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

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

朱祁鎮也學狡猾了。

楊溥所言,漕運爲政策,海運爲備策,其實具體執行之中的規則,有一點約定成俗的感覺,並沒有那個皇帝下聖旨。

朱祁鎮卻一口咬定,乃是太宗皇帝的決策。

不過是想用太宗皇帝背書。讓文臣不能反對海運之策。

畢竟這與之前不一樣。

之前朱祁鎮只需說服楊士奇,什麼事情都不會出錯。但是楊溥卻沒有楊士奇的權威,這海運漕運之事,估計在海上還是有一番折騰。

楊溥自然能看出朱祁鎮的小心思,卻說道:“陛下所言極是。”

其實楊溥本身對海運並不是很反對,或者說並非特別反對,從某種情況來說,明初反對海運的力量並不大。

正如楊溥所言,永樂十三年,罷海運,僅僅是運河修建好了,沒有需要而已。

但是隨着運河發展,沿着運河一線,迅速的繁華起來,運河一線的城市,很多都與運河幫在一起了。

罷運河,就要考慮他們的意見。

楊溥縱然知道,海運成本比漕運成本低多了,都說海運成本高,但是海運損失率大概在百分之三上下。

但是漕運很多地方,都是要用縴夫。整個漕運維護費用在每年一百萬兩以上,這還是這個時間。

今後隨着黃河的泛濫,運河的情況變得很是糟糕。維持所需的成本,更是高昂了不知道多少。

但是海運依舊沒有辦起來。

就是因爲利益捆綁,那個時候的運河一線,已經不能沒有運河了。

朱祁鎮說道:“既然如此,是不是讓下令造船,朕看王英所言,翻來覆去,就是一個船的問題,如果船足夠大,何懼風浪,船足夠大,倭寇又怎麼敢靠近?”

楊溥說道:“陛下,臣以爲這船不可能造太大,因爲船越大越貴,如遮洋船,一百料,大概在一百兩銀子上下,臣好久沒有過問了,大差不差,但是一千料的船隻,卻不是一千兩了。”

“如果陛下,正想重建鄭和寶船,二千五百料,所花就要幾萬兩,還要歷時數年。而且大臣們都不會同意的。”

朱祁鎮皺眉說道:“爲何?”

這就是用錢任性。

雖然太皇太后給朱祁鎮攢下來的三千二百萬兩,而今已經霍霍的只剩下一千多萬兩了,而且隨着治水工程,這個數目還在縮小

但是區區幾十萬兩,朱祁鎮還是能拿得出來的。

楊溥說道:“陛下當初,可是說過,不再重啓下西洋之事,而今卻要出爾反爾。”

朱祁鎮立即說道:“朕豈會如此,說是不下西洋,就不下西洋,不過是建船而已,何須如此。”

“外臣會擔心陛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楊溥說道:“即便陛下想要海運,鄭和寶船也太大了一點,天津外海水淺,行不得大船。臣以爲一千料的船就足夠了。足以一船承載萬石。

而且鄭和寶船雖然不在了,但是當年的船隻卻還有不少,搜尋一些,然後再營造一批,就足以運糧了。”

