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

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

不過比起太祖時期,朱祁鎮從其他方面徵收的賦稅不少。

比如,關稅,鹽稅,茶稅,鈔關稅,等等。

這些賦稅大概在一千五百萬兩上下。

也就是說,在朱祁鎮估計之中,在正統二十七八年,也就是全國清丈結束的時候,大明賦稅會攀升到每年一千五百萬兩白銀,還有四千萬石以上的糧食。

這還僅僅是國家賦稅。

請不要忘記朱祁鎮一手培養出來的少府。

少府之前一直爲軍隊補貼大量的物資。嚴重壓制了少府的盈利。

或者說少府很少有盈利的意思。

但是隨着與瓦刺戰爭的結束,大明邊軍大面積換裝的結束,雖然南方一些次要軍隊換裝還沒有結束。但已經無礙大局了。

少府別的部門不說,單單是遵化鐵廠每年都能給宮中提供紅利一兩百萬兩之多,再加上各地金銀礦,特別是佐渡銀礦。

對,雖然朱祁鎮不大清楚,爲什麼好好的佐渡金礦,自己開採出來的就是佐渡銀礦?

但是總合算起來,即便不用外廷,宮中一年進項,也在小千萬兩左右。

這也是爲什麼朱祁鎮動則五十萬兩,五十萬兩向外面砸錢的原因。

就是因爲朱祁鎮有錢。

如此一來內庫外廷的稅入,一年在兩千五百萬兩,四千萬石上下。

當然了,而今這些錢大多被漠北的軌道工程所佔據了,又被賑災了修建水利,還有上一次安南之戰的軍費所佔據了。

還有一些填補之前的打瓦刺的虧空,這才讓朝廷用度有些緊張。

只是但凡有兩三個豐年,朝廷就會恢復過來。

雖然古代天災多,但如今年一般的大災,也不是時長有的。

有這個底氣,朱祁鎮才心思對郭登說道,你要什麼,給爺開個價。、

只是這個價,並不是太好開的。

郭登說道:“陛下,臣久在西北,對安南的事情瞭解不多,不敢妄言,只是臣以爲滅安南,期以三到五年,動兵四十萬到六十萬,卻是必然的。”

朱祁鎮聽了,默默點頭。

所謂英雄所見略同。

很多人的判斷,都大體上趨於一致。

只是朱祁鎮心中難免有一絲着急。

不是朱祁鎮不知道欲速則不達,也不朱祁鎮不知道,有些事情太急了,反而會出亂子。而是一個人的一生太短了,想要做的事情又太多了。

誰都想向天再借五百年。

但是可能嗎?

此刻的朱祁鎮已經不年輕了。

兒子都快要成親了。

朱祁鎮乃是宣德二年人,而今已經是正統二十五年末了。他已經三十四歲了。

他即便是能長命百歲,在六七十歲的時候,也未必能承擔繁重的政務了。也就是留給他的時間,也不過三十年上下。

三十年看似不少。

但是真的很多嗎?

對內,清丈土地就要好幾年,在此之後,還有各種改革制定出一個適合中國國情,又能推動生產力發展,解放人生自由的法典。

或者可以乾脆的理解爲中國版《拿破崙》。

更可悲的是,拿破崙所做的事情,是有思想啓蒙在先,而朱祁鎮要做的事情,什麼都要自己來的。

再加上其中有所反覆,三十年都未必夠。

至於對外,朱祁鎮雖然沒有什麼太大擴張欲,但是他已經確定將東南亞劃入大明的天然版圖,用東南亞的糧食來供給越來越多的中國人。

如果滅一個安南需要三五年,大明重回南洋。

凡是事緩則圓,很多問題用事件去累積,總是能做得很好的。

但是朱祁鎮有多少時間。

他將這一絲急躁之意,暗自按捺下來,說道:“此事暫且不提,這些都給你,你準備如何用兵。”

郭登沉吟片刻,說道:“陛下可用輿圖?”

朱祁鎮一揮手,下面的人立即將輿圖給呈上來的。

郭登說道:“臣觀豐國公滅朝鮮之戰,勝負之數不在鴨綠江,而在江華島海戰,故而臣以爲攻安南之要,非是諒山,高平,老街等處,而是海上。”

朱祁鎮只覺得耳目一新,說道:“繼續講。”

郭登說道:“安南與大明交接之處,皆山也,毛勝將軍之攻諒山,非將領無能,將士怯弱,實在是安南雖小而堅,善用火器,攻雖不利,但在防守之上,卻實在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更重要的是,安南多雨,北兵不可久持,一旦陷入泥水沼澤之中,臣恐有不敢言之事。”

朱祁鎮也明白,郭登的擔心也是朱祁鎮一直擔心的事情。

其實東南亞國家免於被中國征服,是他們國家戰鬥力很高嗎?

不是,即便而今,安南小強在他古代最強大的時候,但更令中樞很多將領擔心的,也不是安南人多能打。

而是安南的氣候問題。

瘴氣,瘟疫,從來是勝過刀兵的。

北兵不可久持?

不是北方人到了南方就不能打仗了,而是會得瘟疫。

朱祁鎮說道:“你準備怎麼做?”

郭登說道:“首先,在用兵上,少用北兵,多用南兵,兩廣,雲貴,與安南相接,氣候有相似的地方,臣想多在這裡徵兵,正是因爲如此,臣才留出時間,是用以練兵的。”

“其次,臣請陛下派太醫院南下,進駐軍中。以備瘟疫。”

“這需要一到兩年的籌備,等時機到了,大軍分數路南下,攻諒山,高平,不求能攻下,只求讓安南人關注邊境,雲南沿着紅河南下,臣令水師將數營人馬,入占城,領占城之軍,大舉北上,並傳令老撾,哀牢宣慰司共擊之。”

“以此分其兵耳。”

“如此一來,安南縱然有雄兵百萬,也難以兼顧各方,臣提十萬精銳,於安南沿海擇一處登陸,安南只能來攻,如此與之決戰,則安南可以席捲而定。”

“安南民氣彪悍,人心不服,臣恐敗之易,服之難。”

“臣意分安南之南爲占城,分安南之西爲哀牢老撾,朝廷只需佔據,紅河上下重兵鎮之,可保無虞。”

朱祁鎮細細品讀他的計劃,幾乎與曹義滅朝鮮的總規劃,如出一轍。

深得大國壓制小國的辦法,多開戰線,將兵力全部展開,讓安南與大明拼國力。這一種看上去很是笨拙。

但是深得兵法之要。

不管是什麼兵法,都不是要你以少勝多的,而是要多打少,以衆凌寡,即便是以少勝多的戰事,也是要求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

本質上是一場消耗戰。

只是安南的內部還是比較團結的,所以,郭登也拿捏不準,安南在大明極限的壓力之下,內部崩潰的時間點在什麼地方。

故而郭登給出一個模棱兩可的時間表。

三年到五年。

當然了,這也是一個總計劃,到時候郭登發揮出什麼樣子,朱祁鎮也不知道。他已經習慣了,這些大將在上戰場之前,與他們在戰場之上打出來的戰績,從來是不一樣的。

很少有人能做的,怎麼向朱祁鎮報告的,就怎麼打。

不過,從總體框架上來說,並沒有什麼弄險的地方。最少朱祁鎮不用擔心,打着打着,給他來一個類似於貓兒莊之敗的戰事。

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五章 太后二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十一章 孫氏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
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五章 太后二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十一章 孫氏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