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

第五十一章曬鹽法的進展

周忱看李暹這樣,心中淡淡冷笑,真是掏空糧倉的時候有膽,而這個時候反而沒有膽量了。

周忱說道:“有時候禍及一人,禍及全家,需要好好掂量。”

李暹再也忍不住了,忍不住問道:“糧倉的事情,朝廷當怎麼處置?”

周忱說道:“當怎麼處置,和你有關係嗎?”

李暹聽了周忱這麼長時間陰陽怪氣的話,怎麼能不知道周忱已經猜到了什麼。李暹跪在地上,說道:“大人救我一救。”

周忱說道:“你到底是怎麼回事?不說清楚,我又怎麼救你啊?”

李暹說道:“這一件事情,委實不是我辦的,我怎麼可能辦這樣的事情,這是將我一家老小送進黃泉路上。只是,那樣奸猾小吏,他們硬生生將這一件事情栽在我身上,我不過是每年收他們一千兩銀子的孝敬而已。怎麼敢做出這樣的事情來?”

周忱並不覺得李暹是在說謊,自古以來被下面小吏玩弄於鼓掌之中的,不是隻有李暹一個。

是不是能臣,第一道考驗,就是會不會被下面的胥吏牽着鼻子走。

而現在這位一直在戶部混的侍郎大人,根本就是下面胥吏推上來的,凡是打着他的旗幟去做,最後得到的錢財,僅僅分他一千兩。但是出了事情全部是他擔着,他官職最高是主犯。

下面的小吏們再拋出幾個替罪羊,大部分就從輕發落了。

周忱說道:“李大人,我不是說你,事到如此,你也要爲你身後之事想想了,今後你李家是士籍,還是罪籍,就在你一念之間了。”

士籍這個詞,本意乃魏晉九品中正制的士人身份,在這就是指李暹現在官身,因爲他當過官,他子孫在戶籍上就會有特殊照顧,有種種便利之處。

雖然明代並沒有冷籍的說法,但是明清制度是相承襲的,清代很多規矩不過是將明代潛規則擺上明面了。

家裡之前有官身,總是比那種泥腿子出身的學子有太多的便利之處。

他一旦牽扯這大案之中,子孫被當做犯官家眷,打入另冊,那是幾代人都翻不了身了。

李暹說道:“只要我出首,能不能只罪我一人。不要牽連家小。”

周忱說道:“這一點我還是可以爲你保證的。”

李暹思來想後,終於下了決定,說道:“好,我出首。”

有了李暹的出首,這京倉大火案,倒是很快就查清楚了。這些小吏們的膽子倒不是不大,侵吞的不是太多,大概有四五萬石糧食之多,兩把大火之後,其實已經將空額消減了差不多了。

朱祁鎮看了結果之後,直接讓刑部從重處置,以儆效尤。

朱祁鎮已經明顯感受到了風頭不對了。

他可不想讓楊士奇時代還算清廉的吏治,到了他手中,就江河日下,不可收拾了。楊溥很難得與朱祁鎮同樣的思想。

雖然楊溥一直說這種亂象,乃是王振餘孽。

朱祁鎮倒是查了一些,倒是有一些人與王振的確有關係。

讓朱祁鎮不得不驚醒,他是皇帝,不知道多少眼睛盯着,他這邊鬆一分,下面就能鬆一丈,想想就知道,給王振送禮的,固然有周忱這樣,是爲了打定關係,想要安安分分的做事,但是想想,就知道更多人卻不是這個想法。

之前寧波那個衛所千戶的任命,如果還不夠明顯的話,而今已經顯露出來惡果了。

在北京城中,朱祁鎮的眼皮底下,王振自然不敢過分,但是對外官,王振自然就不客氣了。朱祁鎮很擔心,京城外面的吏治情況,要比他想象的還糟糕。

學好很容易,但是學壞卻是太簡單了。

而朱祁鎮的預感,很快就不幸言中了。

朱祁鎮接到了劉定之奏疏,劉定之的奏疏,是專門說曬鹽法的,劉定之知道朱祁鎮的習慣,對很多技術細節,不厭其煩的介紹。

朱祁鎮這才發現,劉定之所介紹的曬鹽法,與他記憶之中的曬鹽法有一點不同,福建當地的曬鹽法,雖說是曬鹽,但是也不人們想象大片大片的鹽田,而是將沙子圍成一個圓丘。所曬的就是其中這一片。

