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

第一百二十九章西征之議

朱祁鎮聽了這些內容。冷哼一聲,說道:“羣魔亂舞。你的意思是瓦刺大軍進入藏地之後,或許不會遇到大規模抵抗。”

雲雷說道:“臣不敢妄言,只是臣聽說,瓦刺派去烏斯藏的,乃是和碩特部,這一支本蒙古嫡系,出自科爾沁,本來就就信奉喇嘛教。”

“故而,他們如果願意與喇嘛教聯合的話,恐怕有一部分人會投誠。”

朱祁鎮只覺得頭疼。問道:“你覺得,和碩特部會信奉那一派?”

雲雷俯首說道:“臣不知道。實在是不清楚和碩特部信奉那一派。”

朱祁鎮說道:“去查吧。”

雲雷說道:“是。”

雲雷退了出去之後,這一次議事纔算是真正開始。

朱祁鎮說道:“諸位以爲此事當如何處置?”

李賢剛剛開口說了自己的意見,朱祁鎮有意無意的忽視了這一點,他們誰也不相信是朱祁鎮老年癡呆犯了,記不起李賢剛剛所說的話了。

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朱祁鎮對李賢說法,並不是滿意。

李賢的意見是從長計議,有很多事情,都是從長計議,從長計議給沒有了,這是太明顯不過的遁詞了。

楊洪只能開口了,說道:“陛下,今年委實不能動兵了。”

朱祁鎮說道:“那麼就明年動兵吧。”

羅通沉吟了好一陣子,說道:“陛下英明,藏地如果爲瓦刺所有,則如當年吐蕃一般,四川西寧都會被兵,與其這般,不如進軍,一舉剿滅。”

“只是怎麼用兵卻要從不可輕舉妄動。”

朱祁鎮說道:“羅先生請講。”

羅通說道:“徵藏有三難,遠途,從西寧道藏地數千裡之地,了無人煙,大軍行進困難之極,此其一也,氣疾,昔日唐與吐蕃交戰多次,但是在低地,唐勝多敗少,在高地,唐敗多勝少,就是因爲中原士卒不適應藏地氣候,普遍得氣疾,不堪爲戰。此其二也。時間,藏地冬多夏少,一旦秋日,就大雪封山,不能行軍,故而朝廷用兵的時間很少,只能夏季用兵。此其三也。”

“這還是臣在此遙想,一旦用兵,其艱難困苦,將百倍於臣所想。故而朝廷即便要動兵,也要擇精銳,選良醫,覓嚮導,審慎爲之。”

朱祁鎮聽了。就知道羅通其實也不想在這裡動兵。

西藏高原之上,行軍有多少艱難,朱祁鎮也是知道的。即便是放在後世,尚且有數百里的無人區,更不要說在這個時間,更是大片大片的無人區。

這都是衛藏的天然屏障。

瓦刺一部有多少人,其實並不是最困難的,最困難的是如何將大軍平平安安的從西寧帶到藏地去。

只是朱祁鎮並不覺得,就不能征服西藏。

如果單單說經濟仗,這一戰完全是一個賠本買賣。甚至即便算政治仗,也未必划算。

但是朱祁鎮心中一直藏着的後世的中國地圖,在他看來,這個版圖是底線,只能多不能少。而今的大明版圖,在很多地方已經超過了後世中國地圖,比如漠北,也就是蒙古國東部大部分地區,外蒙古地區,,安南,朝鮮。乃至南疆地區,如果說的少一點,麓川襄王所控制的地區,就是緬甸密支那地區,如果說多一點,那就是緬甸泰國連同南洋舊港等地區,都是藩屬。

但是依舊缺了兩大塊,一大塊自然是西域了。

一大塊就是烏斯藏。

說起來,烏斯藏而今也算是大明的,雖然不是直接管理。

這種管控,朱祁鎮都不是太滿意的。更不要說而今這個名義都沒有了。

即便不談其他方面,單單說他心中股執念,這一戰也是必打的。

朱祁鎮說道:“于謙在西北也有很多年了,而今陝西一省人丁興旺,各衛軍戰鬥力都不錯,正是用兵之時,而且賊可往,我亦可往,如果朝廷不能看護藩屬,天下人如何看本朝。”

