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掀翻偶像

再有就是哭。

親朋好友來弔喪的時候,徽州人有個像演戲彩排一樣的老規矩,就是:外面打鼓,咚咚咚,表明弔喪的客人來了。裡面,孝子賢孫女兒兒媳一陣嚎啕大哭,表示他們很悲傷。很明顯,這是哭給客人看的。胡適認爲,這個老規矩,假裝孝順,很虛僞,很醜陋。

至於大戶人家花錢僱人哭,他覺得,更可鄙。

胡適交待家裡人:“你真難過,你就哭,不想哭,不要硬哭,哭的時候,也不要做戲,不要假兮兮的搞出種種假聲音。”

這樣的大改,鄉親們不會有說法嗎?說法肯定是有的,包括胡氏家族的人。只是,這世間的事,很多時候不光是事本身,更看由誰去做。胡適是誰呀,留洋那麼多年,在國家的最高學府當教授,有那麼大的學問,幹什麼肯定都是有道理的。再說了,人家是親兒子,怎麼辦是人家自家的事,與別人有什麼相干?而且,胡適是村裡最有出息的人,各家有什麼事說不定什麼時候求到人家,犯得上爲人家自己的事得罪人嗎。所以,就算是再有說法,再看不慣,也只是背後唸叨唸叨。

不過,胡適的大刀闊斧的改革,在廢除祭禮的時候,終究還是遇到了障礙。

徽州人的祭禮很講究,很繁瑣,而且要請一班秀才主持祭禮。祭禮,跟喪禮不是一回事,祭禮是喪禮中的一個環節。

祭禮,就是活人準備好雞鴨魚肉的酒菜,給死者吃。古人不像我們今天這麼富裕,人生美不美滿,就看有沒有吃的喝的。在世的時候,可能很苦,沒吃過什麼好東西,死了,親朋好友就通過祭禮,給他酒菜,供他享用,祝他好走。

大戶人家,停靈日子長,每天都要祭祀一次,要不是家裡人的“家祭”,要不是親戚登門“送祭”。

家祭嘛,今天大兒子祭,明天二兒子祭,後天大孫子祭。

送祭嘛,就是有錢有勢的富貴親戚送來的祭祀。

這些富貴親戚,富而好禮,收到訃告之後,不能不來祭祀。可是,路遠,沒辦法挑着雞鴨魚肉給死者“獻禮”,請亡靈享用,也不方便帶個秀才主持祭禮,怎麼辦?富貴親戚就花錢解決,給主人一筆錢,託主人買雞鴨魚肉這樣的祭菜,託主人聘請秀才們替他們主持祭禮。

胡適認爲,無論是家祭,還是送祭,都是做熱鬧,裝面子,擺架子,完全的形式主義。於是跟親戚們說,祭禮廢了,一個都不搞。

他外婆聽到這個消息,惱火了。外孫是留洋的,外婆很喜歡他,但不祭祀母親,外婆是不答應的。她把胡適叫到身邊,說,什麼事都依你,但是,祭禮一個不辦,不行,你可以少辦,哪怕你只辦兩三個祭。老人家應該想的是,女兒一輩子沒享到什麼福,黃泉路上總得吃點好的。

胡適自然也會想到這些,何況外婆70多歲了,眼見一個兒子兩個女兒死在她前面,心裡悲慟,不同意自己廢祭祀是很自然的。

他躊躇了一下,便對外婆說:“我依外婆就是。”

畢竟是個見過世面的人,不是一般的書呆子,他琢磨了半天,想出一個改良的辦法,概括而言,大概這麼幾點:

第一點,家祭一次完成,把胡適家族的人都喊來,來個公祭,三鞠躬,獻上祭祀的牲口,讀個祭文,七七八八,就結束了。

第二點,不要親戚“送祭”。

第三點,把要來祭的親戚邀在一塊,公推一個主祭的人,其餘的人陪祭,不請跟自家無關的秀才們主持,也不用送什麼雞鴨魚肉。

第四點,七八天的祭,一次結束,十五分鐘完事。

不愧是北大的教授,明明被外婆逼出的祭禮,他也能自圓其說。他說啊,把古代貢獻死者雞鴨魚肉的祭禮,改爲活人對死人致敬的祭禮,很值得推廣。

胡適的理由是,死者知不知道活人的敬意不重要,重要的是,活人對死人表示敬意,是情理之中的事,不要傻乎乎的問,我們的敬意,死者到底能不能領會。

到選墓地了,還有一件趣事。村裡來了一個人,說:“我有一穴好地,葬下去可以包你做到總長。”

胡適不相信這一套,諷刺道:“我也看過一些勘書,但不曾見哪部書上有“總長’二字,還是請你留下那塊好地自己用罷。”

隔日,胡適在先父鐵花先生的墳地附近,爲母親尋了一塊墳地。

後來,家裡人對胡適說:“前面的棺材擋住了後面的‘氣’”。

原來,鄉下的人認爲,胡適是“外國翰林”,他看的風水,一定是極好的地,所以在胡適母親葬下後不到十天,就有人擡了一口棺材,擺在胡適母親墳的前面。

胡適說:“氣是四方八面都可進來的,沒有東西可擋得住,由他擋去罷。”

這爲後話。

12月17日,陽曆胡適生日,陰曆胡適結婚紀念日,胡適和家人含淚將母親下葬。

1919年1月10日,胡適匆匆踏上回京之路,江冬秀因懷孕留在了績溪。

胡適的母親馮順弟,歷盡寡居的艱辛,離開人世的時候,雖然只活了46歲,心裡卻應該是感到寬慰和滿足的了。她的兒子已經學成歸國,當了北京大學的教授,而且成了倡導文學革命的知名人物。她感到遺憾的,可能是最後沒有來得及抱孫子。

