守素面前,竭力爲自己洗刷,又獻上爲李自成所寫的“頌文”萬言。

協助李雙喜做拷掠工作的邵時昌,又百般勸說李雙喜,說大元帥令你掌握拷掠之威,威福之權由你而出,那正可以藉此威權,施恩於明朝官員。這樣被恩赦的明朝官員,都會從此歸於你的囊中了。

原本拷掠之權雖然各歸將領所有,但是抓捕和放出的人員範圍都是由李自成親自決定、一手掌握的。只是在實行品分九等的追贓助餉以後,以及隨着闖軍佔領範圍的不斷擴大、拷掠人數的不斷增加,李自成就主要去考慮六品以上官員的助餉和三品以上官員的拷掠問題了。

向下低品級一些的拷掠事宜,全交由李雙喜辦理。

李雙喜自己對邵時昌的建議很不感冒,可是牛金星和田見秀從黨守素那裡得悉此事以後,也都親自找到李雙喜,和他複述此事,要求他如邵時昌建議的那般行事。

像黎志陞這樣的降人,因此就在拷掠助餉中躲過一劫。另外還有一些被闖軍下獄拷掠的官員,也因爲李雙喜出面干涉,被紛紛釋放了出來,甚至在不久後,這些人居然又被牛金星舉薦,重新做起官來。

因爲此時在大同和寧武一帶,尚有姜瓖、周遇吉等部可戰士馬三四萬人之多。他們的戰鬥力雖然不及秦軍強悍,在數量和質量上均無法和李自成率領的闖軍中路北伐軍相比。但若晉兵堅決地憑關據守,還是很可能給闖軍造成一定麻煩的。

爲了解除大同邊兵對太原的威脅,以便於下一步或調兵回師關中,幫助羅汝才克定西安、掃平三邊,或調動東征,直搗京師,都有必要整旅繼續北上作戰。

李自成在太原休整兵馬五天以後,就分兵兩路,一路由自己親自指揮攻打寧武關,一路由李過指揮攻打振武衛。

防守寧武關的總兵周遇吉出身於崇禎建立的京營新軍勇衛營,與現在正在江西一帶和張獻忠作戰的黃得功類似,是官軍中一員比較善戰的將領。

他據守寧武關,在李自成的親自招降下也堅決不投降,還彎弓相向,把一支箭射到了李自成的馬前。

但寧武關之戰的前後時間卻是十分短暫的,李自成僅僅花費了首尾兩天的時間就攻破了關城。周遇吉爲明朝殉國戰死,算得上是一員忠臣良將,但實事求是而言,他實際上並沒有在寧武關對闖軍造成多大的傷亡,也沒有多拖住李自成幾天的時間。①

只是周遇吉戰死的消息傳到北京以後,讓崇禎和朝野上下許多官員都感慨良多,這樣後來才慢慢傳出了周遇吉在寧武關“設奇制勝,每戰必勝”,和闖軍相持半月,重創了李自成主力的神話。

其實只要看看闖軍具體進軍到每一城市的時間,具體看看這一個月來每天闖軍的主力兵馬都在什麼位置,就會知道周遇吉和寧武關的神話,終究只是一些人用來自欺欺人的幻想罷了。

短短几天時間,寧武關和振武衛相繼失守,大同巡撫衛景瑗雖然還誓死效忠於崇禎皇帝,可是總兵官姜瓖早已做好了換一條船坐坐的準備。姜瓖專程派人前往寧武,獻表於李自成,還派家丁親兵爲闖軍帶路嚮導,使得李自成不用一兵一卒,兵不血刃,就佔領了晉北第一要隘大同。

大同巡撫衛景瑗和蔡懋德一樣,雖然李自成百般開導,想要勸說他投效闖軍。可是整整勸降了三天,衛景瑗也只是把對李自成的稱呼從“陝北響馬”改稱爲了“闖王”而已。

李自成見他不肯投降,倒也不甚在意,還誇獎衛景瑗“爾真忠臣,我且驛乘送爾還家”。但是衛景瑗死心塌地,只求速死,他唯恐自己活着會有害於大明朝廷的統治,會使得朝廷更多官員選擇苟活,所以就在李自成發給他五十兩回家路費的當天,趁着看守士卒放鬆警惕的機會,投水自殺了。

大同總兵姜瓖的投降,在明朝文武官吏中掀起了一片驚濤駭浪。大家終於開始相信朝廷的國運不久了,而新朝將立,誰能更早投降過去,佔住一個位置,就一定要比後來投降過去的人待遇更好一些。

只是因爲李自成佔領大同以後,就立即返回了太原,開始着手準備開基建號的大業,又在路上收到了羅汝才進攻西安不利的消息。

所以李自成並沒能接到從陽和、宣府等處,一封接着一封送來的降書……

====

①《明季北略》卷二十《周遇吉寧武大戰》條中說,“遇吉設奇制勝,每戰必勝”,相持半月,至三月初一日才被大順軍攻克城池。這是不真實的。

據康熙二十一年《山西通志》卷三十《雜誌》載,李自成是在“二月十六日自太原起身,數日至寧武”;崇禎十七年三月《兵部爲賊勢已壓雲境等事》行稿說,大順軍“二十日過雁門關,二十一日攻寧武”;據乾隆十五年《寧武府志》卷十一,大順軍攻克寧武的時間是二月二十二日。

這就清楚地表明,整個寧武戰役首尾不過兩天。就官軍而言,當時已經是強弩之末,士氣不揚,只是在周遇吉的逼迫下才勉強迎敵,根本就沒有“相持半月”之事。

周遇吉忠勇可嘉,但所謂寧武之戰讓李自成感嘆“寧武雖破,受創已深。自此達京,尚有大同兵十萬,宣府兵十萬,居庸兵二十萬,陽和等鎮兵合二十萬。盡如寧武,詎有孑遺哉!不若回陝休息,另走他途。”的傳說,完全是不可信的。

