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方太師的議論

朝廷中,自稱方以仁門生的人,數量實在不少。

方以仁對這種情況,也不加以制止。但是真正被他納爲心腹之人,亦即所謂方黨者,卻又少之又少了。

今年以來,已有過不少被朝臣看做“方黨”的大臣,因爲在清田馳禁改制過程中,偏袒士紳,或者圈地牟利,而被天子處以極刑。

這些人,其實幾乎全部都和方以仁沒有太多關係。

但方太師對此還是照單全收,他多番上書請罪,甚至寫過請辭平章的奏疏,只是天子一樣不理會。

另外一些科道言官聞風而動,攻擊方以仁,天子同樣只是留中,並不處置。

李來亨和方以仁的關係,微妙又特殊。

他們互相自知根腳,也因此使得大順朝堂,異常平穩。現在順朝雖然兼併了前明的大批舊臣,闖營老人的分量被稀釋很多。

但是隻要有方太師這棟紫金樑、白玉柱在,順朝的朝堂,便始終安穩的不得了。

那些前明舊臣,絕對翻不出什麼浪花。

便是其他被天子欣賞的重臣,像顧君恩、謝徵、宋企郊、鞏淯等人,也很少能夠觸及方以仁對於朝堂的真正統治。

方以仁振袖而起,大順朝堂,方方面面,還需要他與天子共承之。

方以智醉心學術,一門心思研究物理、數學,做着弘文院掌院學士的官,每天卻都跑去國子監教書,給年輕的士子們灌輸新思想。

讓方以智左遷國子監祭酒,這也是方以仁自己的意思。

畢竟弘文院那是大順高級官員的後備基地,一直讓自己的親堂弟,掌握弘文院,還一直不去管事。

遲早引起言官們的強烈攻擊,也會讓天子有所不滿。

讓方以智去國子監教書,做一個清貴的閒官,又能傳播他自己的學術思想,方以智自己也是會非常滿意的。

說來當初在徐州投奔李來亨的三位士人,許都又被調任爲了淮海省節度使,負責起了草創新省的重任,陳子龍則做了福建巡按直指使,都是省級高官。

只有方以智對仕途很不上心,本來弘文院的掌院學士,操作操作,直接轉去六政府做侍郎一段時間,然後直接做尚書都不難。

但方以智對仕途沒有興趣,方以仁也樂得他鑽研學術,天子更樂見方氏不在朝中形成盤根錯節的勢力。

大家都保持着良好的默契,朝堂又怎麼會不安穩?

唯獨現在李來亨突然重用李定國的事情,讓方以仁始料未及。

他一直認爲自己最瞭解陛下,可天子這回用人,實在有些出人意料了。

讓李定國驟然取代順軍頭號大將郭君鎮的地位?有點誇張。

雖然,現在郭君鎮的職務,不過是西南順軍的主帥,換其他權將軍,比如袁宗第、高一功,甚至是次一級的郝搖旗、陳永福等人來,也都擔負起來責任。

李定國既然已經封了公爵,那地位就是比一般的制將軍、侯爵要高,看來是被陛下看成了權將軍級別的統帥。

由李定國接替郭君鎮,於朝廷轉遷的法度來看,屬於合理範疇。

只是李定國是降將啊,而且是尚未歸附大順多長時間的降將,突然擔負這樣的重任?

很奇怪,就很奇怪。

方以仁對此想的實在不大明白,他思來想去,還是決定先勸一勸天子。

方太師瞭解陛下,所以很少和李來亨內心的意思發生衝突。但在他自己認爲不合適的地方,方以仁也從來不會吝嗇去強硬地違抗上意。

如此,他才堪當順朝目前的獨相。

“李定國和西寇或許還有很多關係……”方以仁想到這點又有些擔心起來,“我聽嚴薪提過,西寇之所以在四川抵抗王師不力,是因爲他們的許多兵馬陷在雲南邊陲,正在和緬甸土司交戰。”

方以仁說道:“雲南一隅之地,絕不可能長期抵抗大順軍。孫可望手頭的大義也好,兵力也好,都很難和大順軍對抗超過一年以上的時間。那他爲什麼不投降?