這時江冬秀已懷孕,第二年3月,長孫便出世了。胡適給兒子取名“祖望”,即祖母望孫之意,表達了他對母親的紀念和孝心。

胡適在回鄉料理母親喪事時有所感,回北京後寫成《不朽——我的宗教》,發表於1919年2月15日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二號。他在文中提出“社會的不朽”觀念,認爲這種觀念可以作爲自己的宗教,教旨是:“我這個現在的小我”,對於那個永遠不朽的‘大我’的無窮過去,須負重大的責任;對於那永遠不朽的‘大我’的無窮未來,也須負重大的責任。我須要時時想着,我應該如何努力利用現在的‘小我’,方纔可以不辜負那‘大我’的無窮過去,方纔可以不遺害那‘大我’的無窮未來。”

回到北京的胡適又忙碌起來。1919年1月,北大學生傅斯年、羅家倫等人創辦《新潮》,成爲新文化運動的一支生力軍,胡適被聘爲顧問。是年2月,胡適被聘爲國語統一籌備會會員。當時發表白話文章的報刊,除了《新青年》、《新潮》、《每週評論》外,又有《國民公報》加入。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是影響最長遠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長期以來,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學說,幾經加工改造,被專制統治階級用作麻痹和禁錮人民思想的工具,孔丘也被統治者們捧爲至高無上的“聖人”,成了愚弄和欺騙人民的偶像。

民元革命以來,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仍都擡出孔丘來做招牌,提倡“歷代民賊所利用之孔教”(陳獨秀語)。1916年,康有爲公然上書北洋政府,要求定孔教爲“國教”,並列入憲法。

因此,倡導民主與科學的《新青年》,不得不對孔子和儒家學說進行重新評估,“打倒孔家店”成爲新文化運動的一項重要戰鬥內容。

易白沙一馬當先,在《新青年》上發表《孔子平議》。指出孔子學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原只是“九家之一”,到漢武帝時才定於一尊。後來又爲歷代君王所利用,爲“獨夫民賊作百世之傀儡”。其原因即在於“孔子尊君權漫無限制,易演成獨夫專制之弊”。

易白沙(1886—1921)1886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家居白沙井。因平生欽敬明代名儒白沙先生陳獻章的言行文章,而改原名易坤爲易白沙。從小刻苦好學,熟讀四書五經和《資治通鑑》等書,對中國古代文化有深刻的瞭解和體會。

辛亥革命後,安徽獨立,但社會混亂,兵痞橫行。他與革命黨人組織青年學生爲青年軍,任大隊軍監,率軍打擊亂軍頭目,維護社會秩序。1913年二次革命期間,他奔走湘、皖之間,力勸當局者響應討伐袁世凱。討袁失敗後,流亡日本,與章士釗創辦《甲寅》雜誌,發表揭露帝國主義和袁世凱禍國殃民罪惡本質的文章,啓發國人覺悟。

易白沙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的《孔子平議》等文章,宣傳民主與科學,最早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是新文化運動中反孔檄文。

他率先揭開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批判孔子專制主義思想的序幕,認爲“中國二千年尊孔之大秘密”,就在於歷代封建統治階級“利用孔子爲傀俑,壟斷天下之思想,使失其自由”。爲了打倒思想和學術上的專制主義,他明確倡導“真理以辯論而明,學術由競爭而進”,體現了強烈的民主主義思想。不僅有力地促進了當時湖南知識界的思想解放,而且對五四新文化運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是個充滿悲劇色彩之人。1917年,易白沙回到長沙任教,曾任長沙縣立師範學校、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文史教習,後任天津南開大學、上海復旦大學教授。但是國運不興,國勢日衰,他憂心如焚,對時局深感失望,1919年從上海回到長沙,獨居祖先墓廬和嶽麓山僻室兩年。期間編寫《帝王春秋》一書,列舉幾千年君主專制的醜陋惡習,孫中山稱之爲“從歷史事實,喚起知識階級誅鋤獨夫民賊,可謂嚴於斧鉞矣",併爲該書題簽推介。

孫中山還兩次致信,邀他相助革命宣傳事業。易白沙沒有很快答應,而是於1921年4月底,隻身一人潛赴北京,暗殺北洋軍閥頭目。但因軍警戒備森嚴,難以得手。易白沙又南下廣州,面見孫中山,要求“組隊赴北方殺賊”。國民黨人勸他“宜文章報國,不必赴險”。易白沙頓感絕望,遂於1921年端午節渡船赴明代名儒陳獻章故鄉新會縣陳村,蹈海自殺,以死報國,時年僅35歲。

第12章 平叛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266章 督軍會呈文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23章 離開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8章 約定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346章 驅張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477章 胡適回憶其母(原文)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18章 好景難長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63章 請願大潮第12章 平叛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60章 山雨欲來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346章 驅張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5章 去買官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249章 就職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371章 緊鑼密鼓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410章 會考第13章 志得意滿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247章 外逃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49章 君主立憲第28章 下重藥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247章 外逃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439章 進德會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180章 兩揖一讓
第12章 平叛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266章 督軍會呈文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23章 離開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8章 約定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346章 驅張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477章 胡適回憶其母(原文)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18章 好景難長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63章 請願大潮第12章 平叛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60章 山雨欲來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346章 驅張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5章 去買官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249章 就職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371章 緊鑼密鼓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410章 會考第13章 志得意滿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247章 外逃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49章 君主立憲第28章 下重藥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247章 外逃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439章 進德會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180章 兩揖一讓