其實石這個單位並不大。

一石米也就在九十二公斤上下,一萬石,九百二十噸,差不多夠用了。

正如朱祁鎮所料,楊溥也沒有指望海運多運多少米,如果僅僅一百萬石的話,幾十艘萬石船就足夠了。

楊溥可沒有朱祁鎮什麼都想用新的想法,作爲一個清官,他下意思爲朝廷省錢。

當初鄭和艦隊雖然分給各衛所了,而鄭和寶船沒有人要,一來規格太高了,這鄭和寶船的規格,近乎是御船了,也是因爲鄭和出外的時候,是欽差,才能用。

尋常時節,誰敢用。

所以一直停了幾十年船,早就不成樣子了。

但是鄭和船隊其餘的船隻,有相當一部分還在服役。

不要小看帆船的使用壽命,只要好好保養,能持續服役數百年的船,並非沒有。不過大明衛所逃亡的樣子,能不能好好保養船隻,也是一個迷。

但是再怎麼說,也不可能在十幾年就將所有的船都用壞了,畢竟鄭和上一次下西洋,還是宣德年間,距今不過十年。

甚至楊溥覺得四處查一查,這個造船的錢就省下來了。

朱祁鎮心中暗道:“這個外臣就是你吧。”不過想想,他也無話可說。

他倒不是不想出爾反爾,什麼,你說金口玉言?朱祁鎮從來不當自己是一個皇帝,而是一個政治家,作爲一個抱負的政治家,出爾反爾,不是應該的。

當然了,要考慮到時代不同。

皇帝的個人形象,也就是德行,也是很重要的。

他心中衡量一二,覺得因爲這個一件事情,敗壞自己的形象太不划算了。說道:“就依先生之意,不過先生也說這王英是可用之人,是否能讓他爲海運總兵官,專司此事。”

楊溥說道:“陛下所言極是,只是王英提拔太快,並不利於王英將來,一兩年之間,王英從錦衣衛千戶到衛所指揮使,已經是越遷了。”

雖然在潛規則之中,皇帝身邊的御前衛比外面的衛所高一等,錦衣衛也是御前衛之一,但不是全部。

所以王英從錦衣衛之中升遷出去,才能一躍成爲指揮使。

但畢竟跳了很多臺階。再升就太高了。

“不如這樣吧。”楊溥說道:“派遣一重臣遙領此事。具體的事務讓王英來辦,三五年後,如果王英辦得不錯,就讓他升任總兵官。”

總兵這個官職,在清代變得不值錢了。但是在明代還是很值錢的,一省軍方最高官職,乃是都指揮使,而統領數省兵馬,纔是總兵。

幾乎等於方面軍司令。而且在明初一般掛總兵官的都是勳貴,雖然說不成文,但是隻要細細去數,凡是掛總兵官的,不是勳貴,就是封爵在即。

所以孟瑛打麓川,以保定侯的身份,掛得纔是平蠻將軍,雲南總兵官。而之恰沐昂身上也是有爵位的。

當然了,同樣的是總兵官。海運自然不能雲南總兵相比。

不過,是朱祁鎮想要這一直負責海運的船隊,規格高一點,最總要是,而今漕運最高官員,乃是漕運總兵。

既然要將海運與漕運並列,爲何不能有海運總兵。

朱祁鎮也明白,王英即便是功臣之後,如此升遷,也太快,簡直是坐飛機一般。說道:“既然如此,就令豐城侯負責海運事務,豐城侯坐鎮南京不能分身,這事情就讓王英去辦吧。”

楊溥說道:“臣以爲,以魏國公坐鎮南京遙領之,卻是最好不過了。”

朱祁鎮一聽,說道:“魏國公也走了先生的門路?”

楊溥說道:“老臣如何,陛下不清楚嗎,老臣之言行,都是爲天下着想,絕無私心,陛下疑臣,可令錦衣衛抄家,可有非分之物!”

朱祁鎮見楊溥如此,立即道歉說道:“是朕失言,是朕失言。”

楊溥這才收斂怒容,說道:“陛下之心,臣也明白,魏國公謀求出鎮南京,在滿朝上下,早就不是秘密了,臣忽然提此事,的確有些身處嫌疑之地。”

正如楊溥所言,魏國公徐家不想在北京,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甚至魏國公與定國公兩家之間,早就將家給分好了。

中山王徐達所有田產,在北歸定國公,在南歸魏國公。魏國公從宣德以來,就想南歸。

也正因爲時間長,所有秘密都不是秘密了。甚至有魏國公賄賂言官,爲他說話的事情發生。

朱祁鎮說道:“以先生之見,是讓魏國公南下好,還是不讓魏國公南下好?”

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七十章 諸子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六章 困境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
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七十章 諸子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六章 困境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