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

第七十二章大朝會二

于謙之事,不過是一個小插曲而已。

文臣之後,就是使臣。

這一次是朱祁鎮登基以來第一次接見外國使臣。

各國使臣來得都還挺全的。

有幾分萬國來朝的氣度。

雖然因爲中斷下西洋,一些西洋小國都不可能來了。畢竟這些小國就算想來,也沒有遠航的技術。

不過,該來的也都來了。

看上去就好像漢人一般無二的,就是朝鮮與越南。

朝鮮而今正是朝鮮世宗大王在位事情,也就是朝鮮最強盛的時期,不過朝鮮也很乖,沒有鬧出什麼幺蛾子。

安南也是如此。

看上去畢恭畢敬的。

不過,朱祁鎮心中卻不爽的很。

安遠侯柳升的後事,還在朝廷之中引起不少的波瀾。而柳升就是戰死在安南的明軍主帥。跟隨柳升一併戰死的士卒不少,有十幾萬之多。

這一個大虧,朱祁鎮心中可憋着氣的。

如果讓他安排,決計不會讓安南人出現在這裡。

看上去好像是安南使臣跪下行禮,但是朱祁鎮卻渾身不舒服。只是太皇太后不想動刀兵,也不願意再起安南戰事。

朱祁鎮也只能捏着鼻子認了。

與安南使臣交代,也不過是例行公事而已。

隨即瓦刺使臣卻不像一個蒙古人,一臉捲毛大鬍子,頭上還纏着白布。朱祁鎮一看,就是一個阿拉伯人。

或者說是一個回回。

朱祁鎮事前也知道,這一次他要接見的很多使臣,其背後都是瓦刺。

比如哈密,別裡八失,等西域藩國。

朱祁鎮因爲朝廷厚往薄來的傳統,凡是來向朝廷上貢,都會得到豐厚的賞賜。草原之上貧瘠之地。自然需要這些物資。

所以瓦刺儘可能的將各國使臣控制在手中,特別是哈密這個要害位置,哈密王與瓦刺脫歡之間,乃是兒女親家。

而從西域到中原的必經之地,就是哈密。

再加上瓦刺老巢就是西域。瓦刺在脫歡,也先的短暫興旺之後,退回西域,也就是蒙古人所言的漠西蒙古。

可見瓦刺在西域的根深蒂固。

所以在瓦刺中,有不少回回人任職,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至於從西域到中原的使臣,到底有多少是瓦刺的人,就不大好說了。

只是有些事情,知道歸知道,還是要當做不知道的。

畢竟大明對西域鞭長莫及。

本來朱祁鎮以爲接見瓦刺使臣,也是走個流程,卻不想瓦刺使臣不服。瓦刺使臣向朱祁鎮行禮之後,大聲說道:“陛下,我蒙古乃是北方大國,有萬里之地,控弦百萬,何以正在朝鮮,安南之後。”

雖然脫歡有篡奪黃金家族大權的意思,但是而今他門面上還是掛着蒙古國的旗號。

此言一出,朱祁鎮還沒有覺得怎麼樣,一邊的胡濙首先皺眉。

胡濙作爲禮部尚書,他所在位置,與三楊,幾位國公一樣,所在的位置,距離朱祁鎮的距離很近。

而且作爲禮部尚書,今日禮儀。大多也是他安排下去的。

而今出了差錯,自然是他的責任。

他正想如何補救。卻聽朱祁鎮朗聲說道:“太祖所定十五不徵之國,爾國不是。”

“好。”不知道有低聲說了一句。在大典之上,所有人都不敢大聲說話,但是聽了朱祁鎮這一句話,心中暗地叫好。

有明一代,骨頭最硬。

或許內閣諸位在對大明整體戰略思考之上,不想大動干戈。其中原因都已經分析過了,這不用多說了。

但是他們決計不想將天朝之威丟到到瓦刺使臣之前。

瓦刺使臣一時間語塞。

他倒不是不知道該如何反駁這一句,也不至於害怕一個小孩子。但是如果說這個話的人是大明皇帝。他很明白朱祁鎮言下之意。

朱祁鎮強調蒙古不是不徵之國,也就是說,小孩子不聽話,小心打屁股。

內閣諸位是知道大明的家底。

知道大明軍力比起永樂年間,不管是士卒還是將領多有不足。但是瓦刺卻不知道。在永樂年間的兵威還沒有散去。

當年被太宗皇帝追得上天入地的蒙古人,還沒有死光。

自然不敢反駁。

“外臣失禮。”瓦刺使臣行禮說道:“來之前,淮王吩咐過,願兩國修秦晉之好,從此九邊罷兵,安享太平。”

