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

第一百五十八章金牌止戰

西域地理形勢,可以用三山夾兩盆來形容。阿爾泰山,也就是金山。天山,崑崙山,兩個盆地就是準格爾盆地,與塔里木盆地。

但是人們還是習慣稱謂北疆與南疆。

兩支大軍都各自的任務,一個掃蕩北疆,一個掌控南疆。

在出發之前,大部分人都覺得這兩個任務都不是太容易完成的。

所以各自劃分彼此的戰場區域,又兩個主將,也是理所應當。

就好像是北宋五路攻夏一般,當時的情報消息傳遞速度,做到彼此配合是很難的,還不如各自爲戰,說不定會好一點。

但是北宋硬要會師興慶府,結果悽慘之極。

即便兩軍真到了會師的時候,那說明仗也打得差不多了。

朱祁鎮給方瑾的囑咐很明顯,朱祁鎮圈定的戰場,只有西域,不包括中亞地區,只要站定南北疆之後,之後就不是打仗的事情了。

只是萬萬沒有想到,先前所想的種種阻礙,都是沒有的,纔有這番兩軍會師的結果了。

方瑾想要委婉的說服石亨的意圖,被石亨斷然否決了,說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我豈能僅僅想着我自己榮辱?”

“有如此機會,豈能放過?”

一瞬間方瑾都要以爲石亨是一個正人君子了。

卻不知道石亨之所以這樣,一來是這仗他還沒有打過癮。二來,他其實也知道自己未來要很長一段時間駐守西域,與阿次帖木兒交手,既然如此趁着大軍都在的時候,先滅了阿次帖木兒,豈不是更好一點。

最後,就是石亨心中他自己都不太明瞭的想法,他想距離北京越遠越好,不知道是不是怕了皇帝。

方瑾沒有辦法了,只能說道:“國公,不要自誤,陛下之前有密旨,只要求我們打下南北疆沒有讓我們翻過蔥嶺。”

石亨說道:“密旨,且不說密旨是真是假,即便是真的,那也是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威遠侯,你是南路軍的,我北路軍的事情,就不勞你多費心了。”

石亨居然拂袖而去。

方瑾不得已,只能派人快馬加鞭去北京請旨不提。

石亨在亦力把裡修整數日帶領五萬騎兵繼續西進,這也是後勤物資能夠支撐的極限了,甚至是在北疆颳了一層地皮的結果。

不過,石亨打的也是真犀利,連破數個部落,十幾天之後,就出了後世新疆的版圖,兵臨安延集。

此刻阿次帖木兒也不能退縮了。

安延集已經距離察合臺汗國的首都不遠了,中間也無險可守,更不要說,阿次帖木兒將瓦刺本部很多人都安置在這裡。

畢竟安延集一帶,可以說是水草豐盛,是一片極好的草場,足夠瓦刺本部休養生息。

更不要說,還有軍心士氣的原因。

之前是來不及返回,而今伯顏帖木兒這樣的元老重臣戰死,敵人從東邊打過來了。如果還逃避,也無處可逃了。

但是阿次帖木兒也知道明軍的實力,更知道各地部落心懷異志。他索性盡起大軍,達到三十萬騎之多,幾乎壓榨乾淨了各部潛力。

避免他們在後方搗亂。

阿次帖木兒帶着瓦刺主力騎兵,在安延集與明軍對峙,雖然石亨厲害,但是在這個位置上,卻也是有力使不上來。

他出發的十萬騎兵,近乎一半都看管後勤線,這還是方瑾在後面幫了他一把,否則他能帶到前線的不過三萬騎上下。

不過即便是三萬騎,石亨也敢與瓦刺大軍碰一碰。

只是阿次帖木兒似乎打起了堅壁對峙的主意。擺起駝城,驅趕數以萬計的駱駝,讓他們背了木箱,讓後綁着在一起蹲下來,就好像是一座座城池,如果明軍衝擊,就讓瓦刺的步卒用火槍抵擋第一波,然後瓦刺騎兵再度出擊。