陛下多次說過孫可望是有大智勇之人,我恐怕秦逆的意圖在於海外……”

“海外?”方以智大驚,“雲南在羣山之中,哪裡還有什麼海外?”

“緬甸不就是海外?密之常常和西洋人在一起,你不曾聽過他們講述緬甸以西的小西洋及天竺世界嗎?”

方以智疑惑道:“緬甸瘴氣叢生,羣山環繞,怎麼可能跑到那裡去?而且緬甸是蠻夷番邦,孫可望一個漢人,怎麼可能跑去番邦呢?”

方以仁笑道:“豈不聞西遼的耶律大石?如果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又有大智大勇,未必不能遠走海外,重新造就一番別的事業。

緬甸、暹羅、安南諸國,華人商旅衆多,其形勢還較耶律大石來得更好!

如果孫可望敢於違抗王師的信心,就在於這些番邦,你說我們應該如何處置?我就擔心陛下讓李定國鎮守西南,李定國會缺乏將孫可望斬盡殺絕的決心。

如若真的讓孫可望奉明帝,遠走海外,別造新國,今後還不知道會困擾大順多少年了!”

方以智對此又覺得困惑,又覺得不敢置信。他雖然與許多西洋傳教士來往甚密,已經知道了西洋世界並非完全是一片番邦荒地。

可是那些西洋人,往往也都不屑於緬甸、暹羅諸國,認爲這些地方叢林遍地、瘴氣叢生,非常難生存下去,所以他們才跑來中國經商。

所以方以智還是認爲堂兄的話,有些杞人憂天了。

歷朝歷代,又有幾人能夠做到耶律大石的那種地步?

孫可望一個流寇子,又豈會有如此大智大勇呢?

他倒是忘記了,如今的天法帝難道不也是所謂的流寇子嗎?

只是陛下器重李定國,重用其鎮撫西南的決心無法動搖。此後方以仁雖然組織了幾次朝臣勸諫,也因爲他自己對於此事,一樣沒有很堅決的想法,結果不過無疾而終。

由李定國代郭君鎮出征平滇,由袁宗第代劉芳亮出征平遼的事情,就這樣大致上確認了下來。

只是方以仁並沒想到,他一直很有所顧忌的西南沒有出事。

反而是被其忽略的遼東,出了大事。

非常嚴重的大事,也是順朝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一件事情。

朝鮮遣使入朝,朝貢……以及求援。

清軍,竟然入寇朝鮮了!