效率比煎鹽法高,但是並沒有高到了朱祁鎮的心中所想吊打的程度。唯一是減少了勞動力,在竈戶之中也是有分工的,有一部分專門供給柴火,有人專門負責煎鹽,而曬鹽法的出現,讓負責打柴的人解放出來,他們給煎鹽的一筆錢,就退出鹽場,自己去搞自己的活計去了。

劉定之到任之後,將這些柴戶,盡放之,編爲平民了,免除了鹽場的勞役。

然後劉定之,研究曬鹽法。無師自通的將鹽田法發明出來了。

劉定之秉承朱祁鎮大分工的想法,選擇了數裡的海岸,全部建造成鹽田,然用軍法勒令竈戶,分隊做事。

那一隊建立鹽田,那一隊曬鹽,那一堆造滷水。那一隊清鹽轉運,等等。

看似簡單的事情,劉定之反覆實驗了兩年,纔算是成功。

其中難點有二,是一具體分工步驟,如何才能合理。這一點難不到劉定之,能考中狀元的,就是當時第一等之聰明人。

曬鹽的基礎雛形有了,也不是讓他無中生有。劉定之只要下功夫,是可以辦到的。

難點之後,就是福建的天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福建其實並不適合曬鹽的,因爲福建降雨多,而曬鹽這一件事情,很看天氣,正曬着一場大雨,這十幾天的功夫就白費了。

劉定之剛剛開始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了。就是一場暴雨給劉定之教育了。他纔開始仔細研究福建氣候了。

選擇避開多雨的時間段曬鹽,這樣一來,一年很多時候,只能忙活半年,也是曬鹽的效率高,這半年的曬鹽,就能抵之前一年的定額,還多出不少。

而因爲大明實行鹽去制,福建鹽運司的鹽,只能行銷福建本省,所以生產多了,也是買不去的。

劉定之這一才上奏,一方面將曬鹽法總結成書,一併送來,令一方面就是向朱祁鎮請示,這多出的餘鹽,該怎麼辦?

福建本地就銷售不了的。

朱祁鎮自己將自己的意見批閱上去,那就是可以通過海關外銷。反正福建海貿底子很厚實,各省開海之後,福建海貿發展很快,甚至超過了天津港,僅此於廣東那邊,在第二。

朱祁鎮正好讓海商試試水,看看他的想法對不對,這鹽作爲一項大宗商品,是可行不可行的。

朱祁鎮批閱完之後,順手將一邊的曬鹽法圖錄打開了。

上面用有圖有文,都是類似天工開物上面的圖,用毛筆勾勒出來的人形,種種做工的姿態。

朱祁鎮其實看不大明白,也不知道劉定之弄出來的曬鹽法,與後世古法曬鹽有多大的區別。

但是朱祁鎮卻看得明白,這是一分完整的分工作業文件。

也就是說,朱祁鎮預計的改善生產關係,進而推進生產力變化是可行的。

朱祁鎮一瞬間對劉定之重視程度高了好幾個量級,一個狀元並不稀奇,但是一個能領會朱祁鎮分工意見人,卻是非常重要。

正好宮中其實也管着不少作坊,什麼琉璃廠,神木場,這個局那個局,甚至武器裝備大內都生產一部分。

但是朱祁鎮調查過,這些所謂廠,其實是無數小作坊彙集在一起,與現代工廠是有本質的區別。

很多人都弄錯一個問題。

似乎只需點金手指造蒸汽機就行了,而忽略了沒有現代工廠制度,小作坊其實不需要蒸汽機的。

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
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