其實宣大兵總共不過三四萬,居庸、陽和之兵更少,李自成再愚蠢也不至於不明敵情到如此地步,不可能發出這樣毫無常識的感嘆。

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四十六章 李自敬第五十九章 不見洛陽花(二)第一百零九章 曹帥亂彈琴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一百七十六章 醜陋的辮子第四十三章 青丘的歷史第一百六十九章 殺掉李來亨啊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後一戰(三)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三十七章 暴民的復仇第五十六章 賀鎮精騎(三)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一章 太原第一百七十八章 吾其被髮左衽矣第五十二章 搜殺第三十三章 救鮮第一百零一章 崩潰的吳三桂第三十章 清鮮戰爭第二十九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完)第一百二十四章 奔楚(十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闖軍大東征第五十九章 井陘道上第一章 後來的事第十五章 強攻屏風寨(一)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戰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學習第二十章 強攻屏風寨(六)【求收藏和推薦!】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六章 六尚第一百零四章 大順古長安第二十九章 毛遂自薦第十三章 君父之仇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五十三章 出秦第三十五章 裱糊匠史可法第十七章 強攻屏風寨(三)第一百二十六章 漢中制將軍賀珍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十四章 郭君鎮的勝利第三十九章 爆頭騎士鰲拜第三十六章 約翰王孫可望第八章 殺晉王,焚王府第二十二章 牛金星第五十五章 天不欲朕一海內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一百二十章 阿濟格東路軍第七十八章 紅衣發熕之神第八十六章 弊案第一百四十四章 交鋒第七章 九江之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東師已入燕京城第一百零四章 大順古長安第十九章 清田馳禁第九章 土改藍圖的第一步第十九章 東西並進第四十九章 棒打韃酋第三十六章 約翰王孫可望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七十五章 血仇第三十二章 洛陽春光好(九)第七十三章 磁州第六十三章 情報流纔是戰場的本質第一百四十章 延安使者第二十八章 方太師的議論第六十八章 大戰的氣氛第三十六章 大順的水利第一百七十九章 入地無門孔有德第三十九章 真定軍議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營第七章 何去何從第五十九章 大清南征闖孽第一百五十章 總動員第七十三章 雷霆第四十章 曹營的抉擇第九十五章 馬紹愉使團第八十六章 左良玉,斬立決第四十六章 風起潼關第八章 英雄氣第五十二章 深州城破第二十五章 大戰將至第一百七十九章 入地無門孔有德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道第二十五章 大戰將至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九十三章 青丘故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結束於碭山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同之變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一百零二章 九條龍谷可成第一百一十章 坑盡胡虜第七十四章 李來亨和羅顏清的蜜月第五十六章 葉方實學其七十五章 遠征天山第九十五章 瑪瑙山第二十五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三)第十九章 強攻屏風寨(五)【求收藏!】
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四十六章 李自敬第五十九章 不見洛陽花(二)第一百零九章 曹帥亂彈琴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一百七十六章 醜陋的辮子第四十三章 青丘的歷史第一百六十九章 殺掉李來亨啊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後一戰(三)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三十七章 暴民的復仇第五十六章 賀鎮精騎(三)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一章 太原第一百七十八章 吾其被髮左衽矣第五十二章 搜殺第三十三章 救鮮第一百零一章 崩潰的吳三桂第三十章 清鮮戰爭第二十九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完)第一百二十四章 奔楚(十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闖軍大東征第五十九章 井陘道上第一章 後來的事第十五章 強攻屏風寨(一)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戰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學習第二十章 強攻屏風寨(六)【求收藏和推薦!】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六章 六尚第一百零四章 大順古長安第二十九章 毛遂自薦第十三章 君父之仇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五十三章 出秦第三十五章 裱糊匠史可法第十七章 強攻屏風寨(三)第一百二十六章 漢中制將軍賀珍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十四章 郭君鎮的勝利第三十九章 爆頭騎士鰲拜第三十六章 約翰王孫可望第八章 殺晉王,焚王府第二十二章 牛金星第五十五章 天不欲朕一海內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一百二十章 阿濟格東路軍第七十八章 紅衣發熕之神第八十六章 弊案第一百四十四章 交鋒第七章 九江之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東師已入燕京城第一百零四章 大順古長安第十九章 清田馳禁第九章 土改藍圖的第一步第十九章 東西並進第四十九章 棒打韃酋第三十六章 約翰王孫可望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七十五章 血仇第三十二章 洛陽春光好(九)第七十三章 磁州第六十三章 情報流纔是戰場的本質第一百四十章 延安使者第二十八章 方太師的議論第六十八章 大戰的氣氛第三十六章 大順的水利第一百七十九章 入地無門孔有德第三十九章 真定軍議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營第七章 何去何從第五十九章 大清南征闖孽第一百五十章 總動員第七十三章 雷霆第四十章 曹營的抉擇第九十五章 馬紹愉使團第八十六章 左良玉,斬立決第四十六章 風起潼關第八章 英雄氣第五十二章 深州城破第二十五章 大戰將至第一百七十九章 入地無門孔有德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道第二十五章 大戰將至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九十三章 青丘故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結束於碭山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同之變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一百零二章 九條龍谷可成第一百一十章 坑盡胡虜第七十四章 李來亨和羅顏清的蜜月第五十六章 葉方實學其七十五章 遠征天山第九十五章 瑪瑙山第二十五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三)第十九章 強攻屏風寨(五)【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