第一百二十九章 山西大局糜爛第一百零五章 張國武第六章 營田使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九十一章 李輔明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決戰名臺詞第八十一章 勇士捐軀第三十三章 李來亨政權誕生第一百一十八章 閻爾梅第九十九章 清軍在迂迴第一百四十四章 交鋒第一百零四章 官軍炮火(三更)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十七章 黃河南岸第八十一章 闖獻曹會師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八十六章 劉芳亮做出決策第六十章 不見洛陽花(三)第八十九章 校場練槍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虜已入冢穴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四十三章 姜大將軍第一百五十九章 最後一戰(五)第三十三章 破陣軍嶺川(四)第六十四章 徐徐爲陣,夏風亂舞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六十五章 摧破裕州城(一)第三十四章 鰲拜震驚了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八十章 囚車行第一百零二章 拯救大帥劉芳亮第九十六章 聯軍末路(一)第五十九章 大清南征闖孽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學習第六十二章 都營田使白旺第二十八章 攻城大營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虜已入冢穴第九十九章 閤中國之力,滅絕其種類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營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然武俠化的一章插曲第六十九章 狸奴第三十三章 破陣軍嶺川(四)第七十八章 治隆漢唐第一百一十五章 奔楚(五)第六十五章 隨州牧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六十四章 我們這一年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五十三章 大順龍衣衛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六十章 戰雲陰霾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一百零九章 拜謝李過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八十五章 幼辭小妹妹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十七章 強攻屏風寨(三)第四十四章 李來亨的秘策(一)第六十章 刀馬旦(下)第七十八章 寧武關只打了兩天第四章 小徽柔第一百七十八章 吾其被髮左衽矣第九十五章 瑪瑙山第一章 竹溪一民夫(上)第一百二十章 貝勒爺昏招迭出第八十三章 五行旗第八十一章 勇士捐軀第一百零六章 少虎帥破陣(一)第九十九章 聯軍末路(四)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五十四章 開科萬言書第三章 龍鳳廟第四十六章 永爲濁流第三十四章 大加封賞第八十章 囚車行第十章 狼真的來了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十七章 黃河南岸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十二章 兩大寇第三十二章 破陣軍嶺川(三)第六十六章 卜人宋獻策第一百零六章 揚武劍第一百零四章 大順古長安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殺爲慮第四十五章 山陽縣中第五十四章 峨眉峰來了第九十章 二龍一虎第六十一章 行軍司馬第九章 竹溪突圍(上)第四十四章 李來亨的秘策(一)第一百零七章 少虎帥破陣(二)第四十八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一)第二十六章 李來亨以手握日第六十章 戰雲陰霾
第一百二十九章 山西大局糜爛第一百零五章 張國武第六章 營田使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九十一章 李輔明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決戰名臺詞第八十一章 勇士捐軀第三十三章 李來亨政權誕生第一百一十八章 閻爾梅第九十九章 清軍在迂迴第一百四十四章 交鋒第一百零四章 官軍炮火(三更)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十七章 黃河南岸第八十一章 闖獻曹會師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八十六章 劉芳亮做出決策第六十章 不見洛陽花(三)第八十九章 校場練槍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虜已入冢穴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四十三章 姜大將軍第一百五十九章 最後一戰(五)第三十三章 破陣軍嶺川(四)第六十四章 徐徐爲陣,夏風亂舞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六十五章 摧破裕州城(一)第三十四章 鰲拜震驚了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八十章 囚車行第一百零二章 拯救大帥劉芳亮第九十六章 聯軍末路(一)第五十九章 大清南征闖孽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學習第六十二章 都營田使白旺第二十八章 攻城大營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虜已入冢穴第九十九章 閤中國之力,滅絕其種類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營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然武俠化的一章插曲第六十九章 狸奴第三十三章 破陣軍嶺川(四)第七十八章 治隆漢唐第一百一十五章 奔楚(五)第六十五章 隨州牧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六十四章 我們這一年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五十三章 大順龍衣衛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六十章 戰雲陰霾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一百零九章 拜謝李過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八十五章 幼辭小妹妹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十七章 強攻屏風寨(三)第四十四章 李來亨的秘策(一)第六十章 刀馬旦(下)第七十八章 寧武關只打了兩天第四章 小徽柔第一百七十八章 吾其被髮左衽矣第九十五章 瑪瑙山第一章 竹溪一民夫(上)第一百二十章 貝勒爺昏招迭出第八十三章 五行旗第八十一章 勇士捐軀第一百零六章 少虎帥破陣(一)第九十九章 聯軍末路(四)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五十四章 開科萬言書第三章 龍鳳廟第四十六章 永爲濁流第三十四章 大加封賞第八十章 囚車行第十章 狼真的來了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十七章 黃河南岸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十二章 兩大寇第三十二章 破陣軍嶺川(三)第六十六章 卜人宋獻策第一百零六章 揚武劍第一百零四章 大順古長安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殺爲慮第四十五章 山陽縣中第五十四章 峨眉峰來了第九十章 二龍一虎第六十一章 行軍司馬第九章 竹溪突圍(上)第四十四章 李來亨的秘策(一)第一百零七章 少虎帥破陣(二)第四十八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一)第二十六章 李來亨以手握日第六十章 戰雲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