“請大明公主,爲大淮王世子妃。淮王願意有戰馬萬匹做聘。”

“放肆。”胡濙大喝一聲,慈眉善目的老頭,鬚髮皆張,厲聲說道:“本朝公主從無外嫁之例。爾等不識大明天威否。”

瓦刺使臣倒也有幾分骨氣,咬着牙說道:“此乃淮王一片美意。還請陛下念兩國征戰之苦,爲生民爲念。從此兩國爲姻親之國,豈不大好?”

朱祁鎮忽然笑了。說道:“這位使者,你說的分外好笑?且不說,我朝從不外嫁公主。但是即便有此之例,爾國也是毫無誠意。”

“我大明公主何等身份,怎麼可嫁給淮王世子?想要娶我大明公主,還請你家淮王,當了蒙古可汗,再來說吧。”

“來人。”

石璟立即出列說道:“臣在。”

朱祁鎮說道:“轟他出去,令瓦刺使臣立即出京,不得停留。”

石璟說道:“是。”

石璟對這使臣也是恨之入骨。

別的不說,而今大明公主之中,處於適婚年齡的,唯有順德公主一人。想來想,如果朝廷真答應下來,豈不是奪妻之恨。

石璟將瓦刺使臣轟出去之後。

下面的人使臣之中,並沒有什麼人鬧幺蛾子了。

大朝會匆匆結束,各家大臣,立即帶着隨身的點心,用來墊墊肚子。因爲誰都明白,越是隆重的宴會,就越填不飽肚子。

朱祁鎮也是如此。

今日各級文武官員,最少有過萬人在朱祁鎮面前走了一圈,雖然很多下級官員,都是一起朝見的。

但是朱祁鎮要端莊正座,一刻也不能失儀。

該因天下百姓都是看不見皇帝,他們對皇帝的感受,都是各地官員的傳播開來的。

今日朱祁鎮有一絲失禮,就會傳出十分來。

朱祁鎮渾身痠麻。

一邊活動的身體,一邊有小太監端着食盤,上面有各種飲子與糕點。也是讓朱祁鎮先墊下肚子。

王振這個時候過來,說道:“陛下,胡閣老求見。”

朱祁鎮立即說道:“快請。”

胡濙進來之後立即行禮道:“臣胡濙拜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胡先生免禮。”朱祁鎮說道:“先生乃三朝元老,又是朕的長輩。無須多禮。坐。”

胡濙不起來,說道:“今日大朝會上,瓦刺使者狂悖,乃是臣之過,臣來請罪?”

朱祁鎮連忙將胡濙攙扶起來,說道:“胡閣老何須如此,瓦刺從來就是這樣?又怎麼能算到胡先生身上。”

胡濙這才緩緩起身。

胡濙也知道,瓦刺使者是蓄謀已久的。胡濙之前打過招呼,在朝會之上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就好像是閱兵式一樣,那幾句口號早就定下來了。

皇帝或許有自由發揮的權力,就好像今日皇帝對於謙的青眼,幾乎將於謙架在火爐上烤。

但是下面的人卻沒有這種權力的。

總體來說,瓦刺使臣這一手,對大朝會的組織者胡濙來說,依舊稱得上是事故。

當然主要責任不在胡濙身上,但是胡濙依舊被來請罪。這就是他老奸巨猾了。畢竟小皇帝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內閣之中,其實也不是全部瞭解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胡濙可不想這麼快就退休了。自然要在小皇帝面前多刷臉了。

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九十章 貝琳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九十章 少府第六十章 明浪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
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九十章 貝琳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九十章 少府第六十章 明浪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