劉定之說道:“陛下,安南正在用兵,且從兵事來看,明年未必能夠抵定,如果再開一處戰場,恐怕朝廷國力吃不消。”

朱祁鎮說道:“這一次徵烏斯藏,自然是兵在精而不在多。傳令命範廣爲徵西將軍,從西寧等地,招募不懼氣疾的將士,令和勇招募漠南蒙古勇士前往西寧助戰。”

“總兵力在萬人上下,多備馱馬。朕相信,萬人足夠破瓦刺數萬大軍了。”

楊洪沉吟了一會兒,行禮說道:“陛下英明,臣等歎服。”

楊洪之所以這樣說,一方面是朱祁鎮的權威不可撼動。另外一個方面,那就是朱祁鎮這個方案是可行的。

首先,短短一年,瓦刺人未必能夠在烏斯藏站穩腳跟。

畢竟烏斯藏內亂,其實是多少年內部矛盾的一次爆發。縱然是讓瓦刺人佔據了西藏,他們也不能讓所有人滿意

有支持者自然也會有合作者。

所以,明軍真正要對付的其實是瓦刺和碩特部數萬騎。

只是瓦刺騎兵已經今非昔比,不是變強了,而是變弱了。

自從燕然大戰,瓦刺敗北之後。

瓦刺雖然恢復了元氣,但是瓦刺精銳的戰鬥力,也比不上正統十四年南下的時候,但是明軍精銳騎兵的戰鬥力卻是比之前翻了數倍不止

即便不說,火器裝備上的進步,也不說明軍騎兵從瓦刺手中一次次大戰磨礪出來,單單說,漠北漠南爲大明所有,爲大明提供了數以百萬計的戰馬。

明軍騎兵甚至可以做一人三馬四馬,如此一來機動能力,已經不下於瓦刺騎兵了。

白刃相接,明軍騎兵從來不怕瓦刺騎兵。就是在機動力上一直是弱手。而今這一塊補齊了,再加上明軍各種裝備優於瓦刺。

明軍騎兵對瓦刺騎兵的壓制不是一點半點。

更不要說,朱祁鎮要加強了這萬餘騎兵。

想想就知道,這一支騎兵更是明軍精銳的聚集,不,不僅僅是明軍精銳的聚集,還有大量蒙古精銳的聚集。

如此一來。以一萬破不隸屬瓦刺本部的數萬騎兵,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而且範廣這個將領,楊洪也是知道的。

久經戰爭,又多在西北,也算是磨礪出來了。有他帶兵,即便沒有大勝,也不至於有大敗。即便退一萬步來說。

大明就是大明,且不說而今軍強馬盛,即便是正統十四年,一下子砸進去十萬精銳,也沒有見有什麼大礙,而今不過萬餘騎兵,真折損進去,也沒有什麼。

大明損失的起。

而且這些人用度也是有限的,幾十萬兩打發了,這一點錢,即便戶部不開張,五軍都督府與兵部,以及陝西三邊總督等地方籌籌也能籌齊。

不至於因爲這一件事情,與朱祁鎮硬頂。

朱祁鎮說道:“這一件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我有一件事情,想與諸位商議一二,朕當初立罪己詔,尚在太廟之中,每一想到這裡,就坐立難安,愧對列祖列宗。而瓦刺如果各守疆土,也就罷了。朕也不爲己甚了,但是阿次帖木兒卻大軍入藏,犯我藩屬,其心可誅。如此,就不要怪朕了,朕欲起兵西征,破瓦刺,收西域。”

朱祁鎮一言即出,很多大臣內心中都有十萬個曹尼瑪。

罪己詔的事情,在大勝瓦刺之後,已經不知道多少次奏請收回,是朱祁鎮自己不批的,至於對瓦刺,瓦刺幾乎每年都使臣來京師, 後來乾脆不讓他們入關了。

但是瓦刺使臣還是年年扣玉門關。分明是皇帝不容瓦刺。但是而今說起來,卻是瓦刺罪大惡極了。

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六十章 明浪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六章 困境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七十章 父子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十二章 軍議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六章 新天子第三章 孟瑛vs沐昂
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六十章 明浪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六章 困境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七十章 父子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十二章 軍議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六章 新天子第三章 孟瑛vs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