大明與瓦刺的戰鬥,從宣大開始,一路轉變戰場,從海西而遼東,遼東而漠南,漠南而漠北,漠北而西域,西域而中亞。雙方戰術也換了好幾層,而今明軍騎兵縱橫來去,反而是瓦刺人開始研究以步克騎的技巧。實在令人有些無語。

石亨面對阿次帖木兒的陣勢一時間沒有什麼好辦法,只能對峙下去。

但是阿次帖木兒將那些附從騎兵全部放了出去,不做什麼。就是向挺進劫石亨的糧道。

石亨口中所說什麼因糧就地。

但是因糧就地哪裡那麼容易?

而中亞對大明來說是相當之陌生的,就是錦衣衛也很少踏足此間,所以石亨幾乎兩眼一摸黑。

根本找不到什麼地方有糧食。

就在石亨猶豫的時候,卻聽說南路軍有兩萬騎兵來援。

石亨大爲高興,卻發現了一個不該在這裡的人,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吳瑾。

吳瑾雖然是蒙古人,但是在一系列大戰之中,用自己乃至家族不知道多少人性命證明了他們吳家對大明的忠誠。

而今的吳瑾很低調,因爲他的位置很關鍵,他們大明改制後的三軍,左軍,右軍,中軍之一,中軍主將。

前文說過,左右兩軍是野戰軍,如果出外征戰,自然要抽調這裡的軍隊,而中軍卻是掌控北京城,乃至掌控皇宮的軍隊。

當然了,朱祁鎮不會將自己想性命繫於一人之手,皇宮有錦衣衛還有各種京衛負責,外圍有城防軍,中軍內部分了好幾塊,即便吳瑾這個中軍主將也不能完全控制。

但是即便如此,吳瑾能坐到這個敏感之極的位置上,也說明了朱祁鎮對他的信任,要知道之前掌控這一切的是老太監劉永誠。

只是可惜,這個當初太宗皇帝親衛出身的老將,已經老的不成樣子了。朱祁鎮自然免了他的差事,讓他侄子劉聚好好奉養,頤養天年。

而劉聚在南征之中得到重用,成爲方面之將,未必沒有劉永誠的餘蔭。

還不等石亨說話,吳瑾已經拿出一面雕龍金牌,說道:“陛下有令,讓你立即退兵。怎麼你有異議嗎?”

如果拿這個令牌來的人是別人,石亨未必放在眼裡,但是來的是吳瑾,卻是知道其中輕重的,在他看來這一場戰事雖然艱難,未必沒有得勝的希望,但是而今卻只能放棄了。

石亨說道:“臣遵旨。”

吳瑾也鬆了一口氣。

他也不願意做斬將奪旗的事情來。但是他也明白皇帝的意思,中亞這裡距離大明太遠了。即便打贏了瓦刺,就能佔領這裡嗎?答案是不能。

朱祁鎮從來是注重實惠,而輕視虛名的。

有利益的戰事纔打,不管這個利益是土地還是別的什麼,但是徒勞無功,僅僅得到虛名的戰事,朱祁鎮從來不會打的。

至於他們退兵,瓦刺會不會追擊。在吳瑾看來,大體是不會的。

從戰鬥力來說,而今是瓦刺騎兵比不過明軍騎兵,他們不會想來與大明打一場騎兵會戰,同時,因爲後勤的原因,越往東,大明的實力越強,瓦刺決計不敢輕易東進。

當然了,朱祁鎮爲了雙保險,給了吳瑾一個特權,他可以與瓦刺談冊封的事情了。

是的,當朱祁鎮知道瓦刺逃到中亞之後,在心底之中就放棄了對瓦刺追殺,雖然號稱要追殺到天涯海角。

但是越往西打,越是賠本買賣,而今大明需要經營西域的時間。很可能要幾十年。所以對西北這個鄰居的想法,也就要變一變了。

當然了,大明是決計不會議和,有的只是大明重新冊封阿次帖木兒。允許阿次帖木兒朝貢。

即便如此,要談判成功,也是很長時間的事情了。

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
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